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总第53 管子教育智慧初探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7 16:43:35


 管子的教育智慧初探

高自立

    

颍上当地古民谚说:鬼尾回头望,为官当宰相。鬼尾即公元前698年。这一年,管、鲍二人离开颍上,远赴千里之外的齐国。到齐国之后,管仲也没有立即被封为齐国宰相,而是做了十二年的教师,直到公元前685年,管仲才完成从教师到宰相的华丽转变。十二年的教育生涯,形成了管子独特的教育智慧。这期间,管子主要的事情是讲学。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龚武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管子》这本书的很多篇章应该是管子那时的讲义,是管子自编的教科书。集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管子,要比终身只从事教育一件事的教育家会从更宽领域,更高角度去看教育,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智慧。本文试着对管子的教育智慧做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重视道德教育

管子高度重视为君者的道德素养和整个国家百姓的道德素养,从历代兴忘的教训对为君者提出警告:倍人伦而禽兽行,十年而灭(《管子·八观》)。大意为,背逆伦常道德,干禽兽的行为,十年国家就会覆灭。管子又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 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 ,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管子·牧民》)大意为,国有四维,缺了一维,国家就倾斜;缺了两维,国家就危险;缺了三维,国家就颠覆;缺了四维,国家就会灭亡。倾斜可以扶正,危险可以挽救,倾覆可以再起,只有灭亡了,那就不可收拾了。什么是四维呢?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有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有耻,就不会趋从坏人。人们不越出应守的规范,为君者的地位就安定;不妄自求进,人们就不巧谋欺诈;不掩饰过错,行为就自然端正;不趋从坏人,邪乱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公民道德素养关系到国家安危存亡、长治久安,为了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管子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

    1、诚信立国,孝治天下

    诚实守信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缺乏诚信的社会是一个无序的社会。管子指出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诚信是凝聚人心,使天下人团结一致的精神基础。因此他要求君民上下都要讲诚信。做人要讲诚信,做官要讲诚信,经商务农都要讲诚信。“是故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管子·乘马》)。

    管子指出孝者,子妇之高行也(《管子·形势解》)。具备了孝悌的品行,人格就高大,如果有其他小过,依然是优秀的人才。如果缺少孝悌的品行的人,则是重大的过失。不孝之人坚决不能重用,如果重用不孝之人,他们将为害天下,后患无穷。管子要求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为人兄者,宽裕以诲;为人弟者,比顺以敬:为人夫者,敦懞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管子·五辅》)。而为主而贼,为父母而暴,为臣下而不忠,为子妇而不孝,四者人之大失也。大失在身,虽有小善,不得力贤(《管子·形势解》)。不孝之人,不但不会重用,还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管子为相四十余年,以孝识人,以孝荐人,以孝育人,病榻论相时还不忘告诉桓公远离易牙、开方、竖刁等大不孝之人。

2、竟德强国,授德安国

管子认为,要想国家长盛不衰,就得把权力交给有道德的人。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管子·牧民》)。授有德则国安(《管子·牧民》)。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管子·立政》)。

有道之君,政其德以莅民,而不言智能聪明(《管子·君臣上》)。君主之德行是为君之根本,君主要加强自身的德行修养。齐桓公为君之初,不听仲父之言,不竟于德而竟于兵(《管子&·大匡》),屡遭挫败,最后差点连小命都丢了,幡然醒悟之后退而修德,齐国很快强盛,号令诸侯。

  3、选贤惩恶,正向引导

    于子之乡,有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长弟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管子·小匡》)。凡孝悌、忠信、贤良,俊材,若在长家子弟、臣妾、属役、宾客,则什伍以复于游宗,游宗以复于里尉,里尉以复于州长,州长以计于乡师,乡师以著于士师(《管子·立政》)。对于那些孝悌、忠信、贤良、俊材闻名于乡里的人,要逐级上报,使他们的德行能够通达于乡里乃至国君那里,以做到有德必赏。通过社会对贤士的选拔、任用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价值导向,引导和激励百姓去积极的践行国家所倡导的社会道德。与此同时,管子还推行举恶的制度。通过举恶让行恶之人受到惩罚,从而产生威慑作用,使人们去恶向善。要求对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弟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其罪五(《管子·小匡》)。管子将选贤与举恶相结合,匹夫有善,可得而举;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管子·小匡》),很快使齐国民众的道德素质得以提高。

二、重视职业教育  

管子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山东淄博市一职业学院齐文化研究所专家历时一年多查阅上千种资料,反复考证、研究后得出结论:管仲为创建霸业推行四民分业定居,把齐人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分业聚居,并世代相承,这就直接促成了我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思想的形成。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宣兆琦对该研究结果十分认可。据他介绍,有关职业分工、职业教育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国语·齐语》、《管子》、《考工记》、《战国策》等著作中均有记述,其中,《管子》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人才观是管子职业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齐国科学技术的空前繁荣是管子职业教育思想成效的见证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小匡》)这就是管子提出的改革社会行政组织的方案,即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即使士农工商四民分业聚居。使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

1、士的教育。

士为四民之首,它含有两种成分:军士和文士。这二者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治乱。因此,对士的教育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士要成为士必须经过严格选拔,即经过三选法中的第一选才能实现三选法指的是由乡长、官长、君主的三级人才选拔制度。一选,是由乡长将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长悌闻于乡里者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举荐出来,使前者成为文士。使后者应征入伍,成为军士。文士、军士由此分流。如果被举荐的文士中有特别优异者,再由各级行政长官用书面材料上报给君主,这是二 选。三选是由君主作最后的选择,将下面举荐的人才召来面试,若可举用,就待时而聘。凡是考问其国家忧患之事而应对不穷的,下到乡里调查他的能力,没有大过的,便提作上卿的助手。管子的三选法是我国教育史上关于取士制度的比较可靠的最早记载。它对后世乡举里选的荐举制度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今天看来三选法对完善我们干部人才选拔制度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士经过选拔分为文士和军士以后,要分别接受不同的教育。首先,对文士的教育,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弟。经常对及其子弟实施孝、敬、、等方面的教育,要求他们"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从而以提高他们的伦理道德水平,使这部分士成为知情达理,有一定素养的文明阶层。

其次是对军士的教育。经过选拔而刚入伍的新兵,并不能马上参加战斗。在此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军事教育。内容包括政教与服习,即管理与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两方面内容。第一,管理与思想教育。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由将帅对士兵进行爱国、爱家乡父老乡亲的教育,即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爱国教育,使官兵从内心里保持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奋勇杀敌的内在力量源泉。第二,军事训练。其具体内容如《幼官》篇所规定的:动慎十号,明审九章,饰习九器,善习五教,谨修三官。在军事教育方法上,管子提出因便而教、教无常的原则,就是要根据具体的客观条件而灵活施教,不可拘于成法,从而使军队养成一个灵活而且能适应各种形势的习惯。这一原则堪与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相提并论,并有着相同的渊源。通过对士兵进行严格的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就一定能大大提高军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及战斗力。如此便可守则固,战则胜,无敌于天下。

 

    2、农事教育

   管子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国之本,对一个国家的兴衰治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子极力规劝吏民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业,劝导农民应务在四时,精耕细作,辛勤劳动,并周到做好粮食的贮藏。为更有效地向百姓推行农事教育,发展农业生产,管子还主张设立虞师、司空、司田、乡师等官职,由他们分别负责向农民实施农事教育,视察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及时为农民解决困难。这对后世的农本思想的教育和农技指导政策的沿袭有着深远的影响。

     3、工商业教育

     管子的思想虽以农业为本,以工商业为末,并且有饬末、禁末的思想倾向和行为趋势,但并非反对一般的工商业,它所反对的只是对国家富强不利的工商业。《小匡》篇说:相良材,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计制,断器,尚完利。在对手工业者和工匠进行教育时,突出了产品的质量,要求工匠选造出种类齐全,工艺精致的手工业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对于商人的教育,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观凶饥,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服牛骆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从而促进商品交流和市场繁荣。同时,管子还教导工匠和商人要经常切磋生产与操作技艺,交流市场的行情。  

三、重视教育规律

1、关注教育的长期性

 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管子·五辅》)。《管子》把务人当作天下及其重要的大事。他把教育看成百年大计。《管子·权修》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教育是称王天下的唯一门径。教育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教育也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法宝之一。《管子·牧民》中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说明道德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治乱。《管子·牧民》中又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这说明抓好社会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2、重视教育的感染性

四民分业聚居,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管子·小匡》)。子女整天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就学会了。

通过选贤推选有德行的贤人,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达到教民于无形,使礼、义、廉、耻深入人心。于子之乡,有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长悌于乡里,有则以告(《管子·小匡》)。同时还派专人负责对士、农的选拔,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耕者,农农用力,应于父兄,事长养老,承事敬,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者,为次;得一者,为下。 通过贤士的评选、任用,形成了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导向,引导和激励人们积极践行礼、义、廉、耻的社会道德。借助这种制度的影响,使礼、义、廉、耻深入人心,使人们切实践行。

通过四民分业和三选制度使教化真正达到:镖然若秋云之远,动人心之悲;蔼然若夏之静云,乃及人之体;窗然若皓月之静,动人意以怨;荡荡若流水,使人思之,人所生往(《管子·侈靡》)。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

   3、重视自我反省。

管子教导人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同样,还要从绝理者身上记取教训,从不及者身上取得借鉴,以能更清楚地反思自我,如此,才能不断地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不能懒惰,正如《形势解》篇所说,解惰简慢,以之事主则不忠,以之事父母则不孝,以之起事则不成。

反对骄傲自满,居功自伐,积极提倡谦虚处世。并认为独擅其美,自持其盛,自奋其能,而以骄傲放荡的姿态去欺凌他人,失败就会从这里开始。《宙合》篇还以"盛必失而雄必败"来提醒那些居功自大的人注意,不然则大事难成。

 

上一条:践行与发展:桐城父子宰相家训对《管子》“礼义廉耻”思想的传承      下一条:总第53期 管子传(连载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