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7 15:44:24
浅谈管仲的激励思想及其当代借鉴
郭 丽
摘 要: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被誉为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等。他在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的过程中,也留下了极为丰富且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治国理政经验和管理思想,特别是其中的激励思想更是智慧具足,时至今日,仍具较强的普世价值,并对当今组织管理颇具诸多有益启示和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试图发掘管仲的人的认识论及其激励思想,并认识其对当代管理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管仲;激励;智慧;当代借鉴
管仲(公元前723一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史称管子。管仲是春秋初期政治家,曾被齐桓公任为宰相。管仲相齐四十年,辅佐桓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各方面实行了重大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本人的管理活动及其管理思想被后人录记于《管子》一书中。该书共计76章,约17万多字,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军事、经济、管理等。由该书可知,拥有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等美誉的管仲的管理思想极为丰富、系统,特别是其中的激励思想更是智慧具足,时至今日,仍具较强的普世价值,并对当今组织管理颇具有益启示和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在对管仲的人的认识论以及激励思想进行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思考其对我们当代管理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一、管仲人的认识论
(一)管仲的以人为本思想
管理的核心是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就意识到了人的重要性,他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意思是说想要成就霸业,首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以人民为主体,主体得以治理则国家得以巩固,主体动乱则国家危机。可见,这里的以人为本,即以民生为本,以人民为本,务本之道在于经营民心,达人民之所愿,予百姓之所需。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首次提出,突出了人是管理的中心和目的,彰显了管仲对人的高度关注及其在实现霸业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不仅如此,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管仲还成功推进了一系列改革,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管仲的人性思想
在对人的重要性问题进行论述的基础上,管仲也对人性问题进行了富有智慧性的论述。一是他分析了人性的特点。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管子·形势解》)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管子·禁藏》)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管子·禁藏》)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恶害。(《管子·版法解》)这些均说明,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管仲就已深谙人性问题,他已认识到人是自利的,趋利避害是人性的特点,追逐利益是人的自然本性。二是他认为可以通过对人性因势利导,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得人之道,莫如利之。(《管子·五辅》)故欲来民者,先起其利,虽不召而民自至。(《管子·形势解》)是故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管子·版法解》)可见,管仲不仅洞察人性特点,还认为可以对人性可以进行引导,以赢得人心。他进一步认识到,人性虽趋利避害,但是可以因势利导,即通过让人民获得利益,满足人的需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而赢得人心。三是他还认为不能一味无限制地给予人民利益,应该掌握好分寸。若对个人私利无所限制,则利益就会失去激励的作用。这是因为,利益给予多,人们就不当回事了,就不努力了,即万物轻则士偷(《管子·山至数》)。
(三)管仲人的需要思想
管仲不仅对人性问题做了论述,还对人的需要进行了精彩论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意即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可见,管仲认为仓廪实和衣食足是知礼节和知荣辱的基础, 在这里,管仲已经认识到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即人不仅有温饱需要等基本生存保障的需要,更有廉耻需要、荣辱需要等精神需要,而且他已经认识到温饱是人的第一需要,只有解决了生存需要,才能谈精神需要的满足。这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比马斯洛的观点早提出了两千多年。在《管子·牧民》中,管仲又说: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在这里,管仲提出要从民四欲、取民有度;等,其中的四欲指的是人民快乐、幸福、生育和安全等四方面的需要,他认为只有满足了人民的以上需要,取民有度,才能实现国强民富。由以上可以看出,管仲已经认识到人的需要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性的、多层次的,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而且应当对人的多样化需要进行满足。
二、管仲的激励思想及其实践
在对人的重要性、人的特性以及人的需要问题进行论述的基础上,管仲继而对如何实施激励,以实现智者尽其智,谋士尽其谋,百工尽其巧的目标进行了系统论述。
(一)管理者应通过以身作则激励下属
管仲认为,管理者对下级影响很大,所谓上离其道,下失其事。(《管子·心术上》)行不正则民不服。(《管子·心术下》)正因为此,管仲要求管理者要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管子·牧民》)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立身者,正德之本也。(《管子·君臣》)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管子·法法》)由此可以看出,管仲认识到,君主如果以正义律己,事事从自身做起,加强道德修养,在人们的心目中就会形成威严。因此,他要求君主以身作则,带头服法,以达到激励臣民的作用。管仲在长期的辅政实践中,不仅对于激励的客体即人的特性和需要进行了论述,还认识到了激励实施的主体即管理者发挥的作用,
(二)应按绩定食,论功行赏
管仲认为应按绩定食,论功行赏。凡牧民者,以其所积者食之,不可不审也。其积多者其食多,其积寡者其食寡,无积者不食。(《管子·权修》)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恶而行罚。(《明法解》)要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管子·权修》)可见,管仲认为,要按照禄当其功、绩者多食的奖惩原则对人才进行激励。否则,就会造成民离上、民不力、民多诈、民偷幸等不良后果,进而产生举事不成,应敌不用等危害。
(三)应奖惩并用,赏罚分明,且赏罚都要有度
管仲还主张赏罚要严明。赏罚明,则勇士劝也。而赏罚不明,则民轻其产。(《管子·权修》)可见管仲早已认识到了赏罚严明的重要性。同时,他认为赏罚要有度。因为禄肥则士不死,币轻则士简赏,万物轻则士偷幸。三怠在国,何数之有?(《管子·山至数》)而致赏则匮,致罚则虐。财匮而令虐,所以失其民也。夫赏重,则上不给也;罚虐,则下不信也。(《管子·君臣下》)由上可知,管仲认为奖惩都要有一定的限度,奖惩过重或过轻都是不可取的。奖惩过轻,起不到应有作用;奖赏过重,就会导致浪费。而惩罚过重就会导致暴政,这些均会导致失去民心。换言之,他认为,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有掌握好限度。
(四)赏罚应公开、透明
明赏不费,明刑不暴(《枢言》),即在行赏罚之先,必须让人明白赏罚的具体内容。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管子·立政》)意即做事情,在具体操作之前,赏与罚的标准必须要先说清楚。可以看出,管仲也很重视赏罚的公开、透明。
(五)赏罚应公平、公正、信实
管仲认为,管理者在行赏罚中要秉持公正,不能感情用事,要罚不避亲贵(《管子·立政》)。同时,赏罚信实,要取信于民,因为赏罚不信,则民无取。(《管子·权修》)总之,激励公平、公正、信实,才能服众,也才能真正激发和鼓励人们朝着所期望的目标而努力。
(六)赏罚应目标明确
管仲认为,激励应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在《管子·山至数》中,管仲提出,为了达到激励人才的目标,管理者要论功行赏,给有能力的人以物质和精神的奖赏,实现禄当其功、绩者多食的奖惩办法,以实现智者尽其智,谋士尽其谋,百工尽其巧(《管子·山至数》)的管理目的。
(七)应提前进行奖赏
《管子·轻重乙》记载了管仲向桓公献的素赏之计。在一次齐国对莱国的战斗之前,管仲对将士们进行了素赏,以高达四万两千斤黄金的国家全年地租收入,对将士们进行预先行赏,使得群情振奋,士气大振,把莱国军队打得大败而逃,齐军大获全胜。这正是管仲对将士进行提前激励产生的积极作用。
三、管仲激励思想的当代借鉴价值
如前所述,管仲在对人的重要性、人的特性以及人的需要问题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其丰富的激励思想,并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积极践行了这些思想。管仲的人的认识论以及激励思想,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并对当今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管仲以人为本思想的管理学意义
管仲的以人为本思想在当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依然光彩照人,对当代管理具有重要借鉴。一是管仲以人为本思想是其人的认识论和激励理论的思想前提。管仲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以人为本,认为要夺取天下,治理好国家,干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由此把对人的重视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了他对人的价值、需要和情感的尊重,彰显了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浓郁的人文情怀。正是基于其对人的重要性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才有了他对人性问题、人的需要问题以及对激励问题的系统论述。二是管仲“以人为本思想也为我们当代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一切管理归根到底都是人的管理。因此,以人为本就抓住了管理的核心和实质,尤其是在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并在一些组织的管理实践中得到了成功运用。而在组织管理中,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应洞察人性,善于了解并密切关注人的需要,就要尊重人,以人为出发点来选择、制订和实施管理策略和激励措施,想其所想,给其所需,为其所求,惟其如此,才能使以人为本落地生根,也才能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从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二)管仲人性思想的现实借鉴
管理的核心是人,而对人的管理中必须理解和把握的根本问题就是人性问题。故而对人性客观、全面、正确的认识是进行管理工作的前提。不同的人性假设在管理实践中必然体现为不同的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行为。由此可见,对人性假设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对于实现对人的有效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性假设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管仲人性思想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对人的本性进行善或恶的简单价值判断,而是对人性的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并认识到了其对实现霸业的积极意义,进而他认为应通过对人性因势利导来调动人的积极性,赢得人心。因此,管仲的人性思想对当代管理颇具现实启示。一是当代管理者也应借鉴管仲的人性思想,善于分析员工的人性特点,并根据个体的不同人性特点,采取差异性的管理策略和方式,建立有针对性的激励制度。二是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要用好利这根魔棒,发挥人的潜能与创造力。只要充分利用了利益的激励作用,就能激发起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智慧与创造力。三是管理者应对人性进行正确引导,以使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使激励组织员工的合理行为,并使其不合理行为得到限制。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管理激励的实效性。
(三)管仲人的需要思想的现实借鉴
由上可知,管仲不但认识到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并应对人的需要进行满足,而且还提出应针对人的不同需要实行不同的激励措施。管仲的以上思想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当代管理中,不少组织和团队尽管也实施了激励,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与缺乏有针对性的激励有密切关系,在现实中,下属的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具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复杂性、易变性等特点,而管理者对下属需要的了解过于简单和绝对,进而实施的激励措施也是一刀切,由此造成下属的个性化需要并未得到满足。因此,当代管理应借鉴管仲有关人的需要的论述,重视激励的针对性问题,做到按需激励。具体而言,就是管理者应深入调研和沟通,勤于了解下情,及时了解员工的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应满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其效价,提升其激励强度,从而提升激励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当代管理者也应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管仲的管理者通过以身作则,树立表率进而激励臣民的论述,实际上讲的就是激励的一种有效方法,影响式激励。在现代管理中,影响式激励就是管理者用自己的模范言行来影响、感染和带动员工,从而激发员工积极性的一种方式。管理者如果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对于下属而言,就是一种无声的命令,一种极大的激励,就会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可见,管理者的表率作用永远是最具影响力、也最有效的激励方法。因此,正人先正己,管事先做人,在当代管理中,管理者在对下属进行激励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改进激励方式,更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好表率,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下属、带动下属、影响下属,这样就能产生巨大的示范和凝聚作用,有效地激励和团结员工,上下同心,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五)管仲激励思想对当代管理激原则的积极启示
由上可知,管仲还提出按绩定食,论功行赏,认为应赏罚分明、公平、公开、透明、信实,且赏罚要有度,应进行素赏(提前奖赏),等等,管仲的这些激励思想和实践其实就是当代管理激励的一般原则,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管仲就已做了论述,或进行了成功实践,足见管仲的高明和远见。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风尘,这些思想和实践不仅没有过时,相反更能彰显出其无穷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正所谓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因此,只有组织在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及培养人才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保持竞争之树常青。而为了提升激励效果,组织一方面应重视激励措施的制定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另一方面,激励事关组织目标的实现,应慎重行事,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借鉴管仲的激励思想与实践,结合当代组织管理的一般规律,管理者在实施激励时,应遵循以下激励原则:
原则之一:公平合理原则。管仲主张按绩定食,论功行赏,赏罚信实,罚不避亲贵。由此启示我们在实施激励时应坚持公平合理原则。一是激励应合理透明。应按照员工个人能力和贡献的大小以及作用的大小,给予鼓励或奖赏,论功行赏。如果建立透明的薪酬制度,并将其和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员工心中就会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尺度去衡量自己所得与付出之间的公正性。当绩效好的员工得到奖励和加薪时,会激励他们更好地工作,而那些绩效不好的员工也会通过努力改进自己的行为,迎头赶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正面激励作用。二是在实施激励时,要一碗水端平,不应有任何的主观偏见和喜好。在任何时间,对任何人,管理者对下属都应采用同一尺度进行衡量,下属所得到的奖惩不能有严有松、前后不一,应当始终保持一致。
原则之二:奖惩适度原则。管仲柱状要明赏罚,赏罚都要有度,也昭示我们在实施激励时应贯彻奖惩适度原则。奖励和惩罚会直接影响激励效果,过重或过轻均会影响激励效果。该奖的不到位,该罚的力度小,则难以调动员工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因此,在激励实践中,管理者要拿捏好奖惩尺度,既不能过重,也不要过轻。
原则之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如前所述,管仲认为人的需要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由此启示我们在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激励的两种不同手段,两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前者是后者的物化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因此,在具体实施激励时,应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的原则,避免畸重畸轻的局面,在此基础上,还应进行适当的引导。即在充分利用物质激励的同时,注意加强对员工精神道德的培养和教育,把物质激励和精神道德、社会荣誉、集体观念、责任力量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将员工的追求引导到更高的精神境界,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原则之四: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如上所述,管仲认为应赏罚并用。当代管理激励也应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正激励是从正向给予鼓励、奖赏,负激励是从反向予以刺激、惩罚,两者是激励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都是必要而有效的,不仅作用于当事人,更会间接地影响周围其他人。因此,在实施激励时,要走出激励就是奖赏鼓励的认识误区,坚持将两者有机结合的原则,由此形成激励合力,达到激励目标。
原则之五:清晰性原则。管仲实施赏罚坚持目标导向,并主张明赏不费,明刑不暴,这也启示当代管理应遵循激励清晰原则。清晰性原则也是管理激励应坚持的重要原则。这里的清晰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目标清晰,激励的目的是需要做什么和必须怎么做;二是标准清晰。激励的目标、激励的对象、激励的标准、激励的具体内容都要清晰透明,达成共识。在激励过程中,多一份清晰,就少一份盲目和被动。
原则之六:时效性原则。管仲对将士进行素赏,揭示了及时激励的威力。激励越及时,越有利于将员工的工作激情推向高潮,使其创造力连续而有效地发挥出来。如果时过境迁,时间拖得过长,再太强度的奖励或处罚也会失去意义。因此,在实施激励时,应牢记时效性原则,把握激励的最佳时机。具体而言,要在目标任务下达之前进行提前激励,要在员工遇到困难时,以及有强烈要求愿望时,给予关怀,及时激励。多一些赏不逾时的及时奖励和雪中送炭,就能达到更大的激励效果。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管仲的人的认识论及激励思想进行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探究了它对当代管理的启发和借鉴价值。激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不仅体现着组织的管理水平,更决定着组织的发展前景。管仲的激励思想与实践,经过数千载的考验,沉淀了诸多有价值的东西,值得当代管理学习与借鉴。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下,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管理者如何实施激励,以更好地提升激励的实效性,管仲的思想和实践或许可以给予我们部分答案。因此,按照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发掘管仲管理激励思想的精华,以为当代管理所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参考文献:
【1】姜涛.《管子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6:12.
【2】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3.
【3】纪达生.《管子》的激励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管子学刊,1988,(4):21-26.
【4】齐玥,韩丽丽.管仲的管理智慧及其现代启示.甘肃社会科学,2003,(3):231-234.
【5】王华.《管子》人才思想及其现代.管子学刊,2010,(1):8-10.
(作者简介:郭 丽,女,齐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上一条:总第53期 《管子》立国“三观” 下一条:总第53期 《管子》农商并重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