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总第51期 管子传(连载之一)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9 9:57:32


 管子传(连载之一)

龚 武

编者按:《管子传》系作者应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邀约而作,现选登部分章节,以饷读者。

 

1.家国恩仇 千秋功罪谁人评说

 

管子,是西周管国国君管叔鲜的第十二世孙。

管子本可与周天子一样姓姬,却不能姓姬。这要从他的世祖姬昌(周文王)和姬鲜(管叔鲜)说起。

管叔鲜,是周文王的三子,周武王的三弟,周公的三哥,周成王的三叔。因被分封在管国(今天河南郑州管城区一带)负责监管殷商王朝的遗老遗少,史称管叔或管叔鲜。至少从管国建立开始,这个管的本意,就是监国管理。

无论是从周文王往下派,还是从管叔鲜往下派,管子都该是王孙。

 周文王姬昌相传有十八九个儿子,而有名有姓见于正史的是十个:老大伯邑考(姬考),老二周武王姬发,老三管叔鲜,老四周公旦,老五蔡叔度,老六曹叔振铎,老七成叔武,老八霍叔处,老九康叔封,老小冉季载。

周文王带领周武王兄弟父子两辈人前仆后继打下了江山。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武王继承王位是统帅,管叔鲜率领兄弟们也没少浴血奋战。

管叔鲜论齿序,仅次于武王,长于周公,是周朝最主要的功臣之一。

武王克商问鼎之后,按功行赏,分封诸兄弟到采邑,建国置地。管叔鲜被委以重任,封在殷商的重镇建立管国。

管者,监管之谓也。管叔鲜地位显赫,担纲负责监管殷商旧国王族胄裔大本营的军国重任。

周武王姬发建立周王朝以后,不久便生病而亡。儿子成王姬涌继位。

周成王姬涌年幼,周公旦乘机摄政称王。史称周公践祚。

成王年幼,并非是周公旦插手独揽朝纲的唯一的原因,却不失一个勉强说得过去的借口。

按照父死子继,兄死弟及的王朝礼制国法,武王死后,若其子姬涌年幼而不可继位,管叔姬鲜以其年长于周公姬旦,顺理成章地应该继位成为新一届周天子。

然而,凭空出现一个年幼的姬涌继位,又弄出一个周公姬旦践祚摄政,这就破坏了家天下王朝继承权的国法。

周朝刚开国不久,在王权继承上就发生了这么个法不一的棘手问题。

不要说切身利益攸关方的管叔鲜,他当然有权利提出合理诉求,就是管叔鲜以下的几位兄弟:蔡叔和霍叔,还有德高望重的召公奭,都对周公旦的行为提出了抗议,事实上成王本人也非常不满。

当时朝中尚有顾命大臣召公奭和成王外公姜太公。眼睁睁看着老四周公旦为所欲为违法称王摄政,究竟是怎么回事?真是一个谜团。

不过有一件事是清楚的,公元前1039年,就是在成王登基七年之后,周公制造了国史上第一桩大政治案件武庚事变或称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历来存在分歧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

三监之乱是西周初商王畿地区的三位统治者叛乱的事件。武王灭商后,分商王畿为三部分,设三监治理。

三监的具体人物及辖地,说法不一。一说为纣王子武庚和武王弟管叔、蔡叔。一说为周公兄弟管叔、蔡叔、霍叔。

三监地域,一般认为,商都以北地区为邶;商都以南地区为鄘;商都以东地区为卫。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平定了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后,使周初统治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亲戚、蕃屏周室的重要性。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周公、成王再次大规模分封诸侯。相传周公分封七十一国,其中有五十三人是姬姓子弟,他们都是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人,如文王之弟封于东虢、西虢,文王之子封于邗、晋、应、韩;周公之子封于凡、蒋、邢、茅、砟、祭。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地和殷遗民被一分为二,一部分给了纣兄微子启,他在灭商后投降周,也未卷入叛乱,因此封于商丘,国号宋。另一部分封给成王的叔父康叔,在殷商故墟,国号卫。此外,还有一些异姓贵族为周公、成王所封。两次分封,不仅使周人巩固了在原属殷商的广大地区的统治,而且扩大了周人的势力和影响,使周成为国力和疆域远远超过商朝的强大国家。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

关于周公攝政当国,有论者认为其实只是溢美之词。由于西周初年制度刚刚建立,尚不完备;又为了避免东方新获得的领土,因为成王年幼而不稳,故而实际上周公是称王以保证周的国祚安顿不乱。

周公称王却被篡改为攝政,这是为了符合君君臣臣的伦理纲常,避免周公称王类同篡位的理论矛盾,但是这种作法却是毫无史实根据的。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 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史记·鲁周公世家》)

成王姬涌成了名义天子,而周公虽然实际上是属于第二代却代第三代天子董理国政,就不能获得天子的名分,反而会受到后世的谴责。历史事实和世道人心就是这样。

一部《尚书》是一部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史书。全书三万余言,跨度达一千五百年。

其中《周书》比较完整地记叙了周公的事。

《尚书》说,武王驾崩之初,成王继位,周公践祚,管叔鲜等人就开始传播流言。这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所写的: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为回避管叔鲜等兄弟流言的攻击,周公下野隐居一个君子远庖厨的所在二年。不过下野只是做做样子,周公旦始终紧握王室权柄不放。

七年之后,就发生了著名的管、蔡之乱即三监之乱。

周公诛杀管叔鲜,并除国灭族。管国从此不复存在。

周公称王,然后平管蔡之乱,史家以為美。然而,管蔡之乱适由周公称王所引起。

管叔鲜等众兄弟反对周公称王,合理合法,并非想抢班夺权,而是维护成王之位,也是为守护国法。

既便,他们动用了兵谏的方式,也不能称为作乱叛周,除非解读为叛是周公践阼这个周,而不是周天子之周。

至少,所谓三监之乱也是由周公旦践阼搞一言堂、不搞民主集中、政策不透明所致。周公旦独断专行、暗箱操作使周天子成王都对他产生严重的误解,更何况其群弟呢?

在所谓三监之乱中,管叔鲜除国灭族被诛杀。周公手足相残,实际上是兄弟争王,搞宫廷内讧和成者为王,败者为贼的始作俑者。

蔡叔度既迁而死,周公闻之,举其子胡为鲁卿士,又言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否是其对叔度既迁而死的忏悔?

周公公然违背祖训和国法,践祚当权,当了七年之久的无冕之王,遭到了天下的耻笑而不自知。最后终于灰溜溜地退休,干起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善事。

他是忏悔或者悔恨了吗?显然他更害怕这样的后事不得善终,复仇的事情发生到自己的头上。于是,他以周王朝长治久安的名义,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做了不少文章,祭起了制定周礼的法宝,像小偷回避自己曾经偷过东西的地方一样,巧妙地回避并抛弃了法制传统,而片面以礼仪道德规制教化天下。这导致后世无穷无尽的所谓儒法之争,让历史大走弯路。

周公开了王朝内乱的先河,树立了一个有问题的道德榜样。俗话说坏了头九,九九坏。周代天下一直不大太平礼崩乐坏的根源就在于国法,法不一,如管子撰文所谴责的。

因此,管子几百年之后相齐,将有杀祖之仇的周公所制定的那一套繁文缛节撇在一边,而实行以法治国,提倡礼义廉耻,力主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乃是事出有因,物有必然。

 

管子出世 神奇的生辰八字

弯弯的颍河,从管子出生的管庄和鲍叔牙出生的鲍庄与管子外婆家管谷湾之间缓缓流过。

管子的父亲名管严,母亲是谷氏。

管子出生时是农历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构成奇特的生辰八字。

管子生辰八字,即年月日时的干支,都是戊午,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若干年才会出现一次。一个男孩选择在这个时辰降临到人间,对于任何家庭和家族,都是个具有冲击力的事情,又何况这是管氏家庭和家族的子孙!

德不孤,必有邻。譬如大诗人屈原,《离骚》中他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惟庚寅吾以降。生辰八字是庚寅年、庚寅月、庚寅日、庚寅时,屈原深感自豪,故曰惟庚寅吾以降。换成管子的生辰八字,就是惟戊午吾以降。生辰八字相同的还有明代大画家唐寅。管子、屈原和唐寅,无疑都是杰出成功人士,只是他们人生成功是否与出生的生辰八字有关?这个可以存疑。

不过古人使用生辰八字记忆生日,至少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给后世的历史研究考证提供了证明。管子生于公元前723年,就是中国农历的戊午年。

公元前723年,是夏历戊午年,对照文献,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元年,管子任相国,这是管子四十年相国生涯的起点,是确认的。如果是公元前723年出生,管子这年正好38岁。比较合乎历史事实。

(拙作《论管仲生于公元前723年》,刊载《管子学刊》2007年第三期)

管仲出生于公元前723年农历五月五日。管仲的生辰八字四柱,都是戊午,比较罕见。古人认为,这样生辰八字的人非富即贵。

古人的姓名和字号都是有寓意的。管子,名夷吾,字仲,应该也有其独特的意蕴。

先来看管子的表字或名号:仲。古人姓名的构成非常讲究,因而也复杂。通常一个人的姓名是由得于元祖或父系的姓、得于母系或赐封地的氏,加上名、表字、名号构成,还有尊称、谥号、封号(功臣)、庙号(帝王)等要素。

古人姓名中的名字与表字或名号,有明确分工,负载相应的伦理价值,标志一定的礼仪等级。表字和名号比名字对应的价值和礼节层次更高。

拿管子来说,他是姬姓,管氏,名夷吾,字(号)仲,尊称仲父,管子也是尊称,谥号敬仲。

在上述管子的所有名号中,只有长辈、兄长、上级和自我可以称谓名字夷吾或管夷吾。其余的人称谓表字或名号管仲、仲,也可尊称管子或仲父。

不恰当地使用称谓是不敬、越礼或没有文化的表现,尤其是晚辈、下级或后世,直呼长辈或官长其名,这对古人来说是很大的禁忌。

管子,字仲,及其名夷吾,究竟是什么来历呢?

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从管子生日的与众不同开始,家族和管子父母就寻思一定要给这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取一个好名字。父亲管严当然尤其关注此事。他们翻箱倒柜从各家扒罗出一大堆竹简木牍,晚上凑着昏黄的蓖麻油灯阅读苦求。也许还通过龟甲之卜,蓍草之筮,征询过坊间的世外高人隐逸之士。最终引经据典地给这个男孩取个高端大气含义深邃的名字:管夷吾,字仲。

夷吾,乃夷伍也。意为平正通达。这是正面意义,还有一层隐藏的涵义,就是淮夷、东夷之夷,颍水下游、淮河中游这一带,正是当年周公东征东夷的地盘,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所谓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尚书·夏书·禹贡》)

这里蔡是古称蔡国的含义的源头。蔡、夷二字都含有除灭之意。因此,夷吾这个名字里,暗喻祖上被除国灭族的密码。

夷吾和仲还有第三层含义:象征两位历史名相,史称之为左、右相的伊尹和仲虺。伊尹是右相,仲虺是左相,他们是夏王朝成汤时代有两位著名的贤相。二人均以贤良、智慧,大有作为而著称。伊尹,伊与夷同音,伊的尹(yǐn)与颍上的颍(yǐng),在平翘舌不分的颍上方言里也是同音字。成汤左相仲虺,之仲,正为管子之表字仲的出处。

附带说一下,夷吾也是晋文公姬重耳同父异母兄弟晋惠公的名字,叫姬夷吾。管子长这两位晋国君主大约二十几岁,其中长重耳二十六岁。他们与管子一样,都活跃在公元前7世纪的政治舞台上。

作为管氏第十二世孙,管子的名字寓意了他从呱呱坠地之时起,就被确定于一个先天的社会关系之中,赋予其不同凡响的使命,而这一切都因为他拥有一个曾经身世显赫的家族。

管子家族总族长管叔鲜,是周朝第一大案三监之乱的主角或苦主。这个主角或苦主的身份,被注定其后世子孙不可能永远的无声无臭。

管叔鲜死后,其后裔被藏匿起来,没有隐名埋姓,这就比较蹊跷。事实上是网开一面,他们获救了。就是说杀戮行为出现了大漏洞,有人暗中庇护,放了管叔鲜儿孙一马。

这个庇护者该是负责执刑的召公奭。这就或者发生了类似于稍后晋国王朝上演的悲天悯人的赵氏孤儿的故事。

召公奭即奭姬,是周文王的侄子,与姜太公一起并称二公,因采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伯、召康公,与周武王、管叔鲜、周公旦是堂兄弟。

姬奭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蓟(今北京),建立燕国(北燕)。但他与受封于鲁国的周公旦、受封于齐国的姜太公一样,虽然受封于燕国,却不到封地任职,把封地交给官二代打理,而是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任职,辅佐朝廷。

周武王死后,周成王继位,姬奭担任太保,与姜太公等共同辅佐周成王。

公元前1045年,周公旦擅自称王,当国摄政,遭到管叔鲜、蔡叔度兄弟和姬奭的非议。

周公旦采取两手政策:一手对亲兄弟拿起屠刀;另一只手对召公奭伸出绥靖的橄榄枝,与自己分陕而治,陕地以西为召公奭主管;陕地以东由周公旦主管。

周公旦还搞了个软实力攻势,亲自给召公写了篇叫《君奭》的文章。文章直面姬奭不喜欢自己践祚的做法,而大言不惭地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说:

商汤之时有伊尹,得到上天的嘉许;在太戊之时,则有伊陟、臣扈,得到上帝的嘉许,并有巫咸治理王家;在祖乙之时,则有巫贤;在武丁之时,则有甘般。正是凭借这些有道贤臣,才安定治理了商朝。

言下之意,现在的周朝,侄儿成王需要他这个四叔践祚垂帘听政,也是上帝的旨意。

周公旦的软硬兼施,加上姜太公不偏不倚的中立姿态,召公奭自然心知肚明其中的聊斋利害。

召公亲眼目睹所谓东征、平夷东夷,镇压武庚叛乱,一箭三雕:第一箭对准管叔鲜等亲兄弟,第二箭对准所有不听话的诸侯,第三箭对准的正是元老重臣。

何去何从,召公实在没有更多的选择。

东征大杀戮中管叔鲜被诛杀以后,召公唯一能做到的事情也兴就是利用德高望重的地位,为管叔鲜料理一下后事:给管叔鲜的眷属和族裔留一条活路,让他们风流云散亡命天涯。

召公在以后辅佐周室的岁月中,怜惜民生,多有善政,口碑极佳。巡行乡里城邑,当时有棵棠梨树,他就在树下判断案件处理政事。从侯伯到庶民都各得安置,无人失职。

周成王死后,召公再度辅佐周康王,开创四十多年未用刑罚的成康之治,为周朝打下延续八百多年的坚实基础。召公死后,百姓思念他的政绩,怀念棠梨树而不敢砍伐,《诗经》有诗篇称颂此事。后世多以甘棠遗爱的成语颂扬离去的地方官。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诗经·召南·甘棠》)

大意是:梨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砍伐/召伯曾经住树下/梨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损毁/召伯曾经歇树下/梨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拔掉/召伯曾经停树下。

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

(《淮南子·泰族训》)

管叔鲜后裔得以保全姓氏和性命,避难流亡到颍上,从此立下家族密训:

宗庙在管,祖德厥存;安身立命,习武修文。

大意是:祖宗的灵魂永驻管国,祖宗的功德永世长存,子孙们不要在人世间湮没无闻,就要学好文武艺,卖给帝王家。

至少,幼年的管子没少热染目睹大人们在宗族例行的祭祀礼拜仪式上的念叨。每当此时,天资聪颖的管子俨然已经懂的父亲话语中隐藏的密事,表现出超乎的成熟。

管子跪拜祖上牌位频频叩首的姿态和认真,家族和父母亲暗暗惊讶地看在眼里,百感交集在心头。

古代有男孩子抓周的风俗,就是男孩一周岁时,父母借助孩子庆贺周岁的仪式,寄托了望子成龙的渴望。大人拿出一些代表性的器物,如农具、秤杆、刀笔之类,让孩子自己选择,一般认为,孩子第一次拿到的东西,就象征这孩子将来的事业和前程。

管子一岁抓周的时候,一手握竹简,一手拿箭。幼小的管子并没有辜负家族和父亲管严、母亲谷氏的期盼,假使天年许可他们亲眼看见未来所发生的一切的话。

管子抓周抓的笔与箭,预示他将来是一个文武全才。

简与箭的生涯,将伴随管子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箭,将射出一段传奇人生;简,将预示撰写一部不朽的伟大经典。

 

上一条:总第51期 《管子》养老思想及现代意义      下一条:总第51期 县志中所见颍上县民间信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