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讨

农耕文化视域下的管子思想之辩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9/10/21 16:52:52


农耕文化视域下的管子思想之辩

  李乃亮

   

内容摘要:管子思想是春秋大转诸侯们演绎纵横捭阖,谲诳残酷的争霸战社会大背景下形成的,而他立足的思想源流扎根于春秋时之农耕文化。管子思想凸显“礼法并重,重民爱民,尊贤尚才,重农务本”的思想特征。管子所承担的抱负是在修复社会创伤、安顿民生、复兴经济、富国强兵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对当今社会治国理政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农耕文化管子思想治国理政

 

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它经历了两种不同社会性质的交替, 实现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和基本内涵的实质性转变。

一、农耕文化的春秋时期

自古代到今天,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农耕为基础的社会,中国走向文明离不开农业的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更多的是农耕文化的发展,实际上也是农耕文化的传承过程。

笔者以为,统治者所倡导与宣扬“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发展农业被历朝历代作为基本国策,统治阶级是传承农耕文化的主导者。钱穆先生曾说:“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 此三型文化,又可分成两类。游牧和商业文化为一类,浓耕文化为一类。”农业是春秋时期的主要依靠,特是在一个农耕立国的国度,农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重农一直被视为国策,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民以食为天,有时还有时毫无道理地不惜抑制商业发展,目的是维护统治的地位,使政权长治久安。农业的发展与传承自然也是国家之政策之首。而春秋时期重视农业生产,农业发展了稳固社会秩序,让更多的人安居乐业,农业发达了国家也才富有,致力于强兵,春秋时期诸侯们的争霸战。

二、社会大转型的春秋时期

“在春秋时期, 霸主必须能够对整个华夷体系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力量, 特别是要能对中间地带(中原地区)产生根本性影响的行为体。”[1]    东周没落,礼崩乐坏,世风日下。华夷体系各诸侯国蠢蠢欲动,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厉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这一时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齐国是率先在战争中讲效率而轻礼仪的国家。在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的这段时间内, 齐桓公灭了35个国家。” [2]表面上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 但是, 此背后清晰地传达出齐国摆脱宗法制度的束缚, 效率驱动型文化已扎根于齐国。因此, 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个霸主, 也就“顺理成章”。

在春秋初期的争霸格局中, 尚无其它诸侯国有足够的实力敢于挑战齐国, 当时齐国的实力称霸于华夷体系达42年。

三、农耕文化是管子思想之源

管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在当时“农耕文化”社会大背景下,成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文治武功,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极大影响。而《管子》作为一部政治制度、国家形态和军事方面的专著。

1、历代对管子思想发展和研判

《管子》一书是管子学派的一部学术论文汇编,其中既有管仲治国思想的记录和发挥, 又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运用, 是一部经邦治国的百科文献和智慧宝典。

战国和秦汉时期,《管子》一书的普及性极高,《韩非子 五蠹》记载:“今境内皆言治,藏管、商之法者,家有之。”《史记管晏列传》也说:“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详哉其言之也。其书,世多有之, 是以不论。”司马迁认为, 他所生活的西汉初期,《管子》书的影响很大,以至不需要自己在著述里再赘言了。《淮南子要略》提及《管子》一书产生的时代背景时指出:“齐桓公之时, 天子卑弱,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伐中国,中国之不绝如线。齐国之地,东负海而北障河,地狭田少,而民多智巧。桓公忧中国之患,苦夷狄之乱,欲以存亡继绝,崇天子之位,广文、武之业,故《管子》之书生焉。”可见,《管子》书是春秋诸侯纷争之时的“救时之宜”,它提倡通货积财、富国强兵,是经世致用的实践之学。《淮南子》明确指出《管子》一书的作用是经世致用,对治理国家和解决面临的困境有很大的帮助,这也奠定了《管子》受后人关注的基础。受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管西汉末年刘向说:“《管子》书务富国安民, 道约言要, 可以晓合经义。” [3] 管子主导富国强兵,振兴农耕,立足安民治国。

明朝朱长春首次把《管子》一书与“稷下大夫”联系起来, 为后世研究者开启了一扇窗户:“周衰道诎, 至于战国而祖霸贱王大甚, 天下有口游谈长短之士, 都用社稷。管仲为大宗, 因以其说系而附之, 以干时主, 猎世资。田齐之君, 亦自以席桓公、敬仲祖烈为最胜, 夸一世而存雄。故其书杂者, 半为稷下大夫坐议浮谈, 而半乃韩非、李斯辈袭商君以党管氏, 遂以借名行者也。故其书有春秋之文, 有战国之文, 有秦先周末之文,其体立辨。” [4]笔者认为这是一部记录经世致用之学,历朝数代君王和政治家奉为经典。由此可见,《管子》精髓的继承和弘扬对国家的治国理政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不仅仅在治人、理事,建国方略上中国在研究,西方国家学者也争相研究学习,为我所用,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

2、管子思想扎根于农耕文化

《管子·揆度》曰:“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饥寒冻饿,必起于粪土。故先王谨于其始。” [5]一农不耕,人民就可能有挨饿的;一女不织,人民就可能有受冻的。饥寒冻饿总是起因于土地经营。所以先王认真对待这个起因。所以人们把是否“足食”作为衡量经济政策是否成功的标志,如果“足食”,经济政策是成功的,国家就会强固。反之,就是“饥国”,统治者的地位不稳固,甚至处于被推翻的危险境地。《管子·权修》曰:“地博而国贫者,野不辟也。……地之生财有时”。[6]其以为地大而国家贫穷,是因为土地没有开辟,……土地生产财富。《管子·乘马》曰:“地者,政之本也。” [7]同时他强调土地是政事的根本。笔者以为,管子坚持发展农耕是国富民强之本,也是治国理政之根本。

《管子·治国》篇用其220字论证农业的重要性:“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8]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何故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

四、现代社会“治国理政”之考辨

当下的现代社会与二千多年前的大相径庭,我们面对更多复杂的国家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如何应对合作和挑战,这是当今政治领袖所面临最艰难的课题。管子时代以农耕文化为建国基石,富国强兵,运筹帷幄,最后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管子思想践行两千多年前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历史上无愧于“天下第一名相”。

现代社会是以大机器的使用和无生命能源的消耗为核心的专业化社会大生产占据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效率全面提高;社会分化剧烈,社会分工精细;社会流动性增强,业缘关系取代血缘和地缘关系而成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个人发展的机会和自主程度增多;法治取代人治成为政治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提高;城市数量增加、规模加大,农业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数以下;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联络手段发达,个人、群体、组织、区域、国家日趋开放;人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加强,崇尚科学、信服真理、追求变革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或价值取向。

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趋势愈加明显并日益向纵深发展。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人类生产生活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向纵深发展,国家间相互联系更为紧密,这些都为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9]面对发展中的大国和多极化的国际社会,当今中国仅以农耕文化思想的治国方略已远远不能完成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研究管子治国理政观的现代价值及其创造性转化,对弘扬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彰显中国哲学的内在智慧和魅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重要意义。[10]数千年政治实践所塑造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并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对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和治国理政的中国模式的建设而言,研究管子治国理政观的现代价值及其创造性转化,展现其对于现代治理理论的可能贡献和有益启示,是弘扬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并彰显中国哲学的内在智慧和魅力的有效举措。

“以人为本”一词最早出自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中,该书《霸言》篇记述了管仲向齐桓公建言霸王之业的一段话:“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中国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是政治家、思想家。对管子的学派定位,看法不一,韩非将他划为法家,班固则将他划为道家,也有人说他的一些思想与儒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现代学者多认为他是博采众长的杂家。管仲的“以人为本”所讲的“人”主要是指百姓“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后来的“稷下学士”孟子的“民本”思想源头也许就源于此。管子也是第一个提到了对人的个体要予以尊重的人,如“于身之不爱,则何有于公?”管子的“以人为本”思想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他用帮助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的业绩验证了自己思想体系的正确性。学习、研究、理解管子的“以人为本”思想内涵,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结语

吴晓波在《浩荡两千年》一书中说:“管仲治齐四十年,国富民强。都城临淄成为最繁华富足的城市。据计算其居民达30万之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与其同时的雅典城人口不到5万。”可惜的是管仲的治国理政思想并没有对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形成可持续的、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以至于经常是战乱频发,人民生灵涂炭。究其原因,一是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归根结底还是为封建诸侯统治者服务的一种工具,而不是真正把“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更不是真心诚意地把人民作为自己的服务主体。尽管管子的思想体系存在诸多瑕疵,但是管子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治国理政思想并进行了大胆实践实在难能可贵,令人肃然起敬。管子的很多提法,时至今日读来仍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当前,从执政党提升治国理政水平角度而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坚定地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参考文献:

[1]李春林,刘树芹.对春秋时期霸主的新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6).78.

[2]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M].夏江旗,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8.

[3]严可均.全汉文[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82.

[4]陈书仪.管子大传[ M] .济南:齐鲁书社, 2008. 351

[5]管子.管子揆度第78篇.

[6] [7] [8]管子.管子权修第3篇,乘马5篇,治国第34篇 [M].李山.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016.1.

[9]金鑫,林永亮.共同推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R]. 人民日报.2019.02.15.

[10] 钱锦宇.先秦法家治国理政观的当代价值及其创造性转化[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6.10.

 

(作者简介:李乃亮,蚌埠市国学会秘书长)

 


上一条:“一匡天下”与全球治理 ——《管子》天下治理观念的启示      下一条:《管子·侈靡》篇治国理政之道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