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3/7/20 15:42:37
对一匡天下之《管子》
德治思想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杜国建
【摘要】:《管子》一匡天下的德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中国古代德治实践中最完备的教育体系。在齐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管子》十分重视道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继承西周初年建立齐国的姜太公的建德思想到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管仲的治德思想,再到战国田齐时期稷下学诸子百家继承和发展《管子》的德教思想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国有德则强,民有德则兴”体现着齐国社会德治文化和德育思想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同时也体现了《管子》德治学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关键词】:《管子》;一匡天下; 德治思想;继承与创新
《管子》一书,通篇记述了桓管时期齐国“一匡天下”的政治思想理论。其中《管子》的德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中国古代德治实践最完备的德治理论体系。纵观先秦齐国发展史,齐国从姜太公以德建齐到桓管时期以德治齐,再到战国时期稷下文化以德化齐,《管子》的德治思想能够体现管子学的德治文化继承和创新发展。齐国作为周王朝的东方诸侯国,其社会发展的每一次高峰,都是德治教育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管子》中的德治文化,更具有系统的德治教育思想体系,为中华民族古代德治教育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千秋功业的文化教育基础。今天,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创新中国德治文化,就要深入研究《管子》德治文化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规律,为当代德治教育文化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教育文化支撑。
中国的传统德治教育思想,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道德思想构成的基础教育思想。德治教育,始终伴随着人格成长的全过程,被誉为中华第一教育。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为我们国家制定了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复兴的伟大战略目标,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深刻研究《管子》德治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德治教育的总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职业人才。
一、《管子》德治思想继承与创新
在齐国“一匡天下”的国家治理体系中,《管子》首先重视道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继承西周初年建立齐国的姜太公的建德思想到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管仲的治德思想,再到战国田齐时期稷下学诸子百家继承和发展《管子》的德教思想,管子的德治思想和继承创新理念始终涵盖着齐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国有德则强,民有德则兴”体现着齐国社会德治文化和德育思想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同时也体现了《管子》德治学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一)《管子》对姜太公德治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管子·枢言》中:“先王不货交,不列地,以为天下。”“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从《管子·枢言》中,我们能够看到《管子》在继承先王德治思想的经典论述。在《管子》看来“一匡天下”就是要继承先王“亲天下之国”“安天下之家”“扬天下之德”的治国理念。尽管我们对《管子·枢言》中所指的先王到底是哪一位有不同的看法,但从《管子》对先王的宏观论述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齐国的建立者姜太公的德治文化思想。《管子》在“一匡天下”的系统理论体系中,始终传承着姜太公的德治文化思想。因此,我们研究《管子》的德治文化思想,同时也要研究《管子》传承姜太公的德治文化思想。
商末周初的姜太公,最早就提出了“德之所在,天下归之”的德治思想。是最早建立了齐国德治思想体系的先王,也为《管子》德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姜太公在兴周灭商的社会大变革中,从归周、辅周、兴周、建齐的人生实践中,确定了姜太公德治思想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文化作用,为桓管“一匡天下”奠定了社会理论基础。《六韬·文韬》中,记述了姜太公的德治教育理念和国家德治思想,并确定了德治建设的国家思想。姜太公说:有恩德的国家,天下人才会归附。《六韬·武韬》:“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说君子要首先修养好自己的品德,礼贤下士,才能普惠于百姓。《六韬·武韬·顺启》中:“生天下者,天下德之”。
从姜太公《六韬》的德治思想体制中,我们可以看到姜太公德治思想在二个方面的体现。
第一,“德之所在,天下归之”是首先要求君子要有德,君子有德,才会德治天下,国家才会德育天下。人民才会顺应德治国家。在姜太公看来,“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说君子要先修养好自己的品德,礼贤下士,才会恩泽于百姓。
第二,“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下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是说:民众听从教化就会顺从政令,所以上天清静无为就可以成就抚育万物之事,人民没有多余的负担就可以自然富足,这就是圣人的德政。”
综观姜太公的德治思想,无不包含着齐国社会厚重的德治政治体系和齐国人民的德治价值观。姜太公在《六韬》所倡导的德治精神是建立在以德为本的社会文化理念上的“德治”体系。在姜太公的文化理念治理中,姜太公的德治思想的社会实践是通过德治道德教育的方式得以发展的。
《管子》在继承先王理论思想的基础上,创作性的提出了“德有六兴”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化了齐国德治思想的社会实践性和德治与社会治理一体化的德治融合发展。
(二)《管子》德政体系的建立与创新
《管子》“一匡天下”的德治政治思想在齐桓公、管仲时期创新性的建立了齐国德政体系。在《管子》的德政体系中,《管子·立政》中把“德、功、能”定位为治国理政的三本。管仲认为:“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以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老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三本者审,则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审,则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此,则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三本者审,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故曰:刑省治寡,朝不合众。《管子》认为:一个不具有“三本”的人不能授予爵位任大官。其中《管子》的德治思想也把道德行为和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看成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前提和根本要求。
在《管子》的德政体系中,对齐国人的德政行为有着更加规范的要求,《管子.论政》说:齐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故曰:“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好本事,务地利,重赋敛,则民怀其产。 《管子》认为:一是对于提倡道德而不真正做到仁的人,不可以授予国家大权;二是对于见到贤能而不让的人,不可以授予尊高爵位;三是对于掌握刑罚而躲避亲贵的人,不可以让他统帅军队;四是对于那种不重视农业,不注重地利,而轻易课取赋税的人,不可以让他做都邑的官。这四条巩固国家的原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
《管子》的“三本”“四固”德政理论为齐国的“一匡天下”选拔了优秀的治理人才。
在《管子·四时》中,把四时的变化、自然物质思想和国家德政创新性的结合在一起:“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 四时者阴阳之大径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刑德合则生福”。《管子》把春天定位“星德”把夏天定位“日德”把秋天定位“辰德”把冬天定位“月德”《管子》说:道生天地,德出贤人。道生德,德生正,正生事,是以圣王治天下,穷则反,终则始。德始于春,长于夏,刑始于秋,流于冬。刑德不失,四时如一。”
从《管子·四时》政德思想体系中,我们能够看到管子的政德思想和天人合一的政德发展理念。在《管子》看来,人与自然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德始于春”春始于长、长始于耕、耕始于勤、勤始于德、德始于时。
从以上《管子》的 “三本” “四固”“四时”的德政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齐国社会国家治理的德政用人体系。正是由于桓管时期齐国所建立的齐国德治文化政治体制,才使齐国在春秋时期成为诸侯列国中的德政大国和人才大国,成为“一匡天下”“春秋五霸”之首。
(三)管子德政思想对稷下教育思想的影响
战国时期,以齐国为代表的稷下学诸子百家,继承、总结和发展了管子的德政思想,并汇集、编写、发展了《管子》的德治教育思想体系,成为我国战国时期传统德育思想传播的主力军,也奠定了中国古代德育教育体系的基础。
在齐国德育教育的传播与发展中,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在德治思想的论述方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诸子百家的代表著作中对中国传统德育的社会问题都有所经典的论述。建立了我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教育体系。构成了齐国 “百家德育教育思想”建立了中国极具历史地位的德育教育思想体系,对中国德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传世老子的《道德经》是稷下先生环渊在齐国稷下学宫编纂的黄老之术,全篇分为上下篇。中国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认为:环渊在纂集老子遗说时,用自己在齐国经历的文化感受,比较完整的表述了战国时期道德思想的主要作用、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从《道德经》中“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我们从《道德经》对德育思想的论述中,能够看到道教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和兼容并包的自然德化思想。通过齐国黄老学的社会教育方式:“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 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更能看到齐文化的德治教育更为广泛,教育的对象更加普及。总之,民众和社会生活时时刻刻都要接受伦理道德的教育。
长期在齐国生活工作的孟子对德育教育有着更规范的阐述,孟子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在孟子看来: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他强调对于人的德行进行一个回复,是德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德育的教化,使人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曾在齐国稷下学宫三任祭酒的荀子更加重视德育教育,他提出的德育思想和德育理论对几千年的传统德育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包括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德育教育思想方面。荀子极为重视德育教化的重要作用,认为德育可以激发出人的善性。他提出 “礼”和“仁”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指出,“礼”是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则,通过“礼”的规范,可以提高人对伦理纲常的认识,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仁”是社会规则中包含的重要精神,通过 “仁”的思想教化,使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进一步巩固通过“礼”的规范而形成的社会秩序。荀子也认为“礼”应该作为德育的中心内容,礼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保证,荀子提出了,“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他认为要维护社会的政治秩序和等级制度就必须对人民进行礼教。
总之,战国时期的齐国稷下先生,编写和继承了《管子》的德治理论,创新性的发展了齐国的德育思想,使齐国成为影响列国的德育文化教育中心和文化传播中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伟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民族的德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管子》德育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教育,传承与创新《管子》德育思想,培养当代大学生崇高的人格思想和优秀的道德情操,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中心任务。我们首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为新时代德育教育的创新点,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创新性的开展新时代的德育教育。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管子》名典作为理论指导,传承《管子》德育思想中的“四维理论”充分运用现代媒体的传播形式,结合在校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具有新时代性、创新性的德育教育,使每个在校大学生都能形成爱党、爱国、崇德向善的思想人格。养成好学、善学、乐学的习惯,实现在校大学生的道德自立,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努力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全面道德修养。
在《管子》德治教育方面,我们要结合中国古代文字和现代书法教学,让学生从中国汉字的“德“字形体上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的文化内涵。德字: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右部是心直和看直,左部是行直,由此得之,德字的意义及心直、看直,也是行直。在金文和小篆中,德字的上部是直立的直字,下部是内心的心字。上直下心就是德。德就是直心。“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古人以心直、看直、行直为德,乃人之性也,君子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在新时代德育传承与新思想创新方面,我们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教育思想和新文化内涵,结合《管子》中的德育思想,从国家、社会、公民和自然四个层面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与自然教育理念,实现了不同主体的价值规范和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的灵魂,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实现社会各个系统实现正常运转,也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没有德育的引领,就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丰盈,也就不可能使全民族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往往是从德育教育的全面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中国德育教育文化,自己在讲话和演讲中也经常引经据典,宣传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德育教育观念;同时,习近平十分重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向善的德育思想,提倡通过学习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我们“德育自信”,坚定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习近平高度重视思想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从曲阜参观孔府,到参观考察孔子研究院;到在北师大提出做“四有好老师”;从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文化,到在国外积极宣传我国国学经典,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多次讲话引经据典,把优秀的德育文化融入思想教育的内容中,渗透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热爱和敬仰。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追求,它也是整个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丰厚壤。”在曲阜考察期间,他更是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必须赖于优秀的文化为支撑,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以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在德育教学与创新方面。我们要深入阐发《管子》文化德育思想的精髓。加强对《管子》德育研究的阐释与教学,深入研究阐释《管子》德育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深刻阐明对《管子》的研究和传承能够滋养当代社会主义德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深刻阐明传承发展《管子》文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联系;深刻阐明丰富多彩的《管子》文化德育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阐明《管子》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不断发展;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加强《管子》德治史及相关文献的收集,做好通识教材的编纂工作,巩固《管子》德育教育成果,推出一批研究教育成果。实施《管子》的德育资源共享工程,建立《管子》德育资源数据平台,建立《管子》德育教学登录和展示研究,实施《管子》德育文献展示工程。
在《管子》德治学课堂教学方面,我们稷下研究院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的职业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管子》德治学教育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校园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校园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必修课和选修课双向教学模式为重点,构建《管子》德育学课程教材体系。编写《管子》德育学普及读物,开展“在校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歌词、动画等。推广《管子》德育学系列课程教材。推动高校全面开设《管子》德育学必修课。在体验课程中增加《管子》德育学课程的体验内容。加强《管子》德育学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管子》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展示体验”、“融入体验”。推进职业院校《管子》德育学传承与创新,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摄影、美术、戏曲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管子》德育学精典诵读工程,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研究制定齐文化德育教育大纲,开展好校园德育教育。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我们要继承和开展对《管子》德育学的社会治理体系和学校教育体系的研究,努力培养出当代淄博职业学院有道德修养、有文化内涵的当代大学生。
在利用现代媒体开展德育教育方面,我们要重视新媒体德育的实践性,强化学生在新媒体中的道德实践,为学生营造积极的新型智能化的德育空间,使学生在现代多媒体、大数据新智能网络实践中养成自觉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文化思想。努力弘扬健康向上的德育文化思想。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与学生互动的优秀中国传统德育网站,激活现代德育教育的文化环境。利用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为德育教育提供新时代德治教育思想的传播平台,为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德育教育筑牢现代高校新媒体的根基。从现代媒体的传播环境和特点来分析,现代德育文化环境深受多媒体的影响。从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上看,多媒体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网络也成为社会第一媒体,它具有全球性、迅速性、自由性、抗控制性等特点。因此,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利用网络实施德育教育,可以发挥传统德育教育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同时网络也传播着大量的信息。
在教育方法上,我们要运用中国现代场馆展示空间与多媒体教学体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追求道德理想的兴趣,我们要紧紧围绕《管子》德治文化课程来开展微课、慕课等教学工作,努力营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环境、大力推进立德树人,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思想。习近平同志说:“德育环境的塑造对于人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循序善诱,要根据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形势潜移默化的开展,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播知识,更要给学生传播美德。各级各类学校要做到在课堂不仅要传播专业知识,而且要讲授道德,在活动中不仅要实现身心健康,更要实现陶冶情操”。“要自觉加强道德养成,从小就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把国家、人民、民族装在心中,努力做一个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努力做一个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
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创新发展《管子》一匡天下的德治思想,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德治教育的总目标,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管子》的德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努力发展和创新新时期的德育教育思想,展示当代多种形式下的德育教育成果,提高我们高校德治思想的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复兴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中国史高》人民出版社
《六韬》 中华书局
《管子》 中华书局
《史记》 中华书局
(作者简介:杜国建,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淄博职业学院稷下研究院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教育厅、文化厅美育专家)
上一条:《管子》的人才思想 下一条:“一匡天下”与全球治理 ——《管子》天下治理观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