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总第53期 管子的“义维”说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7 15:03:49


 管子的义维

史向前

 

摘要:  是春秋以来的时代课题。管子最早说明了义的含义即是制、宜;明确提出了义出于理、也出于明君等的义生说。同时,在义的形式与表现上,管子区分了明君之义、社稷之义,以及天下大义等不同的层次与关系。这些既体现了管子义维说的思想特点,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正义文化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管子;义维;制断;大义

 

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纲要,自从管子将其突出并到国之四维的地位后,一直受到各家的重视与提倡,尤为高举仁义之道的儒家所标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价值。管子义说思想丰富,本文主要就管子义维的含义、产生及表现等方面稍作探究,以见管子说的思想与贡献。

 

一、义的含义

是先秦诸子普遍提倡的一个价值观念,但少有正式界定其含义的。

较早的定义主要有《国语》与《中庸》两处。一曰:义,文之制也。《国语·周语制说义。二曰:义者,宜也。(《中庸》二十章)以宜说义。两处之说结合起来,义的含义即为制宜。这是关于义的早解释,也是后世对义的标准界定。《说文》从会意出发进一步释义为己之威仪,从我羊。段氏注曰:义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从我者,)必由中断制也;从羊者,与美善同意。这个注解比较全面,不仅说明了义字起源于礼仪,也说明了义的含义是由中心断制,而达至美善即合宜。东汉刘熙的辞书《释名》曰: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这一解释与《说文》说法一致,且更加清楚、全面。它表明了制、宜二者的关系是因制得宜,首在制断,故有制义之说;但重在合宜,故曰义者宜也。如同一件合身得体的衣服,是裁制得当的结果。由此可知,义之所以为义,首在制断、制裁;重在适宜、合宜。二者缺一不可。

其实《管子》更早对义的含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界定。

管子曰:

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管子·心术上》,以下本书只注篇名)义,就是各处其所,各得其宜。这是以合宜说义。类似的还如:夫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五辅》)中正即是正当、和宜。又如: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水地》)德义者,行之美者也。(《形势解》)平即是均平、和平;美即是和美、合宜。这些都是宜义在道德或审美等不同方面的发用与表现。

关于制义之说,管子没有直接提出,但也无疑表明了这层含义。《牧民》篇曰:礼不逾节,义不自进。不自进,其实就是行为上的自我制断,是制断在行为上的一种表现。战国孟子称义为羞恶之心,所谓羞恶之心,乃是一种回避与后退之心,即是不自进之心,也即制断之心。这是制断在心理、情感上的表现。《孟子·万章上》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朱子《集注》引徐氏曰:礼主于辞遜,故进以礼;义主于制断,故退以义。可见,义之制断即是有退,也即是不自进。 另外,从义不自进的含义可知,管子也明确认识到义之制断出于自我,是主体自我中心之制断,即肯定了义是由内而发的。由此也可见儒家孟子义内说的思想渊源。                                                                                                                                                                                                                                                                                                                                                                                                                                                                                                                                                                                                                                                                                                                                                                                                                                                                                                                                                                                                                                                                                                                                                                                                                                                                                                                                                                                                                                                                                                                                                                                                                                                                                                                                                                                                                                                                                                                                                                                                                                                                                                                                                                                                                                                                                                                                                                                                                                                                                                                                                                                                                                                                                                                                                                                                                                                                 

的含义为制宜,这是由义的作用,即接物处事的行为要求所决定的。管子说: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心术上》)孔子也说:君子之处于天下也,无适焉,无莫焉,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凡天下之事,即君臣父子人间之事都离不开义,义是处理一切人间之事的要求与准则。那么,何为接物处事的行为要求呢?总的来说,无非两点:一是遇事有担当,能当机立断;二是处事要妥当,使各得其宜。其中,属于前者的制断是首要的,有此则有义,无此则无义;至于后者的合宜则是必要的,尤其是正义、大义的必要条件。

譬如《水浒传》,又称《水浒忠义传》,义在何处?义在制断。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就出手啊,风风火火闯神州啊!只要一听见这歌词旋律,人们的胸中就有一股侠胆义肝的豪情激荡,原因就在那种没有片刻犹豫的快意恩仇。为何快意?何以快意?实在制断之气,或曰果敢之气,总之就是义气。不过,这种快意恩仇的另一面又是冲动、鲁莽,于是总是出差错、闯祸患,结果一个个把自己逼上了梁山。其实就是行事不宜。故《水浒》的英雄行为虽曰有义,只是小义、偏义,却不属大义、正义。

 

二、义的产生

从制断得宜的含义不难推知,义的产生虽然较早,但是受到人们的重视当比较迟。在一味听天由命、顺随自然的上古时期,人们还谈不上自觉的断制。只有在进入文明,随着人们认识进步、理性萌芽,才会有对事物及行为作出合乎理性的选择或断制。从文字记载看,《周易》、《尚书》、《诗经》等早期经典已有了 义字,但只是零星地出现,未及重视,也无需重视。殷人因为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周人则尊礼尚施,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礼仪制度,一切行为都被纳入礼仪之中。故行事断制之义一直未得到重视。

直到春秋时期,因为社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传统的礼仪系统逐渐崩坏,走向了无序。在此新旧交替的局面下,究竟怎样处理复杂的人关系,怎样行动才算合宜等,社会生活迫切要求解答这些问题。加上士人的崛起,思想的解放、理性的觉醒,人们有了更多自由的选择和主动的创造。于是义字才逐渐被提到了重要位置。可见,义的提出有其时要求,那就是历史的具体经验与个体的具体行动并不一切都被预定,也即并不是宗教或礼仪所能限制的时代。义者,制断事宜也。只有在这种时期和意义上才能正式提出。义的提出正是春秋时期的时代课题或曰时代精神。

生活在春秋初期的管子无疑是最早重视义德,并将提高到国之四维的高度的代表人物。关于义的产生,管子有言:

礼出乎义,义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心术上》)

义出于理,是由理而来的,这是管子关于义之由来问题的明确回答。很明显,这是从宜义的方面给出的回答,因为理因乎宜者也。义者宜也,凡事只有顺理而行,才能得宜。天道物理在社会中的体现就是礼与法,故重视国法的管子进而又言: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人之所以一民者也。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九变》)天道是最根本的,而国法就是天下之至道,因此包括义在内的一切道德文化皆由法而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明法解》)国法是万事的仪表,也即万事的正义标准。

那么法又从何而出呢?管子曰:事督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心术上》)法出于遵循天道,掌握权力的国家之明君。所以管子曰:生法者,君也(《法法》)可见,归根到底,义产生于明君,是由君而出的。如前所述,义之所以为义,首在制断。发号施令、制定礼法就是人君制断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管子视制断为衡量人君的首要条件。《小匡》篇载桓公对管仲历数自己的三个毛病,担心不能胜任君位。管子听后说,这些毛病虽然不好,但不是最要紧的,唯一要紧、致命的毛病就是优与不敏,优即优柔寡断,不敏即不明察、不敏锐。这些说的其实都是制断能力。故管子曰:明君者,事断者也。(《法法》)只有圣君、明君应有的制断力,才能制定礼法,从而为天下确立大义、正义。故《管子》又屡称君义。

义出乎天下之道理,即由外而来;义出乎明君之制断,即由内而来。管子对此看的很清楚,义虽然也出自明君之制断,但明君之明来自于对天道的遵循,从根本上说,义是从(道)理而来,故曰义出乎理。强调义由理而出,也即强调义由外而来。于是得出:仁从中出,义自外作。(《戒》)的结论。

我们知道,义是士人奉行与追求的价值目标。儒家孟子以强调义内说而著称,即强调义出自(士)人内在的羞恶之心,也即制断之心。这是要挺立士人道德主体的至上性。管子强调义外说,也即强调士人之义来自于明君之制断。这是要突出明君个人权力的至上性。管子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是故圣王处士必于闲燕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小匡》)又曰有国之君,苟不能同人心,一国威,齐士义,犹不能以为安也。(《法禁》)士民的本分就是言义、行义,不过,其所言所行之义不是出自自我中心之制断,而是来自于明君之制断,即来自于君义,君义即是士义。

到此可知,管子或曰管子学派的义学思想是和他们的政治思想结合在一起的,并直接为国家政治服务的。其义虽然具有道德性,属于道德之义;但它不仅仅是道德之义,更是政治之义,也是国法之义、明君之义。

 

三、管子大义

管子虽然强调义即君义、法义,但不同于法家绝对的尊君与法治,他同时也强调民本与礼治,甚至把民与礼提高到比君与法更重要的地位,从而使管子之义从君义、法义进一步走向道义、大义。

君与法是管子政治思想的基本范畴,但是从哲学思想上说,更基本的范畴则是天道与人心。《君臣上》曰:道也者,万物之要也。道,即天道,才是万物的根本与枢要,当然也是国家政治的根本与纲要。《重令》篇说: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然而与危亡为邻矣。天道之数,人心之变此正天下之本,霸王之主也。故曰: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形势》)天道即是民心,所谓的圣王、明君,实为得天之道、得民之心的君王。

从此出发,在国家社稷之义与君主个人之义的考量上,管子明确站在了国家大义的立场上。还在辅助公子纠的时期,同为太傅的召忽曾自表其义曰:夺吾纠也,虽得天下吾不生也。兄与我齐国之政也,受君令而不改,奉所立而不济,是吾义也。选择不死的管子大义凛然的说:夷吾之为君臣也,将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庙,岂死一纠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则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则夷吾生。夷吾生则齐国利,夷吾死则齐国不利。(《大匡》)后来果然,召忽自刎而殉纠,管子则受相而报国。本于《仪礼》的《礼记》明言:士死制(《曲礼上》)。郑玄注云:制,谓君教令,所使为之。可见,召忽之死符合礼义,管子之生符合大义。二人虽然并为忠义,召忽属于忠于君主之义,管子则属忠于国家大义。一百多年后的春秋末期,齐庄公因私怨被弑,有人向齐相晏婴提出殉君或逃亡的可能选择,晏婴一概予以拒绝,曰: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左传·襄公二五年》)有人以为晏婴的这一言行,反映了春秋时期忠义观念的新的内容。实际上晏婴是对春秋初期管子忠义思想的继承与发挥。这种忠国高于忠君的观念,正是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

进一步,在涉及包括齐国在内的诸侯国家与周室天下的问题上,管子又明确站在周室天子的立场上,维护天下大义。《轻重戊》篇载管子劝桓公要行义以称霸。桓公曰:其行义奈何?管子对曰:公其弱强继绝,率诸侯以起周室之祀。明确提出只有高举周王室的天下大义,才能称霸诸侯。正是在管子的建议与辅助下,齐桓公打着天子的义旗,弱强继绝,尊王襄夷,从而获得了诸侯的拥戴,稳定了周室,成就了霸业。

管子始终对周王室无比尊重,即使称霸以后,仍然致力于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地位。最典型的事件,便是桓公三四年(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会盟。当此之时,诸侯云集,周天子的大夫宰孔也乘车前来,并带来了天子专门送给齐桓公的祭肉。这让齐桓公惊喜过望,更让他意外的是宰孔还说:因为您的劳苦功高,所以在接受天子祭礼时不必下堂跪拜。这是前所未有的出格恩赐。面呈骄色的齐桓公一时间手足无措,他何尝不想这样?针对管子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小匡》)的解释,桓公还在夸耀自己扫荡六合、制服四夷的伟大功劳呢!好在他很快听从了管子三祥未见,受命必失(同上)的劝谏,立即惊恐下堂,恭承拜谢了天子的赏赐!从而避免了一场大不义的犯上之乱,也使桓公本人成为了尊奉礼义的楷模。不过,齐桓公的骄心仍在,直到晚年,又想封禅泰山,以报天命。管子力劝道:现在周王室还在,您要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不就是无视天子的权威吗?再说天瑞未现,祭品难集,此时举行盛典,岂不是太不切实际了吗?(见《封禅》篇)又一次以天下君臣大义阻止了桓公的骄盛之心。这无疑是又一次稳定了齐国霸业,同时也是捍卫了春秋大业。

孔子在《论语》中评价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还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赐。前句说的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捍卫,后句说的是对周室天下一统的维护,称赞的都是管子的大仁大义。

 

通过以上梳理可见,管子最早对义的含义作出了比较全面的解释,对义的产生也作出了比较正确的说明。不仅如此,在义的价值追求上,管子又非常现实地针对不同主体与对象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多元标准。具体地说,就是士民之义要服从明君之义;明君之义要服从社稷之义;社稷之义要服从天下之义。义者宜也,正义只有在这种现实、具体的条件下才有真正体现,并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管子义说具有管子学派的特点,同时在中国义学史上又具有思想基础与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史向前,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理事,安大哲学系教授)

 

 

 

 

上一条:总第53期 管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下一条:总第53期 《管子》中的民生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