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55期 《管子》思想比较研究之综述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9/10/23 14:55:06


管子》思想比较研究之综述

董玉影

《管子》内容丰富,包含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法制、民生等方面,是先秦时期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长期以来学者对于《管子》思想的研究一直都比较热衷,并取得了众多卓越的成就。其中,一些学者采取将《管子》思想同其他人物或著作的思想进行对比研究的方式,且近年来这种类型的研究成果的数量呈增长趋势,这种类型的研究成果涵盖了《管子》思想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特点。

一、 对《管子》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

《管子》经济思想主要分布在《轻重》一篇,学者对《管子》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主要是通过同中西方学者的经济思想进行对比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涉及到经济政策、经济伦理、消费观等方面的内容。

王振宇和杨会宴的《〈管子〉和〈国富论〉的经济思想比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一文对管子和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代表的利益集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两者的社会分工、消费观念、货币理论等主张进行了分析比较。文章认为管子和亚当·斯密虽处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但两者的学术观点却多有相似之处。李琳和杨柳的《〈管子〉与〈国富论〉的经济思想比较》(《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第10期)一文首先追溯了《管子》和《国富论》产生的历史缘由,接着对《管子》和《国富论》中的经济思想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论述了这两部著作中蕴含的经济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经济变革的推动作用。刘璐的《〈管子〉和〈国富论〉货币思想的比较》(《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一文主要对两本著作的货币思想进行比较,文章从货币推动人们的交换、货币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货币使社会经济变得更加有效率几个方面论述东西方货币思想的相似之处。

袁林的《〈管子〉、商鞅两大学派经济政策比较研究》(《管子学刊》1992年第1期)一文对《管子》学派和商鞅学派的土地政策、农商政策、财政与分配政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比较,认为两个学派虽然在经济政策的主要方面基本一致,但在经济政策的细节上存在着某些差异。文章最后对两个学派经济政策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秦齐处于基本相同的社会经济结构之中,面临着相同的社会问题和时代要求,这就决定了它们提出的经济政策基本相同;但地域的差异又决定了两者的经济政策不可能完全一致。承桂萍《〈商君书〉中的经济法律思想——与〈管子〉的比较》(《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6期)一文主要将两者经济法律思想的不同点进行比较。首先比较了两者的重农抑商思想,文章认为虽然商鞅和管仲都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但商鞅不重视农民,管仲表现了爱民思想;商鞅对商业多表现为绝对禁止,而管仲则采取利用的态度。在“立关市之赋”的思想中,两者都重视关市之税,但商鞅的出发点是禁商。在赋税方面,《管子》主张“薄征敛,轻征赋”,商鞅主张重赋。林鹏旭的《〈管子〉与〈商君书〉经济思想之差异分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一文主要通过分析两者对调控经济的方法手段、农工商生产部门的认识、消费思想和国家与民众分配认识的不同,来总结二书经济思想的差异;文章认为两者之所以存在明显的差异,是因为齐秦两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和国情,而两书的成书背景、管仲与商鞅个人因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王京龙在《〈管子〉与范蠡经商思想比较》(《山东社会科学(双月刊)1995年第1期》一文中先是对《管子》的轻重之术和范蠡的计然之策进行了比较,认为轻重之术是中央集权下的宏观调控术,而计然之策是一套关于市场预测与价格决策的商业经营理论;后又总结了两者在市场规律方面的相同点。文章认为虽然《管子》和范蠡的经商思想各有千秋,但两者理论的结合,是现代商业经营理论的重要基石。

刘志扬在《管子与孔孟经济思想的哲学比较》(《管子学刊》1997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管子和孔孟的经济思想虽然有着相同之处,但在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哲学方法原则方面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文章从经济思想的哲学基础、对个人经济活动的道德关注、经济建设的地位、“富民”思想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两者的差异。并认为《管子》的经济思想是功利主义的富国强兵之论;孔孟的经济思想是道义主义的,是为弘道服务的。王宗源的《孔子与管子经济伦理思想之比较研究》(《理论界》2008年第3期)一文主要通过分析求“利”欲富、均无贫与贫富有度、对待商业的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证两者经济伦理思想的异同,认为孔子和管子由于个体的差异和所处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两者思想的不同。文章认为对先秦两位大家的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改变当今市场经济中的道德缺失现象。

李琴的《〈管子〉与〈蜜蜂的寓言〉消费观之比较》(《管子学刊》2008年第3期)一文对两本著作的消费思想的相似之处进行分析,认为它们主张适度消费,反对过度节俭,以发挥消费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增加社会财富,增加就业机会。这两本著作虽然在它们所处的时代没有受到重视,但它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作民的《孔子、墨子、〈管子〉消费观之比较》(《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一文分别论述了三者不同的消费观。文章认为孔子的消费观念充满了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人们的消费标准必须符合“礼”的规范,不能过于节俭,也不能过于奢侈;墨子主张节用的消费观,主张最低的生活水平;《管子》的消费观念最受作者的赞同,它一方面主张节俭,另方面主张在特殊情况下的奢侈。薛柏成在《墨家与〈管子〉经济伦理思想比较研究》(《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一文中先对墨家和《管子》的经济伦理思想的内容进行了简要论述,其后又将墨子与《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比较并阐述了两者对当代的启示。

二、对《管子》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

严存生的《〈管子〉:我国古代的“君主论”——兼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比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一文先通过论述“君主的社会角色”、“君主的道德人格”、“君主的治国理政之道”这三个方面,来突出《管子》一书中所蕴含地“君主论”的内容;然后将《管子》的“君主论”同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进行简单地比较,认为两者虽然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最后简要阐述了《管子》“君主论”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杨玲在《〈管子〉和〈韩非子〉君臣观比较》(《兰州学刊》2006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两者君臣观的相同点在于他们都主张君臣有分、强调君臣之间森严的等级关系。两者的不同点在于《管子》认为君臣之间要讲诚信,认为君臣关系的最高境界在于和谐,因此,臣忠君的同时,君也要以仁义待臣;而《韩非子》认为君臣之间没有感情可言,彼此只是一种商品贸易的关系。文章认为造成两者君臣观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两者有着不同的“道”论和受齐晋君臣观的影响。史少博《〈管子·心术〉与〈韩非子·心度〉思想之比较》一文中指出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强调获得“民心”的重要性,以治国为宗旨;两者思想的不同点表现在对“圣人”理解的不同、对“心”“性”诠释的不同和《心术》重“德”而《心度》重刑。文章通过比较发现《管子·心术》以“静”治心和《韩非子·心度》以“法”约束“心”,都对当代都具有现实意义。曹磊在《〈管子〉与〈韩非子〉外交思想比较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管子和韩非子外交思想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把强国、称霸作为政治抱负,强调实施富国强兵的实力外交政策,注重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不同之处在于管子更加注重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而韩非子则是希望利用他国君臣之间的利益冲突,离间君臣关系,从而削弱他国;在对待国家之间联盟的问题上,管子强调联盟的重要性,而韩非子认为联盟不可靠。文章还指出两者的外交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大意义。

雷乐街《〈管子〉现实主义政治思想初探——与儒家、秦法家之比较》(《济宁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一文先对《管子》进行了简要的概括;接着将《管子》“以法治国”的法治思想同儒家理想主义的政治思想和道德伦理主义进行对比,认为《管子》的政治思想更具有现实性;最后将《管子》的政治取向同秦法家的政治取向进行对比,文章认为《管子》的政治思想更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与现实性;而齐、秦法家之所以有形成不同的政治取向,是由于两者处于不同的时代,时代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生活经历,导致其知识结构各不相同。

郑洪晓在《孔、孟与管子德治思想之比较》(《管子学刊》2006年第1期)文中指出管子作为早期法家的代表,但思想中含有德治的内容。管子同孔孟的德治思想具有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惠民爱民、正名、正身率下、以民为本、善政措施、选贤任能等方面。但由于各自立场的不同,管子与孔孟在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德治的目标与特征、德治的人性论的出发点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吴振晖、张先昌在《试论〈管子〉与孟子德治思想之异同》(《船山学刊》2010年第2期)一文中先论述了《管子》与孟子德治思想的差异,认为孟子的德治思想以维护礼乐制度为目标,具有明显的道德理想主义特征;《管子》的德治思想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具有较强的政治现实主义特性。其后文章又分析了造成两者德治思想差异的原因,认为是由哲学基础、方法论、阶级基础的差异造成的。

邵先锋《〈管子〉与〈晏子春秋〉治国思想比较研究》(齐鲁书社,2008年出版)一书主要围绕《管子》与《晏子春秋》的治国思想,从管仲与晏婴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执政环境条件、为政方式方法以及治国思想的异同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文章认为两者的一致性在于都因地制宜、创造性地传承了前任治国思想的精华;差异主要是由他们所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执政环境条件、为政方式方法不同所造成的。尽管二者治国思想同工异曲,却都符合齐国的实际,达到了使齐国富强的目的。

三、 对《管子》军事、法制思想的比较研究

《管子》的主导思想虽然是法家思想,但也包含了道、阴阳、儒、兵等不同学派的内容。《管子》虽然不是专门的兵学著作,但其军事思想内容丰富。因此,学者多会将《管子》的军事思想同先秦时期诸子的军事思想进行对比研究。

杨玲《〈管子〉和〈商君书〉兵学思想比较》(《甘肃高师学报》2005年第6期)在阐述二者兵学思想的基础上,从文化传统、治国理念等方面分析了两者兵学思想的差异性。文章认为《管子》的兵学思想是理性的,以和平为目的,而《商君书》是以称霸为目的、军国主义的兵学思想。杨玲的另一篇文章《〈吕氏春秋〉与〈商君书〉〈管子〉兵学思想之比较》(《名作欣赏》2014年第10期)一文先将《吕氏春秋》的兵学思想进行简要的叙述,后又将《吕氏春秋》的兵学思想分别同《商君书》和《管子》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吕氏春秋》与《商君书》兵学思想差异的原因及与《管子》兵学思想相似的原因。

徐士友、简梅青在《〈管子〉与〈孙子〉军事思想之比较》(《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一文中通过战争观、制胜观和治军观三个方面对两者的军事思想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文章认为两者的军事思想都带有浓厚“尚功尚贤”的齐文化特征,都受到齐文化的影响;《管子》在很多方面继承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王洪武的《〈孙子〉与〈管子〉军事经济思想比较研究》(《军事经济研究》1991年第5期)一文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军事经济的基础、军事经济的潜力和战争的经济准备四个方面梳理了一下《孙子》同《管子》军事经济思想的关系。文章认为两者的军事经济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就全面性而言,《管子》比《孙子》有所发展和提高;就中国古代军事经济思想的形成而言,两者有着渊源的关系。

周怀宇、朱华的《论〈管子〉与〈商君书〉法治思想的异同》(《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一文认为虽然两者都强调法治,主张在政治实践中实行法治,但因两本著作的时代背景不同,国情各异,对于法治实施的具体认识也就存在很多差异。文章认为《管子》和《商君书》的共同点在于都力行法治,而不同点在于商鞅“唯法”、管仲“德法”并重。

陈宏光的《〈管子〉与〈淮南子〉的法治思想比较研究》(《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一文通过两者著述、时代和思想三个方面的比较对《管子》和《淮南子》法思想进行了简要的梳理,重点从法律观、立法观、执法观三个方面分析比较《管子》和《淮南子》法思想的异同,并对其原因进行简单地分析。

      四、对《管子》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范市兵的《〈管子〉与边沁功利思想比较研究——读〈论语〉心得之一》(《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一文先对管仲和《管子》一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后分别对边沁和中国古代的功利思想进行简单梳理,并针对边沁对功利主义的认识,对比分析《管子·心术》篇和《管子·白心》的功利思想。

秦茂森在《〈管子〉与韩非人性思想比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一文中认为韩非对《管子》思想的继承关系,使二者的人性思想表现出相似性,即人性是“好利恶害”的。但《管子》的人性理论是相对温和的自利人性思想,并由其人性理论出发,提出“法德并举”的主张;而韩非自利人性思想比较极端,并提出了“惟法而治”的治国理论。文章认为管子的人性思想和做法更符合社会的需要和现实。韩广忠的《管子与韩非人性论之比较》(《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一文认为管子和韩非都是经验主义人性论的代表,都是为其政治立说而服务的。而两者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对儒家式道德的态度不同,管子采取包容性态度,把道德看作人性所趋之“利”,而韩非排斥道德之术,把人性所趋之“利”之限定为纯粹的外在之功利;二者所服务的执政者类型和治国理念也存在差异。文章认为管子的思想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而韩非的人性论思想更具有革命性和实用性。

程梅花、卢舒程在《论〈管子〉与〈老子〉“道”之异同及其后现代意义》(《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一文中通过万物之所以然与所必然、万物之自然与所当然、人生和社会的“自然法”和“道”的生成与规范均以“气”为物质载体三个方面论述了《管子》和《老子》“道”的相同点;后又从宏观方法论与微观方法技巧和目标价值与工具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两者的差异;在文末,作者总结了《管子》和《老子》“道”论的后现代意义。

张连伟的《〈庄子〉与〈管子〉散论》(《管子学刊》2004年第4期)一文认为《庄子》与《管子》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它们都认为“道”是万物生成的根据,是虚无无形的。但《庄子》更关注治身问题,而《管子》把治国与治身相结合;《庄子》对“名”持一种否定态度,拒斥功名,《管子》则把“名”与法术相结合,运用于政治。文末,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思想发展的逻辑和《管子》的编排顺序三个方面对《庄子》与《管子》的著述时代进行简略的分析,文章认为《庄子》与《管子》之间关系复杂,很难根据其中的相似语句,确定其成书的时代顺序和相互关系。

张永健在《“心术”与阳明“心学”思想之比较初探》(《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一文中先从概念查证和思想探究两方面对管子“心术”和阳明“心学”的思想范畴进行简单溯源;其后对管子“心术”思想与阳明“心学”思想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最后,文章认为管子“心术”与阳明“心学”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但两者表现出殊途同归的特点。

五、对《管子》民生思想的比较研究

乐爱国的《〈管子〉与〈礼记·月令〉科学思想之比较》(《管子学刊》2005年第2期)一文针对有些学者认为“《月令》出于《管子》”的论断,对《管子》与《礼记·月令》的阴阳五行说、物候思想、农时思想和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两者在科学思想上有着相似之处,虽不能作为论断的直接证据,但可为论断的提供一定证据。

王沙力在《〈吕氏春秋〉与〈管子〉农学思想比较研究》(《中国市场》2013年第41期)一文中从主观目的、农业科学、农业管理和农业经济思想四个角度对两者的农学思想进行了比较,认为《管子》的农学思想是“进取”的,是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吕氏春秋》的农学思想是保守的,更多是为秦帝国的长治久安服务的。同时,两者的农学思想都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高旭有两篇作品分别将《管子》和《淮南子》的农业生态观和林业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在《〈管子〉与〈淮南子〉农业生态观之比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两本著作都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生态思想,其相似性表现在都坚持“农本”理念;主张天、地、人相和谐的生态观;反对人类对自然生产的过度干扰和影响。《管子》与《淮南子》相比,其农本立场受到“重商”思想的一定影响,且其农业观缺乏浓厚的黄老道家气息。在另一篇文章《〈淮南子〉与〈管子〉林业思想同异论》(《世界林业研究》2015年第6期)中表示《淮南子》与《管子》的林业思想在理论下既有共识之处,也有着各自的特点。两者都表现出“爱林”、“护林”、“植林”“用林”等思想内容。因两者时代和地域的差异,《淮南子》在林业思想上注重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的整体和谐;《管子》受齐法家和轻重派的影响,重视对山林资源国家化的管理和市场化的开发利用。两篇文章都表示《管子》所主张天、地人相和谐的“三度”农业生态观对《淮南子》影响深远。 

史向前《管子的富民思想——兼与孔子、老子富民观比较》(《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一文先就管子的富民思想进行简单的概括,并总结了富民的五大措施。后分别就为何富民和如何实现富民的问题,区别管子同孔子、老子的富民思想。最后将管子、孔子和老子的富民思想概括为国家主义、道德主义和自然主义。

康传勇在《〈管子〉与〈齐民要术〉生态农业思想比较》(《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管子》和《齐民要术》存在相似之处,如都主张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农业生产,并主张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文章认为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二者的生态农业思想在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放、生态系统的维护与利用和生产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六、对《管子》其他思想的比较研究

刘泽华的《〈商君书〉与〈管子〉人才思想比较》(《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年第5期)一文,从人才选拔标准、人才选拔方法、人才激励思想三个角度分析两者人才思想的异同:《商君书》的人才思想以“农战”为核心,以严明的法制为保障;而《管子》以道德礼仪为核心,同时强调法制的重要性。

池万兴在《论〈管子〉与〈孟子〉人才思想的异同》(《铜仁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管子》和《孟子》都反映了战国时代的人才思想与价值观念。但因时代背景不同,二者的人才思想也表现出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对人才作用的不同理解,《管子》从治国图霸的角度论述人才的作用;对于人才的标准,《管子》的标准较为宽泛;在人才的使用与选拔上,《管子》不仅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才选拔标准,而且将人才选拔制度化、法制化,但《孟子》的选拔标准就较为简单;在人才培养方面,《孟子》没有《管子》那样系统完整。

苏畅、周玄星的《〈管子〉与〈周礼〉营国思想比较》(《华中建筑》2008年第12期)一文先对《管子》和《周礼》营国思想的成因进行阐述,通过文献资料、营国思想内容、营国特点的比较,得出了两者的异同点,并加以简要的分析,阐明两者的营国思想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地位及意义所在。

金敏在《〈管子·明法〉与〈韩非子·有度〉比较》(《中外法学》1997年第6期)一文中先对《管子》一书的源流进行简要地梳理,认为《管子》一书非管仲一人之作,成书时间大致在稷下学宫“复盛”时初具规模;其后对《明法》和《有度》出现时间的先后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明法》在前,《有度》在后。

通过对《管子》思想比较研究的总结发现,学术界把《管子》经济、政治、哲学、军事、法制等思想的比较研究作为重点。比较研究丰富了《管子》研究的方法,使人们能更加深刻地了解《管子》的各类思想,有利于《管子》各类思想研究的逐渐深入。

 

 

作者简介董玉影,安徽大学历史系2017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条:第55期 文化自信背景下国家治理理论的传统发思 ——以《管子》为据      下一条:第55期 浅谈《管子》与中国古代城池建造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