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总第53期 管子传(连载之三)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7 16:53:21


 第二节 高仁先生 一个隐逸者的盖世功德

 

 河滩上这位老者不是别人,正是被周遭十里八乡尊称为高仁先生的高仁。

高仁先生的家,三间上盖苫了茴草的黄泥土屋,单门独院建在距离颍河东岸不远的一座高台之上,滨河而居,可以听见昼夜奔流东去的潺潺颍水。

先生是一位闻名遐迩的乡贤。他饱读诗书,精通武略和天文、地理、卜筮之术,对三皇五帝和周朝的典章制度、文献古籍,朝代更迭、列国兴衰的变迁无不知晓。

先生生性闲易好正,恃才傲物,清正廉洁,多次在官家就任,均因殊不合群,而不受待见,因此,愤然离职。

先生曾先后受聘于陈、蔡公族,为子弟教傅。因性格清高,对陈氏公侯家风及其子弟放纵的做派,啧有烦言。十数年后被贬为宫外小宗师仆。

先生拒绝接受新的任命,离开陈国回到蔡国。高仁与蔡侯族叔胥一向交游甚善,为蔡胥所举荐,被任命为蔡国世子戊教傅。

先生厌倦于宫廷乱象,早生隐逸之意,一次先生酒后失言与蔡侯嬖人怀言词失和,后被嬖人怀寻衅诬陷其教世子无方。

蔡侯素与蔡胥政见不和,蔡胥每每以强辩于朝,而蔡侯忌惮其年长才高之势,常常嫉恨之。因借故以先生教傅不利之事,杀鸡給猴看,欲降重罪于他。

蔡胥因钦佩先生学识和为人,仗义担当,以举荐之过,甘愿降爵位代先生受罚。嗣后赐先生一笔钱财,忍痛驱逐高仁。

先生由是告老还乡,荷杖耕耘,早晚读书或演戏武术。农闲时,如闲云野鹤,云游四方。或归来抚琴歌吟,引来童子乡邻聆听。虽孑然一身,生活倒也衣食无忧,落得自在逍遥。

也是机缘巧合。管子父母和鲍叔牙父母,虽说家境并不富裕,但都读过几年乡塾,识得文断得字,在乡里也都是知书达礼之人。

管子家族对后代教育要求历来严苛,又因恪守息武修文祖训,自然对男童教育更来的十二分要紧。

管子先是在乡塾学过半年,辍学在家割草放羊,辅助家用。幸好管父文墨尚好,也略通一些武术,便不时教导管子读书写字,压腿站桩。

管母虽不甚识字,却有超人的记忆力,能口头说书传唱歌谣。管子聪慧,于耳染目睹中,已经能读文断字,吟唱几十首民歌。

管子于家庭劳动之余,时常与鲍叔牙野外练习弓弩之术,三脚猫也耍的有模是样。

现在,天赐良机,管、鲍既入高仁先生的法眼,先生也得天下之才而教之,可谓两全其美。

先生收管、鲍为学生,并未按照当时的惯例,教书先生被请到弟子家安顿下来,施教和食宿均设在弟子家中。

显然,先生熟悉管、鲍的情况,管子家境窘迫,管父新丧,管子与管母寄宿在颍水西岸的外婆家。高仁先生和鲍家居住在颍水东岸,年幼的管子往来渡河也有不便;鲍叔牙家境稍好一些,却也说不上富足。

有鉴于此,先生破例将私塾学堂设在自己家中。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不仅意味先生免费施教弟子,而且打破了当时教书先生与弟子之间遵守的诸多严苛规矩。

尽管先生明确表示免费教授管、鲍,双方家庭还是过意不去,逢年遇节,都要置备一些麦黍,权做束脩,赠与高仁先生。

每次盛情难却,先生总是接受鲍叔牙家里的多一点,而只是象征性地接受一点管子家的粮食。

大人们的一举一动,对孩子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示范效应。早慧的管、鲍耳染目睹家庭的温情和先生的风范。鲍叔牙事事呵护管子这位小弟,管子也处处尊爱鲍叔牙这位小哥。

先生在施教过程中,严格要求,以毕生所学,就是教傅公族弟子的那些课程,循序渐进地传授给管、鲍。

人在幼小心灵被良师撒播下善良的种子,在长大成人以后的岁月里,当遇到人生困境之时,这种精气神,这种善良之因,这种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正能量,就会不断释放,驱散世间的孽祟,抵御邪恶的侵扰,最终结出圆满的善果。

管子和鲍叔牙不负恩师苦心,读书用功,学习成绩优秀。管子天资聪明,手不释卷,口不离诵。先生考他一个问题,管子不仅应答如流,而且常常举一反三,延伸回答出相关的几个问题。高仁先生暗暗称奇,深深偏爱其才,教之分外用心。

稍大,先生开始教授六艺,就是诗、书、礼、乐、御、射六门功课的初级课程。管子点到就会,触类旁通,门门优秀。鲍叔牙则亦步亦趋,功课一丝不苟。

先生从管、鲍身上,仿佛发现自己的过去,和未来的希望,一种为师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不禁大感欣慰,常常打心底称赞这两位得意门生:孺子可教,后生可畏,其前途远大,未可限量。

管子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学习的机会,读书、习武异常用功。

他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常常夜以继日地掌灯习字、夜读,黎明即起,闻鸡起舞。

他平生嗜读、自学的习惯正是在先生施教过程中养成的。

先生施教曰:汝等读书是为了成为君子,向圣贤看齐,培养胸中的气象,涵养心怀,敬畏天地,象天法德,守四时之位,刻苦读书,珍惜时光,敬业悟道。

先生施教曰:汝等务必事必躬亲,孝敬先贤宗祖,孝顺父母先辈;养成勤俭勤奋的习惯,多为长辈分担家务和田间劳做。

先生施教曰:汝等不可读死书,要学以致用;做大事,胜于做大官。现在读书就时刻想着,将来为天下、社稷奉献才智,为民众解除疾苦。

先生施教曰:汝等务必要站能行,坐能文,口能言,手能操,精研文艺和武艺,掌握兵学之道。

先生施教曰:汝等要相亲相爱,情同手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彼此帮助,永不分离,永不抛弃。

先生对管、鲍早期的精心施教,为他们长大成人,建筑人生辉煌功业的殿堂,打下了坚实的第一层根基。

现代教育社会学认为,一个人成才,至关重要的是童蒙时代所受到的教育。

管子从少年时代起,就培养起一种醉心于知识,参悟于世间万象的性格,致使其终生都与书卷结缘,而著述等身;追求公理大道,在成就功业的同时,而卓然成为文化先贤。

管、鲍师从高仁五年以后,已经到了进入党庠读书的年岁。

中国古代基础教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童蒙、私塾(略等于现代的小学)和党庠。人到了十一二岁之后开始进入党庠,这大抵相当于现代的中学教育。

党庠是当时的官学。一个方国或县、邑除了治所的城郭拥有黉学(大概相当于现代的高中)以外,还有多少不等的党庠。

根据居住人口的数量,在治所的四方,相邻的几个乡、村设立一所党庠,使得周边的适龄蒙童,可以就近入学。

党庠课程内容设置为六艺,就是诗、书、礼、乐、御、射。

前文讲到管、鲍的蒙师高仁先生已经教授他们预习六艺,这对党庠的学业帮助很大,加上管、鲍良好的天赋和勤奋,以至于各门学业成绩总是要高出同届孩子们一大截。

在党庠读书的日子里,虽然教材千篇一律,庠师也是良莠不齐,管、鲍各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受到庠师的好评。尤其管子的议论文,几乎篇篇都是范文,被庠师当堂宣读、点评。

管、鲍在党庠三年的时光里,除了挥之不去的贫困,管母生病家境困难,甚或管子党庠学费所需麦黍,也常由鲍叔牙代为缴纳之外,这一段求学生涯倒也过得顺风顺水,甚是愉悦。

午、秋两季,党庠放假期间,管子常常去高仁先生处讨教。

先生发现进入党庠读书,经过更大范围的阅读和写作锻炼,管、鲍已经具备颇为系统的知识,很强的分析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备成人的思维。

先生觉得,已经到了教授管、鲍更高级课程的时候了。

先生便开始重点,用讲故事的方法,给二人诉说三代以来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历史事件,结合当朝周天子治理下的诸侯纷争、兵荒马乱,以及夷狄侵扰的现实问题,讲授先王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和道理。

先生还把自己的藏书借给管子和鲍叔牙阅读。后来,还特地赠送管子一套书卷。其中有一篇名曰:《弟子职》。

先生告诉管子说,这篇文章,为世代所传。文字简洁,便于记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也可进一步完善、充实,让它流传下去。

管、鲍从高仁先生那里获得良好发蒙,加之在党庠读书环境进一步的淬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二人后来在齐国宫廷施教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做好了知识储备,更是为做人、知人论世乃至经邦济世播下种子。

这些种子将借助管子和鲍叔牙而最终裂变、发育,萌芽、分蘖、抽穗,结出丰硕之果。

管子从高仁先生馈赠的《弟子职》中真正感受到了师恩浩荡的精神内涵,和后人承教之重。

管子后来将《弟子职》改编为约八百言二百句四字韵文,如开首句:先生施教,弟子是则。云云,作为齐国上下实施教育的守则推行,并逐渐流传到列国。

在《弟子职》这种君子和圣贤教育的施教原则,使得先秦时代中华大地产生了一代代群星璀璨的文化先贤和大师级人物。

《弟子职》被收录入《管子》一书,得以保存。

具有嘲讽意味的是,对管子和管书存在偏见的宋代理学家朱熹,也将它编入《四书五经》,对《弟子职》的传播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管子旷世之功,最可贵莫过于管子之教。教这个字,在《管子》一书中出现了一百五十一处之多。事功成为历史,而管子之教,历时而行,超越时空,将无限延伸。

生计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吃饭

管父逝世之后,在管谷湾住了几年的管母,随着娘家父亲母亲先后去世,管子也渐渐长大,便搬回老家管庄。在家门宗亲和鲍叔牙父母的帮助下,强忍着病痛,打理父亲生前开垦的那自家那几亩田地。

管子家生活过得得颇为艰难。除了地里庄稼需要春种、午收、夏芸、秋收、秋种,一年四时,循环往复,平时家务活计也是积柴、担水,兴园、放羊。一日三餐,农忙天长两干一稀,农闲日短,二稀一干,冬日雨雪天气,一日两餐。

管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大,母亲就少吃一口,留给管子;母亲拿一个馍馍,总要掰开成两半,将一大半留给管子。

平素里,家里也饲养几只家禽,非常操劳。好年成,场清垜毕,缴了公粮,家中略有余粮,春天挖点野菜掺和着吃,还过得去;中等年成,过了年关,就差不多粮缸告罄,需要借粮度日,农家都差不多,无非是人口壮朗的家,劳动力多一些,有些家底。

毕竟大家都不富裕,有时只好晚上不烧锅,娘俩忍饥受饿。

入夜,管子还坐在床边凑着油灯写字,或捧读一大卷竹简阅读。

母亲会从锅洞草木灰中扒拉出一块温暖的剩馍,塞到管子的手里,有时是一个烧熟的红芋。

春荒头上,实在无奈,管母用怜惜的眼神看着说:夷吾,今天咱不看书写字了,早点睡。人是一盘磨,睡就不饿。管子就听话睡了。

第二天,母亲烧好了早饭,特别给管子烙了一块大饼。管子抓起饼掰成两半,一大半递给母亲。然后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完了,才发现娘并没吃那块饼。

娘把半块饼重新递到管子的手里,说,娘不饿,喝点稀饭就饱了。管子推辞不过,略有所思,但还是就接过大饼吃起来,却说:娘,今天我肚子好像比平时还饿,是怎么回事?母亲笑着说:晚上不烧锅,早上一般多。半桩饭仓,夷吾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颍、淮两岸的人家最怕遇到水灾蹇年,而淮河又是中原最容易发生水患的河流。遇到这样的年头,整个冬天和春天,青壮年男子,几乎都不约而同地要走出去寻找生活门路。

管母心累忧伤,加上里外操持,不到五十岁,头发已经几乎全白,又新添了胸闷的毛病。郎中告诉她不可大喜大悲,干重体力活儿,不能下田耕种,每日在家做一点针线活,做做饭,洗洗涮涮而已。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管子不得不早早挑起家庭生计的重担。

事实上,管子已经比一般的男孩子更早地参与家务和田间的劳动。不到十岁就用一副大木桶,开始一次只能汲半桶水,到远处的颍河里挑水。

现在已不是挑半桶水或割草、放羊的那个初级阶段,家庭需要他里里外外一把手,扛起起家庭生计的大梁。

地里的活计忙完了,广种薄收得那点粮食,怎么算都吃不到开春。管子知道母亲抱病持家,平时省吃俭用,都是为照顾自己,心中着实不安。

管子也学着跟大伙儿一道,去野地里打野兔,或到颍河或阳台湖里捕鱼摸虾,再到集上换一点钱,抓几付草药,买一些肉食给母亲补补身子。不过这些外快,受到季节限制,还是难以为继。

鲍叔牙的家庭虽然比管子家境要好一些,多少有一点余粮。鲍叔牙时不时邀请管子到他家吃顿饱饭。临走鲍家父母还让管子拿点粮食或蔬菜捎回去。就这样管、鲍两家始终相濡以沫。

涸辙之鲫,相濡以沫,莫如相忘于江湖。

一天,鲍父让鲍叔牙找来管子,将亲手准备好的两份行李,一包交给鲍叔牙,一包亲自紧紧挎系在管子的肩上。

看到管子困惑的样子,鲍父慈祥地让管子坐下来,然后笑着说:

我年轻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已经出过远门了。你俩还是头趟出门,也不要走远、停长。就是探探路。人生了两只脚,就是走路的,路在脚下,脚上得有鞋,这行李里就是两双鞋,几个零钱,算不得本钱,主要是太少了。

咱们庄稼人的营生管不了一张嘴。城里有市,小商小贩,一年到头风不打头,雨不打脸,倒是吃不愁穿不愁。都说能嫁城里光腚猴,不嫁乡里一具牛。你俩也不小了,叔牙都十七岁了,到了娶亲绾子的年龄了,鲍母也一边叹气,一边数叨。

 娘!鲍叔牙一边轻轻喊了一嗓子。鲍母便不再言说。鲍父接下去对管子说:

叔牙娘说得话粗理不粗,商人就是比庄稼人钱头活达。其实商人也得靠吃粮食过活,因此咱庄稼人也不孬。以后你兄弟俩就出去跑点生意,这一趟就算是开个头,看看有没有好的营生。乘着天不热不冷,到热闹的地方开开眼界,以后也好是个经验。

上路前,鲍父吩咐鲍叔牙说:夷吾年幼,叔牙你是哥哥,要好好照顾他。

鲍父和鲍母的这一番话,管子牢记在心。管、鲍从此就走上农闲外出做生意的这条庄稼人的求生之路。

比较多的说法是管子经商是在南阳,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境内,那里距离管、鲍家乡约有七八百里,也是淮河发源地。距离周城洛邑,有五百里,南距楚国郢都大约六百里。

这里的古人出行方式有两种,一种旱路,一种是水路。走旱路主要是徒步,一般庄稼人坐不起车,即使是牛车,更别提马车;一种是走水路,就是乘船走水路,顺风顺水时,可以不用走路,逆风顶水的时候,就要下去拉纤,好处是有个固定的吃饭休息的地方。要是徒步行走,一天正常五、六十里路,起早贪黑也就是七八十里。

南阳具有独特的地理和环境优势,气候与颍上大致在同一纬度,也是水乡,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包括人们的饮食习惯也都差不多。

不同的是那里大量出产铜、铁器具,这些东西在古代社会可都是些宝贝疙瘩,不仅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必不可少,也是自卫或战乱打仗的兵器,是联结南北东西商贸的通衢,各种货物集散地。今天的南阳地区,古达境内至少该有邓、随等七八个诸侯国。

商周时代中原各地大概存在过三千到一千五百个左右的诸侯国。

国太小,要供养一大帮王室贵族,还有军事、国防、外交的,土地的面积小,只能生产那么多粮食,经常发生财政困难,日子就过不下去,统治也就难以为继,于是就得跟周边大国、强国或富裕且强盛的诸侯国乞求经济援助,久而久之,就成了人家的附庸,长期吃救济,渐渐就被一些大的诸侯国吃掉了。

到了东周时期,诸侯国数量已经大为减少,但是还有一百几十个国家。小诸侯国,或称方国,大约相当于今天一个县域的规模。

管、鲍家乡颍上起初也该是一个小诸侯方国。那国家就这么大,所谓百里为王。今天中原地区,随便哪个县,吃葫芦刨根,一追溯,说不定境内地下就埋藏着一个甚至几个小诸侯方国。

管子和鲍叔牙到南阳经商,主要购买一些家乡颍上的特产,手工土织布棉布、麻绳、麻线,贩卖到南阳,再从南阳带回当地的出产,大多为铜铁半成品或制成品。这些用以制作农具和家庭厨具铜铁,是颍上老百姓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从南阳贩运回来的铜铁材料或制成品,比较紧俏,很快就可以出手变现,留下本钱,赚下的利钱就用来购买粮食和添置衣物或日用品。

尽管、鲍本钱不多,利钱不厚,所得有限,但渐渐地,管、鲍家庭生活还是有所改善。

管、鲍由此尝到了经商的甜头,为家庭生计找到了一条门路,更重要的是打开了一扇感受社会经济生活的窗口,让他们切身领略到经商、理财之道。

 

上一条:总第53 管子教育智慧初探      下一条:总第53期 颍上管子“节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