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9/10/23 15:24:25
《管子》德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宋玉顺
【内容提要】本文分别以《管子》重德,德之内涵,德教原则等论证《管子》的道德思想,并揭示《管子》德论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管子》重德;德教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管子》被称为齐文化的代表作和百科全书,它不仅重经济、重政治、重军事,同时也重道德。它对道德的论证,往往与强国、霸业联系起来,其重视程度不逊于儒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那么,《管子》的道德思想,便是可借鉴的最佳选择。下面分几个问题论证之:
一、重德
齐文化是重德向善的文化,《管子》尤甚。在《管子》中“德”字出现二百四十余次,不仅远超其他先秦典籍,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同时期著作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一)国有德则兴
《管子》作者之所以重德,是因为他们认为德在治国安邦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之,则国昌;无之,则国亡。这是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管子·法法》(下只注篇名)曰:“国无以小与不幸而削亡者,必主与大臣之德行失于身也……国无以大与幸而有功名者,必主与大臣之德行得于身矣。”意思是说:国家从来没有因为小和不幸而削弱危亡的,一定是因为君主和大臣自身失德。国家也没有因为大和侥幸而成功立名的,一定是因为君主和大臣自身有德。由此可见,君臣的有德、无德是决定国家兴亡的根本条件。
《重令》曰:“德不加于弱小,威不信于诸侯……而求霸诸侯,不可得也。”“德不能怀远国,令不能一诸侯,而求王天下,不可得也。”是说“德惠没有施加于弱小的国家,威望不能取信于强大的国家……还指望称霸诸侯,是办不到的。”“德惠不能笼络远方的国家,号令不能统一众多的诸侯,还指望称王天下,是办不到的。”由此可见,“德”是称霸诸侯、王天下的必备条件。
《管子·牧民》曰:“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故授有德,则国安。”要想国家稳固昌盛,就要授政于有德行的人……因此,授政于有德行的人,国家就稳固昌盛。
正因为“德”对于国家兴盛的重要作用,所以《管子》作者十分强调执政者修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法法》曰:“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是故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意思是说:政就是“正”,所谓正,是用来正确确定万物之命的,因此圣人总是精修德性,确定中道以培植这个“正”字,宣扬这个“正”字来治理国家。这段文字强调政事要持正,“过”或者“不及”都是违背“正”的。要坚持“正”,就要努力修德养性,这是做到持正的关键一步。
(二)国无德则亡
《管子》对道德作用的重视,尤其表现在对“四维”(礼、义、廉、耻)作用的认识。他们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2]把“四维”比作维系国家存在的四条巨绳,说明“四维”对维系国家命运的重要作用。他们进一步指出:“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3]
《管子》的“四维”论,是从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提出的崭新命题,既是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形态的整饰,也是对国家意识形态构成体系的全新设计。以“礼义廉耻”为核心内容,来构建国家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理论在当时无疑是领先时代的意识形态理论学说。
二、德之内容
“德”是《管子》一书出现较多的一个概念,说法种种,下面择其要者阐述之:
(一)爱民之德
《管子·正》说:“爱之、生之、养之、成之,利民不得,天下亲之,曰德。”其意思是说:爱护人们,生育人们,抚养人们,育成人们,利人而不自居为有德。使天下人都来亲近,这叫作“德”。简要概括之:“爱民无私曰德”[4],即爱民不出于私心,不偏私叫作“德”。
“爱民无私曰德”,反映了很强的民本理念,是对奴隶主贵族仇视人民反动意识的极大否定。春秋战国时代,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管子》作者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和取得霸业,就要取得人民的支持。要取得人民的支持,执政者就要加强自我修养,把“德”统一到“爱民无私”这一标准。
爱民决不是空头说教,而要做到实实在在的利民、富民、乐民、教民。《管子》作者认为,首先要做到政顺民心,满足人民的四种愿望,即“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5]若此就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管子·五辅》把爱民的六项措施,即发展经济,改善政治,扶危济困等称之为“德有六兴”。由此可见,《管子》倡导的爱民之德,必然引出爱民的德政。这样做实际上为实施德教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这是《管子》伦理思想最具积极意义的光辉点。
(二)礼义廉耻道德观念
《管子》对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念十分重视:
对于礼,《管子》说:“上、下有仪,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6]进一步指出:“上与下没有礼仪就要乱,贵与贱不守本分就要争,长与幼没有等次就要叛离,贫与富不依法度就失去节制。上下乱,贵贱争,长幼叛离,贫富失去节制,而国家不陷于混乱,是没有听说过的。因此,圣明的君主总是以八礼来教导人民。”[7]还进一步强调:人必知礼然后才能恭敬,恭敬然后才能尊让,尊让然后才能少长贵贱不相逾越,少长贵贱不相逾越,乱事就不会产生而祸患也不会发作了。因此说:“礼是不可不重视的。”[8]“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9]总之,《管子》作者是从社会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来阐发推行“礼”的重要作用。
对于“义”,《管子·五辅》说:“义有七方面的内容,分别为:用孝悌慈惠来奉养亲属,用恭敬忠信来事奉君上,用公正友爱来推行礼节,用端正克制来避免犯罪,用节约省用来防备饥荒,用敦厚朴实来戒备祸乱,用和睦协调来防止敌寇。这就是义的实际内容。”《管子》进一步阐明了推行义的重要作用,说“夫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动威乃可以战胜而守固。故曰:义不可不行也。”[10]这就是说,推行义是促进百姓道德中正、和睦团结、社会安定和谐,以及国家强盛的重要措施,必须大力推行之。
如果说礼主要是规正人们行为的话,那么义则主要规正人们的思想,培养人们的伦理意识,陶冶人们的情操。礼是外化的,义是内在的。
《管子·牧民》在谈到“廉”“耻”时说:“廉不蔽恶,耻不从枉……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也就是说:做到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懂得耻,就不会投机取巧……不掩饰过错,品行就自然端正;不追随邪曲,坏事就不会发生。
《管子》的“礼义廉耻”的四维论,就是当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观,与当时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要培育这一核心价值观,就要通过道德教育,解决人们的灵魂问题,使之自觉尊礼仪,守规范,构建相对和谐的社会,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兴旺昌盛,勇于奉献,最终实现“合诸侯、匡天下”的宏伟目标。
(三)传统美德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炼。
对这些传统美德,《管子》也有充分的阐发:
1、爱国。爱国,即热爱自己的国家。为了国家的富强、统一,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甚至牺牲自己的一切也在所不惜。爱国思想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今天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和重要措施。
《管子》反映的管仲爱国之德,是充分的:
其一:表现在管仲的人生价值观。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位,公子纠败亡,管仲没有随他而亡。《管子·大匡》揭示了他这样做的原因:“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则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则夷吾生。夷吾生则齐国利,夷吾死,则齐国不利。”管仲的自言充分表现了他冲破传统观念,生为国生、死为国死的爱国情怀。
其二:表现在管仲“尊王攘夷”的功业。所谓尊王,即尊周天子,当时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所谓攘夷,即加强华夏民族的团结,共同抵御戎狄的入侵。这一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不仅创建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而且维护了中原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于凝聚华夏民族精神,保卫华夏文明有着重大意义。孔子高度评价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11]由此观之,管仲的爱国思想,民族精神是极为突出的。
2、敬业。敬业,就是各行各业的人员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埋头苦干,尽心尽责,是对人们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对于敬业,《管子·五辅》阐述了执政者与百姓各敬其业的内容。说:“五务者何?曰:君择臣而任官,大夫任官辩事,官长任事、守职,士修身功材,庶人耕农树艺。”分别对君主、大夫、长官、士、百姓的职责作了规定,使其一心一意从事本务。《管子·小匡》则详细地对士、农、工、商四民的职责,提出了要求。这是管子定民之居,成民之事的重大举措。
3、诚信。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对于诚信,《小问》曰:“泽命不渝,信也。”是说舍掉生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枢言》曰:“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说:先王重视诚信,有了诚信,天下各国就结交了。《小问》曰:“信也者,民信之。”是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形势解》曰:“言而不信则民不附”,是说言行不一,民不亲附。《管子》特别强调赏罚必信。《牧民》曰:“信庆赏则民轻难”,只要奖赏守信,人民就不怕死难。《管子·版法解》曰:“刑赏信必则善劝而奸止。”赏罚奖赏一定实行,那么善行就得到劝勉,奸情就能得到制止。《管子·八观》则明言赏罚不信,对国家治理具有极大的危害。说:“赏罚不信,五年而破。”可见赏罚不信是导致国家危亡的重要因素。《形势解》曰:“中情信诚,则名誉美矣,修行谨敬则尊显附矣。”是说内心信诚则会有美名赞誉,修养严谨则赢得尊荣显贵。总之,诚信是道德之基,国无信不强,人无信不立。管仲就是一个讲诚信的人。《管子·小匡》载鲍叔牙举荐管仲为相时说自己有五个方面不如管仲,其中之一就是“忠信可结于诸侯”,不如管仲。管仲的事业之所以成功,齐国之所以能够强大,与管仲的诚信之德有直接关系。
4、友善。友善,强调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首先《管子》主张仁爱。对“仁”的解释,《小问》曰:“非已所欲,勿施于人,仁也。”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人,就是仁。《枢言》曰:“人欲利,我利之,人谓我仁。”是说:人们想要获得利,我便给予利,人们就会说我仁爱。这些观点与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一致的。
其次,要做到孝悌忠信。《戒》曰:“孝悌者,仁之祖也。忠信者,交之庆也。”是说:孝悌是实行仁爱的基础,忠信是交友的依托。《管子》主张人与人之间要做到真诚。《形势解》曰:“与人交,多诈伪无情实,偷取一切,谓之乌集之交。乌集之交,初虽相欢,后必相咄。”是说:与人交往,多存欺诈虚伪,没有真情实意,只求个人私利,这是乌鸦聚集式的交往。这种交往是不能持久的。
管鲍之交,可称为友善之交的典范。他们二人从小就是好朋友,长大后一起当兵,从政、经商,鲍叔牙在管仲穷困潦倒时给予全力帮助。后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位,公子小白在鲍叔牙辅佐下取得了君位,管仲因公子纠夺权失败困于鲁。《管子·小匡》记载:齐桓公命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坚辞不受,并列举管仲治国才能,力劝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任管仲为相。管仲为相后,鲍叔牙支持管仲持政治国,创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
《管子·戒》记载了管仲临终荐相的事。管仲临终,齐桓公探视,问及继任宰相人选,并首先提到鲍叔牙。管仲认为,鲍叔是个君子,即使是千乘兵车的大国送给他,他也不会接受。但他不能为相,因为他的为人,好为善事,过分憎恶坏人,见到一件坏事就终身不忘。由此可见,管、鲍之交,是纯正至真的友谊,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非从个人私利而交。
《管子》阐述的这些传统美德,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今天,对这些道德观念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这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德教原则
既然《管子》作者重视德,那么就必然重视道德教育,其德教原则,至今有着重要启迪意义。
其一,仓廪实与知礼节
《管子·牧民》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名言告诉我们: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德教的基础,很难想象人们饿着肚子、光着屁股去接受礼义、法度的教育。因之《管子》作者在强调德教的同时,又主张实施相应的德政措施,如本文前所阐述的“德之六兴”即是。
应该看到: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虽然决定道德教化,但是单纯的物质生活的改善不能代替道德教育。《管子》作者已经看到因为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所产生的骄奢情绪是十分危险的。故曰:“人心之变,有余则骄,骄则缓怠……缓怠者,民乱于内。”[12]基于此,《管子》在重视物质生产的同时,又把德教摆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把礼义之教比作治国之纲,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计。如果只注重发展经济而忽视道德教育,虽然经济上去了,但国人道德缺失这是十分危险的。
其二,法教并举
既重视德教,又重视法治;二者兼施并用。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是既区别于孔孟之儒,又不同于秦晋法家的独具特色的治国主张,也是先秦时期最为全面的政治教育思想。“治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百官服事者,离法而治则不祥;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13]。只有将法、教结合起来,实施综合治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法治对于德教的补充促进作用,表现在当道德规范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时,法治要承担起惩治违法犯罪的责任,从而震撼人们的内心世界,纯净人们的灵魂。即如《权修》所言:“明智礼足以教之”,使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以法治促使“百姓皆说(悦)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至矣。”《管子》作者已经意识到,离开法治,道德教育是不能卓有成效的。因此从治国大计出发,《管子》主张兼施并用,使人们的行为既符合道德的规范,又符合法治的规范。
其三,治官化民,其要在上
《管子》作者认为,上层执政者的以身作则是实施德教的前提。从这一原则出发,他们一再强调:“主身者,正德之本也……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14]
君主德正与否直接影响着群臣的官德官风。君主“居身论道,则群臣服教,百吏严断,莫敢开私焉。”[15]“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为人臣者援私以为公”[16]。同样,君主的道德,对百姓也有巨大的感染作用。如:“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君臣下》)还说:“上之人务德,而下之人守节,义礼成形于上,而善下通于民。”[17]
除君主外,各级官吏的德行对教化的影响极大。“官不得枉法,吏不得为私,民知事吏之无益,故财货不行于吏……故奸诈之人不得行其私。”[18]反之,“奸吏伤官法……法伤则货上流……货上流则官德毁”,这是造成社会风气败坏的重要原因。为此,《管子》主张“选贤论才,而待之以法。”[19]以法治吏。
其四,防微杜渐,积善成德
《管子》作者认为道德教育,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因为人的优秀品德,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一个人走上邪路,是由小邪而引起的。他们说:“凡牧民者,欲民之正也。欲民之正,则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20]由此类推:“要求人们有礼,就不可不重视小礼。因为不重视小礼,而要求百姓能行大礼,是办不到的。要求人们有义,不可不实行小义。因为不行小义,而要求百姓能行大义是办不到的。”对于廉耻的修养也是如此。他们反复强调,“凡牧民者,欲民之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饰小耻、禁微邪,此厉民之道也。民之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饰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21]
《管子》的这一防微杜渐、积善成德的主张,充满唯物辩证的精神,很有实际操作的价值,对后世影响较大,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名言与此有关。
其五,以德树人,以德选才
《管子》有句名言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2]强调人才的培养比物质的生产还重要。
在如何培养人才问题上,《管子》主张采取多种渠道,突出道德教育。《管子·弟子职》经郭沫若先生考证,被认为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开篇明确写道:“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其以德育人的思想是显然的。“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是当时齐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不仅有利于各行各业的人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利于道德的培养。如对“士”的要求:“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悌。”[23]同时又重视职业道德的教育。《管子·乘马》曰:“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可见,遵行诚信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管子的“三选”法选贤的标准也是突出“德”,其标准是:“为义、好学、聪明、质仁(质性仁厚),慈孝于父母、长悌”[24]六项标准。任官时务必坚持“德”的原则,即“举德以就列,不类无德”[25],“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26],只有行仁政而爱民,坚持以民为本,为民兴利除害者,才能委以重任。
总之,《管子》主张通过多种渠道、各种措施强化“德”的教育,目的是树人、选才,最终目标是强国富民,实现霸业。
四、《管子》德论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借鉴价值
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传统道德是为现实服务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充分肯定中华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山东曲阜视察时,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管子》德论的借鉴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其一、《管子》以礼、义、廉、耻作为社会价值观的思想和实践是值得借鉴的。《管子》把礼、义、廉、耻之教视为治国之纲、兴国之本,是当时治国理念的创新。2014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在论述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时引用了《管子·牧民》中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名句,强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安邦的根本大计。由此可见,《管子》“四维”论的借鉴价值。
其二、《管子》以德树人的思想和实践是值得借鉴的。《管子》重视人才,把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作为兴国、强国的战略方针,其标准是德才兼备,“既智且仁,是谓成人。”[27]既有智慧,又有道德,才是完美的人。为了培养人才,采取法教并举的方式,用制度加以规范和制约,这样的人才为当时治国的总目标服务。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样的时代新人,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敢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注重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设者。
其三、《管子》关于道德教育从小事做起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管子》把礼义廉耻作为当时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守国之度”、治国之本。但具体做法是“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饰小耻、禁微邪”,从小处着手,多渠道实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在不在、无时不有,必须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教育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四、《管子》关于道德教育,由上率先垂范的主张,是值得借鉴的。《管子》一贯主张君主、官吏、率先垂范遵行道德规范,对社会形成重德向善的风尚影响极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员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尤其要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要自觉树立和恪守爱民之德、廉洁之德,引领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使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191页
[2] [3][5]《管子·牧民》
[3] 《管子·正》
[6] [7][8][10][12]《管子·五辅》
[11]《论语·宪问》
[13]《管子·任法》 [14][16][17][19]《管子·君臣上》
[15]《管子·七法》
[18]《管子·明法解》
[20][21][22]《管子·权修》
[23][24]《管子·小匡》
[25]《管子·君臣下》
[26]《管子·立政》
[27]《管子·枢言》
(作者简介:宋玉顺,临淄齐文化研究社社长,高级讲师)
上一条:第57期 《經法》等四篇對校讀《管子》的作用 下一条:第57期 地政、四维、孝悌 ——管子“一匡天下”三大基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