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57期 “颍上”与“慎”的来龙去脉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9/10/23 15:26:00


 

“颍上”与“慎”的来龙去脉

龚 武

编者按:本文发表于《江淮文史》2010年第五期

 

  颍上最初的古名就是“颍上”的发现,对于今天颍上地域历史文化研究和建设,进而对于管子研究和建设,都该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大事情。

作为比较特殊的学术问题,我们有义务认真对待,把“颍上”与“慎”的来龙去脉搞个水落石出。

迄今已见于经传的文献中,“颍上”作为专用地名,最早出现于《左传》成公十六年晋国大将知武子率诸侯之师东征的历史(“遂侵蔡,未反。诸侯迁于颍上”。)记载。清代文史学家高泽生著《颍上风物纪》写道:

“颍上城在沙河西岸,周环三里。《左传成公十六年》:知武子以‘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遂侵蔡。未反,诸侯迁于颍上。’注:‘陈国东武平西南有鹿邑、蔡、上蔡。’《史记》列传:管夷吾,颍上人。《通鉴》注:‘隋大业二年,于今城南故郑城地置颍上县,以其地枕颍水上游,故名。’《五代史》:唐龙纪元年,朱全忠遣师古将兵自颍上趋淮南击孙儒;周显德二年帝帝亲征淮南,命白重赞将兵屯颍上。按:鹿邑至上蔡,颍上在其间,是此地未名慎已名颍也。隋以慎名颍,盖因史称‘管子颍上人’(而)因而复其初。” (《颍上风物纪》,黄山书社,2009年4月合肥第1版第1次印刷第6页)、

鲁国成公十六年,即公元前574年。《左传》的作者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比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长357岁。这意味颍上见诸于史籍上推了350年以上。这比《史记》记载的“颍上”时间上推了大约350年。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明确记载管仲的籍贯是颍上(“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生于公元前723年,那么,至少管子时代,即公元前八世纪,“颍上”已经作为地名存在。

那么,约两千七八百年前,“颍上”究竟是什么地方?《管子》记载的周代诸侯国基层组织架构,大抵是五户为一伍,五伍为一连,五连为一里,五里为一乡,五乡或更多的乡为一邑。古代还有“百里为王”一说。那么最初的颍上至少应是乡,并进而成为邑名,是邑的建制,就像今天一般的县城驻地必定在某一个镇一样。接下来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颍上何以改称慎?二是颍上古城在何方?

先看第一个问题:颍上何以改称慎?

楚平王(芈姓)时代,手下一个大臣叫无极,善于巴结领导,受到楚平王特别器重,凡事言听计从。无极千方百计讨好曲意奉承楚平王。这时,楚平王的大儿子公子建立为世子(接班人),到了婚配的年龄了,楚国向秦国求亲,秦哀公之女大美女伯嬴被嫁楚国。秦国盛产美女,所以喜欢以女事人,热衷和亲。从晋文公重耳居秦开始,秦穆公就把已经许配给重耳侄子的美女孟嬴硬要许配给重耳,重耳不乐意乱伦还不行,因为婚姻是政治。这就是 “秦晋之好”成语的来历。

此番,秦楚之好,前往迎亲的正是佞臣无极。路上,无极一看伯嬴美貌非凡,待车队快到寿春了,就先跑回来就跟楚平王报告。楚国盛产好色的国君,楚平王也不例外,看见无极,就问儿媳相貌如何。无极添油加醋地渲染伯嬴如何美若天仙,就连著名的褒姒、妲己也不能跟她相提并论,云云。一下子就把楚平王的花心给勾出来了。楚平王自叹自己艳福不深。无极见人下菜碟,立马建议说,反正新媳妇还没有到家,大王喜欢就接到大王的宫中来不就得了嘛。楚平王说,那怎么行,公子建怎么办呢?无极说,我已经找了一个替身,就是伯嬴陪嫁来的一个齐女,生的也很美丽,大王只要重金贿赂她,让她隐瞒实情就行了。就这样,无极硬是瞒天过海,给楚平王父子娶妻来了一个调包计。
    楚平王如愿以偿得到秦女伯嬴,伯嬴一看新郎不是世子而是世子的爹,这么老,心颇不乐意,说,妾很乐意当了夫人,但王年纪太大了。楚平王说,寡人年纪虽大了,但夫人当太后却早了许多年。生米做了熟饭,也没有办法。一年以后,伯嬴生下一个儿子公子珍,为了讨好伯嬴,楚平王就许诺立珍为世子,废除公子建为世子。
   公子建被蒙在鼓里,糊里糊涂娶了齐女为妻。生下儿子公子胜(胜)。公子建的厄运就这样悄悄降临了。公子建的太傅伍奢即伍子胥的父亲,跟随公子建遭受了一系列厄运。公子建为逃避杀身之祸,逃亡宋国,伍奢平王所诱杀。
    伍奢是大忠臣,生怕自己被杀后三个儿子作乱造反,临死前就写一封意味深长的家书骗招三个儿子回来一起赴难老大老二是读书人,仅仅从老子的信里读到做官的意思,去了,结果被害习武出身的老三伍子胥却读出了信中字里行间暗藏的杀机,果敢逃匿掉了。这就发生了后来著名的伍子胥过昭关,以及最后鞭尸楚王的故事。
    伍子胥找到公子建,以图长远计较。公子建后于郑,因谋事不周,被郑国国君所杀。伍子胥携带胜逃难到吴国。楚平王死后,毕胜随伍子胥攻入楚国报仇,退兵之际孙武献计让楚国归于胜,竟被子西“许封大邑”(约周敬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484年前后),始封以河南白邑,史称白公。《左传》记载:公元前479年,白公邑击败来犯的吴军,缴获大批军械辎重。这是史书第一次关于“慎”的文字记载,这意味至少于公元前479年,楚王室出于对白公采取更为宽惠的绥靖政策,就已经把寿春临近的颍上改名为“慎”封给白公芈胜做了采邑。
    颍上为什么会易名而封呢?历史没有明文记载。好在中国汉字的长处是可以会意的。楚王室以颍上邑易名“慎”( 慎:谨于言,慎于行)字而封之,指意羋胜要小心谨慎,不要惦念着为父亲公子建报仇的前嫌。但是事与愿违,羋胜还是为父报仇心切,出兵打到了楚国的都城。白公胜屡屡要求出兵伐郑,要为父亲报仇,此事与楚王室的政治目的不和,白公自不甘心,与朝臣子西发生争执(是谓成也子西,败也子西),甚至兵戎相见,因有“白公乱楚”之说。后白公胜被叶公子高打败,自缢身亡这是前五世纪之事。

其次,颍上古城在何方?

已经见于颍上历代方志记载的颍上境内县邑级别的治所遗迹一共有四处,其中三处(江口集附近的古城遗迹、甘城遗迹和郑城即现颍城所在地)与颍上或慎有关,一处属于与颍上或慎无关的(南照镇境内的荆亭城遗迹)。但是这三处甚至四处遗迹的考古和出土文物发现都不足于证明颍上或慎邑周代或春秋战国时期的身份。甘城较早,是甘茂、甘罗祖孙的封邑城堡,大约在战国末期建立。江口集附近的古城遗迹,至少是公元五世纪还是慎的治所,往前推,慎的治所900年都是在这个地方吗?迄今考古和出土文物都不支持这种看法,而更以为那是一个汉代的古城遗迹。郑城更晚,是隋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开始成为颍上县的治所。迄今已经1400多年了。那么如果这些遗迹都不是颍上最初的治所,那么它究竟建立在哪里?换句话说,左丘明《左传》记载当年知武子率诸侯之师东征,先后攻伐了陈国、蔡国,“未反,诸侯迁于颍上”(没有原路返回,而是让诸侯迁移到颍上)的“颍上”治所究竟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首先,《左传》“颍上”治所就在今天颍上的境内,因为司马迁《史记》也记载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而后者可以与颍上民间广为流传的关于管仲和鲍叔牙出生地的口碑传说和风俗互相印证。诸侯驻扎地应当是一个人烟稠密、街市发达、仓廪充裕的进可攻退可守的邑所城堡,而决难想象他们露营河滨栖身草莽。既然排除了上述四个地方作为颍上最初邑治的可能性,那么就应当另外至少有一个地方符合或满足作为诸侯驻扎的颍上的条件。

笔者认为已知符合满足这些条件的一个地方可能就是王岗,即今天的颍上县王岗镇郑小庄子一带。证据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王岗郑小庄子地下发现了周代的贵族墓葬群,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中有鼎一件,上有丁字文,又称丁字鼎,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还有觚、爵等若干珍贵文物。兴许 “王岗”得名的缘由(“王”、“公”可以通称)盖在于此当地民众反映,王岗自古到今并没有土著王姓人家住居。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它就是公元前六世纪以前,诸侯屯兵驻扎的重镇,也即颍上的最早的邑治所在地。

王岗地理优越,南面淮河,背倚颍水,东临颍淮交汇口,西枕地势平坦物产丰饶的平岗,舟楫交通十分便利,可以设想是当年诸侯屯兵攻守的理想之地。诸侯驻扎在颍上的战略意图是分明的:即监视周天子治下的陈、蔡之类的小国,让它们安分守己,以保障晋文公霸业的长治久安。似乎从齐桓公和管仲攻伐“尔贡苞茅不入”的楚国开始,中国春秋古人政治军事作战的目的就很有意思,“王师”攻伐了某一个诸侯国之后,只是教训一下就完事,仿佛并不愿意在别的国家长久驻军、占领,最多也不过在其周边地方看守威慑一下。这有点像抗美援朝作战和中印反击战、中越反击战,打过了,战胜了立马回撤本土,而不像有些国家,徒有秦始皇帝并吞六国之志,而缺乏秦始皇统一天下之能,总是打进一个国家,就扶持一个傀儡政权,在那里过日子,结果只收获了最后陷在泥淖不能自拔的尴尬。

后来,郦道元《水经注》在描述颍河流经颍上境内(当时还叫慎)时,曾出现过一个地名:蜩蟟。方位似乎也接近王岗这个地方。但究竟是不是,还须质疑。

自从公元前五世纪,颍上“邑”改称“慎”以后,经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到公元422年,前后大约900余年,一直称为“慎邑”或“慎县”。直到出现一个的新的历史拐弯处——因战乱王朝流亡而导致的县邑治所的乔迁的“乾坤大挪移”。挪移走了慎县,挪移来了山西的娄烦郡,在颍上这块地盘上,玩起了政治的“拉锯游戏”,而且一玩就是近两个世纪。最后,娄烦挪移走了,慎县却在肥东扎下了根。1000多年后,颍上得以光复其初名。所以,高泽生曰:“是此地未名慎已名颍也。隋以慎名颍,盖因史称‘管子颍上人’(而)因而复其初。” 即颍上没有叫“慎”之前的名字叫“颍上”,隋代把“慎”改名为“颍上”,是因为史书上记载‘管子是颍上人’,因此恢复了颍上这个最初的名字。

肥东史志资料记载:

“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将当时设在颍上县江口集的慎县侨置于本地,县治设于梁园,从此逡遒为慎县所代替。南宋绍兴三十三年(1162年),因避孝宗皇帝赵(同慎)之讳,改慎县为梁县。”()

这表明慎县在1567年前就已经离开了颍上大地,并在颍上以外的地方生活了720年,并最终在847年前,完全消亡了。

日后涉及到颍上的“出身历史”,大体可以作如下表述:

颍上在历史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颍上邑阶段(公元前?——公元前五世纪初叶);

二、颍上慎(邑)县阶段(公元前五世纪初叶——公元422年);

三、颍上娄烦阶段(公元422——606年);

四、颍上县阶段(公元606——至今)。

颍上于周代建邑治。“颍上”地名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成公十六年,即公元前六世纪(前574年)。后来司马迁《史记》再次提到“颍上”,并指出颍上是管仲的家乡。管仲生于公元前723年,颍上至少公元八世纪就已经作为一个邑治存在,距今差不多有2800年的可考据的文明史。公元前5世纪,颍上改称“慎”。公元422年,即宋武帝永初三年慎县(今天颍上县江口集附近)侨置到逡遒县(即今安徽肥东县梁园镇)取逡遒而代之为慎县。颍上随即被乔迁而来的山西娄烦县所取代。隋代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颍上恢复其最初的名字——颍上,直到今天。

颍上的悠久的历史,注定了她有大段不平凡的沧桑故事。根据中国古代两大史学泰斗,编年体史书的开山左丘明,纪传体史书鼻祖司马迁他们的煌煌巨作,及其在颍上地名记载上的互文,使得“颍上”地名专属名词认定,乃至管仲乃颍上人氏的判断,都成了“见于经传”(而不是不见经传)的铁案。遗憾的是,至今国内有些出版物(甚至包括2009年版印制精美绝伦的彩图本《辞海》)编者、作者,却还坚持在“管仲”词条的释义里,把司马迁《史记》记载的的地名“颍上”, 望文生义的拆卸为“颍水之滨”,难免令人啼笑皆非。

颍上与慎的历史,在900多年的时空里存在重合的关系,换言之,后者取代了前者达900年。但颍上2800年的历史,慎也只占三分之一。关于慎(邑)县的历史,则可以这样表述:

  慎县在历史上分“颍上慎(邑)县(公元前五世纪初叶——公元422年)”,和“肥东慎县(公元422——1162年)”两个阶段。公元前5世纪,由颍上邑改称慎邑;公元422年,即宋武帝永初三年慎县(今天颍上县江口集附近)侨置到逡遒县,即今安徽肥东县梁园镇,取逡遒而代之为慎县,直到南宋绍兴三十三年(公元1162年)。慎县在颍上存设约900年。迁移出颍上之后,慎县在肥东梁园继续存续720年,后为梁县所取代。慎县在历史上一共存在约1620年左右

至此,我们已经有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结论:“慎”与“颍上”已经变成了存在互文关系的不同的两个概念,二者即使存在一种历史沿革的继承关系,而逻辑上和事实上又并非完全等同。今后用“慎城”来指代“颍上”将只能在严格的意义上使用,而这将意味着作为文化品牌和地域形象意义上的“慎城”已经成为历史。我们将更多的使用“颍上”这个古老而有充满活力的地名,并一劳永逸地把它与管子的名字联系起来。

最后,如果这个结论还存在问题,请读者批评指正。倘若没有问题,它或者理应得到有关方面和社会各界的认同、传播。但愿这不是笔者的一厢情愿的奢望。


上一条:第57期 管仲故里颍上县说综考      下一条:第57期 论《管子》的仁义思想及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