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9 9:15:18
漫谈《管子》天道观及其影响
孟祥运
管仲,春秋时期颍上人,任齐相四十年,辅助齐桓公继承和发展了太公的立国之本,对内实行改革,对外亲诸侯、攘夷狄,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大业,使齐国成为五霸之首,其言在《管子》中有集中记载。《管子》内容宏富,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书中既有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又有人伦、法律、教育、自然科学等各方面内容,是一部综合性的学术著作,堪称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少有的瑰宝,特别是其天道观对后世的诸子百家影响巨大。人生问题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各种复杂关系的总和,中国哲学早就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当作一个和谐的整体来看待。殷周时代,在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天命论,普遍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认为君权神授,把天看作至高无上,可以决定人的命运的主宰。管仲率先树起了朴素唯物主义旗帜,提出了对中国哲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天道观,其后的诸子百家在其影响下打破的这种认识局限,一些读书明事理充满朝气的士阶层,有着强烈的自尊、自信与自觉的济世拯民的现实理想,他们表现为一种理性的智慧和一种趋于向上的主体精神,以将天视为自然为基点,以人的主体精神的觉醒为核心的天人相应观,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天道自然观这一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管子》经言各篇中。具体有:
他首先抛弃了意志之天,命运之天,确立了自然之天的观念。一是管仲认为天有时与地是一样的自然存在。《管子·形式》说:日月不明,天不易地,高山而不见,地不易也。有时指四季变化。《牧民》说: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廩不盈。二是管仲认为天没有感情、意志的,《牧民》说: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是节。三是管仲认为大自然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乘马》说:春夏秋冬,阴阳之推移也;时之长短,阴阳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然则阴阳正矣,虽不正,则余不可损,不足不可益也。《形势》说: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古今一也。在管仲看来,天即大自然,是日月变化,阴阳更替,没有上天,神是支配,这反映了他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其次,管仲认为,发生灾害,社会上的灾祸等不是神的意志造成的。《五幅》说:天时不祥,则有水旱;地道不顺,则有饥荒;人道不顺,则有祸乱。他在《形势》中又说:万物之生于人也,无私近,无私远也。巧有余,而拙者不足。其功顺天者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违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即万物于人是没有远近亲疏之分的,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可以得到成功,违背大自然规律就要招致灾祸而无可挽救。
管仲在《形势》中又说: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即掌握了天道,成事就很自然,违背了天道,虽然成功,也不能保持。他还告诉人们疑今者查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即对当今有怀疑者,可以考查古代;对来者不了解的,可以查阅历史,总之,管仲思想的天是自然之天,不是神的主宰。同时管仲对自然规律进行了探索,并从实践中得出这样一些认识,《乘马》说:地者政之本也,朝廷者义之理也,市者货之准也,黄金者用之量也,诸侯之地,千乘之国者,器之制也。五者其理可知也,为之有道。他认为这五个方面其道理是可以理解的,实行起来也是有规律的。
第三,管仲直接批评旧君主重天敬神的思想和做法。他在《权修》中说:上特龟筮,好用巫医则鬼神骤崇。即君主行事依靠求神问扑,好用巫医。这样鬼神反而经常做起怪来。接着他提出创造性设想法:一年之计,莫如林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他否定了统治者所奉行的唯心主义天命观,把天看作自然存在的客体,恢复了自然之天的本来面目。即天地万物是自然生成的,天即自然,天道是万物的自然本性,它生生不绝,变化不已,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第四,他肯定了事物的规律性,深化了天道自然的观点。管仲《七法》篇中说: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这生,物虽甚多,皆有均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不仅肯定了规律(则)的客观性,而且肯定了他的普遍性。《形势》篇又进而说: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古今一也。这又明确了规律的稳定性、重复性。并在此基础上,管仲学提出了新的天道自然的观点。一是明确了天道无形的特点,《形势》:藏之无形,天之道也。二是论述了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立政》提出了为而无害,成而不议,得而莫之能争,天道之所期也。三是揭示了人与天道的关系,指出人的活动不能违背天道,《形势》: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四是提出了天道自然的思想,这是贯穿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形势》: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
第五,他最早提出了和谐的概念,《兵法》说: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意思是按照天地之道来治理民众,民众就能和睦相处;用良好的德行来培养民众,民众就能相团结。和睦相处、相互团结就能够和谐一致,和谐一致,就能够齐心协力,全都和谐一致、齐心协力,那就没有谁能伤害他们。
可以说管仲的天道自然观初步探讨了道的特点,孕育了老子之道的雏形,进而促进了后世儒道家思想的形成、融合及和谐发展,最终形成了天人合一思想,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受其天道自然观的影响,道家认为人是与地天道并列的四大之一。人虽不能干预自然规律,却能够参究万物之理,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获得对人生问题乃至人生价值的主体把握。其创始人老子建立其宇宙本体论哲学,其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的作用就是生成宇宙,就是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生成圆满和谐。认为道的本质是法自然,即道的本性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现象,自然是无为的,人们要回归自然,返朴归真。认为弱者道之用,即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但是柔弱却是道的一种最大作用。他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认为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实行无为而治。在其基础上,老子进一步探索道的规律,他说:反者道之动,认为道是无限循环往返运动的,这种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等对立统一的相反相成运动就是宇宙和道的运动规律。
道家认为天道自然,人道无为,人应与自然相和谐。老子十分关注天人关系,他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由天道推论到人道,把自然界的发展变化的规律伸展为人类社会的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认为这个道不是高不可及的,而是同我们的生命息息相连的,自自然然,就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庄子将老子的规律之道进一步发展为境界之道,率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同时儒家也进一步发展了管仲的天道自然观,认为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儒家认为天道健,人道刚强,君子应与天地和谐相处。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一般认为孟子先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孔子说,圣与仁,则吾岂敢?他从未把仁作为知识概念去讨论,而是主张在躬身实践中去体会把握,达到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孟子说,求其放心而已矣,即把丢失的善心找回来,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
由孔子编写的《易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一系列朴素而精辟的思想,认为要达到天人和谐,首先要解决穷神知化的问题。即无论怎样的幽深不测,怎样的变化细微,都要穷研而知之。唯此,方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这个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同时《易传》还进一步认为,人既遵循自然法则,又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为此提出裁成辅相说:天地交泰。君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就是说应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要求。这些思想启示我们,人生要顺天,人生的理想应与天地相合,才能达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
总之,在管仲天道自然观的启发下(当然《周易》更是源头),关注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一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二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三是《易传》提出的天人和谐说。其天人观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孟子的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到宋代的张载、二程而达到成熟。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关系。以万物一体、天下一家的王阳明应是中国哲学思想上天人合一论的集大成者。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虽观点各有差异,但在诸子百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现代的中国哲学研究,传统的天人合一关系,一方面强调天、地、人相统一,另一方面强调人的特殊性,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和谐关系上,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它肯定天道之创造力充塞宇宙,而人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并能够将仁的精神推广及于天下,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
张岱年先生先生认为天人合一即是知本达至。季羡林先生对天人合一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之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他还说: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我的补充明确地说,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可以说在当今的利益至上,道德滑波,信仰缺失,生态灾难、战争频繁的世界中,天人合一思想无疑是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指导意义。
上一条:总第51期 管子商道与以人为本 下一条:总第51期 《管子》养老思想及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