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9/10/21 17:18:29
管子的土地观——“均分地力”“尽地力”“因地制宜”
吴 妙
摘要:管子的哲学观念中认为“地”是生长万物的根源,土地与国家政治、军队、人民都紧密联系,因此土地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国家的发展,管子主张对土地进行充分的利用和保护,即“均分地力”“尽地力”“因地制宜”。经济、文化和道家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管子产生了这些土地观,管子的土地观对当时和现今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管子;土地;利用与保护。
一、管子对土地重要性的认识
管子的道家思想较为浓重,在管子的哲学观念中,认为水是万物生命的本源,在《水地》一篇开始之处也提到了对于地的认识,“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土地是万物的本源,是一切生命根植的地方,是一切美、恶、贤、不肖、愚蠢、俊才的产生之源,而水则是土地的血气。在《管子》一书中可以体现出管子的生命本源论是水为本源,据上述可知,管子把土地同样放在很重要的地位,认为土地是生长万物的源头。管子在《内业》篇中谈到内心修养时也提到了“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合乃生,不和不生。”也就是说,人的结合组成是由天赋予人精气以及地赋予形体。并且强调了天地两者之间的协调。
管子将土地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在《乘马》篇中说到,“地者政之本也。”“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政不正,则事不可理也。”土地是政事地根本,因此土地可以作为匡正国家政事的重要手段。此段文字中管子也提到了对于土地分配到重要性,即土地分配得不到合理分配,政事就无法公正。而政事的不公正就会导致农业生产得不到合理管理。管子将土地与政治联系在一起,提出关于管理国家疆域、开拓管理土地的理论依据,为之后的土地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管子对土地重要性的认识,还体现在意识到了开垦土地的重要性。《管子》在开篇《牧民》篇中谈到统治和畜养人民的各项措施时,同时提到土地对于管理人民的直接联系。“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野芜旷则民乃荒。”国家财力雄厚,那么自然会有远方的人来归附,土地的到大量开垦,人民自然会留下来。但是当土地得不到开垦,大片荒芜,人民也会因此四散逃亡。开垦土地对于国家安全和防御守卫的重要作用在《权修》篇中阐述过,“地博而国贫者,野不辟也。”“野不辟,民无取,外不可以应敌,内不可以固守。”国家地大物博但是国家贫穷是因为土地得不到开垦。土地荒芜则人民不得收获,进而对于国家的影响就是对外不能抵御敌人,对内不能固守国土。为什么土地开垦能与国家安全相联系,管子在后问中解释了,“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保障国土在于城池,守卫城池在于士兵,拥有士兵在于人民,而养育人民则在于粮食,所以归根究底是土地的开垦影响着国土的安稳与否。管子总结到,“地之不辟者,非吾地也。”国土之中,没有得到开垦的土地其实算不上是自己的土地。
据上述可知,管子不仅在他的哲学观念中将“地”置于重要的位置,意识到“地”是孕育万物的根源,而且认识到土地与国家政治、国土安全、统治人民都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因此土地要得到开垦以及合理的分配。
二、管子土地观的内容
在《权修》篇中说了“土地博大,野不可以无吏。”即使土地广阔物产丰富,也需要让官吏对土地进行管理,充分利用土地,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一)“均分地力”
管子的土地观念中首先应该对土地进行合理分配,《乘马》篇中说到,“道曰: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天道要求把土地公平的分配给农民去耕种,以促使人们把握农时。管子所说的“均地分力”不仅包括土地分配制度同时包括土地税收制度。管子所制定的土地分配制度基于西周以来的“井田制”,即将九百亩的土地平均分成九份,每一块土地为一百亩,为“一田”,外围的八块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每人一百亩,是为私田,中间一块土地为公田。管子也以百亩为土地计量单位, 向农民分配土地,《管子 山权数》中明确了“地量百亩,一夫之力也。”这是其一,公平的进行土地分配。其二为合理的进行土地税收,管子提出,“相地而衰其政,则民不移矣。”对土地征税的依据是土地的肥瘠状况,“赋禄以粟,案田而税。”(《管子·大匡》)具体如何判断土地的贫瘠,在《乘马》篇中有分析,“一仞见水轻征,十分去一,二则去二,三则去三,四则去四,五则去半,比之于山。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二,三则去三,二则去四。一尺而见水,比之于沼泽。”“仞”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七尺为一仞。深一仞见水的土地,它的土地租税减收十分之一,二仞见水的土地,土地租税减收十分之二,三仞见水的减收十分之三,四仞见水的土地减收十分之四,五仞见水土地税收则减半,相当于山地的税收;深五尺见水的土地税收减收十分之一,四尺见水的土地税收减收十分之二,三尺见水的土地税收减收十分之三,二尺见水的土地税收减少十分之四,一尺见水的土地其税收相当于沼泽地的税收。管子建议对土地征税要尽可能的公平,所以“相地而衰征”。尽可能的实现公平是保证农民从事农业积极性的第一步,进而保障粮食生产和国家税收。在管子“相地衰征”改革政策之后也促进了春秋中后期及战国时期的土地税收制度的改革,比如鲁国实行“初税亩”政策和秦国商鞅变法对于赋税的改革措施。管子提出的土地分配制度和赋税制度是后来人们进行的制度改革的重要理论来源。
(二)“尽地力”
关于“尽地力”,如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管子》一书中也有叙述。其一,要充分利用荒山、沼泽、荆棘丛生等地。《乘马》篇曰,“地不可食者,山之无木者,百而当一。涸泽,百而当一。地之无草木者,百而当一。樊棘杂处,民不得入焉,百而当一。薮,镰纆得入焉,九而当一。蔓山,其木可以为材,可以为轴,斤斧得入焉,九而当一。汛山,其木可以为棺,可以为车,斤斧得入焉,十而当一。流水,网罟得入焉,五而当一。林,其木可以为棺,可以为车,斤斧得入焉,五而当一。泽,网罟得入焉,五而当一。”因此,那些不能生产粮食和那些不能生长出树木及草木的土地,干涸的沼泽,百姓不能进入的荆棘之处,百亩之地折和成一亩;人们带上刀斧可以进入的高山,十亩折合成一亩;带上镰刀和绳索才能进入的长满草木的湖泽,九亩折合成一亩;森林和可以捕鱼的湖泽,五亩折合成一亩。这些土地都不能浪费掉,应该得到合理且充分的利用。再比如,《管子·国准》曰,“童山竭泽,益利搏流。出山金立币,存菹丘,立骈牢,以为民饶。彼菹莱之壤,非五谷之所生也,麋鹿牛马之地。春秋赋生杀老,立施以守五谷,此以无用之壤臧民之赢。”尽可能的利用起来各类土地,将荒废之地变为有用之地。管子认为,“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粮食与国家存亡有着直接的关系,而粮食直接产生于土地,开垦土地而“尽地力”是为了众民、强兵、富国、强兵。
(三)“因地制宜”
在“尽地力”的同时更要“因地制宜”且保护土地土壤。《管子·立政》曰,“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想要国家富足,要做到在田野中种植桑麻,且应该因地制宜的种植五谷。提出三年修整一次田埂,五年修整一次田界,十年重新划定土地。“三岁修封,五岁修界,十岁更制,经正也。”管子重视农业,不仅对提出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更要保护好农民国家赖以生存的土壤,对不同的土壤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耕种不同的农作物或者经济作物。在《地员》篇中阐述了管子对于不同土壤的分类,“九州之土,为九十物。每州有常,而物有次。”管子认为九州的土壤有九十种,土壤有不同的特质和等次。因此管子根据土壤的颜色、干湿、地形环境等划分为上、中、下三等,上中下三等土壤中又细分了三十种不同的土壤,在这些不同的土壤中应该种植不同的植物、农作物、或则经济作物。比如“渎田悉徙,五种无不宜,其立后而手实。其木宜蚖、菕与杜、松,其草宜楚棘”“赤垆,历强肥,五种无不宜。其麻白,其布黄,其草宜白茅与雚,其木宜赤棠”“黄唐,无宜也,唯宜黍秫也。宜县泽。行廧落,地润数毁,难以立邑置廧。其草宜黍秫与茅,其木宜櫄、桑”“斥埴,宜大菽与麦。其草宜萯、雚,其木宜杞”“黑埴,宜稻麦。其草宜苹、蓨,其木宜白棠”在河川沃土上五谷都适合种植,能种植出肥厚充实的谷物。这种土壤适宜杬、苍、杜梨和松树等树木和壮荆和商棘的生长。针对干疏、坚硬、肥沃的赤垆土也是五谷都适合种植,能种出洁白的麻,织出黄色的布,这种土壤种树适宜赤棠,种草适宜白茅和灌木。黄唐土只适合种植黎和高粱,斥埴土适合种植大豆和麦子,黑埴土适合种植水稻和麦子。管子这种将土壤进行详细的分类,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的观念具有很强的环保意义和现实意义,对现今的土地利用和保护也是很好的借鉴。
三、管子土地观念的缘由
首先,管子的思想观念中有浓重的道家思想,管子关于“道”的论述较为复杂,有治国驭民之道,生命本源之道也有自然之道。这里的“道”有道统、准则、规律等含义。管子重视土地,在其哲学观念中将“地”置于一种较为特殊的位置,土地孕育着万物及百姓,是万物之根源。同时自然的法则使得管子意识到保护土地的重要性,提出了多种治理土地和利用土地的方法原则,其中“因地制宜”是最为重要的一项。
其次,春秋时期,奴隶制经济逐渐瓦解,封建制经济逐渐发展,国家需要改革经济策略。管子不仅是政治学家、哲学家,也是一名经济学家。管子的经济思想在学术界是研究重点,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经济思想就是以农为本的重农思想。发展农业是国家富足,军队强大,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保障。正如《治国》篇所说,“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农业生产的粮食是农民、财富和国土归附的重要依据。管子认为农民应该在土地上认真耕作,为自己、军队和国家提供充足的粮食。国家的状态如何可以通过观察一个国家的田野及田野的耕耘状况,再估计这个国家的农业生产便可知晓。“行其田野,视其耕芸,计其农事,而饥饱之国可以知也。”(《管子·八观》)管子的农本思想决定着其土地观念,要对土地充分利用和保护,继而尽可能的提高田野里的粮食生产。
再次,春秋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没有统一的政治环境,在文化上也是较为开放,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并没有统一国家时那么严重。当时各国国君努力寻找适合的人才,尝试改革以图富强称霸,这也刺激着很多开明的思想和超前的改革措施的产生。管子所在的齐国的地理位置东面滨海,西面面向各国,地理环境的开放性带来了开放的文化环境,管子的思想融合了多家思想。这些因素使得管子能够认识到土地对国家百姓的重要性,更为可贵的是对土地的保护措施体现出了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管子意识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经济因素是管子土地观念产生的根源,文化因素为管子土地观念的产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公平进行土地分配,合理开垦利用土地,这些土地政策是我们现今也应当借鉴的方法。尤其保护土地资源呼应了当今可持续发展策略和科学发展观,对现在的土地资源规划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耿振东.管子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3]苏畅.《管子》城市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王德敏,刘斌.管子十日谈[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吴妙,女,安徽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上一条:论《管子》的仁义思想及其实践 下一条:《管子》的思想内涵述论 ——以《经言》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