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总第52期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管子治理思想的启示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6 16:49:1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管子治理思想的启示

 陈宏光

 

内容提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是全球价值观,它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我国宪法修正案,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管子的社会治理思想博大精深,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等国家治理与社会共治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

关键词:管子思想 社会治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构建全人类命运统一体,核心要旨是世界命运应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由各国共同分享。管仲作为帮助齐桓公一匡天下,成为霸主的一代名相,也在其著作中多次论述开放和平发展、互利合作的重要性,并就和平发展、对外开放向齐桓公献上了许多良策。这些理论与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谋而合,分析管子的治理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联系能够为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改革提供思路与灵感。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就是通过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合作理念与实践而不断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智慧。为全球生态和谐、国际和平事业、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句话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在现行国际秩序的建设中、世界和平的维护中、促进全球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是全球价值观,它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下面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态等方面,对管子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择其重点进行阐释。

政治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同样,管子也强调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事宜。《中匡》篇云:管仲会国用,三分之二在宾客,其一在国。古代称外国来使为宾客,此当泛指外事活动。国用指国家的财政支出。国家的财政支出,居然有三分之二用于外事活动,尽管此说难免有夸饰之意,但同篇之谓四邻宾客,入者说,远者誉,光名满天下。《小匡》、《国语·齐语》之谓诸侯称广、称宽当是实际情况。《大匡》篇中有齐国向外国派遣大使的记载:卫国之教,危傅以利。公子开方之为人也,慧以给,不能久而乐始,可游于卫。鲁邑之教,好迩而训于礼。季友之为人也,恭以精,博于礼,多小信,可游于鲁。楚国之教,巧文以利,不好立大义,而好立小信。蒙孙博于教,而文巧于辞,不好立大义,而好结小信,可游于楚。,这段记载,既使我们看到了齐国当时外事活动的范围,同时,我们又看到了齐国派遣外使是多么的工于心计。齐国不仅善于派出使者,而且还善于接待外国的来使,《大匡》篇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凡诸侯欲通,吏从行者,令一人为负以车,若宿者,令人养其马,食以委。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而不当,有罪。对于外国来使,不仅要派出专职服务人员,而且对接待礼仪、收费标准都有定数,执行不当还要治罪。此外,还有委派限朋管理东方各国的事务、宾骨无管理西方各国的事务的记载.《小匡》篇中还有专门负责接待宾客的大行官员。由此.我们也不能不说,《管子》也是十分重视在政治上的国际交往的。

在经济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而管子在各国之间经济交流方面的论述,更是其理论体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由于其一齐国地处盐碱之地,农业不发达,粮食无法实现自给;其二齐国地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商旅往来频繁,《地数》篇云:齐衙处之本,通达之所出也,游子胜商之所道。其三齐国拥有丰富的海盐资源,《轻重》甲云:阴王之国有三,而齐与在焉。楚有汝、汉之黄金,而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此阴王之国也。齐国正好可以依靠有利的交通条件,大开国门,发挥自己的特产优势,以工商补农产。这样的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使《管子》得出了开放是振兴齐国的根本措施的结论。《轻重》篇中曾经记载了许多《管子》对外经济开放的实例。将食盐卖给梁、赵、宋、卫、淮阳等国,得成金万一千余斤(《轻重》甲),然后,再用高价收买粮食,滕鲁之粟釜百,则使吾国之粟釜千,滕鲁之粟四流而归我,若下深谷者。(《轻重》乙)齐国本不出产的皮革、竹器、羽毛等物,必须靠对外贸易来解决,在《海王》篇中就设想了因人之山海假之的办法,也就是靠提高盐、铁器价格而出口,从而再去进口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实际上是利用自然资源,在国际上做转口贸易,在取得商业利润的同时,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了开展对外贸易,《轻重》乙中提出了一个为外商提供优质服务的措施:请以令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当寂,五乘者有伍养,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如此精妙的对外经济贸易思想,在我国先秦史书中是十分罕见的。可以说,《管子》的对外经济政策,为齐国的振兴是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他们对外经济政策的核心,就是因天下以制天下(《轻重》丁)其实质是天下之宝壹为我用(《地数》)。这一点,在汉代就已经被明确的借鉴吸收了,《盐铁论·力耕》云: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就是这个道理。

在军事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管子也坚持慎谋保国的战争观,这在兵荒马乱,诸侯国纷纷想要侵吞邻国的春秋时期是不多见的先进思想。一方面,《管子》认为,兵者是尊王安国之经,不可废。另一方面,《管子》认为兵者是诡物,不时而胜,不义而得,未为福。《管子》说:君之所以尊卑,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故诛暴国必以兵。兵者,外以诛暴,内以禁邪。故兵者,尊王安国之经也,不可废也。(《参患》)就是说,君尊国安是因为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保证,君卑国危是由于军事力量弱小的缘故,军事力量是外以诛暴,内以禁邪的重要手段,是君尊国安的统治基础,是辅王成霸的基本条件。同时,《管子》把军队对外的职能限定在诛暴的范围内,认为侵夺争伐非备道至德,朴素地提出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的一条客观标准,解释了《管子》提出的节制之兵的概念。《管子》说:夫兵事者,诡物也。不时而胜,不义而得,未为福也。失谋而攻,国之危也。慎谋乃保国(《兵法》)《管子》认为,战争是诡物,进行战争是一种冒险的行动,不义、不理、不时的战争尽管在军事上可能取得暂时的胜利,进而经济上得到一些好处,但并不意味着就是好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失谋于廊庙之上,败军于千里之外,国家也就跟着危亡了。所以,《管子》强调:成功立事,必顺于理义,故不理不胜于天下,不义不胜人故不理不胜于天下,不义不胜人。(《七法》)《管子》所说的理,就是事物发展的道理,也就是客观规律性;所谓义,即正义,进行战争要顺乎民心。它要求国家统治者不要轻易动众兴兵,或是动辄战争相寻,干戈是务。反映了事物发展的一条辩证法则。《管子》通过总结历史上夏商周王朝穷兵默武,由盛到衰的历史经验,警告齐国统治者要不竞于兵,不贪于土,对战争的危害性要禁藏于胸肋之内,而祸避于千里之外,能以此制彼者,唯能以己知人者也。(《禁藏》)这就是《管子》先慎于己而后制彼,以己知人的慎谋保国的战争观。

在生态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管子作为春秋时期的先进政治家、思想家,也提出了诸多生态保护的理论。《管子》生态保护的重要特点就是以时禁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索取要在恰当的时间进行,其他的时间则封禁保存。《七臣七主》叙述了明主要有实行保护自然的四禁,并且说如果不实行四禁将会有严重的灾害:四禁者何也?春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夏无遏水达名川,塞大谷,动土功,射鸟兽。此外,《管子》的其他篇章也多有论述时禁的,例如,《禁藏》说:当春三月,毋杀畜生,毋扮卵,毋伐木,毋天英,毋扮竿,所以息百长也;《四时》说:是故春三月,无杀麂夭,毋蹇华绝芋。夏三月,令禁置设禽兽,毋杀飞鸟《管子·轻重甲》说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菜,不可以立为天下王。总之,《管子》提出的时禁以及各种生态保护措施,就是为了保护好自然资源,使其可以被永续利用。

管子的生态认识论,具体包括生态和谐观、生态社会观、生态保护观、生态适用观、生态经济观、生态法治观等方面。

(一)人与天调的生态和谐观《管子》中论及天的多达1076处,其有别于殷商时期的祖神之意和和西周宗教意义上的天,认为天泛指自然界,是万物的载体。《牧民》、《立政》、《乘马》、《四时》、《禁藏》、《度地》、《地员》、《五行》等篇,所有关于天的论述,都是自然或者生态方面的内容。在管子看来,人与天的关系有两个层面。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有着自身的运行发展规律,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人们的生产和治理行为要遵从自然规律方能够得到天的帮助。这是天人关系的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则强调了人在天人关系中的积极主动性。《管子·五行》篇中提出了人与天调的生态观,人要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协调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维持人类自身的发展。

(二)稳定秩序的生态社会观《管子·地员》篇开篇:夫管仲之匡天下也,其施七尺,而《地员》篇是记述生态环境的重要文献,由此可见《管子·地员》对土地、植物、水源等生态环境的记述,是为其匡天下服务的。自然生态环境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可见一斑。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为人君主而不能严格控制其山林、沼泽和草地,也是不能成就天下王业的。《管子》对君王提出了许多关于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要求, 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如童山竭泽者,君智不足也

(三)以时禁发的生态保护观管子所处的时代,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乱砍滥伐现象管饭存在,自然资源的保护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 要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做到合理可持续的利用自然资源,那么就要做到以时禁发。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管子·七臣七主》阐述了著名的四时之禁,春天万物复苏生长,禁止砍伐;夏天禁止拦塞河水入大川,禁止射杀鸟兽;秋天禁止赦免犯人;冬天禁止妨碍五谷的埋藏。《管子》记载的有关山林禁令的内容很多,其主要目的在于让自然资源能够按其规律自然发展,得到充分保护,人类合理利用,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倡导节俭的生态适用观宫室足以避燥湿,食饮足以和血气,衣服足以适寒温,礼仪足以别贵贱,游虞足以发欢欣,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坟墓足以道记,管子认为衣食住行、礼仪墓葬各方面都要节俭。管子进一步认为,过度的铺张浪费会导致国家的衰弱,甚至灭亡,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台榭相望者,亡国之庑也;驰车充国者,追寇之马也。管子提倡的节约大部分是从为国持政的角度来考虑的,但是其主张消费有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不致过度开发滥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五)重农固本的生态经济观《管子》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农业关系到国家强盛。《管子》重视农业发展的生态观最主要的体现在与主张农业生产要顺应自然,无夺农时。四时,生长万物而收藏之。四时生万物,圣人因而理之。要发展农业,就要顺应四时,保障农时,否则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臣乘马》、《山国轨》、《小匡》等篇章都论述了保障农时的一些标准。管子认为,每个季节都有相应的农事生产,只有顺应四级顺序才能搞好农业生产。

(五)管子的生态法治观关于生态环境的立法方面,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可见《管子》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立法工作。管子进行了多方面的立法,如防火法、自然资源保护法、森林保护法等等。发号出令曰:毋聚大众,毋行大火,毋断大木,诛大臣,毋斩大山,毋戮大衍,天子发出的禁令,不可引发大火,不可砍伐大木,不可开掘大山,不可伐大泽。还有一些惩罚性立法,严重的如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由此可见,《管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健全的法令体系,立法已经初具规模。

关于生态环境的制度方面,《管子》为了发展经济,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官员。市立三乡,工立三族,泽立三虞,山立三衡,这里的虞和衡就是对山林河泽进行保护的官员。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大夫、大夫佐各一人,率部校长、官佐各财足。乃取水左右各一人,使为都匠水工。令之行水道、城郭、堤川、沟池、官府、寺舍及州中,当缮治者,给卒财足,这是关于水利方面的官员设置。《管子》中还有关于林业、国土资源等多方面的官员设置,对自然资源加以保护。另外,《管子》在行政区划上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民集中起来,以便于他们交流经验,从事农业生产。相地而衰其政,则民不移矣。正旅旧,则民不惰。山泽各以其时至,则民不苟。陵陆、丘井、田畴均,则民不惑。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劳,则牛马育。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也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管子》便将其体现的淋漓尽致。当代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却一度背离了这一传统,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而造成了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管子》倡导的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人与天调,天地之美生的境界也应当是我们现在该追求的境界。

 

结语:管仲作为我国优秀的政治家与当代我国领导人一样,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思想传承、拥有先进的思想理念与纵观全局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领导能力。管仲通过其在政治、经济、外交、生态等方面的先进理论体系带领齐恒公成为春秋时期一匡天下的一代霸主。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亦能通过历史文化的弘扬与继承,运用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内的治理理念与治国战略,带领国家走向复兴、再创辉煌。

 

上一条:总第52期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与中华文化的“大一统”思想      下一条:总第52期 管子与三国——三国时期的管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