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3/9/25 17:19:40
管子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初探
盛朝新
【摘要】管学博大精深,其治国理论极为精辟,见解深刻,特别是“以人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和法德并重的一系列思想即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深远重大的现实意义,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和典范。
【关键词】 管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为本;以法治国;法德并重;文化自信
管子是春秋时代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其学说在我国古代独树一帜,率先提出了许多有创见的治国政治思想理念,很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在2600年后的今天,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政治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管学不但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是经典的治国良策。管子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而且他进一步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民生主义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这些思想理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契合,这充分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非凡的力量,管学是打造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经典理论。
一、管子的“以人为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应用与发展
《 管子·霸言》中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以锐利的目光,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在整个社会中,人是最基础的元素和要素。只有抓住根本,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进入现代社会,以人为本仍是一把开启社会发展的钥匙。
以人为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执政思想的基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全党提出不忘初心,初心的实质就是不要忘记人民,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一贯宗旨,是党的奋斗目标,是党立足的根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重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政治意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的利益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党只有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取得人民的支持与信任,才能做好各项工作,完成各项任务。回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去的发展,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利民优惠政策,人民群众在农业、教育、就业、收入、基本保障、医疗卫生、环境治理,文化娱乐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改善,生活福利与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的需要。党是在人民群众中孕育、发展、壮大的。毛泽东早在战争年代就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实就是继承、弘扬、发展管子以人为本的思想,战争年代党是靠以人为本取胜的,建设国家同样要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优势,这是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这些优势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和丢掉。”
(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代表人民执政,必须维护人民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2015年11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增加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四)以人为本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的需要。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通过大刀阔斧的严肃治理,处理了一批违反党的纪律以及法纪的事例,而且时刻保持高压态势,四风的突出问题大大收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渗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作为管学的精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的大实践、大弘扬、大发展,而且形成系统化、理论化、法律化、制度化的思想。
二、“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
《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将富民作为治国的第一方略,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这种观点是独具慧眼的,在先秦诸子中第一无二,这种精辟而卓越的见解,在治国理念上,远超同时代的其它学说,其现实意义尤为强大。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5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就引用管子的这句箴言。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意即治理国家的方法要首先使人民富裕,因为人民的贫富决定了国家的贫富,只有人民首先富裕,国家才能富裕,如果人民贫穷,国家就不可能富强。
习近平同志深谙治国必先富民的意义,早在1992年7月习近平同志就出版了《摆脱贫困》一书,阐述了脱贫致富的重要性。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在新年到贫困地区考察,他不辞辛苦,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实地查看贫困群众的生存状况,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出谋划策,敦敦教导基层干部扶贫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春节去甘肃、2014年到内蒙古、2015年到云南、2016年到重庆、2017年到张家口、2018年春节到四川地震灾区考察。
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的过程中,创造性的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和理论,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贡献。贫困人口的不均,决定扶贫不能一刀切,而是应该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扶贫的效果。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进一步提出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贫的概念,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脱贫攻坚会上提出四个切实: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以强化社会责任。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部署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目标,系统阐述和正式提出了六个精确:扶贫对象精确,项目安排精确,资金使用精确,措施到户精确,驻村派人精确,脱贫成效精确。“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脱贫一批。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也在丰富和发展。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扶贫工作,在银川提出东西部协作的精准扶贫的新战略,2017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时,在此部署脱贫攻坚,提出七个强化: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并总结了脱贫工作五点经验: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为精准扶贫指明了方向,引领了道路,制定了措施,完善了制度。为实现2020年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推动实现十三五目标,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是管学“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思想的最伟大最辉煌最有成就的实践与体现。
三、管子“法德并重”的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突出地位
2600多年前管子最早提出“以法治国”,实为“依法治国”的鼻祖,它比西方所有的法学书籍都要早。依法治国是中国的国粹,是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从西方引进而来的。管子是我国古代最早认识到法律价值和作用的圣人,他在《管子.明法解》中指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有一套依法治国的系统理论,《管子》中的《任法》《法法》《法禁》《版法》《明法解》等都有法律治国的系统论述,在其它篇目中也有法制的阐述。在这些篇目中,管子着重论述了法律治理社会的重要性、权威性、制度性、公平公正性、公开性、独立性、稳定性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管子治国理念中的“德”就是做官的品德,即将德治作为治国的重要策略和统治手段,《管子》提出了“德”的重要内容和“德”的实施方法,形成一套系统而完整的德治思想。《管子.牧民》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指出温饱是保证“德”的基础,只有解决温饱,满足人的最基本的需求,然后才能讲究修德。管子强调“四维”即礼义廉耻的观念,认为“守国之度,在饬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认为国家的伦理礼义廉耻是立国之本,主张治国用人,以德为先,指出如果官吏无德,将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灾难。
法德并举的治国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讲政德的重要性,他指出“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大风大浪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守公德就是就是要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履行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的本职工作。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操守,以法办事,不越底线,不踩红线,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每一位中国公民遵法崇德树立了典范标尺,是对每一位中国人的严格要求,为倡导建立法德社会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多次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并论述了德法并举的重要作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法治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习近平依法治国精神贯彻实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特别是一大批贪官污吏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一批大老虎被绳之以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对120名原省部级以上干部被立案侦察,对105名原省部级以上干部提起公诉,与此同时,中央又提出“打虎拍蝇”,对基层腐败分子和其它各类犯罪加大打击,绝不姑息,依法惩处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法治国的决心,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赞誉。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立法建设方面,法制体制改革方面,在惩治其它各种违法犯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为进一步健全国家法律监督体制,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设立了国家监督委员会,这是国家监督制度的重大创新,对于健全依法治国体系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管子法德并举的治国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中得以充分而完美的体现,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管子的治国思想文化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
(作者简介:盛朝新,河南永城市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上一条:第55期 管子人才战略思想与时代新人建构 下一条:第55期 小议管子治国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