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8 16:12:35
坚中外正,兴利除害
《管子》治国理政思想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启示
何亦邨
[摘要]《管子》是一部杰作,管子治国思想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管子》一书多次提到君主治国应该提倡和应当禁止的做法,尤其是强调了从严治国、从严管理,并以此为核心阐发了许多治国理政的经典思想。《管子》认为,从严治国、从严管理,是面向全国全社会的,核心在于严,主要的手段是治,多管齐下,确保国家稳定,国民富强。《管子》从严治国、从严管理的思想精华值得后人借鉴,尤其是结合新形势下党中央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方针,我们可以从《管子》的智慧宝库中汲取养分,取其精华,合理运用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实际当中来。
[关键词]《管子》;管学;全面从严治党
《管子》是一部杰作,管子治国思想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管子》一书多次提到君主治国应该提倡和应当禁止的做法,尤其是强调了从严治国、从严管理,并以此为核心阐发了许多治国理政的经典思想。《管子》认为,从严治国、从严管理,是面向全国全社会的,核心在于严,主要的手段是治,多管齐下,确保国家稳定,国民富强。虽然《管子》意在成就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帝王霸业,而且是按照不同社会阶级的划分来制定治国方略,但是《管子》从严治国、从严管理的思想精华值得后人借鉴,尤其是结合新形势下党中央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方针,我们可以从《管子》的智慧宝库中汲取养分,取其精华,合理运用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实际当中来。
一、面向全国全社会的治国理政思想
1.统一领导
《权修》篇云:万乘之国,兵不可以无主。管仲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十分强调统一领导的重要性。《法禁》篇曰:昔者圣王之治人也,不贵其人博学也,欲其人之和同以听令也。君主考察培养人才,比起博学,更看重是否同心协力听从君令,是否服从统一的管理。君主的统一领导是治国安邦的前提和核心。《幼官》篇中提到的九会诸侯,体现出了绝对性的中央集权和严密的监督管控机制。《正世》篇指出: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显于后世者,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意思是五帝三王由于能为天下兴利除害所以名垂千古。《明法》篇提出:所谓治国者,主道明也;所谓乱国者,臣术胜也。君道强明,国家才能治理得好;否则,臣下的私术太盛,国家治理就会混乱。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管子》对后世管理学的一大贡献。要求上下级之间组成一条等级链,从管理最高层到最基层,这个等级链不能中断。优化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君臣上》篇提出五官、五横的概念:是故有道之君,上有五官以牧其民,则众不敢逾轨而行矣;下有五横以揆其官,则有司不敢离法而使矣。五官的职责是治理人民,使民众不敢越轨行事;五横的职责是纠察官吏,使执事官吏不敢滥用职权。可见,《管子》在国家治理上管理层次分明、权责明确。
2.尊重规律
《七法》篇提到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这七种法则,是万事万物所遵循的基本规律,不仅制约着自然社会的发展,也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立法定制、量才用人、统一思想、移风易俗、调遣人民、发布政令、办好大事,都需要立足于基本规律。相反,不明于则,而欲错仪画制、不明于象,而欲论材审用、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众、不明于化,而欲变俗易教、不明于决塞,而欲敺众移民、不明于心术,而欲行令于人、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这些做法都是忽略基本规律,不按规律办事而做出的错误决策,其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应当避免。七法缺一不可,治国理政必须遵照七法,国家才能持续正常运转。《七法》篇中所包含的尊重规律的基本思想,正是治国理政的最基本思路。
3.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贵的思想资源,人民是立国之本。《管子》一书吸收了儒家民本思想,提出了爱民、安民、养民的思想,全书在经济、政治等多方面体现并发扬了这种进步的民本思想。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是让人民过得好。在经济方面,《管子》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如:鼓励务农经商,对于发展生产有贡献者给予奖励;统治者使用民力要用之有度,轻徭薄赋,使民以时,才能使民力不衰竭;调节国民收入,防止两极分化,等等。意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在政治方面,《管子》认为,君主是治国的主体,而人民是治国的重要客体,人民是治国之本。《牧民》篇谈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霸形》篇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意在强调以民为本这样一个明确的治国理念。民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民心向背决定了国家政治的兴亡。
二、以坚定决心从严治国
1.严字的内在含义
《小问》篇中对严字做了精妙的解释:坚中外正,严也。严就是内心坚定、行为刚正,不偏不倚,秉持中庸之道。《法法》篇中说:规矩者,方圜之正也。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圜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圜。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故虽有明智高行,倍法而治,是废规矩而正方圜也。无规矩不成方圆。立规矩要严,守规矩更要严。在现代汉语中,严字带有严肃、正当、认真、不放松的意思。也即从古至今,人们赋予这个字的价值观没有过多变化,核心都是以坚定的决心,将不偏不倚的公平正义贯彻始终。
《法禁》篇是《管子》一书中关于官员作风的重中之重,因为该篇章深入谈到了各种不同环境下官员的不正之风,提出必须针对这些不正之风从严管理。说明在《管子》成书之前,就已经存在十分严重的官员作风问题,严重影响国家治理和人民安康。《法禁》篇提出了大约二十个圣王之禁。如果对这些圣王之禁做详细分类,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针对官员政治作风问题的有:乱国之道,易国之常,赐赏恣于己者,圣王之禁也。擅国权以深索于民者,圣王之禁也。其身毋任于上者,圣王之禁也。进则受禄于君,退则藏禄于室,毋事治职,但力事属,私王官,私君事,去非其人而人私行者,圣王之禁也。修行则不以亲为本,治事则不以官为主,举毋能、进毋功者,圣王之禁也。交人则以为己赐,举人则以为己劳,仕人则与分其禄者,圣王之禁也。交于利通而获于贫穷,轻取于其民而重致于其君,削上以附下,枉法以求于民者,圣王之禁也。拂世以为行,非上以为名,常反上之法制以成群于国者,圣王之禁也。壶士以为亡资,修田以为亡本,则生之养私不死然后失缫以深与上为市者。圣王之禁也。审饰小节以示民时言大事以动上远交以踰群,假爵以临朝者,圣王之禁也。卑身杂处隐行辟倚,侧入迎远,遁上而遁民者,圣王之禁也。以朋党为友,以蔽恶为仁,以数变为智,以重敛为忠,以遂忿为勇者,圣王之禁也。固国之本,其身务往于上,深附于诸侯者,圣王之禁也。《管子》认为,矫正官员政治作风是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
针对官员生活作风问题的有:用不称其人,家富于其列,其禄甚寡而资财甚多者,圣王之禁也。饰于贫穷,而发于勤劳,权于贫贱,身无职事,家无常姓,列上下之闲,议言为民者,圣王之禁也。守委闲居,博分以致众。勤身遂行,说人以货财。济人以买誉,其身甚静,而使人求者,圣王之禁也。《管子》认为,官员生活作风影响到了其政治作风,因此也必须端正官员的生活作风。
针对官员思想作风问题的有,诡俗异礼,大言法行,难其所为,而高自错者,圣王之禁也。行辟而坚言诡而辩,术非而博,顺恶而泽者,圣王之禁也。《管子》认为,官员思想作风是最根本的,思想作风影响到外在行为,思想端正的官员不会恃宠而骄,抬高自己贬低别人。
由此可知,《管子》一书中的严字不仅针对官员的政治作风问题,也针对官员的生活作风和思想作风问题,这就是全民从严的深刻体现。而《法禁》篇末尾的绝而定,静而治,安而尊,举错而不变者,圣王之道也就是对严字最好的总结和概括。坚决而镇定,稳定而图治,安国而尊君,有所举措而不朝令夕改,这才是严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才是全面从严治国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
2.缺乏从严治理的危害
一个国家出现了问题,如果不从严治理,就会带来种种危害。
《法法》篇提出了君主对人民的三项要求:“君有三欲于民,三欲不节,则上位危。三欲者何也?一曰求,二曰禁,三曰令。三项要求是索取、禁阻和命令。《管子》通篇贯穿了辩证的哲学思想,正如《法法》篇指出的,求、禁、令三项要求过多或过少都不适当。索取太多,所得到的反而少;索取而不得,威信就日益降低。禁阻太多,所制止的反而少;禁阻而不止,刑罚将受到轻视。命令太多,所推行的反而少;命令而不行,下面就欺凌君上。三项要求不节制,君主地位就危险,国家稳定就会受到影响。如何才能让人民适当地索取?如何能让禁阻适当而高效?怎样才能消除过多的命令?只有通过治的方法。《法法》篇谈论的意图,目的是为了突出治的重要性。
三、充分发挥治的手段
《权修》篇凡牧民者,欲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此厉民之道也。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提出了治的本质和重要性。统治百姓,要求人民注重小礼,推行小义,修治小廉,整顿小耻,禁止小邪,这是治国之根本所在。
1.外施教育,内修官德
教育和官德涉及道德、礼仪、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反映的是官员的综合素养。官德是一种从政道德、职业道德,体现出的是一种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榜样的示范性。圣明君主所要禁止的官场不正之风,原因都是缺乏官德。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党员干部缺乏官德,部分干部不尊重领导、强加个人意志,为满足一己私欲而欺上瞒下、中饱私囊,拉帮结派搞小团体等多种不良现象。《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在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中,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庸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准则》中指出的这些作风问题,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重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因此,必须严抓思想教育这个根本,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加强思想教育有助于提升官德。《管子》首先明确了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立政》篇的九败提到,九种理论占优势会给国家治理带来危害,以此谈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私议自贵之说胜,则上令不行。群徒比周之说胜,则贤不肖不分。金玉货财之说胜,则爵服下流。观乐玩好之说胜,则奸民在上位。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谄谀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这九种理论涵盖了军事、政治、道德等多个层面,倘若将不端正的思想外化于行动,会导致奸邪之辈上位。一旦有了正确的理论以匡正官员思想,歪理就不会占优势,这九种问题就不会继续阻碍定国安邦的进程。
《君臣下》篇提到治斧钺者不敢让刑,治轩冕者不敢让赏, 隤然若一父之子,若一家之实,义礼明也。专项岗位的人员权责分明,有正确的权责观,不越权、不滥用职权,人民恭顺,服从统治,这是由于义礼分明的原故。义礼本身是思想层面的内容,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要求官员以君子修身的道德标准规范自身言行。《君臣下》篇提出五乱:宫中之乱、兄弟之乱、大臣之乱、中民之乱、小民之乱,这五乱涉及到的主体是朝堂官员。五乱严重危害国家稳定,这是由于朝堂官员缺乏官德。
《管子》认为,加强思想教育方能提升内德。乡树之师以遂其学。官之以其能,及年而举,则士反行矣。称德度功,劝其所能,若稽之以众风,若任以社稷之任。若此,则土反于情矣。《管子》提倡在每乡设立教师,使士人得到学习,再依据士人的才学进行不同程度的举荐,任人唯贤,衡量德行、功绩,考察众人的舆论,最后才把国家的重任委托给这些士人。
管子所处的时代是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世界各地的文化都产生过质的飞跃,当时的中国文化尤以诸子百家的兴起和争鸣为代表。因此,管子注重思想上的教育或者说人心的教化,带有那一个时代的文化烙印。士人代表着一国当中较高的知识阶层,这一人群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人和缔造者。《管子》强调士人要加强思想教育,是一项立足长远的治国方略,不仅有助于优化政治生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特别是对礼义廉耻等道德理念的传播和延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行,内修官德才能忠心辅佐君王,内外兼修才能铸就清明政治。
2.法纪严明,赏罚分明
强调法纪严明的重要性。《立政》篇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为政所期望的结果,是命令下达就立即执行,禁令颁布就即刻停止,凡是根本法令所及和风俗影响到的地方,就像人的四肢百骸服从于意志一样。要树立国家和君主的权威,就必须严明法纪,令行禁止,执行不苟,突出了纪律的重要性。《正世》篇提出:法不繁慝。法代表公平正义,定立法令制度的作用是为了减少品质恶劣的人滋长,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社会公平有重要意义。《正世》篇还指出:夫民贪行躁,而诛罚轻,罪过不发,则是长淫乱而便邪僻也。人民是贪利而性行急躁的,如果刑罚太轻,罪过不得举发,这就是助长淫乱而有利于邪僻的行为。强调了法纪严明对人民行为的重要规范和制约作用。《明法》篇提出:是故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诈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伪诈取巧止于法度裁决,欺上瞒下止于权衡称量。始终坚持法纪严明,则利于培养良好的政风,利于正国法、平民愤。
赏罚分明,促进社会公平。《权修》篇提出,圣明君主应该做到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主张根据劳绩大小进行官衔授予和俸禄赏赐,减少不劳而获、损人利己现象的发生。《重令》篇点明了赏罚分明与否的不同结果。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故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严罚。罚严令行,则百吏皆恐;罚不严,令不行,则百吏皆喜。
3.严格监督,狠抓作风
《立政》篇提出了三本、四固,意在点明监督机制的重要意义。三本是国家治乱的三点根源。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君主需要审查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大臣的品德与地位不相称,二是大臣的功劳与俸禄不相称,三是大臣的能力与官职不相称。三本者不审,则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果对这三个根本问题不加审查,奸臣就会与君主接近,君侧小臣就会专权。究其根源,则是由于监督不严、作风不正。《立政》篇又提出一系列的举措和建议: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以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只有严格监督,狠抓作风,才能让国家治理治而不乱、稳而不僵。
四固表面上讲的是为君之道,实质上谈的仍是官员作风问题。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固者,安危之本也。君主要谨慎对待的问题有四个:一是对于提倡道德而不真正做到仁的人,不可以授予国家大权;二是对于见到贤能而不让的人,不可以授予尊高爵位;三是对于掌握刑罚而躲避亲贵的人,不可以让他统帅军队;四是对于那种不重视农业,不注重地利,而轻易课取赋税的人,不可以让他做都邑的官。《管子》居安思危,提出了决定国家安危的根本。君主只有严格监督,狠抓作风,才能停止这四种人对国家的危害,让国家走向稳定富强。
四、《管子》治国理政思想对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启示
在新时期新阶段,全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好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向人民做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庄严承诺,立下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军令状。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全体党员: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建新常态,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基础在全面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内容无死角,二是主体全覆盖,三是劲头不松懈。关键在严,核心在严,指的是思想教育要严,纪律执行要严,监督要严。要害在治,目的是健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健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健全不想腐的自律机制。认真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意义重大而深远。
上文提到,《管子》对严的解释是坚中外正,目的则是为了兴利除害,确保国家康泰安宁,人民安居乐业。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坚持党的领导,需要永葆一颗初心,需要严明法纪,需要加强思想教育,需要突出执行刚性,以零容忍态度,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决清除害群之马。新一届领导集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瞻远瞩,信心满满,针对干部管理上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提出对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专项整改,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民政形象,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将《管子》治国理政思想与当前党建工作相结合,推动党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更好地引导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刘柯、李克和译注:《二十二子详注全译(管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谢浩范、朱迎平译注:《管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上一条:总第51期 《管子》智慧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借鉴意义 下一条:总第51期 浅谈《管子》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