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6 15:12:39
《管子》中的民生措施
张翠翠
摘要:《管子》一书将民生视为政权稳定、国家富强、称霸诸侯的决定性力量,在以人为本的民生思想指导下,治国政策上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民富国强,《管子》将富民是作为第一要务,支持农业和工商业发展,促进社会生产。此外,以人为本”不仅是要富民,还要重民心。政顺民心,《管子》关注弱势群体,建设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使鳏寡孤独皆有所依。这一系列民生措施促进了社会稳定,为齐国的强大奠定基础。
关键词:重民;富民;安民;民生
《管子》一书记载了丰富的治国思想,其中民生思想和民生措施是稳定社会的关键所在。齐国在战国时期国势强盛,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管晏列传》)离不开管仲民生思想的提出和改善大众民生的一系列措施。《管子》的民生思想和改善民生措施不仅对当时,对后世历朝历代治国理念也有重大影响。甚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的今天,这种优秀的中华文化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重民思想是前提
春秋时期,由于天神地位开始动摇以及君主权威的下降,尤其是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争霸,人的力量逐渐凸显,民心在政治和战争中的影响日益明显,重民观念为当时政治家思想家所推崇: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除此之外,《左传》、《国语》中也不乏谈论民的文字。《管子》内含丰富的重民思想,如《四顺》说: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十一经》说下令如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大匡》说:与其厚于兵,不如厚于民,《中匡》提倡慈爱百姓,《小匡》中,管仲告诉齐桓公,修明政事以行时于天下始于爱民。《管子》是第一次明确使用以人为本的概念,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管子·霸言》)。贯穿《管子》的中心思想是人民才是国家稳定与富强的关键,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显然管仲极其注重民众的地位和作用,民众是治国安邦的前提和保证。管仲更是对齐桓公说: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管子·霸形》)。在管仲治国理念中,重民思想是其一以贯之的核心纲领,以重民思想为前提,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迅速崛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管晏列传》)成为强盛的东方大国。
二、富民改革是关键
管仲认为重民的关键是让民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亲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总而言之,富民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根本所在。如何让民富起来呢?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管子·五辅》),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由此可见,农业是富民的根本。虽然,管仲将农业视为本,都也没有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管子·小匡》)无论是发展农业还是工商业都是发展社会生产,增加社会财富,使民众过上富裕生活的途径。
1、农业生产
先王者,善为民兴利除害,故天下之民尽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管子·治国》)如何才能利农事呢?
首先,不夺民时。
管仲指出不夺民时,故五谷兴丰(《管子·臣乘马》)《管子·四时》甚至强调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来说明农时管理对国家的重要性。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则民乃菅;上无量,则民乃妄。《管子·牧民》管仲借此说明不注意地利,粮食就不会充足。山泽各以其时至则民不苟,陵陆丘井田畴均则民不惑,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劳则牛马育(《管子·小匡》)无夺农时则百姓富裕、思想安定,从而不会见异思迁,社会才能稳定。
其次,治理水害。
管仲五害之说,五害之属,水最为大故请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管子·度地》),《度地》中管仲提出一套治水攻略:
第一步,设置水官。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大夫、大夫佐各一人,率部校长、官佐各财足。乃取水左右各一人,使为都匠水工。第二步,动员民众。常以秋岁末之时,阅其民,案家人比地,定什伍口数,别男女大小。秋后对民间普查,检查户口和土地,核实人口的数量。并行以定甲士,当被兵之数,上其都调查来的人数作为服兵役的总人数上报“都水管。第三步,准备工具。阅具备水之器,以冬无事之时,笼、臿、板、筑,各什六,土车什一,雨?什二。食器两具,人有之,铜藏里中,以给丧器,常以朔日始,出具阅之,取完坚,补弊九,去苦恶。治水的工具在冬闲的时候进行准备,对于这些工具还要经常检查,留取完好坚实的,修补残破老旧的,淘汰质量粗劣的。第四步,择时动工。春三月,天地乾燥,水纠列之时也。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故事已,新事未起,草木荑生可食。寒暑调,日夜分,分之后,夜日益短,昼日益长。利以作土功之事,土乃益刚。管仲将春季定为最好的时间,因为此时天气渐暖并干燥,水少流细,旧的农事已经做完,新的农事还没有开始,昼渐长夜渐短,堤土也日益坚实。最后,修库筑堤。令甲士作堤大水之旁,大其下,小其上,随水而行,岁埤增之,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在水多的地方修筑堤坝,堤的根基要宽,沿着水修。大小水库都要从四面修堤筑防,这样就不会伤害到庄稼。堤坝每年都要加固,堤上种上荆棘,加固堤坝,还要夹杂着种上柏、杨树,防止决堤。
除此之外,对于堤坝的常年修护管仲告诉齐桓公,常令水官之吏,冬时行堤防,可治者章而上之都。都以春少事作之。已作之后,常案行。堤有毁作,大雨,各葆其所,可治者趣治,以徒隶给。大雨,堤防可衣者衣之。冲水,可据者据之,岁高其堤,所以不没也。春冬取土于中,秋夏取土于外,浊水入之不能为败。《管子·度地》河堤要经常进行检查,需要修补的就要及时进行修补,而且常年都要加高堤坝,只要平时做好防备,就不会发生水害。
2、工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工商业出现私人经营。在以农为本的前提下,对手工商业还是很重视的。社会生产所必需的工具、战争的战备斗依赖百工;商业则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起到沟通有无的作用。管仲四民分业说,工、商也是社会的两大柱石之民。在发展手工业中是如何体现民生?其一发展家庭手工业。齐桓公就北郭百姓生活贫困询问管仲,管仲让齐桓公下令禁百钟之家不得事鞒,千钟之家不得为唐园,去市三百步者不得树葵菜,若此,则空闲有以相给资,则北郭之甿有所雠。其手搔之功,唐园之利,故有十倍之利,(《管子·轻重甲》)管仲想通过抑制富商来促进北郭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其二,取予有度。生产出来的社会财富是有限的,君主挥霍无度,加重民众负担,使他们处在饥寒交迫中,势必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管子·权修》)故对人民征收有度,又懂得节制,国家才能稳定。不仅不挥霍无度,还要取之有度赋敛厚,则下怨上矣;民力竭,则令不行矣。(《管子·权修》)赋税太重,民众则对君主不满,这与富民的主张是背道而驰的。《管子·五辅》德有六兴说,而其中宽其征在具体上就有薄征敛,轻征赋的措施。管仲坚决主张轻赋税,减轻对民众的盘剥,这是富民思想下一项重要的措施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管子·小匡》)
三、安民举措是保障
管仲的以人为本思想,不只是要让民众富起来,稳定民众也是重要内容。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救济,在衣、食上给予一定的保障,还要储备足够的粮食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听上,然后政可为善为也,故曰德不可不兴也。《管子·五辅》,除此之外还有对人才的重视,使有才能的人能被国家所用,一方面安抚人心,另一方面,强大人才团队,为齐国的发展出谋划策。管仲通过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促进国家富强、政局稳定。
1、社会救济
《管子·入国》中记载了管仲倡导的九惠之教: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入国才四十天,就五次督行九种惠民的政教,而这九惠之教所关注的全是弱势群体。匹夫为鳏,匹妇为寡,老而无子者为独。君问其若有子弟师役而死者,父母为独,上必葬之:衣衾三领,木必三寸,乡吏视事,葬于公壤。若产而无弟兄,上必赐之匹马之壤。对于孩子因兵役而死的父母国家在衣食以及死后之事上给与保障,让这些父母在孩子为君主效力牺牲后生活仍有保障,老有所依。《管子·五辅》中指出德有六兴,而其中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就是加强社会救助的具体措施,使老有所依,幼有所长,赈济穷苦百姓,使其在饥寒交迫之时得到救助。
2、安居乐业
除了九惠之教,管子还通过先定民之居再成民之事,从而稳定社会秩序。管仲建议齐桓公借鉴以往圣王治民的办法安定民众“昔者圣王之治其民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以为民纪,谨用其六秉;如是而民情可得,而百姓可御。《管子·小匡》如何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管仲把全国的民人分为士、农、工、商四民。四民分业,分类聚居,士居士之乡,农居农之乡,工居工之乡,商居商之乡,各务本业,互济互利。规定四民勿使杂处,以使他们安心、不见异物而迁,并勿使迁徙,即不许随意迁徙,也不许随意改行。士之子桓为士,农之子桓为农,工之子桓为工,商之子桓为商。这样四民的后代就能在生活中耳濡目染和前辈人的言传身教下,学习本业,安于现状而不会见异思迁。四民分职分业,各有定处,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使各业兴旺。这就是收到安居乐业的效果。
3、重视人才
管仲治国的策略中,表现了其求贤若渴的一面。细致地讲,管仲提出了上明、下敬、政平、人安、教和、亲仁、任贤七方面规范,这也体现出管仲重视人才、爱惜人才、培育人才、激励人才、重用人才的要求。无论治国称霸,还是成就事业、达成事功,人才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管仲积极鼓励地方举贤荐能并实行三选制度,于子之乡,有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长弟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管子·小匡》),举荐之后,桓公还要考核公宣问其乡里,而有考验。乃召而与之坐,省相其质,以参其成功成事。可立而时。设问国家之患而不肉,退而察问其乡里,以观其所能,而无大过,登以为上卿之佐(《管子·小匡》)《管子》中体现了一系列重视人才的思想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一树百获者,人也。(《管子·权修》),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霸言》),闻贤而不举,殆。见能而不使,殆、贤人不至谓之蔽,忠臣不用谓之塞,令而不行谓之障,禁而不止谓之逆(《管子·法法》)。齐桓公时期尊贤用能,形成人才济济的局面,这与管仲重视人才的思想不无关系。重视人才是国家繁荣兴盛之本,齐国的强盛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其发挥人才治国安邦作用的基础上。
四、结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管子》这一系列民生措施的思想核心是民众是国家的基石,政顺民心是国家稳定的前提。所以管仲秉着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提出一系列改善民生之策。
其一,治国必先富民。管仲以农为本兼顾工商业,发展社会生产,增加社会物质积累。尤其是粮食这一民众生存的基础物质,有粮食本国的民中会安心留住,还能招徕远方的流民,从而荒地才能得到开垦,又促进农业生产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这就是管仲以农富国的逻辑。至于手工业和商贸业,富商大贾掌握之社会的大部分物质财富,他们控制着物价,这影响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贫者仍贫。管仲试图通过抑制富商大贾来促进家庭手工业的贸易,增加这些人的收入。另一方面,在赋税上,主张轻赋敛,减少对民众的财富剥削,取之有度,不竭民力。无论是抑制富商大贾还是轻赋敛,都是为了利民,契合民众的利益。
其二,治国实践始于爱民惠民,管仲提出很多建设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的措施,努力改变弱势群体的处境,民无以与正籍者予之长假,死而不葬者予之长度。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振,则天下之归我者若流水(《管子·轻重甲》)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一方面得民心,另一方面稳定社会。君主只有亲民爱民,不轻视所有民众,才能使根本牢固,才能使国家安宁。政治的兴废取决于民心,为政者的执政政策要切合民众的需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管子》虽第一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走爱民亲民惠民路线,但是在根本上是为了维护统治和实现齐国的霸业。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得天下之众生者,得其半者霸,(《管子·霸言》)由此可见,《管子》的民生思想及一系列民生措施是建立在民众对于国家兴亡有重要作用的前提下。限于当时的认识局限性,民生思想下的民生措施还不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在目的上也是为诸侯争霸服务,但是,《管子》中民生工程涉及内容丰富,符合当时的现实民情,对农业的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建立社会救济等,这些对于后世历朝的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固也.《管子》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6
[2]刘蔚华.管仲与《管子》》[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3]张越.《管子》富民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齐鲁学刊,2017.6
(作者简介:张翠翠,女,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
上一条:总第53期 管子的“义维”说 下一条:总第53期 浅析《管子·侈靡》篇治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