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55期 小议管子治国之策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9/10/23 14:41:20


小议管子治国之策

孟祥运

 

【摘要】《管子》思想博大精神,本文从管子以礼法并用的统治术、治国必先富民的政治思想及其重视农商并举的经济思想、重视选举制度等六个方面阐述其治国之策,认为管子提出的很多原创性的见解意义重大,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管子;治国;意义。

管子是中国先秦时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管子》包罗万象,涵盖了后世家、家、为主体和精髓,也包含了阴阳家、兵家、农家其它诸家思想,其中天道与人情反映了管子哲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范畴,尤其在治国方略上,提出很多原创性的见解意义重大,所以称《管子》为治世宝典,可谓实至名归。

   一、管子主张以礼法并用的统治术。法家特别强调法术势,强调君主的权威,所以《韩非子》《商君书》里将儒家列为五蠹之一,几乎全盘否定了道德的教化作用,片面强调了法律的刑罚之力。但是,管子不仅强调法律的作用,也同样注重道德的教化,主张以法并用的统治术。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以下《管子》引文仅注篇名)。这种将道德和法律相结合的方法很好地避免了法家重法轻德、儒家重德轻法的弊端。

首先,管强调法的作用。在《法禁》《重令》《任法》 等篇中,都强调法的重要性。它指出,立法的是君上,执法的是臣下,遵守法令的是老百姓。他说: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为了达到天下大治,必须“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必须发挥法律的作用。同时,管设想出一种把中央集权与宗法制有机结合起来的封建体制,“礼法并用的统治术”。在《辅》篇中,谈论了礼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重大意义。在《牧民》篇中把礼义廉耻看成是“国之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可见礼法并用是管子实行的重要治国之策。

   二、管子主张治国必先富民的政治思想。治国以何为先?纵观历代为政之术,无一不把富民放在首位。管子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治国》)但仅仅强调使民富,未免粗疏而不切实用。举一个例子:西汉文景至武帝前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可它背后又是怎样的情形呢?当时,社会上奢靡享乐成风,不少人恃财傲物跋扈于乡间;一些富可敌国的诸侯王蠢蠢欲动,最终酿成七国叛逆篡上的大动乱。可见,民富之后国家如何引导、国家怎样控制财富,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一环。在这个问题上,管子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人民仓廪充盈了,国家就积极引导他们知节达礼;丰衣足食了,国家就适时教育他们辨识荣辱。一方面要夯实充裕人民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要提升规范人民的精神道德。二是“利出于一孔”(《国蓄》)。管子强调只能是国家而绝不允许某个人、某个集团掌控社会财富。为此,它主张政府介入社会经济生活,通过参与农业、商业、工业等生产贸易活动和宏观调控,使国家成为财富的潜在控制者。管子认为,国家控制财富的分配权,不但能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而且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凝聚人民力量,使他们服务于整体的国家建设。

  三、管子重视农商并举的经济思想。 西周以来实行井田制度,封建领主占有公田,农民利用为领主耕种公田的方式换取使用领主所授私田的权利,这被称为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随着领主剥削加重,农民消极怠工,不肯尽力于公田,有的地方还出现农民集体逃亡事件。《诗经》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国语》民有远志,描述的就是这一现象。这说明,井田制度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有鉴于此,管仲毅然终止传承了数百年的井田制度,采用把土地租给农民、封建领主只收取地租的经营方式。“陵阜陆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齐语·国语》)把土地分为“陆、阜、陵、谨”几个不同的等级,按照农民实际占有土地的质量类型,来确定“井田”上土地不同税率,而分别征税。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大幅度解放,一个国家要强盛,经济基础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2600多年后,一次名为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改革席卷中华大地,这当年管子不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而进行的土地和劳动力的优化劳动组合的政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冯友兰认为这是用封建式生产代替奴隶制生产,显然是社会的进步”的判断,显然后半句是对的。

管子说:无市,则民乏矣。(《治国》)千百年来,重农抑商、崇本抑末几乎成了历朝历代的国策。管在重视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制定了优惠的贸易法,“关市讥而不征”《孟子·梁惠王下》,对国外客商只进行必要的盘查,而免除其关税。列国通商竟然还免税,有这样的好事当然使天下商贾云集齐国,齐国因此得到了本国所缺乏的物资,又将多余物资卖出国门,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商业的繁荣也为管仲成功进行货币战争打下了基础。

管子诸多思想中,轻重理论尤为重要,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市场物价波动的规则,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如粮食与货币,当上粮食丰收时,同样的钱能买更多粮食,如此可以说粮食为轻,货币为重;反之,若粮食歉收,则货币就轻,粮食就重。孰轻孰重总是变动的,统治者应当顺时而动,把握时机,争取在这样的波动变化中获取更大的效益。

管子强调“轻重鱼盐之利”及“徼山海之业” (《史记》)。“官山海”《海王》中的“山海”,就是山海之藏山海之业山泽之利,主要涉及藏于大海中的食盐和藏于山岭中的铁矿这两项重要资源。管仲知道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但并不是全盘市场化,而是确保国有资产的主体地位,对于重要的产业,比如盐和铁,采取国家垄断的手段,不仅扩大了财政收入,更是强化了国家经济的安全。他还在多篇文章中阐述了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关系,尤其在《侈靡》《治国》等多篇文章中论经济生产,这是其它先秦书籍中所很少涉及的重要思想

管子的一些经济思想甚至出人意料,十分超前,如《侈靡》篇居然说,鸡蛋雕一雕花再煮,木柴刻一刻纹再烧,这样可以增加就业,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表达消费可以刺激就业的经济论,当然这与古代主流的节俭经济观点差异很大。同时认为,利与法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法是指国君掌握刑赏大权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统治术,利则是指依赖于人们的宗法道德自觉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统治术。这分别有效补救了儒家讲道德、法家强调法,但又缺乏具体经济措施的弊端。

子还是贸易战的高手。齐国和鲁国梁国是邻居,表面上友好来往,其实内心恨不得一下子将对方吞掉。有一天,齐桓公忧心忡忡地对管说:“现在鲁梁国发展势头很好啊,照这样下去,它的综合国力总有一天要超过我们齐国,到那时候就麻烦了。有什么办法钳制一下它们?”管胸有成竹地说:“这好办,从明天开始,大王和众大臣只穿鲁“缇”(鲁国生产的一种绢布)做的衣服就行了。”齐桓公将信将疑,但最后还是按照管的建议去做了。

由于齐桓公和王公贵族们带头穿用鲁“缇”做的衣服,立即在齐国引起一股以穿鲁“缇”为荣的流行浪潮。管仲还下令禁止齐国人织缟,所有布料全部从鲁梁国进口。这样一来,鲁“缇”就供不应求,价格猛增。鲁梁国人见织“缇”有利可图,一窝蜂地织起“缇”来。管还派人张贴公告:鲁国商人给齐国贩来一千匹“缇”,可以获得三百金;贩来一万匹,可以得到五千金。顿时,鲁国从上到下,掀起了“家家纺机响,户户忙织缟”的狂潮,颇有点今天“全民炒股”的景象,所有鲁国人都沉浸在发财的梦想中。

就这样过了一年,管突然下令停止进口鲁“缇”,任何人不得从鲁国购买任何纺织品。听到这个消息,鲁国人全傻了眼,堆积如山的鲁“缇”再也卖不出去半尺。更糟糕的是,由于鲁国人都忙于织“缇”,农田全给荒芜了,粮食严重短缺,家家户户只好盯着满屋子的鲁“缇”饿肚皮。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派人到齐国去采购粮食。管把粮价一提再提,最后几乎把鲁国的国库都给掏空了。鲁梁国受此打击后,一蹶不振。

  四、管子重视经济过度金融化的危害管子在与齐桓公对话时说得明白管子曰: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百乘之国必有百金之贾。非君之所赖也,君之所与。故为人君而不审其号令,则中一国而二君二王也。桓公问:何谓一国而二君二王?管子对曰:今君籍取以正,万物之贾轻去之分,皆入于商贾,此中一国而二君二王也。故贾人乘其弊,以守民之时。贫者失其财,是重贫也。农夫失其五谷,是重竭也。故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苴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轻重甲》)译文:万乘之国必然有万金的大商人,千乘之国必然千金的大商人,百乘之国必然百金的大商人,他们都不是君主所依靠的,而是君主所应剥夺的对象。所以,为人君而不严格注意号令的运用,那就等于一个国家存在两个君主或两个国王了。

核心意思是君王不能依赖那些与君王争利的“万金之贾”,而要直接控制国家金融和财富,控制金融就要控制实体经济,没有实体经济的人,“不可以立为天下王”。“重农抑商”就是产生于这样的背景并贯彻于中国封建社会始终的重要措施,这些政策保证了秦以后的中国避免了欧洲式的破碎。

  五、管子重视辩证方法看等问题管子在谈到王天下时指出,如果具备地大国富,人众兵强这些称王称霸的条件时,若不掌握自然发展和人心变化的规律,国家也就接近于危亡的边缘。因此只有根据“天道之数,人心之变”(《重令》)办事,才能防止事物向反面转化。遵循天道并得人心,战争一旦爆发,“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此正天下之道也”(《重令》)从中可看出管子朴素的天人辩证思想。 同时,管子认为掌握时机是第一要素,在实践中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努力使已把握的条件向有利的方面转化。《牧民》中“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这种“予之为取”的思想贯穿于管仲学派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思想中,它包含着对立面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辩证法思想。此外,《管子》的礼法并用统治术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牧民》四维理论等,都是很好处理辩证看待矛盾的治国之策。

  六、管子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一套选举制度。八观》有“论贤不乡举,则士不及行”之语。有人认为“乡举”就是选举。

1.建立三选制度。《大匡》:“三大夫既已选举,使县行之。管仲进而举言,上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三位大夫的选拔举荐工作做完以后,命令县去执行。管仲要进一步与被选拔举荐的人谈话,然后上报与国君见面,终年如此,由国君举用。同时与三选制度相配合,还建立了“罢免”制度。《小匡》记载:“正月之朝,五属大夫复事于公,择其寡功者而谯之曰:‘列地分民者若一,何故独寡功?何以不及人?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一再则宥,三则不赦。’”对于没有大错,但也没有作出什么成绩的官吏,齐桓公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凡三次处政事而没有功的就要被罢免。

2.不拘任用对象。《大匡》:“是故匹夫有善,故可得而举也。”“三选”的对象包括平民阶层中的杰出人物。居于“参国”之内的“国人”,即城里人,居于“五鄙”之内的“野人”,即乡下人,都在“三选”之列。城里人不必都是贵族,而乡下人确是平民,这就为平民百姓进入仕途敞开了大门。

3.严格措施保证。为落实“三选”制度,齐桓公还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加以保证。除齐桓公亲自过问督促执行外,还委派心腹大臣分工考察各种人才。派鲍叔考察官吏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晏子考察不做官的平民和种田的人当中有无人才,委派高子考察工匠和商人中有没有人才。齐桓公还明确规定,无论各级官吏,或对于贤能者隐匿不报,就等于触犯了“五刑”,要受到处罚。

总之,管子的治国之策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其根本点在于关注民心的向背,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其统一性,不是表现在思想内涵的一致,而是表现在成就霸主、帝王目标的确定上,并由此成就了齐国的一代霸主地位,这些宝贵的治国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孟祥运肥东县撮镇镇人民政府副主任科员安徽省孟子、庄子、淮南子思想等研究会理事,中华文化大学网记者)


上一条:第55期 管子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初探      下一条:第55期 管子的“形势道”哲学和“轻重论”政治经济学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