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总第51期 《管子》养老思想及现代意义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9 9:17:13


 《管子》养老思想及现代意义

刘立光   高守强

 要:《管子》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涉及诸多学科,在养老方面也有很多的阐述。其德治养老思想中的孝道思想、家庭养老模式、养老制度保障及实施,对今天以人为本的居家养老方式,精神养老慰藉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管子》;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居家养老

 

随着我国人口制度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具有老年人口数量大、增长快、高龄化严重和未富先老的特点,致使我国养老形势十分严峻。《管子》德治养老思想,特别是家庭养老、制度保障和慎终追远的风俗,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养老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养老原则,居家养老的模式和精神慰藉的守护。

《管子》德治养老思想

    1、孝道思想政治化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高尚美德,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内容。周文王时就实行怀保民,惠鳏寡用咸和万民的养老救济之策,得到民众的拥戴。《管子》时代大力倡导并努力推行德治养老。《管子》德法并举,强调养老救济以争取民心,把孝道作为治国的纲领,占四维中的礼义两维。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礼与义之中有明确的敬老养亲的孝道思想,构成了四维中的半壁,孝道的份量可想而知。《管子》的礼还针对人们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扮演的八种社会角色,提出了不同的礼仪道德要求,对人子要求遵循孝悌的道德规范。养老本来是经济领域的社会活动,在争取民心、王霸天下的政治要求下,逐步政治化,上升为孝道,成为治国的纲领。《管子》把敬老养亲的孝道放到治国纲领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孝悌的理论,维护宗法思想,加强了宗法制度。并采取有力的措施大力推行,可见其对孝道的重视,对于后世王朝以孝治天下发了先声。

培养孝道的美德,《管子》提出通过树立榜样,创设环境,把敬老养亲作为立本修身的根本。统治者大力提倡并率先垂范,引导民众行孝,尽心侍亲,使老年人安享晚年。重视孝道教育,引导民众遵守道德规范,在士、农、工、贾中大力进行孝道教育,形成良好社会秩序。《管子》通过营造良好的日常劳作、生活环境,陶冶民众的道德情操。推行的四民分业居民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国家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子与子言孝的氛围中,成就了人们自觉奉行孝道的良好习惯。《管子》还通过建立国家制度来张扬孝道,大力施行表彰与物质激励、免除兵役、选拔重用孝道人才等制度。这些制度多管齐下,稳定了社会局面,选出了人才,形成了敬老养亲的社会风尚,为富国强兵,实现霸业奠定了基础。

2、养老模式与养老保障

养老模式家庭化。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经济条件下,养老的责任主要是靠家庭来承担和实施。《管子》积极推行爱亲善养,思敬奉教的家庭养老模式。子女应尽心竭力供养和照料双亲,使父母食饱寝安,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后,更重要的还要善于体贴父母,从内心深处真心实意地去孝敬父母,在精神上关心父母,使父母心情愉快。不敬父母就是不孝,这也与孔子意见如出一辙。同时,《管子》还以严厉的法律惩罚来规范人们的养老行为,对不敬老、应于父兄的士、农、工、贾处以有罪无赦的严厉惩罚,发现不孝予以举报,以保证老年人在家庭生活中得到赡养照顾。周备的法律制度保证了老年人养老权利的实现。

养老保障制度化。《管子》重视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设计养老社会制度体系,包括老年人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健康保障。城邑、国都设立掌老的官员,管理国家的养老保障事务,调查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及生存情况,监管老年人。保障老年人在家庭中得到赡养、照顾,国家为老年人家庭提供适度的物质支持和政策制度上的优待。《管子》还制定政策针对老年人进行社会救济,要求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并且采取具体措施来落实社会救济制度,使孤寡等遭遇困难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得到保障。《管子》对、寡、贫病、无子的老年人的救助,使老年人生得其养,死得其葬,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关怀。建立了问病的老年健康保障制度,城市、国都设有的专职掌病的官员负责巡视、了解病人的情况,对身患疾病的人,以君主的名义,定期慰问,是社会可能给予老年人的切实可行的健康保障。

3、丧葬祭祀风俗化

中国社会事死如事生,养生丧死、慎终追远,是家庭养老的基本秩序,《管子》的养老思想中也集中体现了这一传统,要求父母在世时要爱亲善养,思敬奉教,父母去世则要依据丧葬礼仪安葬父母,祭祀父母及先祖。丧葬礼仪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务实利民,顺其风俗,使死者安息,生者祭祀追怀。《管子》主张丧葬礼仪也要因人而异,对于富有阶层,实行厚葬久丧的丧葬礼俗,可以长丧以黯其时,重送葬以起身财。祭祀父母及先祖也是《管子》所重视的,通过祭祀礼节表达对先祖的追思和怀念,有利于人类的生生不息,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顺民之经,在明鬼神,抵山川,敬宗庙,恭祖旧,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所以,睹庚子金行御,天子出令,命祝宗选禽兽之禁,五谷之先熟者,而荐之祖庙与五祀。管仲不提倡繁琐的祭祀礼节,认为明君制宗庙,足以设宾祀。《管子》的祭祀思想体现了对先祖的尊重,对人类繁衍不息,继承发展的寄托,先祖不灭,后世不绝

二、《管子》德治养老思想的现代意义

1、家庭赡养成本外部化。网上曾流传一张关于养老内容的图片:有四份不同时期的报纸,1985年的报纸标题是: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1995年的报纸标题是: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2005年的报纸标题是:养老不能靠政府。2012年的报纸标题是: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从家庭养老、政府养老到公民自己养老,体现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由传统的养儿防老到政府承诺、再到现代养老保险制度。亦即所谓老老者,凡国、都皆有掌老。年七十以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八十以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九十以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共棺停。劝子弟:精膳食,问所欲,求所嗜。此之谓老老。就是强调在代际间强调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和情感的全面关注。也透露出社会在养老问题上的责任,对家庭养老的分担。不同的是,《管子》时代是王霸的需求,而图片上的报道是计划生育的需要。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家庭核心化加剧,部分地形成4+2+1结构,夫妻关系取代了父子关系成为整个家庭的基础而存在。现代家庭结构变化使得家庭养老负担沉重。特别是城镇化的加剧,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空巢老人数量激增。致使家庭内部经济资源控制权转移,老年人经济控制权力丧失,使得家庭养老资源不足。现代社会更要以家庭养老为第一层次,以差别化的缴费养老为第二层次。改变老人们传统养老的观念,鼓励老年人选择多元化的养老方式。现代经济快速发展,财富大量集聚,社会资源汹涌,政府财力资源雄厚,我们应该以财政税收来保障养老金制度的良性运转。加大发放比例与数额,切实解决老年人实际问题,减轻年轻人负担。政府推动商业养老保险,以国家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个人缴纳为补充。对于绝对贫困的老人,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网,全力负担这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

家庭抚养成本外部化。现代社会存在大量剩男剩女,理应婚配,当用合独之策,予田宅而家室之,三年然后事之。沉重的房子等婚姻成本,生育孩子的抚养成本,压垮了年轻人的精神,他们有的选择独居、丁克,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政策放开二孩但他们生养意愿不高。这种强大的压力需要及时纾解。现在十二年义务教育已经提上议程,孩子们教育问题的解决为期不远。但是置办田宅,购买房子的压力,每个青年都有所感触。随着雄安新区的制度创新,或可解决青年之隐忧。家庭生活的健康发展为以后的家庭成员养老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人为本的居家养老。《管子·霸言》: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亏则国危,其顺民、富民、爱民思想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尽管主要侧重于民本思想,与完全现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还有差距,但是其基本立足点还是在于关心和致力于人(民)的利益。特别在《管子》养老制度化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在老年人养老的问题上还是起到主导作用。社会财富的参与,老年人可以被抚养照顾,共享社会财富,增强社会发展的获得感。在国家政策的干预下,家庭结构核心化,规模小型化基本形成。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流动加剧,此种情况下,家庭养老给年轻人带来巨大的负担和不便。现代管理学研究表明,把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孩子的教育作为代与代之间的交易,这种观点饱受争议,焦点是孩子成年后,可能不履行义务。政府层面上,财政分权和政治考核的现状,造成政府的对上负责,他们倾向于短期效益而忽视诸如养老、教育、医疗类的公共服务。随着物权法的深入实施,老年人有了子女财产之外的固定财产,有自己处分权利,让继承、让渡、赠与、买卖成为现实。老年人有了相当宽泛的养老选择自由。在家庭养老式微和机构养老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居家养老正是被推崇的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一般为居住在家而提供养老服务,是多元主体参与、彼此分工协调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模式。居家养老具有独到的优势。老人可以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维系各种社会关系,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实现代际之间的亲密关系,能够享受多元、专业、系统的服务。社区和村居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介入居家养老经济赡养、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的各个方面。政府还要建立一套约束制度,规范居家养老模式与服务。

3、精神养老社会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形成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发挥家庭子女对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大作用,开展好儿女、好儿媳、各级孝老敬亲类好人评奖活动,表彰带动,养成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气。支持老年人参加到各种活动中来,组建村居和社区老年人协会。发挥基层政府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让常回家看看落到实处,监督精神赡养的实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养老机构。在农村设立心理咨询机构,运用社会资源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心理服务者,为老人的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时,鼓励中青少年志愿者,到福利机构给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或精神慰藉服务。

《管子》的养老思想体现了当时先进的民本理念,其孝道的思想及尚未完备的养老制度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养老思想的基础,爱亲善养,思敬奉教的家庭养老模式,在我们今天也是第一顺位的养老要求,是养老敬亲的宝贵财富。在以金融货币取代多种社会关系的现代生活中,尽管居家养老成为时尚潮流,但是养老必须形成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路径。用冷冰冰的物质关系或者利益驱动下的温情,是取代不了血缘纽带下的家庭养老的。尽管社会资源等外部力量介入丰富了养老类型方式,在一定时期内会呈现井喷的状态,但家仍然是人们皈依的港湾。生生不息才是生存的王道。

 

 

 

 

上一条:总第51期 漫谈《管子》天道观及其影响      下一条:总第51期 管子传(连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