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讨

从“九合诸侯”看《管子》资源整合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9/10/21 16:39:29


九合诸侯管子资源整合

蒲霞

 

资源整合是指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创造出新资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资源整合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要获得整体的最优。资源整合一种战略调整的手段,也是经营管理的日常工作,更是创新发展重要途径

《管子》一书内容丰富,从不同层面演绎了齐国是如何利用自己拥有的或者可以借助的资源,使之最优化,从而提升齐国的整体实力,成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霸业的领导核心。根据目前学界的资源分类和《管子》所涉及的资源情况,笔者认为齐国充分地整合了人心资源、人力资源、制度资源、财物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最大化地提升了国力,从而实现霸业。虽然《管子》反映的历史背景不同、具体事件不同,但其中所揭示的如何利用资源、优化资源、整合资源的思路和方法则可以给当前的资源整合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人心资源整合:凝聚人心,上下一体

 

《管子》强调人心的重要性,“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方面要凝聚人心,另一方面则要上下一心,使人人跟随齐王,并团结一致为齐国效力,从而促成齐国整体实力的提升。

“是故得天者高而不崩,得人者卑而不可胜。是故圣人重之,人君重之。故至贞生至信,至言往至交。”《管子》认为,得到人心的人是不可战胜的,无论做什么事都能获得成功。

《管子》指出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人心,让更多的人聚拢到齐国,为齐王效劳。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无以畜之,则往而不可止也;无以牧之,则处而不可使也。远人至而不去,则有以畜之也;民众而可一,则有以牧之也。见其可也,喜之有徵;见其不可也,恶之有刑。赏罚信其所见,虽其所不见,其敢为之乎?见其可也,喜之无徵;见其不可也,恶之无刑。赏罚不信其所见,而求其所不见之为之化,不可得也。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乡置师以说道之。然後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说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至矣。国君要珍惜臣民,保存臣民的实力,让臣民有一个安定无忧的生活,臣民才能服从国君的管理,不会外逃。臣民从内心里认可国君,愿意为国君效力,这样齐国就可以凝聚人心,建立强大的人心基础。

将人心凝聚到齐国之后,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还必须要促成上下一心,才能够具备获得成功的至圣法宝。《管子》以商纣王败亡和周武王成功为例,说明了只有上下一心,国家才能稳固,国力才能强大。昔者圣王之治人也,不贵其人博学也,欲其人之和同以听令也。《泰誓》曰:‘纣有臣亿万人,亦有亿万之心;武王有臣三千而一心。’故纣以亿万之心亡,武王以一心存。故有国之君,苟不能同人心,一国威,齐士义,通上之治以为下法,则虽有广地众民,犹不能以为安也。君失其道,则大臣比权重以相举于国,小臣必循利以相就也。故举国之士以为己党,行公道以为私惠,进则相推于君,退则相誉于民,各便其身,而忘社稷,以广其居;聚徒成群,上以蔽君,下以索民,此皆弱君乱国之道也。故国之危也。只有上下一心,全体臣民的思想和行为与齐王的意愿相一致、与国家利益相一致,国君下达的命令才能顺利执行,国家的一切事务才能够正常运转。

将人心凝聚在一起,使上下一心、全民一体,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人力资源整合:量才而用,相辅相成

 

“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是故圣王卑礼以下天下之贤而王之,均分以钓天下之众而臣之。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伐不谓贪者,其大计存也。”《管子》认为,要想争得天下,就必须先争得人才。要想成就大业,就必须拥有人才。

《管子》将加强农事、选用贤能、减轻赋税作为成就君主大业的重要基础。“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论贤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薄税敛,毋苟于民,待以忠爱,而民可使亲;三者,霸王之事也。”

《管子》重视人才价值,重视人才选拔,并重视人才的任用。得到人才,最便捷的办法便是“求天下之精材”、“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称材”,将最好的人才直接为我所用。如能做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

举贤是发现人才,选贤是对所举荐的人才进行筛选,择其善者而用之。举贤是基础,选贤是关键。齐国以举贤上功作为立国的基本方针。齐桓公求贤若渴,鲍叔牙见贤让能,管仲知人善任。这三人组成了一支高素质、高智能、高水平的决策集团,成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霸业的领导核心。

《管子》认为人才的选拔应形成一定的制度,故齐国以国家政令的形式要求全国各地官吏举荐贤才。齐国实行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方法。要求各级官吏必须向上积极推荐人才,否则地方各级负责人都要被定罪,其罪之大,入于五刑。这样的命令颁布之后,各级官吏都非常重视荐举来自下层的人才,“于是乎乡长退而修德进贤”。自下而上的举荐制度为齐国选拔了众多的有用人才。

《管子》关于用人的标准有三个方面,那就是重德、察能、量功。 《管子·形势解》:“为主而贼,为父母而暴,为臣下而不忠,为子妇而不孝,四者,人之大失也。大失在身,虽有小善,不得为贤。”在《管子》的用人三标准中,把德放在首位,是谓重德。大德缺失,不得为贤,不得任用。“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管子》非常强调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认为这是国家举用人才的根本问题,也是考核人才的关键要素。

《管子》将其任用贤才的思想集中概括为“察能授官”,主张任用贤才时要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任力有五务。五务者何?曰:君择臣而任官,大夫任官辩事,官长任事守职,士修身功材,庶人耕农树艺。君择臣而任官,则事不烦乱;大夫任官辩事,则举措时。官长任事守职,则动作和;士修身功材,则贤良发;庶人耕农树艺,则财用足。故曰:凡此五者,力之务也。夫民必知务,然后心一,心一然后意专,心一而意专,然后功足观也。故曰:力不可不务也。”要求在人才的使用上,要量才使用,使之各有专务,即“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意思。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国君要充分了解臣民的所长所短,按照其特长分派其任务和职责,使臣民各有所司,尽其职守,发挥其特长,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好。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该做的事做好,所有的事情都会变得更好,国家的发展也就成了必然趋势了。

“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後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天下不缺贤才,关键是能否发现贤才并加以重用。国君要能认清每个人的长处,用其之长,委以责任,让臣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付出努力。

《管子·立政》以虞师之职、司空之职、司田之职、乡师之职、工师之职为例,强调不同的人要量才而用,使之各司其职、相辅相成,这样才能成就大事。“明主度量人力之所能为而后使焉,故令于人之所能为则令行,使于人之所能为则事成。乱主不量人力,令于人之所不能为,故其令废;使于人之所不能为,故其事败。夫令出而废,举事而败,此强不能之罪也。故曰:毋强不能。”考察每个人的实际能力,然后才加以任用,使其在能力范围之内顺利完成工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实力,从而实现令出必行。每件事都能够按照预想的方向发展,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是必然之事。

 

三、制度资源整合:明确导向,规范行为

 

在凝聚人心、获得人才、上下一心之后,应该建立起完善的政策制度,使各项制度相互匹配、互为,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并以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让人们按照国家的需要去行事,实现令出必行,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管子》强调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为衡量事物的准绳,任何人、任何事都秉承法律的规定,就不会引发不满和矛盾,正常的秩序也就能够得以保证。

《管子》从不同层面阐释了“法”的作用:“凡牧民者,欲民之可御也;欲民之可御,则法不可不审。法者,将立朝廷者也;将立朝廷者,则爵服不可不贵也。爵服加于不义,则民贱其爵服;民贱其爵服,则人主不尊;人主不尊,则令不行矣。法者,将用民力者也;将用民力者,则禄赏不可不重也。禄赏加于无功,则民轻其禄赏;民轻其禄赏,则上无以劝民;上无以劝民,则令不行矣。法者,将用民能者也;将用民能者,则授官不可不审也。授官不审,则民闲其治;民闲其治,则理不上通;理不上通,则下怨其上;下怨其上,则令不行矣。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用民之死命者,则刑罚不可不审;刑罚不审,则有辟就;有辟就,则杀不辜而赦有罪;杀不辜而赦有罪,则国不免於贼臣矣。故夫爵服贱、禄赏轻、民闲其治、贼臣首难,此谓败国之教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建立朝廷权威、重视使用禄赏、慎重委派官职、审慎使用刑罚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价值。

《管子》强调国君应树立“德行”和“道义”的标准,以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圣王之身,治世之时,德行必有所是,道义必有所明。故士莫敢诡俗异礼,以自见于国;莫敢布惠缓行,修上下之交,以私亲于民;莫敢超等逾官,渔利苏功,以取顺其君”。不能有反常、怪异的礼节,不能用布施小惠收揽人心,不能僭越自己的级别,一切都要在国君规定的标准范围内。

《管子》明确指出仁义礼乐与法律的关系:“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仁义礼乐皆出自于法律,而法律则是国君用于统一臣民行动的最重要的法宝。如果不遵行法律和仁义礼乐的规定行事将会出现不良后果。一切行为应以法律为总原则。

《管子》指出万事万物的关系都是根据理论和礼的出现而后才确定下来的:“人故相憎也,人之心悍,故为之法。法出于礼,礼出于治。治、礼,道也。万物待治、礼而后定。”所以制定法律、确立制度是第一位的,只有法律和制度确定,其他活动才能运行于正常的轨道之中。

《管子》指出:“治世则不然,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其杀戮人者不怨也,其赏赐人者不德也。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是以官无私论,士无私议,民无私说,皆虚其匈以听于上。上以公正论,以法制断,故任天下而不重也。 ”国君治理国家,不分亲疏、远近、贵贱和美丑,没有私心、私利,一切都用法律来判断,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在正常的轨道中进行,治理国家也成为一件轻松的事。

法律是必须要永远坚持的,它是存亡治乱的根源,是圣明君主用来管理天下的最高标准,任何人都要遵守法律。《管子》明确指出:“故曰: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乱之所以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故曰‘法’。”只有坚守法律、遵守法律万事万物才能遵循合理的次序,不会出现偏差。

正是因为坚持法律和制度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管子》进一步指出:“圣王之治民也,进则使无由得其所利,退则使无由避其所害,必使反乎安其位,乐其群,务其职,荣其名,而后止矣。故逾其官而离其群者,必使有害;不能其事而失其职者,必使有耻。是故圣王之教民也,以仁错之,以耻使之,修其能致其所成而止。”对于任何超越、偏离规范和标准的行为都要进行调整,使其回归原位。以仁爱为基础,以严惩为辅助,才能将人们的行为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为了严明法律和制度的威严,为了强化法律制度的作用,《管子》指出:“故明王之所恒者二:一曰明法而固守之,二曰禁民私而收使之,此二者主之所恒也。夫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私者,下之所以侵法乱主也。 ”《管子》强调圣明君主必须永远坚持的有两条:一是明确宣布法度而坚定地执行它,二是禁止人民行私而管束役使他们。

在此基础上,《管子》又指出:“国法法不一,则有国者不祥;民不道法,则不祥;国更立法以典民,则不祥;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百官伏事者离法而治,则不祥。”法律废弛、臣民不守法、国君擅改法律、不用法律和礼义教育百姓、大臣脱离法律办事,国家则会脱离正常的运行轨道。只有统一法律、依法行事、遵法守法、遵从礼仪,国家才能安然无恙。

《管子》指出“法必明,令必行”的重要性:“今天下则不然,皆有善法而不能守也。然故堪材习士闲识博学之士能以其智乱法惑上,众强富贵私勇者能以其威犯法侵陵,邻国诸侯能以其权置子立相,大臣能以其私附百姓,剪公财以禄私士。凡如是而求法之行,国之治,不可得也。”有法不依,就会让人们钻空子,必然会滋生许多祸患,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要想国家得到良好的治理、发展稳定是根本不可能的。“法必明,令必行”,才是维护国家稳定、防止小人篡乱的重要手段。

《管子》强调要建立严密的法律制度,要维护法律制度的稳定性和长效性,不能随意更改,以此来掌控一切事务,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将人们的行为归于合理的秩序之中,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四、财物资源整合:内控外联,物尽其用

 

财物资源是人类各项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包括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在齐国发展强大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财物资源的获得和管理,并充分利用以促进齐国国力的强盛。《管子》中的许多篇章都论述了财物资源的获取途径、管理方法、使用原则等问题。

《管子》强调开源节流、充实国家储备、加强农业生产、减少无益开支的重要性:故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通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能適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赡、身必安矣;能移无益之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可以使有限的财物得到最大化的使用;加强农业生产,可以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国家的财物储备。国家财物能够得以保证,其他的事情也就可以各归其位了。

《管子·禁藏指出,不损伤自然生长之物,是为了保证万物生长。救助孤贫之人,赦免,是为了让人们及时进行农业生产获得粮食收入。奖赏各种有德的行为,是为了鼓励人们努力做事。处杀罪大恶极之人,是为了减少盗贼。督促人们储备粮食,是为了应对各种灾难。这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粮食收入和物资储备,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管仲曰:策乘马之数求尽也,彼王者不夺民时,故五谷兴丰。五谷兴丰,则士轻禄,民简赏。彼善为国者,使农夫寒耕暑耘,力归于上,女勤于纤微而织归于府者,非怨民心伤民意,高下之策,不得不然之理也。管仲明确指出不能侵夺百姓的农时,要让百姓有充分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这样就能五谷丰收,国君再运用物价高低的理财方法,将百姓努力获得的成果集中到于国君手里,国君就能够掌握着丰富的物资,国力强大也是自然的。

仲重视财物储备,指出:岁藏一,十年而十也。岁藏二,五年而十也。谷十而守五,绨素满之,五在上。故视岁而藏,县时积岁,国有十年之蓄,富胜贫,勇胜怯,智胜愚,微胜不微,有义胜无义,练士胜驱众。国家财物储备丰富,就可以战无不胜了。

齐桓公与管仲讨论事务,管仲觉得齐国缺少盔甲兵器,欲轻重罪而移之于甲兵”,则“制重罪入以兵甲、犀胁、二戟,轻罪入兰、盾、鞈革、二戟,小罪入以金钧分,宥薄罪入以半钧,无坐抑而讼狱者,正三禁之而不直,则入一束矢以罚之。”管仲通过让犯罪者交纳盔甲兵器为赎金的形式,为国家聚集了兵器,使齐国兵力大增。

齐国通过物资专卖,获取了大量的钱财,增强了国力。齐桓公想要获得更多的财物,于是提出向百姓征收房屋税、树木税、牲畜税、人口税,管仲都予以否决,并指出“唯官山海为可耳”也就是由政府专营山海资源。盐是所有人都必须要食用的,所以通过官山海,政府掌控盐的买卖,提高盐价,即使没有向任何人直接征税,就获得了相当于两个大国的六千万钱的税收。这样既没有引起百姓的反对,还将官盐获得的利益全部归于政府,齐国国力大增。《管子·海王》中还论述了齐国通过官铁收取了更多的钱财的事情。

有山海资源的国家可以加以利用,但如果没有山海资源,那该怎么办呢?齐桓公提出了疑问,管仲对曰“因人之山海假之。名有海之国雠盐于吾国,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以百。我未与其本事也,受人之事,以重相推。”管仲指出可以借用别国的山海资源,也就是可以让有海的国家把盐卖给本国,然后本国以每釜十五钱的价格买进,再由官府一百钱卖出,这样本国虽不参与制盐,亦可以通过利用别国的生产,以加价形式获得盈利。管仲称其“此人用之数也”。

如果国家财力空虚,财用耗尽,将如何补给呢?管仲提出了解决办法:百乘小国由国家发行法定债券,根据不同季节的物价涨落,运用轻重之术的调节措施加以掌握,百乘小国可以得到补给。千乘的中等国家,可以封禁自然资源的基地根据年景的丰歉,运用轻重之术来调节官吏军队的俸禄,千乘之国可以得到满足了。万乘的大国可以根据年景的丰歉,利用人民需要的缓急,正确运用号令掌握全国性的经济调节万乘之国也就可以够用了。运用国家权力,利用年景丰歉,掌控物价和俸禄,大国小国的财力都不会亏空了。

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建议,利用地理条件理财,即将有铁有铜以及其他金属的地方管控起来,由国家掌控,不许私人开采,这样财物就归于齐国而不外流。

周武王曾设立一种“重泉”的兵役,规定百姓自家储粮一百鼓的,可以免除此役,百姓为了逃避兵役,尽其所有来收购粮食,结果粮价大涨。周武王用二十倍的巨桥仓粮食收入购买丝帛,军队可以五年不向民间征收军服用此项收入购买黄金百万斤,那就终身不必向百姓收税了。齐国利用这种“准衡”的办法,规定:在阳春农事开始时,命令百姓不许筑墙垣,修坟墓,大夫不可营建宫室台树,同时也命令北海居民一律不准雇人煮盐。那么,盐价必然上涨四十倍。君上用这涨价四十倍的食盐,沿着黄河、济水流域,南运到梁、赵、宋、卫和濮阳等地出卖。对盐、铁等物进行控制,获得了巨额收入。

对于齐国缺乏的皮、骨、筋、角、竹箭、羽毛、象牙和皮革等项商品,齐国广泛招徕外国商人,收购这些物资。并“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其他国家商人带着齐国需要的货物聚集到齐国来,为齐国补充了物资。、

《管子·轻重丁》的“石璧谋”“菁茅谋”都充分说明了齐国采取策略,利用“石璧”和“菁茅”将财物聚集到齐国的事实。

 

五、信息资源整合:全面细致,对症施政

 

《管子》重视信息的获取和搜集,并利用信息制定策略,应对各种局面,解决不同问题,从而利用有限的国力,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管子·轻重丁谈到了解信息的重要性。癸度每到一个国家,就必然会想尽办法从四面八方调查外国的情况,如果天下各国物价高,癸度必然也会提高本国的物价。因为如果其他国家物价高而本国低,则本国必然会被天下其他国家所吞并。及时掌握信息,就可以及早采取措施应对,将本国置于主动地位。

如何获得信息,《管子》强调要利用众人之耳目。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塞矣。利用天下人的眼睛看,没有看不到的事物;利用天下人的耳朵听,没有听不到的消息;利用天下人的心思考虑,就没有理解不了的问题。所以要获得信息,就需要利用大家的力量。利用众人之力,不仅能成事,也不会被蒙蔽。

《管子·山权数进一步说明了如何利用众人耳目和智慧:管仲向齐桓公建议,可以利用五官之技帮助国君摆脱愚昧,懂诗的可用来记述社会事物,懂时的可用来记述年景丰歉,懂春秋的可用来记述国事的成败,懂出行的可指导行路的顺逆,懂易的可用来掌握吉凶与成败,懂卜的则可预测凶吉与利害。管仲还指出,这五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的官,可以及早预知情况,君主就不致错过时机,错行理财之策,而带来财源兴盛的结果;懂春秋的官,可以远占得失,以为后来的教训;懂的官,记述人们的行动而免于差错;懂出行的官,详述道路的情况而免生误解;懂的官,可以掌握祸福凶吉,不至于发生错乱。所以国君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人,及早获得有用的信息,使国君做出正确的决策。

 

六、技术资源整合:术有专攻,相互配合

 

技术资源是发展生产的基础,《管子》对此非常重视。

《管子·小匡对于技术资源的问题有所讨论。齐桓公问管仲如何划定人民居所,如果安排人民职业。管仲指出,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的柱石,不能让他们杂居在一起,而应该各自聚居在一起,以稳固四民的思想和认识,保住四民各自的技术。住于闲静之地,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悌。朝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从小时就习惯了,思想安定,不会见异思迁。因此,其父兄的教导,不严也能教好;其子弟的学问,不劳苦也能学会。所以士人的子弟常为士人。农要住在靠近田野的地方,早晚在地里从事农活,脱下常服,以就功役,分别苗的好坏,排好苗的疏密。他们头戴草笠,身披蓑衣,一身泥水,暴露发肤,竭尽其四肢之力,而积极在地里劳动。他们从小时就习惯了,思想安定,不会见异思迁。因此,其父兄的教导,不严也能教好;其子弟的本领,不劳苦也能学会。所以,农家的子弟常是农。工匠要住得靠近官府,他们整天从事于此,来教育子弟,从小时就习惯了,思想安定,不会见异思迁。因此,其父兄的教导,不严也能教好;其子弟的本领,不劳苦也能学会。所以,工匠的子弟常为工匠。商人则应该住在靠近市场的地方,他们观察年景凶饥,了解国内情况,观察四时,注意本乡货物,而预知市场物价。他们负任担荷,赶牛驾马,以周游四方;料定物资多寡,估计商品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贱买贵卖。他们整天从事这些,来教育子弟。他们互相谈论赢利,互告买卖时机:互相陈说物价知识。从少年就习惯于此,思想安定,不会见异思迁。因此,其父兄的教导,不严也能教好;其子弟的本领,不劳苦也能学会。所以,商人的子弟常为商人。《管子》通过士农工商四民居住区的划定,说明技术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士人培养士人,农民培养农民,工人培养工人,商人培养商人,只有如此对应,士农工商才各归其类,他们也才能掌握专项技术,在其活动领域获得成果。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产品的增加和丰富,商人促进物资流通和利润增长,都为齐国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齐桓公向管仲请教如何利用教育达到理财时,管仲的一番言论中也包含了技术资源的问题。民之能明于农事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蕃育六畜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树瓜瓠荤菜百果使蕃衮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已民疾病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知时:曰‘岁旦阨’,曰‘某谷不登’曰‘某谷丰’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此国策之者也。国用相靡而足,相困揲而澹,然后置四限高下,令之徐疾,驱屏万物,守之以策,有五官技。”管仲强调对于有专业技能的人给予重赏,实际上就是希望以此鼓励人们掌握技术,并达到高精专。这样的人才多了,齐国也就有了发展各方面生产的坚实基础。管仲还指出一定要认真听取这些专家的讲授并把记录保存在官府,不能用兵役之事干扰他们,这样做可保证国家财用上下消费都很充足,各积蓄都很充裕。齐国财物充足是保证国力增强的前提条件。

 

七、市场资源整合:控制物价,掌握利润

 

     《管子》认为,没有市则民用就会缺乏市场是商品供求状况的标志,市场是国家掌握物资的工具,市场也可以反映社会的治乱的状况。

百货贱,则百利不得;百利不得,则百事治;百事治,则百用节矣。各种货物价格低廉各种商业就不能获得高利;各种商业无高利,各项事业就都能搞好;各项事业搞好了,各项需求就都能得到适度的满足。所以市场上商品价格高低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没有合理的定位,就会导致生产混乱,物资缺乏,国力也无法增强。

《管子·国蓄指出,粮食是万物之主,粮食价格高则万物必贱粮价低则万物必贵。粮价与物价是互相对立的,而涨落不同。如果盲目地征收人口税,则会引起国民的反抗,这是不利于统治的。所以,君要有策略,可以通过控制粮价,在合适的时候提高粮价,这样即使不向万民征税,国家财利也可以归于君主。无论什么样的商品都是多则贱,寡则贵,抛售则价跌,囤积则价涨。必须要懂得这个道理,根据国内市场物资的余缺状况来控制国内市场的财物。粮食贱就运用所发的货币投放于粮食,布帛贱就运用所发的货币投放于布帛,根据物价的涨落来控制市场、控制物资,将物资掌握在国君手中

《管子·揆度谈到了无论是百乘之国、千乘之国、万乘之国,都要在在中央地区建立市场,这样才可以最短的时间里往返运输物资,很好的控制邻国的物价,并将市场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百乘之国,中而立市,东西南北度五十里。一日定虑,二日定载,三日出竟,五日而反。百乘之制轻重,毋过五日。百乘为耕田万顷,为户万户,为开口十万人,为当分者万人,为轻车百乘,为马四百匹。千乘之国,中而立市,东西南北度百五十余里。二日定虑,三日定载,五日出竟,十日而反。千乘之制轻重,毋过一旬。千乘为耕田十万顷,为户十万户,为开口百万人,为当分者十万人,为轻车千乘,为马四千匹。万乘之国,中而立市,东西南北度五百里。三日定虑,五日定载,十日出竟,二十日而反。万乘之制轻重,毋过二旬。万乘为耕田百万顷,为户百万户,为开口千万人,为当分者百万人,为轻车万乘,为马四万匹。控制市场,调控物价,就等于控制了物源和财源。

管仲曰:善为国者,如金石之相举,重钧则金倾。故治权则势重,治道则势羸。今谷重于吾国,轻于天下,则诸侯之自泄,如原水之就下。故物重则至,轻则去。有以重至而轻处者,我动而错之,天下即已于我矣。物臧则重,发则轻,散则多。币重则民死利,币轻则决而不用,故轻重调于数而止。管仲认为,讲求通权达变则国家力量强盛,讲求遵循常道则国家力量衰弱。如果齐国粮食高,其他国家粮价低,其他国家的粮食就会流国。所以,价格高则财货聚来,价格低则财货散走,有因高价聚来而跌价尚未散走的物资,如果齐国及时动手掌握之,这些财富就归于齐国所有了市场上钱物贵贱的调控对于齐国国力的强大至关重要。

《管子·地数又谈到掌控市物价高低对于齐国的重要性。桓公问管仲说:“我想富国而只是丰产粮食,可以么?”管仲回答说:“不可以。国富而财物繁多,不能经营掌握,则将被天下各国捞取;粮食丰产,我们贱而别国贵,也将被天下各国捞取。那样,我国百姓就成为天下各国经虏掠的对象了。善于治国的人,就象大海行船一样,观察风势的起源,天下各国粮价高我们就高,粮价低我们就低。如果天下各国粮价高而我们独低,我们的财利就将被天下各国捞取去了。”利用市场,控制物价,获取财物,是《管子》所提倡的。

 

八、社会资源整合:知己知彼,为我所用

 

    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壮大自己的实力,在与其他国家的较量中获取胜利,这是《管子》强调的一个问题。

夫善用国者,因其大国之重,以其势小之;因强国之权,以其势弱之;因重国之形,以其势轻之。强国众,合强以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合小以攻大,以图王。分析明确强国、大国、重国之所在,充分团结依靠这些国家的力量,缩小、削弱、压低别国。强国多,就联合强国攻击弱国以图霸业;强国少,就联合小国攻击大国以图王业。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获得立足之地,以至取得胜利。

《管子·大匡里谈到管仲充分利用隰朋宾胥无公子开方季友蒙孙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分派他们出使不同的国家,最后成功地联络了相应的国家,扩大了齐国的同盟军,增强了齐国的整体实力。隰朋聪明敏捷,任命管理东方各国的事。宾胥无坚强而纯良,任命管理西方各国的事务。卫国的政教,诡薄而好利。公子开方的为人,聪慧而敏捷,不能持久而喜欢创始,派他出使卫国。鲁国的政教,好六艺而守礼。季友的为人,恭谨而精纯,搏闻而知礼,多行小信,派他出使鲁国。楚国的政教,机巧文饰而好利,不好立大义而好立小信。蒙孙博于政教而巧于辞令,不好立大义,而好结小信,派他出使楚国。这样五年间小国诸侯已服从齐国,大国诸侯已亲附齐国,齐国的同盟军增加,对立面减少。《管子·小匡也谈到类似的事。

《管子·小匡用较大的篇幅说明齐国如何结好其他各国,得到其他各国的支持,从而稳固自己的基础。桓公为天下诸侯操劳。鲁国有庄公夫人与庆父作乱,两个国君被杀,绝嗣没有后代。桓公知道后,使高子存全它。使他们男女不乱杂,牛马齐备。他们拿玉来拜见桓公,请备为齐国的关内侯,但桓公没有那样处理。狄人攻伐邢国,桓公修筑夷仪城加以封赐。使他们男女不乱杂,牛马齐。他们也拿着玉进见桓公,请求作齐国的关内侯,桓公也没有那样安排。狄人攻伐卫国,卫国人出旅曹地,桓公修筑楚丘城来封赐它。他们的牲畜已经散失,所以桓公给予良马三百匹。天下诸侯称道桓公仁义。这样,天下的诸侯知道桓公为他们服务,所以,诸侯归附桓公,好象去赶集一般。桓公知道诸侯归附他,因而少收进见的币而多给回敬的礼。天下诸侯用瘦马犬羊为礼币,齐国则用良马回报;诸侯用素绸和鹿皮四张为礼币,齐国则用花锦和虎豹皮回报。各国诸侯的使者,总是空囊而来,满载而归。所以,用爱来钓取,用利来吸引,用信来结交,用武来威慑,于是天下小国诸侯,都服从桓公,不敢违背而来归附了。他们喜欢桓公的仁爱,又贪图桓公的货利;相信桓公的仁义,又害怕桓公的武力。桓公看到天下小国诸侯多来与自己亲睦,于是又大加施惠。可以分忧的代他们分忧,可以谋事的替他们谋事,可为动兵的替他们动兵。攻伐谭国和莱国而不据为有,诸侯称道他的仁。自东莱交换齐国的鱼盐于各诸侯国,使关卡市场只稽查而不征税,存放货物而不收捐,以为各国诸侯之利,诸侯都称道他的宽惠。修筑蔡、郡陵、培夏、灵父丘等城,以防御戎狄之地,用来阻止戎狄向诸侯暴掠。修筑五鹿、中牟、郧、盖、牡丘等城,以保卫诸夏之地,用来表示中国的权威。教化大功告成。因此天下之人对于桓公,远国人民望之如父母,近国的人民从之如流水。行地益远,得人益众,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感怀他的文治而畏慎他的武备。诛杀无道之国;安定周室,天下无人抵御,正由于兴立武备;停止各种革甲,收起各种兵器,穿朝服过河开会而无所顾虑,正是由于文治显著。于是使大国之君惭愧,小国诸侯归附。大国之君事齐如臣仆,小国诸侯喜齐如父母。正是这样,大国之君不显得那么尊贵,小国诸侯也不显得卑下。因而大国之君不骄傲,小国诸侯不恐惧。于是分取地多的以增补地少的,削减有财的给予无财的。周济其君子,不失成功;周济其小人,不失成命。这样,平时居处安顺,出动行事则有成功。不必发动战争,而完成文王、武王的治绩于天下。

齐国以仁爱之心关照其他诸侯国,以宽阔的胸怀接纳其他国家,感召人心,从而获得天下之人的拥戴,霸业的实现也是必然的。

《管子》一书很多篇幅都涉及到资源整合和利用的问题。齐国制定谋略、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各种类型的资源加以整合,使之最优化,并加以充分利用,进一步提升了整体实力,也为成为霸业核心提供了基础。

 

 

(作者简介:蒲霞,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理事,安徽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上一条:新中国七十年管学文献研究      下一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管子思想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