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10/14 16:11:19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管子思想的启示
陈宏光 李鹏飞
摘要:管仲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礼让天下”,强国变法使得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国家,管仲也因为其卓越功绩被后人尊称为“管子”。管子是一位极富治国理政经验的改革家,其治国理政的经验值得后世深入研究。我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成为中国发展经济、寻求外交合作所要遵循的思想之一。研究管子“一匡天下”的思想对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管仲改革;治国理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管子的国家治理的理念,有目共睹,流芳百世。太史公曰: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邀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为当今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社会,以及构建现代国家之间的关系,管子的思想对于今天来说,仍然闪耀着光芒。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深刻、全面、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中国力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向全世界播散。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介绍从国际关系、国际秩序、世界经济发展等方面出发,主张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赢得与会各国的广泛赞誉。从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思路深入各国发展理念之中。
让我们将目光放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齐国国相。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管仲对内进行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改革思想对当今中国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颇具指导意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今人在研究古人思想时需要借助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放入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研究,他们无法超越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的限制,言论具有难以避免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我们必须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正确指导当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管仲时期的“一匡天下”中的天下在当时仅指周王室领导下的国土,与当今世界含义中的“天下”指代明显不同。所谓“春秋无义战”,当时各个诸侯国关系错综复杂,利益纠葛杂乱,与当今世界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局势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管仲“一匡天下”的思想能够古为今用的原因之一。管仲版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具有相当程度的指导意义,笔者将从内政、外交、生态环境、军队建设等方面予以解读。
一、内政发展与现代借鉴
内部环境的稳定才能集中力量发展其它方面,向世界贯彻自身发展理念,管仲改革中对于齐国内部发展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1、以民为本的思想
国内发展首先要求统治者坚持正确看待人民群众的力量,做到以民为本。民本思想虽为后世荀子所发扬,求本溯源我们依然能够在管子思想中发现其踪迹。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政令所以通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管子将政令通顺看成是顺应民心的结果,可见其对治下民众的重视程度。同时主张“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民众害怕忧劳,我就使他们安乐;民众害怕贫贱,我就使他们富贵;民众害怕危难,我就使他们安定;民众害怕灭绝后代,我就使他们生育繁殖。管子施政能够做到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切实考虑普通民众的利益,这是齐国能够王霸天下的根本原因。
中华民族的发展始终坚持从人民角度出发,始终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需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中国人民逐渐强起来。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始终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政策的出发点和试金石。
2、统治者自律的思想
管子对为君者同样提出要求,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称得上是有德之君。“言辞信,动作庄,衣冠正,则臣下肃。言辞慢,动作亏,衣冠堕,则臣下轻之。”即为言而有信,行为庄重,衣冠整齐,臣下就会严肃。言辞傲慢,举止无礼,衣冠不整,臣下就会藐视。管子对君主的日常提出了要求,希望君主能够得到臣子和民众的敬仰,没有向后世臣子一样对君主极尽吹捧,反而希望君主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约束。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党自身建设是重中之重。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中国共产党以身作则,坚持从严治党的自律精神是保持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重要一环,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全国人民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3、发展经济的思想
管仲虽然是位有名的政治家,在发展经济方面也有其独到见解。管子对齐国地理位置的描述为“夫齐衙处之本,通达所出也,游子胜商之所道。”齐国是一个处在交通枢纽位置的国家,出入此地,四通八达,游客货商多经过此道。管仲充分利于齐国地利之便来发展经济。同时,管仲重视农业发展: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管子认为从事农业生产的直接结果就是国家富强,因此大力推行农耕。但是管子推行农业发展的政策与后世“重农抑商”不同,“市也者,劝也。劝者,所以起。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即为市场能够鼓励人们,鼓励人们就能发展生产。农业完善工商业也发展起来,没有奢侈的工商业发展,农业也立足不稳。由此可见,管子并未“重本抑末”,反而认为商业的发展能带来农业的繁荣。管仲在发展齐国经济之时,同样重视与其他诸侯国共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恶害,是故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天下所谋,虽立必隳;天下所持,虽高不危。故曰:‘安高在乎同利’。”由此可见,管子所倡导的是一种与天下共同得利的经济发展观。
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从地利角度来说,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及众多良港,“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政策正是基于中国地利之便而提出的,上海、香港等远东金融中心更是助力中国经济腾飞。从经济结构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谋求各种所有制经济的良性互动。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明确表示: 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一起来实行共同发展。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带动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经济迅猛发展,真正做到“与天下共同得利”,打造经济发展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4、文化促进的思想
管子为提升齐国君民道德水准,提出“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管子提出的四维指仁、义、廉、耻。只有国家遵循四维才没有阴谋与欺诈,君主地位才会安稳。现代中国同样提倡仁义廉耻等道德规范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把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实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将“德治”与“法治”提到相同高度正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以本国人民道德提升作为表率,带动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民众道德水平的提高。
5、立法规制的思想
以法治国是管子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之中,《管子》最先提到以法治国一词,可见法律在管子治国之中的重要地位。“法度者,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法度,是君主用来控制天下、禁止奸邪的,也是用来统治海内、供奉宗庙的。管子在《版法解》中开宗明义,指出法度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依靠法律来规范各方利益。2018年党中央提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国共产党以极高的政治智慧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外交事务的理念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协调各国之间的利益诉求。春秋时期,周室式微,“封邦建国、以番屏周”的建国基础被诸侯动摇,周王室无力推行建立合作共赢的邦交关系,此时管仲带领的齐国在经济发展之后寻求以齐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外交关系,为现代中国发展新型外交关系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1、建立睦邻友好的邦交关系
管仲十分重视发展与邻国的外交关系,曾经提出“夫国之存也,邻国有焉;国之亡也,邻国有焉。邻国有事,邻国得焉;邻国有事,邻国亡焉。”国家的存在与邻国有关,国家的败亡也与邻国有关,邻国有事,邻国可以有所得;邻国有事,邻国也可以有所失。因此,管仲重视发展与周边燕国、赵国等国家的关系,没有因为其他国家与自己实力存在差距而去进攻别的国家,坚持了睦邻友好的发展策略。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行元首外交,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习近平主席对外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及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晤,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在各个场合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展现出中华文明的恒久魅力。
2、尊王攘夷,提出道德规范
管仲在关注齐国国力提升的同时,并没有对周王室衰微的现象袖手旁观,而是采取实际行动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在《史记》中有这么一段描述: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桓公欲许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赐。管仲并没有因为齐国国力雄厚而轻待周天子,严格按照周礼要求接受天子赏赐,切实维护了春秋时期的道义传统。
在今日的世界实体意义上的周天子早已不复存在,但是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便成为今日世界形式意义上的“天子”,需要得到各国的遵守及维护。新中国自成立起就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各国在联合国框架内采取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大力推行 “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体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在现有的国际秩序下谋求和平崛起。
三、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春秋时期民众对自然的改造力有限,小农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更是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态环境,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管仲的发展理念体现的是相对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齐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以破坏环境作为发展代价。“出国衡,顺山林,禁民斩木,所以爱草木也。”“数劋竹箭,伐檀柘,令民出猎,禽兽不释巨少而杀之,所以贵天地之所闭藏也。然则羽卵者不段,毛胎者不殰”从这些话语中我们都能体会到管仲顺应天时的发展观。在《管子·五行篇》中,管仲将冬至日之后人们的活动按照五行划分,分别对应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顺天应时,是中国先民在辛勤劳作中自发形成的朴素情感。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绕不开环境这一冲突性议题。斯德哥尔摩环境会议、里约热内卢环境会议、《21世纪议程》等国际会议中均是以解决环境问题为主要方向的。环境问题不同于普通的世界性议题,是一项很容易被各国民众切身感受到的世界性问题。A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与之相邻的B国靠牺牲环境换来了经济发展,B国所遭受的环境问题将不可避免的波及A国,同时,B国因为强大的经济实力所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环境问题对本国居民造成的不利影响,A国却无力解决由于B国发展给本国带来的环境问题,世界环境会议应运而生。
中国在面对环境问题时充分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在哥本哈根举办的世界气候大会上作出承诺:争取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50%,以及化石能源的消耗、森林蓄积量、绿色经济发展等都作出了相应承诺。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梳理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表明中国的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可持续发展观。
四、关于军队建设的思想
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管子并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在发展经济而忽略了军队建设,与此相反,管子将齐国军队视作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管子认为:决定君主尊卑、国家安危的,没有比军队更重要的了。管子对于兵法同样有所涉及:远用兵则可以必胜。出入易途,则伤其敌。深入危之,则士自修,士自修则同心同力。管仲对行军路线及军队士气在行军打仗中的作用有着独到的见识。
1927年8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在华夏大地上诞生,自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走过91年的风风雨雨。九十余年沧海桑田,不变的是解放军的血脉基因。中国军队坚持做人民群众的守护者,坚持做民族危难的逆行者,是为人民的岁月静好而负重前行的最可爱的人。在《中央军委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中,中共中央牢牢把握“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原则,力图打造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军事力量体系。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各战区之间协同配合,人民军队愈加自信风发,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保驾护航,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不断前进。
结语
管仲作为春秋时期带领齐国改革的重要人物,其“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的思想值得后人研究与学习。管子在齐国改革的一系列举措对于我们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相当程度的借鉴意义。管子通过其在内政外交、生态环境理念以及军队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使得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代霸主,相信中国共产党也能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打造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
(作者简介:陈宏光,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管子研究会副会长;李鹏飞,李鹏飞,安徽大学法学院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