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4/8/23 15:14:05
浅谈《管子》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政策
潘如军
[摘要]《管子》是中国最经典的古籍之一,在法律、人本、军事、经济、外交、生态等方面都有所论述,其内涵对当今时代而言依旧有很重要的价值。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形成的治国思想,与《管子》一书所体现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对《管子》与习近平治国思想进行对比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挖掘《管子》的内在价值,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治国政策。《管子》一书的内涵可以为更好地建设中国社会提供新的动力,完善治国制度,而现在的制度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管子》。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军事;经济;外交;生态环境
一、《管子》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政策的背景联系
管子,春秋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管子》是其主要的作品,主要记载了管子的治国思想。《管子》一书的形成,今学界普遍认为,并不是固定在春秋时期,而是从春秋跨越到了西汉。书中除了管仲自己的论著,还有其他人拖管仲之名所作,可以说《管子》一书融合了几代先人的智慧,也被后人认为是道家的经典之作。《管子》一书形成的时代,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在这过渡的过程中,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无疑面对这巨大的考验,以往的治国理念已经到了必须要改变的地步,这促使了《管子》一书的诞生。《管子》可以说经历了这个转变的所有过程,《管子》中记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思想,锲和了这个过渡的需要,也为当时的统一国家发展,提供了经验,直至今天,这些思想依旧对我们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的不仅是富裕,还有问题,同时现代社会节奏变化快,这在创新、与时俱进方面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问题与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政策。这些治国政策、理念并不是无源之水,我们可以在《管子》一书中找到相似之处。
二、《管子》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政策比较
(一)依法治国思想
法治制度在中国制度史上有着很长的历史,在其形成的过程中,《管子》一书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在《管子》中用了许多篇幅介绍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依法治国的思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政策中,也处于很重要的地位,法制建设是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主题。
对其法治思想的比较,首先应看其对法制的看法。在《管子》书中认为国犹是国也,民犹是民也,舜纣以乱亡,汤武以治昌(《管子.宙合》以下只引篇名),这里治昌指的是以法明道,教化人民,从而兴盛。而在习近平治国体系中,对法制的认识进行了深化,认为全面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将法治细化为三个方面。总体而言,两者对于法治都非常的看重,认为它不仅是保证人民幸福平安的手段,也认为其是保证国家变得兴盛的重要渠道。
其次,两者都重视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思想中,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不仅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提供保障,也是推进国家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而在《管子》中,对于法制这样说到: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刑杀毋赦,则民不偷为善;爵禄毋假,则下不乱其上(《法禁》),用治国之道来教育人民,以治国之法来对待人民。
不仅如此,在以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两者都注意到了道德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就说: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习近平认为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在注意法治作用的同时,应该提高道德的力量,让道德和法治互相促进、互相支撑。在《管子》中,关于道德这样说道:先王事以合交,德以合人(《枢言》),认为在其强势措施应注意以德服人,相辅相成,达到管理国家的目的。
除此之外,两者都注意到法律的平等性。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法治体系中认为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任何人都没有任何借口去逾越法律,更不能以权力为自己谋利。在《管子》中,同样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任法》)。在古代这种人人平等的思想难得可贵,法律面前不分身份尊卑,以法律为准。
提到平等,当然会伴随着对公平的追求,在《管子》与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系中也不例外,都关注到了法律的公正公平。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全民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法律公正公平,才能提高法律的威信,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保障。《管子》也认为,规矩者,方圆之正也,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法法》),同样对于法律也提倡公平公正。
最后,两者都提出了法治监督。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监督的权利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提出要建立法治监督体系。而《管子》在重令篇中对经臣提问也正好锲合了此种监督的要求,对臣子的权利进行考察、考证,以保障政治的清正廉明。
(二)以人为本思想
在中国的春秋时期,《管子》一书就对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了探讨,这让人惊叹中国在奴隶社会就注意到了人本思想。如今,在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思想中,以人为本思想也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可见中国的人本思想发展已久。两者虽然有所不同,但内涵却很是相似。
习近平总书记就以人为本这样说道: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为首的领导集体一直都秉持着人本思想,提倡政府要一心一意服务人民,树立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造福人民的观念。不管是政治建设,还是经济发展,无疑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提倡问计于民,拉近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树立人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人民的参政议政的意识。
而在《管子》一书中,对于以人为本的解释却有两层含义,一是民本,二是人本。人本主要是从个体人的角度来解读的,把人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民本提供了基础;民本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解读,认为人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因素,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霸言》),这也是所谓的民本,重视人民的作用,让国家更强大。又比如在霸形篇中说道:齐国百姓,公之本也(《霸形》),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管子》全书从三个角度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管子》认为人是国家与政权稳定的基础。在全书第一卷中就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牧民》),政权的长久离不开民心,也就是是否以人为本,重视了人民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稳定来说,人民的支持是一个重要问题,由此在书中提到人不可不务也(《五辅》)。其次,《管子》认为人是国家强大的重要因素。在八观、治国、轻重诸篇文章中,都曾指出,人民是国家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是经济主要的消费者。国家如果想发展经济,寻求强大,离不开民众的支持。再次,《管子》认为人是战争的的保障。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霸言》),民心的向背很大程度上预示着战争的胜败,而且人民是主要的士兵来源,取得民心,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兵源。
《管子》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思想对于以人为本都非常的重视,两者具体形式有所不同,但是都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国家想长治久安,就必须重视广大的人民,没有人民的帮助与支持,国家就不会得到安稳。
(三)军事政策
军事力量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保证国家安危的直接因素。在《管子》中,对于军事思想的探究十分的重视,从士兵的挑选、训练到作战的目的、策略都进行了分析,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很好体现。而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念中,强军、军队建设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首先,两者都非常重视士兵、军队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到: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任务军事力量的强大,可以更好地保护国家。《管子》也曾有言故夫兵,虽非备到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兵法》),强调军队对国家的重要性,主不积务于兵者,以其国予人也(《参患》),不重视军队建设,其后果非常严重。
除此,两者都认为,建设军队难免会战争,重视战争,但避免不必要的战争,保证战争的正义性。习近平总书记就此指出,中国的强军梦是带着和平来的,绝不是为了霸权,而是为了更好地寻求和平。在《管子》一书也这样说道:故军之败也,生于不义;法之侵也,生于不正(《法法》),战争的性质是否正义很大程度决定了是否能取得长久的胜利。
在军队治理方面,两者都提倡要从严治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军队要有军队的样子,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必然要求,严格治理军队,能够提高军队的纪律与战斗力。在《管子》一书中,同样如此认为,战而必胜者,法度审也(《兵法》),用法去建设军队,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对此更是提出了三官、五教、九章去约束建设军队。
同时,两者都注意到了军队改革和战略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军队改革十分重视,强调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同时确立政治建军的建军方略,军队改革是现代强军的目标,并且认为军队建设应该随时代进步而进步,不断的改革军队。而《管子》中也宣称军队要不断改革,提出很多的治军思想,而且在作战指导方法体出了超越那个时代的见解,如明于机数、遍知天下、释坚攻虚等的治军思想,这在霸言、权修、地图篇中都有体现。
(四)经济思想
经济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指标。现在国家对经济健康发展也非常的重视。以习近平为首领导集体对国家经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在春秋时期的《管子》一书中,对经济同样非常重视,两者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首先两者对经济的发展趋势给予了很高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形势下提出要主动适应经济的新常态,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管子》一书也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做出了新的阐释,而且在轻重篇中,都可以展示,这也为齐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而且在经济发展方面重视创新,以新的动力来带动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创新驱动来带动经济发展,在《管子》中,开山林、海盐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发展,都在为国家富强做出重要的举措。两者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关注到了人才的作用,同时也都提出经济发展要带动人民一起富裕,改善人民的生活,在经济中关注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两者在财富分配中,也对公平提出了一些看法。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要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保障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提出经济发展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民生才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在《管子》中,财有所并也。故为人君不能散积聚,调高下,分并财,君虽强本趣耕,发草立币而无止,民犹若不足也(《轻重甲》),对于国家的财富,是国家富裕仅仅不够,还要适当的分给人民,提高社会公平,减少贫富差距。
(五)外交政策
一个国家的国家外交,与国家能否和平发展有重要的联系。如果一个国家能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建立正确的外交战略,能帮助一个国家实现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政策与《管子》一书中的外交思想都有相似之处。
两者都认为,建立和平外交关系,对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首先要确保有保护国家安危的能力,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合作共赢是有底线的,这就是坚持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管子》中,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栗多也(《治国》),可见夫丰国之谓霸,国家实力在外交关系中有很大的影响。
在外交关系上,两者都提倡建立和平与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与其他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和平与发展的道路。《管子》也说:民爱之,邻国亲之,天下信之,此国君之信(《中匡》),建立和睦的邻国关系,这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相似。
同时两者在外交关系注意到了以经济来促进外交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决实施一带一路的策略,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用经济来联系紧密,使国家与国家之间和平发展。在《管子》中,也提倡对外经济,把对外经济也提高到战略的地位。
(六)生态环境的思想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的问题越来越受人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特别的关注,在《管子》中,对于生态环境同样给予了很大篇幅的关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近年来对生态环境提出了很多的政策,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第一,号召对待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环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要像珍惜生命一样去珍惜。第二,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决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第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有系统的意识。设立生态红线观念,发展决不能逾越生态红线。第四,建立完整的生态保护制度,并且严格执行。
而《管子》一书在生态环境方面,先是提出天常、天道的概念。天不变其常(《形势》),这里指的就是天常,而且并不会变化,而天道是继天常演变的,道是对万事万物的道理,万物崇一,阴阳度,曰道(《正》),当我们了解到之后,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即成,莫知其释之;藏之无形,天之道也(《乘马》),对于天道,我们要去遵从,而天常、天道就是对自然的总结,也就是遵从、尊敬自然,逐渐形成生态环境的思想。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民强(《禁藏》),号召顺应自然。
两者对生态的关注及其相似,对现在而言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不管如何,生态保护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三、《管子》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政策比较的意义
将《管子》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对我们用现代人的思维和眼光去解读经典提供了经验,同时帮助我们用经典为社会发展提供需要。
在《管子》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政策的比较的过程中,促使我们用现有的思维去看待与理解《管子》一书所蕴含的内在价值。每一个时代,对于同一部经典的解读都不一样,这是因外每一个时代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我们所需要的养分也不同。对《管子》的亦是如此,不能一成不变,应随着时代的发展重新解读。
同时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管子》中蕴含的治国、哲学等思想对今天依旧有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政策在《管子》一书的体现足以证明,类似《管子》的经典中蕴含着宝贵价值。重视对经典的解读,丰富治国理念,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这也是我们学习《管子》的最大目的。
上一条:总第51期 坚中外正,兴利除害 下一条:总第51期 管子商道与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