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9/10/23 14:54:39
浅谈《管子》与中国古代城池建造理念
豆文凯
【摘要】中国有着悠久的城市历史和建城经验,早在先秦就形成了对于城池的选址、布局以及功能分区等理念,《管子》一书所勾画的建城理念,对于后世中国城池的建筑布局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管子;城池;理念;布局;规划;
我国城市规划有着悠久的历史,至迟自龙山文化中期就开始建造城池,从陕西神木县的石峁遗址就可以看出龙山文化时期人们高超的筑城技术以及城池建造理念,比如内城和外城、马头墙、瓮城、壁画的修饰、祍木、闭合的城墙、石砌的墩台、金字塔形的“皇城台”。这些都说明早在龙山文化中晚期城池的修筑就是经过规划和设计的。
进入商周以后,统治阶级在总结前人筑城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需求,使得城池建造理论化和系统化,从而把城市规划提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为我国建立完备的城池建造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管子》作为春秋时代著名的著述之一,对于城池的建造理念也涉及颇多,我们接下来一一阐述。
其一,关于城池选址。《管子·乘马》记载到: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建立国都,不一定要建在大山之下,但必须建立在比平原稍高的地方;太高则用水不足,而太低的话则容易被突发的洪水淹没;要因地制宜,所以说城池不必拘泥于方方正正,道路也不必笔直。筑城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城市供水问题,还要注意防范洪水,而更重要的则是因地制宜,不苛求城池的方正与道路的笔直。
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选择城池的地址,一定要选择在水量丰沛、即便于取水,又能够利于水流外排,水道相连,直接通往大河大川。同样也是说到了城市选址以及用水和排水的问题。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这样的理念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毫不过时。
比如齐都临淄城就是依据地形而修筑,以至于城池十分的不规整,而且其城市道路也是曲直相接,再比如汉长安城就是根据地势和军事需求而修筑,所以城池呈不规则图形,再后来,以至于清代都城呈现“凸”字型。
其二,关于城防。《管子·度地》记载到:
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树以荆棘,上相穑著者,所以为固也。
这段话是说天子处于中间就可以说是很坚固了,这要归因于地势的好,里边是城,外边是郭,如果地势较高则挖壕沟,如果地势低则筑堤蓄水,这才是固若金汤的城池,墙上再种上荆棘,使之交错纵横,就更加牢固了。这样的理念早在半坡遗址就有十分明显的表现,即半坡遗址的村落外围有一圈深深地壕沟来起到防卫的作用,当然这样的做法在后代也是屡见不鲜,比如西夏赫连勃勃在今天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境内修筑的统万城周围就有比较深的壕沟,来起到防卫的作用,现存的明西安城墙外的的护城河以及北京城的护城河在古代都是起到了防卫的作用。即使在现在这样的防卫理念也依旧存在,比如被民居在院墙筑好之后往往在墙的顶部树一些碎玻璃渣,从而起到防卫的作用。虽时隔千载,但《管子》所标明的筑城理念在今天依旧应用广泛,而且逐渐下移至平民百姓,可见《管子》一书的影响力之大。
其三,关于城市内部分区的布局。《管子·八观》记载到:
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里域不可以横通,闾闬不可以毋阖,宫垣关闭不可以不修。故大城不完,则乱贼之人谋;郭周外通,则奸遁逾越者作;里域横通,则攘夺窃盗者不止;闾闬无阖,外内交通,则男女无别;宫垣不备,关闭不固,虽有良货,不能守也。……明君者,闭其门,塞其涂,弇其迹,使民毋由接于淫非之地,是以民之道正行善也若性然。故罪罚寡而民以治矣。
《管子·八观》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内城的城墙不可不坚固完整,外城的四周不可有外通的空隙,里的边界不可以左右横通,闾门不可不注意关闭,院墙与门闩不可不注意整修。因为,内城不完整,作乱为害的人就会图谋不轨;外城有空隙,奸遁越境的人就可以行事;里的边界随意横通,抢夺盗窃的就不会停止;闾门不关,内外随意交往,男女之间就没有界限;院墙不备,城门不牢,虽有宝贵的财货也是无法保管的。
据杨宽研究,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关于封闭式城池的最早理念了,就是说为了防止“乱贼之人”、“奸遁逾越者”、“攘夺窃盗者”和“男女无别”,必须防止“大城不完”、“郭周外通”、“里域横通”,必须“闭其门”、“塞其涂”、“弇其迹”,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人们的犯罪机会,从而达到维持治安的目的。《说文》有:“里,居也,从田,从土”,说明“里”是人们居住的地方。“里域不可以横通”就说明这里的“里”里面只能有一条道路,在“里”的两端或者一段设置“里门”来控制居民的出入,这样就便于检查出入人员的情况,有利于维护治安,而不至于出现“乱贼之人”、“奸遁逾越”、“攘夺窃盗”和“男女无别”这样的情况。
再比如《管子·八观》中说:
州里不鬲,闾闬不设,出入毋时,早晏不禁,则攘夺窃盗,攻击残贼之民,毋自胜矣。食谷水,巷凿井,场容接,树木茂,宫墙毁坏,门户不闭,外内交通,则男女之别毋自正矣。
这就是说州里之间没有隔墙,里门没有安设,出入没有定时,早晚不加管理;对于抢夺、盗窃、殴打、害人的分子,就无法加以管制了。吃同一条山谷里的水,在一个巷子里打井,场院菜圃相连,树木茂密,院墙破损,门户不闭,内外随便往来;男女之间的界限,也就无法规正了。为了抢夺、盗窃、殴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里”的设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里的“里”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闾里”、“里坊”等成为,虽称呼不同,但实质未变,这样的理念也为后世所继承,比如汉代有“闾里”160个,唐代可谓是“里坊”制度的巅峰,在唐代有109坊,并且设置专门的官职来管理。
“里”或者“里坊”制都是关于城市整体规划的理念之一,即就是城市的封闭性,城市的封闭性对于防范“乱贼之人”、“奸遁逾越”、“攘夺窃盗”和“男女无别”都有极大的作用,尽管“里坊”制在宋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被打破,但是城池整体的封闭性一直延续下来,这也成为后世延续几千年的筑城理念。
以上都是从空间防范、监控的角度强调城池围合的重要性。除此之外,《管子》一书对于城市的分区功能也做了阐述,《管子·小匡》中说:
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子对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
这是说桓公说问管仲:“划定人民居处,安排人民职业,应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的柱石之民,不可使他们杂居,杂居则说的话做的事都不一样。因此,圣王总是安排士住于闲静之地,安排农户靠近田野,安置工匠靠近官府,安置商人靠近市场。”
《管子·大匡》中又说: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管子的“四民”是基于最初的社会分工而形成的职业分层,即所谓的“四民分业定居”,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四民分业定居”的理念,按照士、农、工、商四民的职业结构来划分居住区域。《管子》充分考虑到“士农工商四民”的职业特点,确定按照职业划分居住区域,以利于各个社会集团内部老少职业技能的传承。按照就近原则,妥善安置居民,划分居民区,这不仅有利于国家的管理,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这样的规划理念在今天也依然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成分。
《管子》作为子书之一,其在城市规划及建设方面的论述不是那么广为人知。但从以上几方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管子》中所主张的因地制宜原则和城市功能分布,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在后世很多城市的营建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管子》所倡导建城思想,比如南宋临安城、宋元时期的泉州城、唐代扬州城都只是在程度与形式上有所差别。
《管子》的城市思想,遵循了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发展。即便是对于现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特别是在强调“和谐”社会的今天。
先民营建聚落与城或城市的原则:根据各自所处的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在需要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才有可能进行营城活动的前提下,《管子》主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先进思想,并将之贯彻全书始终。
从史前聚落开始对以上原则的轻尝浅试,到史前城址的广泛运用,再到夏商西周三代城址的更深一层,这个过程是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规律相吻合的,并伴随着东周以前城市初步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用不争的事实描述着其在营城中的先验性。
不仅是先秦时期的城市规划遵循着这样的原则,即使是后世的城市规划也依旧遵循着《管子》一书中所提出的城市规划理念,即使在今天,因地制宜和分区规划的理念也丝毫不过时。由此可见,《管子》营城思想不是空泛的纯理论,它不仅总结、归纳自实践,也将能有效地运用于实际,体现了其高于时代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 (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 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08.
[2] 董祚继,吴运娟编著.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
[3] 张杰著.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修订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01.
[4] 斗南编著.历史文化常识全知道[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01.
[5] (唐)魏徵等编撰;张超译注.群书治要选注(精编典藏版)[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
[6] 付文科著.孔子庄子生涯发展思想比较研究[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
[7](清)纪昀总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
[8](汉)司汉迁著. 史记[M]. 北京:线装书局, 2006.12.
[9] 杨宽著.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12.
(作者简介:豆文凯,安徽大学历史系2017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