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总第53期 论《管子》的“礼维”思想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7 16:22:50


       论《管子》的礼维思想

           

               郭世东   马晓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管学研究,对《管子》的礼维思想进行认真梳理和初步思考。礼由原始社会的祭祀仪式发展到政治领域,成为维护统治阶级权力的工具。周公所制的礼,是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工具。《管子》继承和发展了周礼,认识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君主要遵从礼义,规范礼制,并且要尊礼守礼用礼,以礼教化民众,发挥礼制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本文就礼维思想进行探讨,希望发掘其对社会主义德治建设的历史借鉴。

    一、四维为立国之本,礼乃四维之首。

    《管子》开篇之作《牧民》开宗明义提出:守国之度,在饰四维。什么是四维?就是礼义廉耻。四维对于治国极其重要,立国的根本在于有四维维系,缺一不可。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就是说,若一维断绝,国家将倾倒;若二维断绝,国家就危险;若三维断绝,国家将翻覆;若四维断绝,国家将灭亡。从四维的顺序缺失具体阐述了对治理国家的危害性及其严重程度,指出国家将倾倒可以扶正,危险可以转危为安,翻覆还可以重新振兴,如果灭亡了就不能再恢复了。因此,作为君主就要防微杜渐,及早谋划。《管子》进一步解释四维道,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这就说明遵从礼义的重要性。守礼就不会超越规范,讲求义就不会妄自求进,做到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懂得耻就不会趋从坏人。这样,人们不越出应守的规矩,为君者的地位就会稳定;不妄自求进,就不会有投机取巧;不掩饰过错,品行自然端正;不趋从坏人,坏事就不会产生。

    礼作为四维之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要求君主在治国时应当高度重视礼的重要作用,从维护社稷安危的高度去认识,重视和发挥礼的功能,在实践中注重以礼治国。为什么君主要重视礼的作用呢?《心术上》认为礼的合理性在于理。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谕义之意也。礼是按照人的感情,遵照义的道理,而为此规定的制度条文。所以礼就是有理。所谓理,是用明确职分来说明义的意思。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礼。一设而不更,此谓三常。兼而一之,人君之道也;分而职之,人臣之事也。(《君臣上》)这是从遵从天道来说明礼的来源。礼来源于理,有理就是有序。因此,上下贵贱,等级制度也就合理和有必要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要认识到《管子》关于礼源于道、因人情的阐述,以及强调礼的规范作用具有一定的道理,但另一方面,要认识到《管子》以礼治国的本质是把礼作为维护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的工具。

     二、顺天应民,崇礼制礼。

    第一,文明进化,知礼崇礼。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分为礼制、礼仪、礼义。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礼泛指道德规范、典章制度。最早主张把礼作为行为规范的是春秋时期的子产,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好礼,把礼视为国家治理的根本方法。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管子》论述轻重问题时阐述三皇五帝各有其轻重之策,历数人类文明起源的重大贡献,表明礼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轻重戊》中指出,黄帝统治天下,伐光山林,抽干水泽。禹舜统治天下,火烧大泽,斩杀野兽,为百姓谋利,并且祭封徒弟神社,建造木质里门,百姓才懂得礼节。

    第二,民惟邦本,整饬礼义。《君臣下》说: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君之所以为君者,赏罚以为君。致赏则匮,致罚则虐,财匮而令虐,所以失其民也。是故明君审居处之教,而民可使居治、战胜、守固者也。夫赏重则上不给也,罚虐则下不信也。是故明君饰食饮吊伤之礼,而物属之者也。治斧钺者不敢让刑,治轩冕者不敢让赏,墳然若一父之子,若一家之实,义礼明也。就是说,治国要以民为本,作为明君要注重实行赏罚,整饬宴饮、吊丧方面的礼节,使百姓亲近。并且布法出宪,注重以法办事,这样天下就归顺,象一个家庭一样,这是礼义分明的缘故。并进一步分析指出:昔者,圣王本厚民生,审知祸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微,违非索辩以根之。然则躁作、奸邪、伪诈之人,不敢试也。此礼正民之道也。就是说,古时候圣王将提高百姓生活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慎重地了解祸福产生的原因。对于事关百姓的小事也谨慎对待,认真办理,明辨是非,防止奸诈小人作坏事,这就是制定礼法匡正百姓的办法。因此君主要倡导德行、匡正过错,还要施舍优犹以济乱,则百姓悦。选贤遂材,而礼孝弟,则奸伪止。要淫佚,别男女,则通乱隔。贵贱有义,伦等不逾,则有功者劝。国有常式,故法不隐,则下无怨心。此五者,兴德、匡过、存国、定民之道也。这说明君主治国要掌握安抚百姓的五种办法,要懂得广行施舍、选用贤才、优礼孝悌、分别贵贱,等等,这样民无怨心,国才有常态。

    第三,顺乎天道,建立礼制。《君臣下》说:神圣者王,仁智者君,武勇者长,此天之道、人之情也。天道人情,通者质,宠者从,此数之因也。君主要根据天道人情,确立礼制。君臣上下之分素,则礼制立矣。君以利和,臣以节信,则上下无邪矣。故曰:君人者制仁,臣人者守信,此言上下之礼也。即是说,君主要实行仁德,臣子要恪守信义,这是上下之间的礼制。君主在国家的地位像心脏在身体一样。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戒心形于内,则容貌动于外矣。正也者,所以明其德。君主要树立德行典范,顺天行事。上注者,纪天时,务民力。下注者,发地利,足财用也。故能饰大义,审时节,上以礼神明,下以义辅佐者,明君之道。作为明君要对上以礼敬奉神明,对下以义善待辅臣,进一步论述制礼对于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君子食于道,则义审而礼明。义审而礼明,则伦等不逾,虽有偏卒之大夫,不敢有幸心,则上无危矣。礼制详备,义理彰明,遵守规矩,君主就没有危险。《心术上》说: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内业》指出:修心静音,道乃可得,并专门探讨如何进行心的修养,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强调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告诉我们,人的生命必须依靠平和端正。诗歌、音乐、礼义对喜愤忧患有很好调节作用。节制淫乐最好讲究礼,守礼最好讲究敬,守敬最好讲究静。通过这些途径,尤其是守礼,可以达到返璞归真回归本性的目的。

     三、治国以礼,成风化俗。

    《管子》论述四维与君主关系密切,认为君主只有树立四维,才能约束自己。《立政九败解》说:礼义廉耻不立,人君无以自守也。君主不仅要懂得以法治国,更要懂得以礼治国,并且要先礼后法,率先垂范。

   (一)君主遵礼

    1、言行合礼,遵礼守法。《心术上》明确指出什么礼?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即使宾主有别、贵贱有等、亲疏有分的体制叫做礼。《中匡》记载了管仲和齐桓公的系列对话,其中谈到君主怎样才能取信于民问题。始于为身,中于为国,成于为天下。君主要从治身开始,接着在于治国,最后在于治理天下。《法禁》强调维护统一法制的重要性,并具体论述十八种应当依法禁止的违法行为。其中诡俗异礼,大言法行,难其所为而高自错者,圣王之禁也。是说,与习俗和礼仪都不一样,言论和行为都很狂妄,把自己所做说得很艰难,借此来提高自己的地位,是圣王要禁止的。可谓圣王诸禁,言行要合礼。作为君主还要禁止自己的私欲,遵从规律,做到令行禁止,切不可号令已出又易之,礼义已行又止之。所以说,国无常经,民力必竭,数也。(《法法》)。

    2、以上率下,礼法并用。《权修》说,作为君主要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即对待百姓要多施恩惠,百姓就自然亲近君主。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乡置师以说道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说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至矣。这要求君主率先垂范,明确限制内容加以防范,设置乡师加以引导,再以法令进行约束,从而奖罚分明,百姓就乐于政令。《管子》关于礼学有自身特色,礼法兼容,两者互生。《枢言》说:法出于礼,礼出于治,治、礼,道也。万物待治,礼而后定。《任法》说: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管子》认为要用礼义来教化百姓,以法来规范百姓的行为。礼法并用,各得其所。

    3、为君之要,遵守礼制。《七法》说:王道非废也,而天下莫敢窥者,王者之正也。衡库者,天子之礼也。就是说,王道政治不可废止,经常衡量天下的利害得失,是天子应当遵守的礼数。《管子》进一步分析国家发生乱亡的原因,提出了防止近臣擅权、宫中内乱的一系列措施。《君臣下》指出:国君聘妻于异姓,设为侄娣、命妇、宫女,尽有法制,所以治其内也。明男女之别,昭嫌疑之节,所以防其奸也。是以中外不通,谗慝不生,妇言不及官中之事,而诸臣子弟无宫中之交,此先王所以明德圉奸,昭公威私也。这要求君主通过严格规范婚姻制度,防止奸邪发生,来昭示公道。并明确指出:明立宠设,不以逐子伤义;礼私爱欢,势不并伦,爵位虽尊,礼无不行。即君主可以尊立女宠,但不可废去嫡长子而伤害义理,从而达到维护嫡长继承制度的目的。否则,可能导致国破家亡的结果。内有疑妻之妾,此宫乱也。庶有疑適之子,此家乱也。朝有疑相之臣,此国乱也。任官无能,此众乱也。四者无别,主失其体。如果出现这四种情况,必将导致宫乱、家乱、国乱、百官乱,君主就失去体统。因此,君主要端正嫡庶的名分,按功劳排列大臣的位次,按能力排列百官的位次,按努力程度排列小民的位次。这样,国家安定,可以丰足了。

    (二)君主用礼

    《中匡》在谈到君主如何治国时,管仲指出君主要懂得治国的大准则,具体说要远举贤人,慈爱百姓,外存亡国,继绝世,起诸孤,薄税敛,轻刑罚,此为国之大礼也。把选用贤才,慈爱百姓,少收赋税,减轻刑罚,等等,作为治国的大准则。

     1、诚实仁爱,诚信谦让。《幼官》说,作为君主要身仁行义、审谋章礼、谨贤修伍、信赏审罚。《小问》记载管仲对答齐桓公如何治理百姓时说: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君主要做到四点,十分诚实仁爱,威严有礼,接着进一步指出,君主诚实,百姓就信任他;君主仁爱,百姓就怀念他;君主威严,百姓就敬惧他;君主有礼,百姓就赞美他。总之,质信以让,礼也。即十分的诚信又谦让,是君主的有礼。

    2、德施天下,礼贤下士。管仲打破了亲亲的宗法原则,任用贤能。齐桓公把任贤作为一项最基本的国策。下令基层官吏定期地进贤,同时制定了三选制度。《霸言》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是故圣王卑礼以下天下之贤而王之,均分以钓天下之众而臣之。这告诉君主,要得到天下,必须先得民心。历史之鉴是,圣王总是谦卑有礼地对待天下的贤士而加以任用,均分利禄来吸引天下的百姓而进行统治。在《小问》中,管子回答齐桓公如何招用人才时说: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通过赞美他们并以礼相待,厚赐而不欺骗,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轻重乙》说:百人之长,必为之朝礼;千人之长,必拜而送之,降两级。其有亲戚者,必遗之酒四石,肉四鼎;其无亲戚者,必遗其妻子酒三石,肉三鼎。齐桓公通过这种礼遇行享,招将聘才,扩大了武装队伍,取得了莱国的土地。

    3、治国之道,教化百姓。《管子》突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强调万物待礼而后定,用礼来教育和引导民众。《治国》篇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治国之道要先富后教,不仅要让百姓仓廪实,而且要让其知礼节,注重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正世》说:夫君人之道,莫贵于胜。胜,故君道立;君道立,然后下从;下从,故教可立而化可成也。夫民不心服体从,则不可以礼义之文教也,君人者不可以不察也。意思是说,君主要重视确立君道,让百姓心服身从,并加以教化。敬之以礼乐以振其淫。(《小问》)用礼乐来警戒百姓并约束他们的淫乐,让他们懂得礼制,遵守社会规范。

    4、节俭生活,以礼结盟。《禁藏》篇主张君主要注重节俭生活,克制自己的欲望。“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赡、身必安矣。要求君主节制宫廷车马,减少开支,这样国家必富,节约衣服,抛开玩物,重视农业生产,国财就富足。告诫君主要倡导节俭之风,简约生活,杜绝浪费。立身于中,养有节:宫室足以避燥湿,食饮足以和血气,衣服足以适寒温,礼仪足以别贵贱,游虞足以发欢欣,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坟墓足以道记。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故意定而不营气情。通过克制自己奉行适中,节俭谨慎,将会带来福分。否则,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同时,《禁藏》还说:能移无益之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作为君主,要做到不搞劳民伤财无益之事,不再支出没有实效的费用,而是用礼品来开展外交,这样盟国就必定多,交往就必定亲密了。此外,君主要礼遇诸侯,和睦天下。《五行》说,遇到丙子日起,出皮币,命行人修春秋之礼于天下诸侯,通天下遇者兼和。即拿出皮币,命令使者行春秋之礼到天下各国,与诸侯通好,使诸侯各国间和睦相处。

    (三)臣下遵礼

    《君臣上》说,三常天成就不会改变,君主的责任是统一百官,臣子的职事是分工而各司其职。并且强调,上之人务德,而下之人守节义,礼成形于上,而善下通于民。要求君主务求立德,臣子要恪守节义,礼仪在上面形成善德就会下达到百姓。因此,礼仪道德规范要从君主自身开始,作出表率,以上率下。《管子》提出如何做一个守礼的良臣提出七项具体要求,对臣吏进行约法三章。良臣必须对君主和国家忠诚,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上下得体,服从礼制。《四称》明确指出什么是有道之臣?作为有道之臣应当忠于君主,讲究礼义,为国尽责。具体来说:一是下拜奉君,不讨好近臣,君主了解他就任职,不了解就作罢。委质为臣,不宾事左右,君知则仕,不知则已。二是为国家出谋划策,发挥作用。若有事,必图国家,遍其发挥。三是遵循祖先德行,辨明政令顺逆,推举培育贤才,抑制谗佞奸小。循其祖德,辩其顺逆,推育贤人,谗慝不作。四是侍奉君主有义,役使下人有礼。事君有义,使下有礼,贵贱相亲,若兄若弟。五是忠于国家利益,上下关系得体,为国家作出贡献不惜牺牲自己。忠于国家,上下得体,居处则思义,语言则谋谟,动作则事,居国则富,处军则克,临难据事,虽死不悔。六是在朝廷敢于指出为君的错误,在野为君尽力辅佐,以义与人交往,以廉为国处事,为官治理一方。近君为拂,远君为辅,义以与交,廉以与处,临官则治,酒食则慈。七是从不诽谤君主,从不隐瞒自己的主张,君主如果有过失,立即进谏,君主如果忧虑,主动为他分担。不谤其君,不毁其辞,君若有过,进谏不疑,君若有忧,则臣服之。管仲以上回答齐桓公,实际上给出了如何做一个称职大臣的七项要求,明确了怎样才能做一个有道之臣的行为规范,得到齐桓公的充分肯定,成为各级官僚如何遵守礼制,尽忠报国的重要遵循。

    (四)百姓守礼

     君主治国都希望百姓讲究礼义,如《版法解》所言:凡人君者,欲民之有礼义也。夫民无礼义,则上下乱而贵贱争。百姓讲礼,贵贱不乱,当然有利于国家治理。

    1、顺应民心,富裕百姓。得人心者得天下。《枢言》说: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作为君主要爱惜百姓,有利百姓,使百姓得益,使百姓安全。《五辅》说: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如何才能得人心呢?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争取人心的方法,最好是让百姓得利,让百姓得利的方法,最好是教导他们。顺应百姓要求,开垦田野充实粮仓,推行公法空虚监狱;官吏崇尚公平真正,士兵看重武艺勇气。从而上必宽裕而有解舍,下必听从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这样将会国治君安。《管子》一再强调仓廪实则知礼节。《小匡》记述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的系列政见和举措,从爱民出发,使民富而有礼,使民心安定,国家才富足。《君臣下》说:民有三务,不布其民,非其民也。民非其民,则不可以守战。就是说,君主不及时发布政令而耽误了农时,使百姓不成其为百姓,继而不能执行守战任务,这是君主的过失。所以《君臣下》说:小民笃于农,则财厚而备足。上尊而民顺,财厚而备足。《五辅》提出德有六兴,就是丰富百姓物质生活的六个方面:辟田畴,利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不仅如此,还要减轻百姓负担。《轻重甲》记载,齐桓公问政于管子,希望通过人口税、房屋税、牲畜税、树木税来增加国家的收入,都被管子一一否决,并建议他可以通过祭祀尧时的五个贤臣,让百姓都来祭拜,供奉祭品,从而增加国家税收。此之谓设之以祈祥,推之以礼义也。然则自足,何求于民也?这样不仅推行礼义,还减少了向百姓索取。

    2、五辅并举,义礼教化。作为君主不仅要丰富百姓的物质生活,还要通过教化和规则来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五辅》谈到治国不可或缺且循序渐进的五个方面措施,并进行了详细阐述。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法有五务,权有三度。所谓六兴就是丰富百姓物质生活的六个方面:辟田畴,利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百姓懂得德了,还要懂得义的七个方面,即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即百姓必须懂得义然后才能公正,公正然后社会才协调,协调才能安定。《管子》进一步指出,百姓懂义,还要懂礼,要遵守八个方面的准则: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即上下各有礼仪,贵贱各有本分,长幼各有等次,贫富各有限度。社会都能这样,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越,少长贵贱不相逾越,故乱不生而患不作。

    3、百姓礼义,始于乡里。《管子》认为通过考察民俗就可以了解国家治乱情况了。《八观》说:昏礼不谨,则民不修廉;论贤不乡举,则士不及行;货财行于国,则法令毁于官;请谒得于上,则党与成于下;乡官毋法制,百姓群徒不从。此亡国弑君之所自生也。可见,要避免亡国弑君现象的发生,就要用礼法来加强基层治理,明确乡规民约,从百姓身边的事开始做起,达到谨慎婚礼,乡民举贤,杜绝徇情,官守法制,等等。这样社会基层得到治理,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总之,《管子》的礼维思想,主要是臣吏服从君主,儿子不违背父亲,以及重用贤才、慈爱百姓、薄税轻型等,正是周礼所规定的宗法等级原则,礼制的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制度规范。但《管子》已认识到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强调物质生产,把发展生产视为立国的根本,同时非常注重礼法的作用,明确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管仲主张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在继承周礼的同时,积极变革周礼,强调要饰四维,张四维,以民为本,顺天应民,崇礼制礼,以上率下,遵守礼法,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管子》上述关于礼维的丰富思想和成功实践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把《管子》中有关优秀文化因素加以继承和创新,古为今用。

   

作者简介:郭世东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巡视员马晓航安徽省财经大学法学院研究生)

上一条:总第53期 威立令行 统帅之道      下一条:践行与发展:桐城父子宰相家训对《管子》“礼义廉耻”思想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