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讨

“官天财”助推当代国策 ——兼谈建国70年官天财之岐论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4/8/23 15:15:16


官天财助推当代国策

——兼谈建国70年官天财之岐论

吴瑾溪  周怀宇

 内容提要官天财,是管子发展经济的战略。历史上一直予以肯定。新中国关于官天财思想研究,出现了两种认识:有人继续肯定,也有人提出批评,批评者认为这是垄断,是与民争利。笔者认为,这个批评值得商榷。官天财,其内涵是开发天然资源,振兴社会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提升国力。其内核是改革创新,不仅在当时具有社会意义,今天,依然值得借鉴。

当下,“扶贫”,是重大国策。如何“精准”扶贫,需要研究所在地区贫困的制约因素,实施有效帮扶。“官天财”思想,恰恰是值得借鉴的钥匙。

安徽石台县,著名贫困县,位于皖南山区,土地少,荒山野岭多,不产粮食,很多荒山秃岭,长年荒芜。石台县政府招商引资,向企业家提供“荒芜”土地,合作开发。这是石台县政府“供给侧”经济改革的新招。“安徽裕福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接标,引种“牡丹”,开发了石台县长期闲置的“荒山野岭”

石台牡丹,是石台开发“天财”的新经济,让荒山秃岭绽放牡丹之花,这是石台县政府和企业家合作扶贫的成果,也是“官天财”思想助推“扶贫”国策案例。这一案例具有“扶贫”的普遍性,可以借鉴,可以复制,将会带来全国的荒山秃岭绽放天财之花。

 关键词:管子官天财与民争利扶贫粮食安全牡丹石台县

 前言

《管子》中的经济思想十分丰富,也十分精彩。“官天财”是精彩的经济思想之一,也是管子执政期间“强国”战略之一。历代有识之士予以充分肯定,并且予以继承。

新中国时期,关于“官天财”思想的讨论很热烈。胡寄窗为代表的史学家等都予以肯定。八十年代末,少数学者提出了批评。孰是孰非,值得商榷。

所谓“官天财”?即是官府主持开发的天然资源,藉以兴办新的经济产业,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其思想内核是改革创新。管子“官天财”战略,不仅当时受益,也惠及历史,迄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当下,扶贫是重大国策。这一艰巨任务,需要借鉴各方面智慧,官天财思想,恰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历史文化资源。

安徽石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少山多。很多山地,不产粮食,也不长林木,几乎是荒山秃岭。为了改变贫困面貌,石台县政府携手企业家,投资改造荒山秃岭,引种牡丹,开发牡丹产业经济链。石台牡丹,让长期闲置的荒山秃岭,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财”,成为石台县的新经济。表现了石台县政府和企业家精准“扶贫”的智慧。全国和石台县同一纬度的荒山野岭很多,石台牡丹,提供了可以借鉴、可以复制的“天财”之路。

石台牡丹,就是当下的“官天财”思想,用当代历史,解读了管子“官天财”思想的密码。“官天财”思想,是“垄断”,还是“与民争利”,不辩自明。

一、建国以来“官天财”研究之岐论

官天财,是管子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管子社会改革中的创新战略。建国以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大多数学人都予以充分肯定,少数人提出了批评。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必要加深认识,讨论清楚,以利于弘扬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1官天财是经济创新思维

官天財一词,是《管子》中独创的学术命题。, 指官府管理。[]天財,即天然资源财富,如开发田畴、山林、海洋、河流、湖泊等天然资源的经济活动。当然,也包含农业生产与经营。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田畴开发历史悠久,这时候,提出官天财,重点指农业经济之外的天然经济。是增添经济成分,进行结构性的改革与开发。

《管子》著作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经济思想内涵和战略实践部署,基本思想是要开发尚未开发天然资源,或者是开发那些开发不深的天然资源,以增殖财富。其论述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其一,提出“官天财”战略。《管子·山国轨》篇论曰:“轨守其时,有官天财。”其含义是遵循规律,开发和管理天然资源。例如一年四时“泰春”、“泰夏”、“泰秋”、“泰冬”,按时发布号令,加强天财管理。以农业管理为例,论曰:“春十日不害耕事,夏十日不害芸事,秋十日不害敛实,冬二十日不害除田。此之谓时作。”这是遵循农业生产规律,把握时令,劝农耕种与收获。

其二,重点论述了“盐铁”两种“天财”经济。这是当时社会发展中两种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两种经济,亦称“官山海”, 就是开发沿海煮盐业和矿山冶铸业。《管子·地数》篇,论述了开发矿藏的意义,总结了认识和开发各种矿藏的方法,例如:“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一曰,上有铅者其下有鉒银,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鉒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此山之见荣(矿花)者也。《管子·海王》篇论述了开发煮盐业的意义和方法,并且把官山海视为治国强国的重要途径,鲜明提出:何以为国,唯官山海为可耳。

重视“盐铁”开发,并不是管子的首创。但是阐明盐铁这两种经济成分的重要性和骨干地位,提出“官山海”,这是管子的首创,这是管子为调整社会经济结构作出的贡献,不能够抹煞。

其三,管子运用法制,建置了很多保障天财经济发展法令。上文所述一年四时的号令,就是一年一度的农业大法。在“官山海”方面,还制定相应的“禁”令,严加管制与保护。例如《管子·地数》篇,记载了保护矿山之“禁”,曰:“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禁令十分严酷,旨在保护矿山,这是天财地利之所在也。

管子向桓公献言建策,提出“官天财”“官山海”等方略时,桓公采纳这一新鲜方略时,因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研究,他问于管子曰:“以天财地利立功成名于天下者,谁子也?”桓公实际上是探寻“官天财”方略有几成把握?管子《地数》篇讲述了周文王、周武王“官天财”成功的历史。周文王、周武王为了活跃工商市场,缺乏货币,开发了“珠玉”和“黄金”作为货币,这是挖掘“天财”资源,实施金融改革。《管子·地数》篇曰:“夫玉起于牛氏边山,金起于汝汉之右洿,珠起于赤野之末光。此皆距周(笔者按:指西周镐京,即今陕西西安。咸阳一带)七千八百里,其涂远而至难。故先王各用于其重,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在确立各种货币之后,依据市场,发布号令,进行调节,“权度其号令之徐疾,高下其中币而制下上之用。”货币是市场流通的血脉,周王朝的商业经济较之殷商有了很大的进步。

从西周初,到春秋,官天财的经济方略早就出现并且应用于社会实践,但是,《管子》一书,率先从理论上提出“官天財”命题,作出了理论阐述,并且率先应用于齐国社会实践。构建了一系列“官天财”“官山海”法令制度和经济方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中国历史上“官天财”这一思想理论由此成为宝贵精神财富。

2官天财的歧异之论

新中国的学术研究中,很多学者关注了管子的“官天财”思想,进行了热烈讨论。从梁启超、闻一多、到郭沫若、胡寄窗、黎翔凤乃至八十年代马非百等学术界一批名流学者,都对管子“官天财”作出了积极评价。其中,少部分学者持批评意见,认为“官山海”,是“垄断”,是“与民争利”。[]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学术观念更新,学术思想也与时俱进,“官山海”所代表“官天财”思想体系,应该重新认识。“官山海”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齐国,自吕尚开国,依靠地域特点,开发山海经济,“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齐国渔盐、纺织等手工业曾经得到较大发展。“山海”概念的手工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齐国历史上,“山海”概念的手工业,对于提升齐国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推动齐国社会发展有很大贡献。到了春秋时期,齐国早期粗放的“山海”经济,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国家层面发力推动,加强开发与管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开发经济资源。《管子·揆度》篇论曰:“凡不能调民利者,不可以为大治。”

官山海经济方略,正是在官府管理层面加大开发力度,组织更多民力投入山海经济开发的事业,促进其迅速转化为国家支柱型的经济事业。齐桓公时期的齐国,官山海是提升国力重要产业,也是富民的朝阳产业,忽视客观历史,强言这一时期的国家管理,是国家垄断,是与民争利[]难免失之于偏颇。

在马氏著作《管子轻重篇新诠》(以下简称《新诠》)中,大量篇幅批评《管子》中的“官山海”,采用国家“专卖”、“封禁”、“管制”、“出借”、“官营”等形式,实施国家“垄断”,形成“食盐专卖”、“铁器专卖”、“木材专卖”、“封天财”、“官赋轨符(官府出借债券)”、“四壤的管制”、“官营畜牧业”等等。

假设马氏《新诠》所云,都是事实,那么,值得提醒的一条,即不能够忽视“历史环境”。在当时周王朝“礼崩乐坏”、诸侯国“经济衰微”的历史背景下,齐国率先摆脱困境,振兴经济,“九合诸侯”,赢得全天下的拥护,这一客观历史,应该是最好的评判。马氏所有关于“官天财”的批评,恰恰证明了“官天财”思想 和方略,在齐国全方位实施,带来了齐国社会的天壤之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管子·海王》篇提出,挖掘地域经济优势,“负海之利,而王其业”,[]发展沿海事业,开发海洋经济。包含渔业养殖、煮海制盐等,国家制定“正盐策”,征收盐税,引导和鼓励盐民煮盐,增加税收,提升国力。煮盐、制盐、渔海、养殖等,刺激沿海人口增加,这些,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其次,促进社会生产发展。

《管子·山国轨》篇提出,加强自然资源管理,“明令规定何时禁止,何时开发山泽”,这不仅昭示了有序开发自然资源的管理运作,而且体现了规模化、制度化的内涵,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平衡意识,其休山、休海、休渔制度,无疑会保护生态资源。

《管子·地数》篇提出,一年四时,把握时令,发布号令,劝农耕种与收获。遵循农业生产规律,加强农业管理,并向农民提供各种农具,积极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其农业上的管理,也奠定了“官天财”的厚实基础。

再次,保障社会民生需求。

以煮盐为例。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加强盐业管理,可以带来丰厚税收,也满足了人民的生存条件。《管子·海王篇》进行了数据化分析,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万乘之国,人口约一千万。按照每年人均食盐一升计算,每升盐加价二钱,可以得到六千万的收入。这个数字,相当于人口税的2倍。人民没有“嚣号”反对,说明这是能够被接受这个价格。

《管子·海王》篇,进一步论述,这一管理模式,同样适用于本国不产盐的国家。对于本国无盐,而要向有盐之国输入,也可以用低价买进、高价出售的方法。所谓“有海之国雠盐于吾国,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以百”。满足社会需要,也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地数篇》提出指明铁矿是否由国家自己开采,《海王篇》没有说明。《轻重乙篇》则公开反对“山铁官营”而主张 “不如与民”,而“量重计赢”,按三七比例来分配产品。但对于铁器,则两处都是主张由封建国家实行专卖的。关于最重要的铁器,《海王篇》和《轻重乙篇》各有一个统计,而后者所列的种模拟前者为多。仅就《海王篇》的统计数字来计算,如一针加价一钱,即所谓“ 针之重加一也”,则三十针就可以收入三十钱,即等于一人应缴之人头税。由此类推,则全国收入总数,也就很可观了。

二、官天财思想的当代价值

官天财,出自《管子》。管子把自然资源,称之为天财,即天然财富源泉。开发天财,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管子提出了官天财战略,即主张国家引导,组织开发天然资源,创造财富,增殖社会经济,实现富强。他创建了海洋鱼盐经济,又创建了虞山冶铸经济,引领齐国走向富强,且留下精神财富,启迪后人。用管子的官天财思想,认识今天的天财资源,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官天财的科学技术理念

官天财思想的内涵很多,首要内涵,在于认识其科学技术的理念。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天财资源丰富。这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社会的恩赐。如何开发“天财”,如何合理利用“天财”,需要人类不断认识,实践,开发,利用。这是一个科学发现和研究的过程,是科学成果向产业转化的过程。

考察管子“官天财”思想及其“官天财”战略,主要在于深化开发科学技术的层面,包含产业转化。当时,管子开发的“天财”类别,主要是农业之外的工商产业,具体目标,主要是矿山和海洋。即开采、冶金、煮盐之类代表性产业。这些,都和社会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不可忽缺。可是,由于生产力低下,难以迅速兴盛与发展,不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官府关注,投入力量开发,促进这类产业配套成龙,服务于人类社会,无疑具有积极与进步意义。

开发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需要三个要素:人力、财力、政策。人力包含专门科学研究人员和产业转化之后的生产人员;财力则包含科学研究成本和生产成本;同时,还需要个方面的政策帮助。这三个方面的要素,都不是民间“自然野生”能够取代的。需要全力组织,有序开发,才能够促进产业形成,实现经济增长。从这个意义看,管子“官天财”,即是积极主动具有科学思维的先进战略,过去。这方面的认识显然不足,需要加以历史性认识,只有积极实施“官天财”,社会早一点进步。

2、弘扬官天财传统文化

官天财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继承与弘扬。

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弘扬“官天财”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科学技术开发方面,正在继承传统文明,向更广阔领域拓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振兴中华民族带来很多福祉。

油田的开发比较突出,旧中国石油完全依赖进口。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发现了自己的油田,开发了深海油田和天然气,发现了可燃冰,为中国的能源增添了自己的库存。

粮食种植方面,研发了很多新品种。尤其是袁隆平的水稻高产种植,创造了世界奇迹。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中国的“官天财”文化,具有广泛的意义,适用于一切经济发展领域。或者在某一个具体的经济领域,也有进一步向纵深开发的空间。

以农业经济为例,各种各样大农业经济,天财资源十分丰富。具有无穷无尽的开发空间。其它不说,最近,崭露头角的牡丹种植,即是一个新的天财品种。

很多有识之士,正在积极继承“官天财”,开发“牡丹种植”这一“天财”资源,为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当代社会的牡丹天财开发

牡丹,是著名的花卉。主要用于观赏,在观赏中,又开发了牡丹的药用价值。科学在进步,新中国的牡丹研究,又开发了牡丹新的社会价值,即牡丹的“食油”价值。而且是能够普遍广泛种植的食油作物,这一特性,带来了牡丹种植的“天财”意义。

安徽管子研究会协助秋浦书院兴办“管子研修班”,聚集了数十名管子文化爱好者,理论联系实践,持之以恒研修《管子》,获得很多传统文明的智慧。

管子“官天财”思想,是其中之一。在管子“官天财”思想启发下,理论联系实践,牡丹种植的新的经济开发价值,得到深刻认识。

1、生态效益:适宜广泛种植

牡丹,虽然名贵,却不娇,具有适种范围广的特点。牡丹耐旱、耐寒、耐贫瘠,可在荒山荒地、退耕还林地种植,大面积推广牡丹种植,可以优化生态结构,牡丹可以种植在林下,也可以和退耕还林工程相结合,预防水土流失,控制土地沙化,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牡丹,一次性种植,30年至50年不换茬,被誉为“铁杆庄稼”,可以减少种植成本。

牡丹,是一种多年生小灌木,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态树种。牡丹栽植密度为每亩2500株左右。广泛种植牡丹,可以消灭原来荒山秃岭之死角;对于已经种植林木的山地,亦可以进行植被优化;对于原来植被不充分和发展不平衡的地带,也可以实施改善计划。牡丹耐旱耐寒耐贫瘠,可在荒山荒地、退耕还林地种植,大面积推广油用牡丹,可以优化种植结构,牡丹种植,可以预防水土流失,控制土地沙化,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2、经济效益:构建规模产业

牡丹,不只是一种观赏的花卉。新中国以来,在牡丹科学研究和牡丹种植中,开发了很多新的应用价值,尤其是经济方面,具有广泛的经济开发价值。

1)牡丹,可以炼制食用油

牡丹,可以炼油,形成规模化牡丹油产业。

经检测,牡丹籽含油率22%,牡丹籽油核心成分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亚麻酸、亚油酸,还含有大量生物活性物质。2011年国家卫生部批准为新资源食品,食用安全,成为一种新型木本健康食用油。

牡丹籽油,是特有的木本坚果油,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以上,α-亚麻酸含量是橄榄油的40倍,被中科院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好的油”。

牡丹油籽效益:栽植油用牡丹每亩用种苗1800株左右成品苗木,种苗成本约1~2.5/株,1800~4500/亩;每年管理费用约计1200/亩(肥料、人工等费)。油用牡丹种植后第六年进入约30年的高产期,产籽寿命可达50年以上。且栽植油用牡丹是一次性投入,多年受益。

2)牡丹,可以入药制药

牡丹全身都是宝。牡丹籽炼制牡丹油,牡丹花蕊、牡丹花茎等都可以入药,经过深加工,形成经济副产品,提升牡丹种植业的经济价值。

牡丹花茶,能通经络、利关节,关节痹痛、屈伸不利、妇女经闭腹痛等病症的辅助治疗。

牡丹花蕊茶,能降血脂、降血糖、防治前列腺疾病,活血化瘀、美颜美容清火明目、润肠静心、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效。

牡丹花根(丹皮),入药具有消滞健胃,止血止痛。治消化不良,肠炎腹泻,痢疾,胃痛,血栓性脉管炎,便血,衄血,血吸虫病。

牡丹叶,炮制外用药,疔疮痈肿,乳腺炎、淋巴腺炎。

牡丹籽粕,可制成多糖胶。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牡丹果荚和果皮,含有大量胶质及其他活性成分,用于生产软糖、果冻等;种皮(牡丹籽壳)含有强抗癌物质,提纯后可用于医药化工。

由于牡丹籽油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最近几年,食用牡丹籽油每公斤市价达1000元人民币左右,种植后前五年,每亩结籽约200公斤,出油率按18%左右计算,每亩可产油约36公斤(不含牡丹花、花瓣茶、花蕊茶、花粉、榨油的饼粕等深加工产品的价值)。

油用牡丹的根(丹皮)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淤、退虚热等功效,我们所熟知的六味地黄丸的主要成分就是丹皮。因此,即使不种牡丹了,把根挖出来每亩地丹皮(5年生)也能卖3万至5万元人民币。从第二产业来讲,加工环节能从一亩油用牡丹全部实物中(不算根茎等续长部分)可加工出高档食用油、高档化妆品、高档日用品、高档药物和防辐射产品、保健品等。

3)牡丹,可以制作饮料

牡丹花蕊加工出的牡丹花蕊茶,目前已出口到韩国、日本、阿拉伯等国家,并且供不应求。而从牡丹花瓣和牡丹籽油研发出来的化妆品,其保健和润肤功效优于国际上许多流行品牌产品。

4)牡丹,可以观赏旅游

牡丹,同时具有观赏价值。

牡丹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无论古今,都深受喜爱。被视为雍容华贵的象征、誉为国色天香,天生丽质,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花开时节,观赏牡丹,成为时尚。洛阳、菏泽,每年接待观赏牡丹的游客。获得旅游经济数十亿。池州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增加观赏牡丹的项目,将会助推池州旅游蓬勃兴盛。

牡丹花卉,也深受人们喜爱。制作各种牡丹花卉,也是很大的市场。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多个品种。

四、天财牡丹开发:助推两大国策

牡丹种植,其自身特有的“生态效应”和多方面“经济效应”,带来了促进社会发展的效应。尤其是在国家实施全面“扶贫”和“粮食安全”两大战略中,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助推这两大国策的有效项目。

1、助推扶贫”“脱困国策

牡丹种植,其“生态效应”特点,即是可以在荒山野岭生存,亦可以在林木之下生存。牡丹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习性,喜温暖、凉爽、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也耐半阴,耐寒,耐干旱,耐弱碱,忌积水,怕热,怕烈日直射。由于牡丹的这些特点,可以在干旱、耐寒、贫瘠的自然环境下种植,也可在林果下生长,也可利用大量的荒山荒坡、宜林地、退耕地种植,不与良田争地。

目前适宜种植牡丹的产地分布:很广,安徽省全省范围都有广阔的开发区域。

中国地大物博,在北纬30度的地带,适宜牡丹种植的荒山野岭很多。这些荒山野岭,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甚至也不适宜种植林木,长期闲置荒废。在这些地区,开发“天财”牡丹是很好的选择。

很多地区由于荒山野岭较多,导致经济贫困,成为国家长期“扶贫”对象。牡丹种植,是新的“天财”开发,引入贫困地区,就会产生造血功能,帮助贫困地区改变贫困面貌。

当下,扶贫是重大国策。牡丹种植的经济效应很多,可以拉动当地旅游观赏业,拉动牡丹制药、牡丹炼油,帮助当地农民增收,实现脱贫致富。

2、助推粮食安全国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战略,向全国人民提出了“饭碗论”“底线论”“红线论”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战略,正在带领全中国周初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所谓“粮食安全”,包含增强自身的粮食“供给”能力,这是党中央的重大国策之一。

牡丹种植与牡丹食用油炼制,属于粮食的范畴。食用油生产,也属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组成部分。据估算,油用牡丹开发,推广到400万公顷,5年内可解决中国50%的食用油进口依赖,15年后可解决80%的进口依赖,这不仅可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同时拉动当地旅游产业增速,帮助当地农民增收,实现脱贫致富。

中国食用油严重依赖进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食用油消费量仍将逐年增加并呈高端化发展趋势。就中国自然条件而言,每年的食用油生产,需要耗费大量的粮食。如果开发牡丹种植,就会减少粮食原料加工品种,就等于粮食增产。

牡丹种植,已经被立为国家开发的经济项目。是一种多年生矮灌木,寿命可达上百年,在中国有近2000年的种植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牡丹的传统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观赏和药用。观赏旅游主要集中在洛阳,年产值10多亿元。药用牡丹是利用牡丹的根皮(传统中药丹皮),安徽亳州、山西运城、湖南邵阳等地每年丹皮产量6000多吨。山东菏泽古称曹州,从明代开始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牡丹种植、新品种繁育和苗木供应基地。(参见中国油用牡丹种植网http://ymudan.com)

2004年,中国林科院通过检测分析,确定药用牡丹凤丹牡丹籽大量含油,其不饱和脂肪酸占比高达90%,是一种优质的木本油。

2010年,菏泽瑞璞建立了国内第一条牡丹籽油生产线。

2011年,国家卫生部正式批准牡丹籽油为新资源食品

2012年,国家首个油用牡丹种植示范基地落户菏泽。

2012年,国家正式将油用牡丹列为国家名优经济林示范项目

2013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对油用牡丹项目作出重要批示。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将油用牡丹列为国家三大木本油料作物之一,鼓励大力发展。

油用牡丹具有产籽量大、含油率高、种苗资源丰富、适种范围广的特点,能迅速产业化推广,并可林下、荒山荒坡种植。五年生油用牡丹良田种植亩产量300-400公斤,林下、荒山荒坡贫瘠地种植亩产100-200公斤。北京中科牡丹生物科学研究院通过对油用牡丹副产物进行综合开发,实现了油用牡丹全株利用,并逐步完善油用牡丹发展各个产业链,使其形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2011年3月,国家卫生部监督局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经新资源食品评审专家委员会审核,公开批准牡丹籽油等为新资源食品。牡丹籽油正式成为我国食用油大军中的一员,牡丹籽油的开发意义非同寻常。

牡丹食用油,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又被称为“液体黄金”。中国林科院通过对压榨牡丹籽油分析,这种以牡丹籽仁为原料,经压榨、精制等工艺而成的金黄色透明油状液体,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2%以上,其中α-亚麻酸占42%,多项指标超过被称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中国林科院化验人员惊叹: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目前,经国内油脂权威部门江南大学和中国粮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多家专业机构测试表明,牡丹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0%以上,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多不饱和脂肪酸α-亚麻酸含量超过40%,是橄榄油的40倍。

五、石台“天财”牡丹的探索

安徽池州的天财资源十分丰富。经调查,现有5.6万公顷未被利用的山地,这是池州深化开发山陵经济的前景,也是良好的发展机遇,可以大力引进经济作物,改善植被,提升地方社会经济实力。

池州市石台县,关注到“天财”牡丹种植,认真分析本土“天财”资源,已经试验引进千亩牡丹种植项目,一方面消灭荒山秃岭死角,改善山陵面貌,一方面增殖地方经济实力。

石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这个项目,也成为地方政府“脱贫”的战略措施。

1、石台县自然条件调查

石台县,其大地构造属江南古陆和南京拗陷的过度地带,县内地貌以低山、高丘分布最广,总面积1156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2%。石台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且冬夏长,春秋短。因受太平洋暖空气和北方冷空气的交替影响,一般年份,春季温凉多雨,夏季炎热湿润,秋季先干后湿,冬季寒冷少雨。石台年平均气温为16℃,最高气温的历年平均值为38.8℃,累年最低气温的平均值为-8.9℃。石台县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704.4小时,最多为2004.9小时,最少为1483.7小时,太阳年总辐射量为73.7千卡/平方厘米,阳光充足!石台是中国三大富硒地之一,自然界硒含量很高。

由上分析,石台县种植油用牡丹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是可行的。阳光充足,不易积水,土壤肥沃。适宜种植牡丹。

2富硒牡丹的科学探索

池州,矿藏丰富,土壤中有很多微量元素。硒,是其中之一。石台县牡丹种植,增加了富硒含量多的特性,带来“富硒牡丹”新品种。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被尊称为“生命的火种”,享有“抗癌之王”、“长寿元素”等美誉,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及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对癌症、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具有显著治疗作用。也能够保护皮肤、治疗皮肤病有显著疗效。

补硒,延缓衰老,是迄今为止发现最重要的抗衰老元素。中国科学院专家对长寿地区巴马的研究表明,巴马土壤、谷物中的硒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倍以上。此外,在预防重金属中毒,预防男性不育症,保护视觉器官,预防胃肠道疾病等,具有医药和保健价值。

我国是一个缺硒大国,约7亿人生活在缺硒地区。而池州市石台县是富硒地之一,尤其是石台县是全国著名的富硒地之一。石台县是国内罕见的富硒地,在国内与陕西紫阳、湖北恩施齐名。2005年,省地质队对石台生态地质环境进行调查,在石台县发现了大面积的富硒土壤区,含硒量达到国家规定的富硒含量标准,整个富硒地区面积约为600平方公里。

2012年,石台县组织技术人员实地取样,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合肥矿产资源监督检验中心、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权威检测机构,对全县土壤、茶叶、稻米、肉、蛋、蔬菜等农产品硒含量开展了系统检测、经权威机构检测,硒含量结果如下:

土壤,全县8个乡镇28个村土壤取样36个,检测硒含量(全量)达到中硒标准指标有31个,占检测样品总数86.1%。

茶叶,全县8个乡镇19个村茶叶取样22个,检测,硒含量达到国家农业部《富硒茶(NY/T600-2002)》行业标准的有10个,占检测样品总数的45.45%,所有茶叶达到《石台硒茶》地方标准。

稻米,石台县仙寓镇大山村,取精米样1个检测,硒含量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肉蛋,取猪肉、牛肉、土鸡蛋、鸡蛋各1个样,检测硒含量范围全部达到富硒标准。

蔬菜,取辣椒、茄子、毛豆、西红柿、四季豆、玉米等16中有特色、规模大的蔬菜各1个样,检测硒含量,全部达到富硒相关标准,其中12种蔬菜富含硒,占检测样品总数的75%。

数据证明这里是一块富硒宝地。

在富硒地种植牡丹,开创牡丹油产业,就能够开创具有池州市石台县富硒特色的牡丹油产业——富硒牡丹籽油。

这是一个新产品,不同于“洛阳牡丹”(河南)和“菏泽牡丹”(山东),而是富硒地池州,尤其是石台县种植、生产的牡丹籽油,可以作为池州市石台县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富硒牡丹籽油,这是当代牡丹种植业的区域性创新。

石台县别具胆识,已经和安徽裕福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牵手,签订合作开发计划,建置数千亩富硒牡丹种植基地、四百亩牡丹种植试验田;并签订共同打造石台县富硒牡丹田园经济综合体的合作协议。这是地方“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兄弟收益”,多方共赢的“吃螃蟹”试验项目,数千亩牡丹种植项目落地,必将产生引导和示范效应。必将带来石台县、池州市、乃至安徽省、全国大规模的牡丹种植开发,形成新的朝阳产业。

作者简介:吴瑾溪高级经济师,秋浦书院管子班研修学员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全国国家级贫困县585个。其中,安徽省国家级贫困县19个: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岳西县、颍东区、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裕安区、寿县、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利辛县、石台县。

[闻一多云:官,读为管。参阅黎翔凤《管子校注》下,第1291页,中华书局2004年版。

[(今)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中华书局本。

[(汉)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

[(今)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中华书局本。

[(唐)房玄龄注《管子·海王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一条:《管子·侈靡》篇治国理政之道术      下一条:《管子》“四维”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来、契合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