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57期 地政、四维、孝悌 ——管子“一匡天下”三大基础工程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9/10/23 15:23:32


 

地政、四维、孝悌

——管子“一匡天下”三大基础工程

周怀宇

(编者按:本文节选作者原文第一章节)

 

内容提要地政、四维、孝悌,是管子相齐的三大新政。这三项新政,不惟功在齐国,也惠及全社会全天下。

地政,是经济领域土地制度重建,涉及土壤研究、土地调查、土地分配、赋税新规等,是牵动很多社会问题的重大而又复杂的改革,是经济基础领域的系统工程。

四维,是思想领域的意识形态重建,涉及原有意识形态的扬弃。精辟提出了新的意识形态,即礼义廉耻,藉以重塑社会转型时期相适应的思想风貌,是一项重塑社会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工程。

孝悌,是社会基本经济体“家庭”的构建,涉及家庭成员构成、伦理秩序、家规家风、责任义务等,是一项社会基本经济细胞体的创造工程。

简而言之,即是“治地”、“治人”、“治家”三大系统工程。具有战略意义,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带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问题。

春秋时期,是夏商周以来社会历史发展进入最好时期。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强烈要求相适应的社会条件。管子三大新政,正是在经济基础、意识形态、社会经济体方面大幅度创新,精准捕捉了那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顺应矛盾规律,扫除了社会发展的障碍,改善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人类命运,引领全社会发展,成为真正“一匡天下”真正内涵。

 

关键词: 《管子》 一匡天下  地政  四维  孝悌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全社会、全天下的人类命运。认识社会主要矛盾,顺应矛盾规律,实时制定相适应的积极措施,就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引领全社会全天下改善人类命运。管子那个时代,把引领社会前进与发展,称之为“一匡天下”。

管子相齐42年,历史贡献很多。“一匡天下”是其远大政治理想。《管子·地员》篇,开篇云:“夫管仲之匡天下也,其施七尺。”说明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和“匡天下”的远大目标相联系。哪怕提出一项新的长度单位“施”,也和“匡天下”之伟业相联系。

管子和桓公讨论帝、王、霸三种政治模式,实际上是引导桓公把“一匡天下”作为最高政治理想。而管子一生,即是着眼于最高理想,辅佐桓公“匡天下”。

“匡天下”,不是“霸天下”,而是立足全局,长远、根本利益,治理社会。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长足进步,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这一新的历史特征,要求有相适应的社会条件,包含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乃至社会基本经济体等各个方面作出新的调整和改革,达到“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五行》)尤其是带有全局、长远、根本性的社会矛盾,需要及时认识和揭示,并作出迅速改革,以满足社会迅猛发展的势头。

管子立足齐国,以齐国为平台,实施各种改革。其中有三项改革“地政”“四维”和“孝悌”,是事关全局、长远、根本利益的改革。管子成功地实施于社会实践,引领齐国顺利过渡到新的历史时期。春秋时期,正是诸侯国之间相互交流的活跃时期,各个诸侯国相互沟通、联合成为常态。任何一个诸侯国,都不能够脱离全社会而独善其身。齐国改革的成功,为那个时代全社会作出垂范,这之后,各个诸侯国都相继效仿,为管子的三项改革注入了“一匡天下”意义,带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改善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一、地政:经济基础领域改革工程

管子“匡天下”思想,始于经略土地。《管子·地政》篇曰:“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政不正,则事不可理也。”管子实施这一工程,内容包括土壤分析研究,全国土地调查;在土地分配中,按照土壤质量与数量相互调剂,公正分配;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质量实施有差别的赋税制度。这是一个系统的改革工程。其中每一项子工程,都需要改变原有的社会秩序。

《管子·地员》篇,即是管子专门研究“土地”的基础工程。也就是这一篇,管子开篇即曰:“夫管仲之匡天下也”,标明了这工程的宏旨。只有完成了这一工程,才有可能实施“公正”的土地分配与赋税改革。

1、《地员》,土壤研究与土地普查

土地问题,是“正政”的根本,即是“匡天下”大业的重要起点。《地员》主旨就是土地,通篇都是论述土地问题。这是管仲“匡天下”思想的起点,也是“匡天下”思想的立足点。

管子“地员论”中,深刻揭示了土壤生态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土壤生态学概念,构建了专门评估土壤优劣的标准——“二十施指针”,辨认了全国90个土壤品种。“地员论”问世,很快应用于社会实践,转化为制定新的土地、人口、赋税、城邑规划政策提供了理论引导和数据支撑,齐国国力迅猛提升。

“地员论”的形成,继承了历史上积累的“辨土”知识,吸纳了同时期诸侯国“辨土”的经验,坚持了艰辛的土地研究与考查,其历史价值、学术地位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第一个土壤生态学理论;第一个生态文明理念的土壤标准;第一个生态文明治国的实践。《地员》成为中国最早的土壤生态学经典文献,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1)“地员论”主要内容

《管子·地员》提出了一个新的学术命题“地员”,其研究对象是土壤,内容含盖土壤结构、草木植被、粮食作物、环境位置、水源水质、人体健康等要素;其主要任务是揭示土壤生态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其理论内涵十分丰富,有很多新的创造,提出了 “其施七尺”、“地员”、“立后”、“手实”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学术新概念,阐述了崭新的土壤生态理论体系。

地员论最突出的学术成果有三:构建了“二十施”土壤指针;制定了五种特殊土壤指针;辨认“九州之土”90种。《管子·地员》篇,全文2401言(不含标点),即是这三项重大学术成果的记录,这是中华文明史的宝贵结晶。

2)《地员》诞生的背景

地员论之所以诞生,有多方面历史条件。从学术源流看,继承了周王朝长期积累的辨土之术;吸纳了同时期诸侯国的土壤资料;从社会背景看,土地制度变革成为历史潮流。

地员论问世之前,关于土壤的研究与考查,已经有了较为丰厚的积累。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上长期土壤研究的积累;二借鉴同时期各诸侯国土壤资料。

中国具有悠久的农业史,土壤的考查和研究起源很早。《尚书•禹贡》,划分全国为九州,记录了各个区域的土壤。《禹贡》冀州之域,“厥土惟白壤”,扬州之域,“厥土惟涂泥”,即是关于今河北和江淮一带土壤的记载。《周礼》,亦称《周官》等文献亦有很多记载。《周官•职方》和《周官•地官•大司徒》等篇, 记载了管理土地的官员:

大司徒,佐王管理全国土地、地图和人口。

大司徒之下,建置四个部门:即土会、土宜、土均、土圭之官,各有职责。

土会之官,掌“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其中“五地”,指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种土地。需要统计土地多少和生物生长的特性。

土宜之官,掌“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即管理人民居住的生活环境,辨明12种土壤,考察12种土壤上的生物,包含动植物。

土均之官,掌“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令地贡,以敛财赋,以均齐天下之政。”郑玄注,均,平也;地贡,贡地所生,谓九谷。

土圭之官,掌“土圭之法,測土深。”

《周官•职方》篇记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榖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

周王朝建立了“朝觐”和“贡赋”制度,为全国土壤和生态信息提供了交流的渠道。各个诸侯国,每年春秋两次入京述职。春曰“朝”,秋曰“觐”。《礼记•乐记》记载:“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贡赋制度,是诸侯国向天子进贡本地物产。这两项制度,包含各地土壤的重要信息。为地员论收集“九州之土”的土壤、生态、作物,人寿等信息提供了学术来源。

周王朝的土会、土宜、土均、土圭四官,专门负责“统计土地”、“记录物产”、“调查粮食作物”、“制定贡赋”、“丈量土地”等,留有宝贵的档案,为管子地员论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地员论正是在相关资料丰厚积累的基础上,向前大大跨越了一步,提出“地员”的新概念,这是超越“土壤学”,跨越“生态学”的概念。虽然当时尚没有“生态”的名词,其内涵已经迈入“生态学”了。

明代学人评价:“《管子•地员》之篇,百谷草木果蔬之属,无微不具,所以辨水土之性,观万货之原,以为斯民衣食之基本也。” 清代学人曰:“《管子•地员》篇有赤垆、黄唐、黑埴、青商、白壤之名,皆祖述禹贡之遗意也。” 明清学者的评价,梳理了“地员论”的学术源流,也评价了“地员论”理论的突破与进步。

朝觐,是诸侯朝拜天子制度;聘享,是诸侯互相访问的制度。诸侯国相互之间的访问,有很多主题,如诸侯之丧,士吊,大夫送葬、诞辰庆贺等, 形式多样,或国君会盟,或相互派遣使节。这一制度有利于互相交流,互通有无,互惠互助。

管子相齐,充分利用这一制度,促进诸侯国联盟,加强相互交流。据《小匡》篇记载,管子任用贤臣隰朋为“行人”,主管外交事务,积极通使各诸侯国。他们派遣曹孙宿通使楚国,商容通使宋国,季友通使鲁国,徐开封通使卫国,匽尚通使燕国,审友通使晋国。又派出“游士八千人”,遍访各诸侯国,供给他们车马衣裘,多带物资粮食,多带财币,交结四方。

“游士八千人”的使节队伍,历史上绝无仅有,仅见于管子执政的大规模使节访问。《管子•小匡》记载,齐国使节,主要使命有三:其一,“收求天下之贤士”,为齐国招聘贤才;其二,“鬻之诸侯”,加强友好往来与贸易,甚至直接签约贸易;其三,所到之国,需“观其上下之所贵好,择其沈乱者而先政之。”亦即考察各国国情,为齐国提供外交决策。所谓“观其上下”,包罗内容广泛,包括考察各国土地资源,采集土壤资料,为地员论提供情报。

春秋初期的齐国,面临重大的社会变革问题,土地制度出现深刻矛盾。这不仅仅是齐国,而是全社会的问题,是那个时代的问题,经济基础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管子执政,积极应对土地矛盾的风口,举全国之力,开展地员论研究,正是顺应时代为迎接齐国土地制度的复杂变革作出积极准备。

早在周厉王时期,就已经遇到了土地制度的尖锐矛盾。厉王变革,《国语•周语》云:“厉始革典”。革典,就是革“籍田”之典,质言之,废除公田。

厉王“革典”,遭遇保守势力激烈反对,发生了“国人暴动”,以失败而告终。

宣王继位,坚持厉王改革路线,推行“不籍千亩”、“料民于太原”等重大土地改革。同样遇到阻力,宣王不惜动用武力,平息了矛盾冲突,稍稍前进一步。

宣王之后,一直到东周襄王,不断发生土地问题争端,土地所有制的矛盾日趋尖锐。齐桓公、管仲正处于周襄王时期,管仲历时19年,完成地员论,施之于政。齐桓公十九年(公元前668年)采纳管子建议,推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重新分配土地,平稳实施土地改革。 其后,晋国于晋惠公六年(公元前645年)“作爰田”, “案田而税”;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施“初税亩”,“履亩而税”。此后,楚、秦、郑等国也实施类似改革。楚国“量入修赋” 、秦国“为户籍”, 形成了历史大势。

3)“地员论”历史价值

在中国生态文明史上,地员论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它揭橥生态文明,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

第一个提出土壤生态理论。地员论是一个新理论,是历史上首次阐述土壤生态理论。

“地员”一词,始出《管子》,也仅见于《管子》,体现了学术上的独创性。“地员论”之前,反映土壤研究的历史,在《禹贡》、《周官》等文献有一些记载,没有上升为理论。《禹贡》九州之土及其物产记载,旨在“随山刋木”,明确九州分界和贡赋;《周礼•大司徒》有一些土壤记载,旨在建置管理机构和规定官员职责。继之乃是《地员》,系统论述了土壤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很多专有学术概念,总结了土壤与生物环境的内在规律,界定了土壤标准,评估了土壤等级,尤其是90种“九州之土”和“二十施”指针,不仅收获重大成果,而且转化到社会实践,成为治国之利器。地员论在历史上同类文献中,被视为“辨水土之性”的土壤学里程碑。历代农学、尔雅类百科、政书、类书、丛书中被广泛收录、摘引。晋郭璞注《尔雅》、宋邢昺疏《尔雅》、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玉海》、宋李昉《太平御览》、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人编纂《古微书》、明方以智撰《通雅》、明唐顺之撰《稗编》、明陈士元《论语类考》乃至《四库全书》等,均收入或者引论《地员》。

第一个测试生态文明的土壤标准。

地员论在土壤研究方面,构建了土壤评估的多种模式,制定了系统的土壤标准;依据数据,评估土壤优劣,排列土壤等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研究性评估,创造了中国土壤评估的开端。用当代评估学的视野考察,地员论的土壤评估,有很多特色,也其很多积极意义。其一,评估形式多样性。构建了多种评估模式,架构庞大而又内涵清晰。其二,自成评估系统。“九州之土”90种,基本上包含全国土壤类型,依据地形、特性、生态环境、人土关系等,细化土壤鉴别标准,排列优劣等次。制定了评估指标16项,90种土壤,累计完成1440项评估标准。上述各种列表,可窥评估系统之一斑。有些列表有很多栏目是“空缺”,这是评估的终端形式,是评估之后的一种结论。其三,指标明确操作简便。地员论制定土壤标准的终端成果简明扼要,检测土壤十分方便。例如“二十施”和“五种特殊土壤”指针,指标清晰,逐项对照,即可获得结论。在社会实践中,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土地资源,各方面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不一样,需求土地的种类也不一样。在当时土地国有制的背景下,土地使用权的分配越公正,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越有利于充分开发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繁荣。

第一个重视生态文明的治国实践。地员论,是体现生态文明的理论文献。管子举全国之力,完成了这一理论创造,并且依据这一理论制定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深化国家政治、经济改革,推动社会发展。也推进了历史上生态文明的进程。从科学发展观看,这也标志了历史上唯物论的思想路线取得了重大进步。

 

2、《地政》,“地员论”向实践转化

地员论诞生以后,齐国公布于世,学术成果为社会各界所应用,成为国家以及各个部门制定各种政策的理论依据。在土地分配、调整赋税、规划封国、城邑建置、开发山海、乃至调整经济结构等社会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土地改革、城邑建设、新的经济开发,即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举其要者,考论于次。

1)“相地而衰征”

“相地而衰征”,是《管子》提出的赋税制度。核心内容是区别土地美恶,实施有差别的土地分配和征收赋税。

这是一项新的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始于齐国,乃管仲顺时应变的土地改革举措。

实施“相地而衰征”,其关键是“相地”,即区分土壤优劣,实施公正的土地分配。地员论完成了“相地”的学术研究,初步解决了这一关键性问题,推动这一政策顺利实施。

第一,指导“相壤宜”。

所谓“相壤宜”,即因地制宜开垦、种植或开发。《管子·山国轨》篇,列举了多种土壤加以说明,“有莞蒲之壤,有竹箭檀柘之壤,有汜下渐泽之壤,有水潦鱼鳖之壤。”这“四壤”各有不同的特性,有适宜生长莞蒲的藻泽地,有适宜生长竹箭檀柘的山地,有低下可以蓄水的涝洼地,有适宜生长鱼鳖的池塘,结合土地资源的特点,分别加以利用,深化经济开发。

管子地员论确立了“相壤宜”的土地开发战略,这是尊重土地特点和自然规律的进步思想。

第二,支撑“地均”政策

“地均以实数”,这是《管子·乘马》篇记载的一项土地改革政策。何谓“地均”?何谓“实数”?先说明实数。就是核实可耕地的数量、瘠沃等,包含生态状况。在“实数”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级别折算。经过折算,分配耕种土地。这才是“地均”。如何折算,这同样是一件难事,地员论解决了这一疑难。

第三,“轻征”赋税

“相地而衰征”,是普遍性的赋税政策,对于特殊土壤,需要减轻赋税,称之为“轻征”,是相应的惠民政策。《乘马》篇曰:“十仞见水不大潦,五尺见水不大旱。十一仞见水轻征,十分去二三,二则去三四,四则去四,五则去半,比之於山。”由上而知,地下十一仞见水的田地易旱,应减轻租税十分之二三,十二仞见水的减轻十分之三四,十四仞见水的减轻十分之四,十五仞见水的减去一半。征税减免细则,其理论依据即是地员论,增强了赋税的公正性。

2)引领城邑建置

“地之守在城”,这是管子的战略思想。其核心内容,建置城邑,构建经济文化中心,推进土地开发。其实质是推进城镇化。

春秋时代,衡量国力大小,往往考量城池多少。两国交兵,胜负也以攻城夺邑多少为标志。管子依据地员论,制定一系列土地政策,推进城邑建置。

其一,“均地”引领城邑建置

《权修》篇阐述了建置城邑的思想,曰: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

精辟论述了“土地”、“人口”和“城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这一思想支配下,制定了相关的土地、人口政策,推进城邑建置。其中关于城邑建置的土地划分,《乘马》篇提出了具体政策,曰:

上地方八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下地方百二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以上地方八十里,与下地方百二十里,通于中地方百里。

上述关于封邑占有土地的分配数据和土地级别之间的比例,即是一项规划城邑建置的“均地”政策。

这一政策中,有“上地”、“中地”、“下地”,依据土地级别,授予土地,建置封国国都、都邑、卿大夫士的采邑等等。国家授予土地,必然会遇到土地优劣,实施“均地”政策,用加减土地面积来调节土地优劣,趋于相对公平,鼓励封国、采邑的积极性,加速城邑建置的进程。

其二,优化城邑选址

建置城邑,如何选址?地员论为选择城邑建置的地理位置,提供了很多值得参考的指标,启迪和普及了居住环境与人寿关系的认识。在“三土”分类和“二十施”指针中,即有生态环境与人寿关系的论断。依据上表,略择几例如下:

五施之地,“其水仓,其民强”;

四施之地,“其水白而甘,其民寿”;

五粟土,“寡疾难老,士女皆好。其民工巧,其泉黄白,其人夷姤。”

五沃土,“其人坚劲,寡有疥骚,终无痟酲(xiāo chéng,头痛眩晕)。

五位土,“其人轻直,省事少食。”

上述记载,体现了对于环境与人寿关系的认识,启迪了人的“生态”意识,指导人们选择居住环境;这一意识,也转化为各级封邑主选址的自觉行为。《立国》篇记载了一份城邑选址的文件,其文曰: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其含义是凡营建都城,应该注意选址。一般建在大山下,或者大河旁。城址高度不可高到遭受干旱,要有充足的水源;低不可低到太接近河流,这样可以节省防水沟堤的费用。构建城郭,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资源,凭借地势,不必拘于方圆规矩,道路也不必拘于平直。以上三言两语,表述了关注生态环境的选址思想。《度地》篇,又有进一步论述,曰:

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养其人,以育六畜。

上述城邑选址的思路,鲜明体现了重视生态环境的观念,而这正是地员论在社会实践的深刻影响。

其三,加速了城邑建置进程

燕昭王时期,乐毅“攻齐,下七十余城。”(《战国策》卷30)反映了齐国拥有城邑的数量,这在诸侯国中,名列前茅。这虽然是战国时期的历史,这一历史事件,透露了一个信息,海岱之间,这70多座城池的建置,正是管仲推行城邑建置思想路线的结果。管仲时代,齐国城邑建置,“国”之下有“都”、“州”、“术”等,《管子·度地》篇,曰:“百家为里,里十为术,术十为州,州十为都,都十为霸国。”

各级城邑建置,不仅加快城邑发育发展的速度,客观上也扩大了土地开垦与开发,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引导经济结构调整

地员论指示了很多土地不适宜农业生产,辩证启迪了其它经济开发的用途。

“官天財”,这是管子独创的学术命题,提出了开发天然资源的新思路,如山林、海洋、河流、湖泊、矿藏等。

《管子·山国轨》篇论曰:“轨守其时,有官天财。”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经济转型,开发新的经济资源,对于不能够生产粮食的土地,制定“官天财”、“官山海”的开发政策,组织百姓投入山海经济的宏大事业,这是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山至数》篇论曰:“君有山,山有金,以立币。”含义是国家有山,山中产铜,可用铜铸造钱币。《地数》篇论曰:

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苟山之见其荣者,君谨封而祭之。

《地数》篇又论曰:出铜之山467,出铁之山3609。这些信息和数据,正是来源与地员论“五种特殊土壤”的开发和利用。

 

(作者简介:周怀宇,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副会长,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


上一条:第57期 《管子》德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一条:第57期 地方志记载管仲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