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9 10:24:20
县志中所见颍上县民间信仰研究
以《道光颍上县志》为例
葛 旭
摘要:民间信仰一般指乡土社会中植根于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练沥并延续至今的有关神明、鬼魂、祖先、圣贤等的信仰和崇拜,是民间社会意识和心理的集中反映。普通民众作为民间信仰的主体和支撑者,世代传承着他们特有的信仰方式和手段。县志作为地方代表性的史料,较为丰富的记载了一地的历史、地理、风俗等概况。本文即以《道光颍上县志》为主要资料,分析清代颍上县地区的民间信仰的类型与特点,并分析这些民间信仰所反映出的问题。
关键词:清代;民间信仰;《道光颍上县志》 ;祭祀
民间信仰是相对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制度化宗教之外的其他各类信仰,属于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具有自发性的一种情感寄托、崇拜以及伴随着精神信仰而发生的行为和行动。千百年来,民间信仰在各个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只要认真、全面地考察并研究中国民众的信仰观念,就会看到中国的普通人众是怎样采取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在支配他们的日常生活的。近年来,随着地方区域研究的兴盛,底层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地方志作为政府组织编撰的地方史志,较为全面的记载了该地区自然、历史、人文等方方面面,是研究该区域历史的重要资料。清代国家基本上处于大一统时期,经济发展迅速,这为国家和地方组织大批知识分子进行国家总志和地方志的编撰提供了条件。清代颍上县官方也组织编纂了当地的地方志,诸如《顺治颍上县志》、(《同治颍上县志》、《道光颍上县志》、《颍上县志校补》等,这些地方志一方面保存了清代颍上县地区官方信仰的情况,另一方面也保存了大量民间信仰的记载。这些地方中数《道光颍上县志》记载比较详细,历史还原性相对较高,因此本文即以《道光颍上县志》为例,进行一番钩陈与爬梳,分析清代颍上地区民间信仰的概况和类型,以及背后的历史原因。
一、 地方志中记载的民间信仰类型
在《道光·颍上县志》中,上至县治,下到村寨,都不同程度地记载了民间大量的坛庙宗祠。这些民间信仰场所散落在各处,代代接受着民众的朝拜,香火一度非常繁盛,成为官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道光·颍上县志》中记载的坛庙宗祠等民间信仰场所的类型和名称进行了统计,列表如下:
表1地方志中颍上县民间信仰场所概况
类别 | 场所名称 |
庙 | 文庙、真武庙、火神庙、城隍庙、东岳庙、张龙王庙、三皇庙、关帝庙、狱神庙、刘猛将军庙、八腊庙。 |
祠 | 土地祠、忠孝祠、节孝祠、名宦祠、乡贤祠、管鲍祠、董公祠。 |
坛 | 社稷坛、先农坛、神祗坛、厉坛。 |
宫 | 文昌宫。 |
阁 | 魁星阁。 |
资料来源:《道光·颍上县志》
上表中所列的便是道光《颍上县志》中所记载颍上县地区的民间信仰场所,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1.对代表国家政权象征的祭祀。这类场所以社稷坛、神祗坛为代表。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社稷被视作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社稷坛作为这一神圣祭祀的指定场所,分散在全国各处大大小小的府、州、县境内。清代颍上县自然也十分重视社稷坛的建设和祭祀活动的举行,社稷坛的祭祀是该地区民间信仰活动中最为重要和正式的祭祀活动。县志中虽然没有记载祭祀品的种类和祭祀的规格,但是根据有清一代的地方礼制,我们可以推断颍上县地区对社稷坛的祭祀规模应该是比较大的。应该是有规定祭器和祭品,同时由专门的祭祀人员即祝官主持。相比于其他民间信仰活动,安庆府对社稷坛的祭祀可以说代表着当地最高规格的礼仪。
2.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在古代社会,英雄人物历来受到普通民众的顶礼膜拜。英雄人物在古代普通民众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英勇事迹在被历代传颂的同时,也被逐渐神话,赋予一定的神力。关于对英雄人物的崇拜首推关羽,清入关后于顺治元年(1644)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并指导各地建立庙宇予以祭拜。颍上县与全国其它地区一样,也分布有关帝庙。《道光颍上县志》中关于关帝庙记载到,通汴门内关庙巷左。前殿三间,东西庑三间,门楼三间,宋延佑间始建,明洪武二十四年,署所事王智重建。后殿三间、左右翼室六间,国朝雍正十二年增建。乾隆四十七年,县令王觐宸率邑人宋为勋等修。又庙五,一在西门外,一在西关外,一在江口东,一在八里河南,一在河北,皆民建。从这一番记载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出清代关帝庙在颍上地区香火之胜,光民间自建就有五座,数量上一时无人出其右。另外,清代颍上县地区对刘猛将军的祭拜也很盛行,建有刘猛将军庙。虽然关于刘猛将军的身份,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但刘猛将军作为清朝时期国家的祀典神,其主要职能是驱蝗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清代颍上县地区的人民建庙祭祀刘猛将军,渴望藉此驱除蝗虫,保证农作物的丰收。
3.对自然物、自然力的崇拜。中国民众自远古先民起就存在着对感官接触到的自然力、自然物的崇拜。这种崇拜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历时最悠久的一种自然崇拜。由于古代先民自身认知范围的局限,对于自然界很多物体的存在和自然现象的发生他们无法解释,进而对此予以敬畏、崇拜。民间信仰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风雨雷电等自然力的崇拜例子不胜枚举,如清代颍上县地区建有火神庙、张龙王庙等庙坛,人民通过对这类祭祀渴望获得雨水、阳光等自然力,以保证农业的丰收。
4.对当地贤士、名宦的崇拜。如果说对于鬼怪神仙、英雄人物的崇拜是基于一定的幻想,那么对当地贤士、名宦的崇拜则是基于现实的诉求。清代颍上县对于当地贤士、名宦的崇拜可以说是颍上地区民间信仰的主体,场所也是最为丰富的。该县乡贤祠供奉着本地区的先贤名人,名宦祠的设置则是为了纪念属地清廉有作为的官吏。还有以某某公命名的祠庙,用来纪念本地区有德行的名士官员。当然最有名的首推管鲍祠,祭祀的是著名的管仲和鲍叔牙。管仲、鲍叔牙并颍上人,春秋初期大政治家,先后为齐相,挚交莫逆,鲍叔牙知人知己,分金让贤,荐管仲相桓公,九合一匡,勋业显赫,模范千秋。故颍人为慕高风,建祠以祀。是祀,古为管子专词,建于何年,无可考。明万历六年(1578年)县令屠隆重建,增祀鲍叔牙,始名管鲍祠。明末清季,历经沧桑,屡有兴废。《道光·颍上县志》中还收录有屠隆《管仲鲍叔庙碑记》、汪廷鋐《周齐相国管仲祠碑记》、夏总虞《管鲍祠怀古》等文章,这些文章一方面再现了管仲六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才能以及管鲍深厚的友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地民众对地方父母官为政的期许,老百姓希望这些地方官可以像管仲一样才得兼备,治理好颍上,使他们得以安居乐业。
5.地方志中记载民间信仰的特点
中国民俗信仰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各种要素的融合,至明清时期已渐趋成熟和稳定,再加上明清两代统治者在祭祀方面制度的整合,使中国信仰民俗进入了定型期。通过分析清代颍上地方志中关于民间信仰的记载,可以发现该地区民间信仰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1.民间信仰的多样性。从《道光·颍上县志》中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当地的民众崇拜对象漫无边际,涉及万事万物。不仅有常见的天地、日月、星辰,还有风、雨、雷、电、火、水、山川、河流等自然物和自然力,以及自然界众多的动植物等。与此同时,英雄神话人物以及赋予超自然力的鬼怪精灵也一并在崇拜之列。与此同时,祭祀场所类型的多样性也是民间信仰多样性的重要体现,除了常见的庙、祠、坛、外,颍上地区还有宫、阁等祭祀场所,内容十分丰富。清代颍上地区民间信仰的多样性正是中国民间信仰万灵崇拜与多神崇拜这一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
2.地方性特征明显。由于各地农业生产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差异,民间信仰具有典型的地方性。虽然就整体而言,在传统中国,民间信仰有其内在的一致性,但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作为草根社会的一部分,它在各个不同的区域社会中往往又有着不尽相同的表达与实践方式。在《道光·颍上县志》中记载的民间信仰场所集中体现了颍上民间信仰的地方特征。比如纪念地方人物方面,就有之前所说的管鲍祠,还有纪念有周秦大夫甘茂、唐宣城县令张路斯、明广西左布政使张顺举等,都是颍上当地有名的历史人物。
3.人神信仰的平等性。通过整理《道光·颍上县志》以及其他基本县志中关于民间信仰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人物崇拜与神仙信仰均占有较大的比重。人物崇拜多为当地的名人或者清朝统治者在全国各地推广祭祀的人物,前者代表为某某公庙、某某祠,后者代表有关帝庙、刘猛将军庙等家喻户晓得人物。同时颍上地区也分布着大量祭祀各种神仙的活动场所,如张龙王庙、三皇庙、真武庙等。无论是人物崇拜还是神仙信仰,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点,即当地民众并没有对两种类型的祭祀对象有等级划分,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灵验的,信众就多,香火就旺盛,反之信众就少,哪怕是级别很高的神仙也不例外。这种人神信仰的平等性体现了民间信仰是功利的、务实的。
三.地方志中记载民间信仰所反映的问题
明清以来,民间教派宗教经常会受到政府的防范和镇压,但深植于乡土社会的民间信仰却难以完全禁止,进而形成了五光十色的文化景观,并折射出区域的社会文化内涵。通过对清代安庆各府、县民间信仰类型和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几个问题:
1.官方参与程度减弱,民间信仰日趋自由化。《道光·颍上县志》中所记载的各类民间信仰场所大多是官方修建的,地方官员或者当地乡绅会在固定的日期组织本地民众进行相关祭祀,并且指定了相配套的等级森严的祭祀礼仪。然而随着民间信仰类型的多样化,民众开始自发的集资筹建一些祠堂、庙宇,他们选择固定的日期,不约而同地走上街头或涌进祠庙进行祭拜。官方对此一没有提出明确反对,二没有派出相关代表主持或出席这类祭祀活动,原本官方主持、民间参与的合作祭祀局面逐渐被打破,本地区民间信仰日趋自由化,官方参与度不断减弱。
2.民间信仰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本地区宗族的稳定。通过查阅地方志等史籍,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资料得以保存除了当地人对宗族、血缘关系的重视外,同时跟本地区发达的民间信仰不无关系。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民间信仰是维持稳定的重要资源,许多村落以共同的民间信仰为纽带建立起密切的关系。村祠坛庙本就是当地民众闲暇之时的交流场所,他们在祭祀之日邀请亲友做客,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不同村落的民众在祠庙的修建中共同出力,互相协作,共同致力于宗族祭祀场所的修建。在这个过程中无形的培养了宗族成员对共同祖先的认同感,增强了内在凝聚力,维持了宗族的长期稳定。
3.结语
通过对清代《道光·颍上县志》中关于民间信仰记载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民间信仰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沃壤之中,广泛地影响或支配着颍上本地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民间信仰除了在少数场合产生负面影响之外,基本能够适应传统社会的需要。因此,民间信仰理应成为中国文化史研究的重点,万万不可如古代圣人那样既不语怪力乱神,又敬鬼神而远之地鄙弃民间基底文化了。如果我们能够正视民间信仰这一传统,并且加以适当的引导,民间信仰场所可以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