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57期 管仲故里颍上县说综考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9/10/23 15:26:49


管仲故里颍上县说综考

陈希红  陈立柱

编者按:本文发表于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 38 卷第 3 期)。

:综合《左传》、《史记》 、晋人张湛《列子注》及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等记载的资料, 参以其他一些旁证, 说明管仲为今安徽颍上县人, 而其他多种说法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皆不能成立。

关键词:管仲;故里;颍上

做这篇文字的缘由有三 :一则论者多以为颍上为颍水上游, 检阅旧籍古无其例, 显然是以今律古 望文生义之论, 需要澄清 ;二则近世以来, 梁启超 柳诒徵等人于管仲故里各为新, 影响后学, 以致管仲究竟哪里人氏, 聚讼纷, 莫衷一是, 有待辨析 ;三则司马迁认为管仲为颍上人, 同为大家所遵信, 但颍上是否今安徽颍上县, 终没有系统之讨论和较可信证明笔者详为引述, 统而论之, 聊曰综考

以往研究之检讨

管仲是春秋早期著名的政治家, 相齐桓而霸诸侯, 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么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哪里人氏? 最先回答这一问题的是司马迁。他在 史记 · 管晏列传 中说: 管仲夷吾者, 颍上人也 颍水很长, 汉时也没有颍上县, 司马迁所说的颍上究竟在颍水的什么地方? 唐司马贞 索隐 : , 水名地理  颍水出阳城。汉有颍阳 临颍二县, 今亦有颍上县。司马贞说的 颍上县设于隋大业二, 即今安徽颍上县, 但他没有明说司马迁说的颍上即那时的颍上县。他又指出颍水出汉代的阳, 与汉有颍阳 临颍二县。但司马迁的颍上当唐时的何地, 他却没有说明白。据说一本叫 国名胜词典 的书直言: 管仲, 今河南省颍上县人,” 或者就是从这里得了启示? 臧励龢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其中之 各县异名表把河南临颍县之异名标为 颍上” , 可能也是受到了它的影响。 臧氏又在 颍上县条写到:古郑地。隋置颍上县。治古郑城。在今安徽颍上县南。唐移今治。[ 1] 颍上何以会成为郑国的土? 他没有说。

与臧说接近或受其影响的柳诒徵著有 中国文化史 , 其中讲到管仲的籍贯: 仲为颍上人,春秋之初, 其地属郑 [ 2] 颍上在颍水下游, 郑在颍水上, 中间隔着许 胡等多个国家, 史籍未载郑曾越数国而取其地。事实, 此地原属州来国淮北之地, 文献有明载。

左传 昭公九年云 :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 , 城父。取州来淮北之田以益之, 伍举授许男田。这个州来所属的淮北之田在城父 (今亳州东南)之南 寿县(古州来国的中心)淮河以北, 显然包括今阜阳至颍上等地。鲁昭公时期州来已为楚地, 其所属土田尚且包括此地, 春秋前期独立为国时尤当如此。颍上县有一郑城, 本于汉时郑吉封于慎县 (即今颍上)之蜩蟟郭 , 筑城, 当地人以姓名城, 故谓之郑城。杨守敬与熊会贞之《水经注疏》 早已指出这一点。[3]今传本《盐铁论》记载“大夫”与“文学”辩论中提到一个叫夷吾的为越人:“越人夷吾,戎人由余,待译而后通,而并显齐、秦,人之心于善恶同也。”“文学”的辨言中也云:“不患无由余、夷吾之伦, 患无穆、桓之听耳。”柳诒徵据此而曰:“谓管子为越人,未知所本。”[ 2] 230 其实, 清代张敦仁所作的《〈盐铁轮〉考证》, 已辩论得很清楚,所谓“越人夷吾”为历代传抄所误, 尤其是明人刻书所乱。依据 《史记》、《汉书》,夷吾实为越人蒙 (字子臧)之误,其生活的年代当战国齐威王与齐宣王时,曾助二王有所作为,只是事迹不太为后人熟知而已, 汉代的邹阳尚知之 ;又因为都是边地的少数民族,所以需要翻译才能与中原人沟通, 是以才会与戎人由余并论。张氏的详细考证收上海书店影印 《诸子集成》第8册《盐铁论·刺相篇》中。后来学者很少据此而说管子的籍里, 就是因为张敦仁早已做了考证,《史记》、《汉书》 “ 邹阳传”于相关事迹的载述也较清楚。

关于管仲的籍里, 早期文献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如《说苑·尊贤篇》 邹子说梁王云:管仲故成阴之狗盗也,天下之庸夫也,齐桓公得之以为仲父。… …太公望故老妇之出夫也,

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年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齐。

由这一段文字可以知道,成阴只是管仲曾经居而为生之地, 一如太公望居朝歌为屠户等一样, 不是说的籍贯、乡里。又《战国策· 秦策五》记载姚贾与秦王对话中提到管仲与太公望等事与《说苑》所言接近, 当为传说的不同版本。古代学者, 至少宋代以来, 一般认为管子是颍上县人, 即今安徽颍上县人。《太平寰宇记》把管子列为颍州府颍上县人,表明这一点。近代以来,学者们对于古代的记载,常常是疑而后考之,尤其喜欢标新立异,所以对于管子为今颍上县人说颇有不以为然者。梁启超于清宣统元年著成 《管子评传》,提出管仲“齐之颍上人也”。他没有任何证据,只是指出前人提出管仲为管严之子,也以为“不知何据”。所以他的管仲齐人说可能是据古代世官其职及管子在齐任职而推断的。但是, 西周后期世官制度已逐渐破坏, 到春秋时三王之后于今为庶的情况已很平常, 异地为官的也不少。如与管仲大略同时的蹇叔,本为古干 (又作邗)国的大臣,干亡居宋。后入秦为官, 助秦穆公称霸西戎。再说,齐地古今未闻有颍水、颍上之名, 何以曰“齐之颍上”?

关于管仲出生之颍上的所在,于孔宝指出,当今“ 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今河南禹州说、安徽颍上说、河南郑州以南颍水上游说及先秦齐国颍上说。”[ 4] 这其中的郑州以南颍水上游说, 笔者只见于郑州市的一个网站, 没有讨论, 当是据管子出于管叔 (封郑州管地)之后推测的。另外,据说还有人认为上蔡、新蔡 (在汝水之滨)、四川、河南登封、禹县等地为管仲生地之颍上者, [ 5 -6] 因为没有论证,不再讨论。以下说说管子故里在今安徽颍上县的几种论述。

最早讨论管仲籍里在颍上县的可能要数清同治九年修、光绪四年补刊之 《颍上县志》,其“沿革考述”在引述《史记》及其注文后说:

旧志遂以《史记》以前未有以颍上名县者, 史迁所称不过泛言颍水之上耳。考颍上县置于隋大业二年,隋去古未远, 度置县之始, 必以斯地为仲所生, 因取《史记》颍上二字以名之。不然, 颍水自河南发源,下迄颍口入淮,数百里间,何处不可名县,而独有取于此耶? 此固理之显而易见者也。

这里将隋之名县曰颍上与《史记》管仲“颍上人也”结合起来, 推测隋设颍上县与管仲生地应该有关, 乃理之所然。道理上讲得通, 只是没有证据支持。

李则纲著《安徽历史述要》,认为管仲“家在颍水流域,可能是安徽颍上县人。”[ 7] 在该书第1 编第 11 节末又附一文“颍上究竟在哪里?” 他虽然提到我们下文指出的 《左传》颍上,但没有讨论这个颍上在哪里,也没有引用《太平寰宇记》等的有关记载,讨论其他意见(如管城说)也是模棱两可。基本看法与正文一样:“ 我们认为春秋时,安徽虽没有颍上县,因为司马迁说这个地方是管仲的生地,后人就把这个地方称作颍上县, 也是可能的。”显然只是推测。

另外,阜阳市与颍上县的一些同志也著文讨论管仲为颍上县人。目前学术界认为管子为安徽颍上县人的,仍是主流,如一些重要的通史[ 8] 、国别史[ 9] 与断代史书[10] 等都取此说。但是,也应看到这一个说法的论证工作直到今天没有人系统为之, 一些学人的相关研究所据资料多不甚确实,一些较重要的资料未被注意, 这也是新说不断推出的背景。因此,作详细梳理证明, 实为必要。

二、 《左传》“颍上”在颍水下游

古文献中,“颍上”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鲁成公十六年载:

诸侯迁于制田。知武子佐下军, 以诸侯之师侵陈, 至于鸣鹿。遂侵蔡。未反,诸侯迁于颍上。

其时,中原诸侯军队在晋国带领下讨伐郑国。制田在今河南新郑附近。因为陈、蔡两国从楚,诸侯军接着进伐陈、蔡。鸣鹿在今河南鹿邑县西北、陈国之东,蔡国都此时尚在今上蔡县,陈国西南汝水之滨。杜预与孔颖达对此“颍上”都没有注解,可能是因为当时大家都知道它之所在。“未反”,当然是既未从来的路线即颍水中游的陈、顿返回到制田,也未从蔡直接沿汝水朝西北方向返回制田。侵蔡未返而迁颍上, 则此“颍上”既不会在颍水中游的陈、顿一带,也不会指颍水上游的郑之某地,只可能是在蔡国边邻的颍水下游一带,地理上正在今颍上县或其附近。

但是, 杨伯峻注《左传》却认为:

颍水出河南登封县西, 东南流经禹县、临颍等地而后入于淮。此颍上意即颍水之旁,当在今禹县境。[ 11] 他说自己是以意度之,而忘记了“未反”这个关键词, 是以所谓“当在禹县境”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禹县在颍水上游、郑国都南边,诸侯的军队既未返回,当然是不可能迁于此地的。张力著《管子评传》,举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八(其中并未具体说颍上在何处)及杨伯峻注《左传》文后说:

我们认为,颍上指的是颍水上游,司马迁时已不能确指管仲之先出自何处, 故用了 `颍上' 这一含混的称谓。说在今河南禹州, 也只能是大概而言。[12]其说既没有注意到 《左传》 记载诸侯军队的进攻路线,与未往回走就直接迁于“颍上”的事实与地理, 又臆度司马迁含混不知颍上之具体所指,显不足取。

把颍上理解为颍水上游, 一般人多如此, 就是阜阳市与颍上县的很多为地方争名人者也是这样。《左传》“颍上”的地理位置说明, 这些都是望文生义、以今例古的结果, 古代并非如此。不光“ 颍上”不能解为颍水上游, 像“泗上”、“淮上”、“江上”、“河上”等都不可随便说为其水的上游。试举几例。

《史记·楚世家》:是时越已灭吴, 而不能正江淮北,楚东侵, 广地至泗上。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勾践已去淮南,以淮上地与楚, 归吴所侵地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

《史记·伍子胥列传》: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 几不得脱。追者在後。至江, 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吴人怜之, 为立祠於江上。

《诗经·郑风·清人》: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 河上乎翱翔。清人在消, 驷介麃麃。二矛重乔, 河上乎逍遥。

以上泗上、淮上、江上、河上,不惟不可以解为该水之上游, 而且都为中下游甚至就是下游的地方。如“淮上”,指原来吴国占有的淮河下游地区,中游以上原本就在楚国的控制范围。“泗上” 指楚国占领的泗水下游的淮泗一带, 略相当于《战国策·齐策三》 的“下东国”, 即泗水下游至淮河一带。“立祠於江上”, 在吴国所属的长江之滨, 只可能是长江的下游。这些都与《左传》 的“颍上”在颍水下游相一致。《诗经·郑风》所述之事发生于今河南郑州的黄河之滨, 即黄河的中游。先秦文献中,“某(水)上”指该水上游者除“泗上”有时可以外, 其它很少见。学者如杨伯峻,深邃于古尚且受到流俗之见的影响,一般人以今例古也就可想而知了。中国一向有编写水经的传统 。[13] 古人述水道,皆自源头讲起,沿水流方向述其经过地点、曲折走向, 最后为流入之湖 (海)等 ,自《山海经》到郦道元 《水经注》等都是如此。是以“某 (水) 上” 一般不会指先记述之源起部分, 即今之所谓的“上游”,反而是相对于记述者之前方即水流方向的某地, 即所谓的 “ 下游”。史书中的“某 (水) 上”一般指该水之滨,既可以指上游附近的地方,也可以指中游、下游的的地方, 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如 《左传》 襄公十九年的 “ 遂次于泗上,疆我田”, 及哀公八年的“ 舍于庚宗,遂次于泗上” ,这两个“泗上”接近于泗水上、 中游的鲁国、邾国的地方。文献常见的“泗上诸侯”或“泗上十二诸侯”, 一般认为包括泗水流域的各小诸侯国, 时也兼及附近的国家。[14] 古文献中多见“上流”, 少见“上游”, 流与游音近而通, 游字常是流字的通假。其例多甚。“上流" 为动名结构, 非今日一名词也, 上流者, 自上面流来之水所谓也。

三、从司马迁到乐史,“ 颍上”为今颍上县地, 历史线索清晰

笔者检索了先秦秦汉时期的重要典籍, 发现“ 颍上” 一名只见于 《左传》与《史记》。《左传》的颍上既在颍水下游, 司马迁所说的管仲 “ 颍上人也” 之颍上会是哪里呢?

前述司马贞已不能确知, 主要因为他对于《左传》 颍上的地望没有考察。《左传》是司马迁叙述春秋史事的主要参考。按常理管仲“颍上人也”之颍上当然也应与之相一致。齐地没有颍水、颍上, 管仲在齐为官而司马迁说他是颍上人, 若如张力所言司马迁不能确知而含混其事, 也不应该说为颍上人,而是该在齐国境内找一个地方含混了之, 为什么司马迁斩钉截铁地说他是颍上人呢? 解释只能有一个, 这就是司马迁确知颍上在颍水下游, 如《左传》作者一样, 并且也有文献记载管仲就出生在这里。只是这文献我们今天看不到了。《史记》关于许多历史人物籍贯的记载, 尽管具体所在后人颇有争论, 而司马迁所记则基本为后人所相信。这当然是因为司马迁“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王迹所兴, 原始察终”,又能到全国各地考察, 寻访故旧, 加以辨别, 所谓“ 疑以传疑, 慎言其余” 的结果[15] 。所以我们认为, 司马迁对于管仲籍里在颍上的记载应该不仅与《左传》 相一致, 而且也有相关的文献为参考, 决不会含混其词随便乱说的。

《列子·力命》云:“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 同处于齐”, 张湛注曰:“并颍上人也”。管、 鲍友善“同处于齐”, 正文似有二人非齐人而在齐为官之意, 故曰“处”于齐。若为齐人不应如此口气。张湛为东晋人, 得《列子》 而注之, 近人常以为其自撰自注, 欺世盗名。是否如此, 今日学者仍然聚讼纷纭, 但张氏为晋时学者则没有问题。若非自撰, 则战国人列子已有管鲍非齐人的意思 ;若为张氏自撰自注,则注文至少可以说明晋时学者相信二人都是颍上人。如此, 管仲为颍上人说, 司马迁以后, 张湛续有持论。那么这个颍上人又是什么时候和颍上县联系在一起的呢?

北宋初年,乐史撰有《太平寰宇记》, 该书卷十一颍州府人物条写到:“ 管夷吾, 颍上人” [16] 这里的颍上是当时颍州府的属县, 也即今天的颍上县, 说明至少北宋初年, 学者已明确指出管仲为今颍上县人了。乐史《太平寰宇记》,主要借鉴了唐贾耽《十道志》、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的体例, 记述北宋初年十三道范围内的全国政区建制, 增加了风俗、 人物、 特产等内容, 其中关于东晋南北朝, 尤其是五代时期的政区建置, 比之其它史志, 尤为详备 。他的资料来源, 清人洪亮吉指出其据汉晋以来地志载籍 “ 百数十种” 。我国汉以后有地方风俗、 地志的撰写, 晋以后许多王朝命令地方政府编制地志、 图经, 《隋书· 经籍志》 就记有 《冀州图经》、《幽州图经》 等, 郑樵《通志·艺文略· 地理类》 图经一门列有诸州图经 33 部, 1700 多卷。这些地志图经可谓是今日地方志的滥觞。所以隋唐以后的学人能根据它们 编写全国性的图志, 如《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也因此,乐史关于管仲为颍上人的意见应该是其来有自, 至少是自唐人那里继承来的, 换一种说法, 即至少隋唐时管仲为今颍上县人已见于记载。有关记载或者未为司马贞所见, 但为《左传》作“正义”的孔颖达所熟知, 所以他不再为之注释了。

今颍上县, 汉时北部为慎县地, 靠近淮水的地方也可能属于下蔡或寿春县, 隋大业二年 (公元 606 )于故郑城设颍上县。颍上县之设置根据的是什么, 到现在可以说已比较清楚了:春秋时颍水下游已有“颍上”的地名, 或为邑里, 或者军镇 ;汉 、 晋学人述管仲籍里, 因为颍上著名而未及其县名 ;唐宋时颍上县已设, 故明确指出管仲为颍上县人。

颍上县之设, 诚如上引清代《颍上县志》 作者的推测之言, 是因为管仲出生于这里。今颍上县多有关于管、 鲍之传说及遗迹, 也可以间接说明之。

如颍上县管谷湾多有关于管仲与鲍叔出生及青少年时代的传说故事:管仲的乳名叫“芒种”,生于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五月初五正午时, 收麦种豆的“芒种日” , 管夷吾的“夷吾”者,一个人占五个午的“ 一五”之谓也;“管鲍两姓不通婚”:说的是管仲于鲍叔牙情同手足, 为使异姓手足情义代代相传, 两家世代不准通婚, 通婚者视为非管、鲍嫡传,此俗世代相传, 至今保持。[ 17]

遗迹者如颍上旧八景之一的“文地春风”,传为孔子经过此地凭吊管仲处, 今有遗址, 见于明清以来多部《颍上县志》。而 《史记·孔子世家》 正记载孔子在今天的颍上一带盘桓约四、 五年,所谓“久留陈、蔡(指下蔡, 即今寿县)之间者。”久留其地无事, 凭吊一下当地古之先贤, 再平常不过了。还有管仲小时生活的地方叫做管谷湾, 在颍水之滨, 至今仍有“管谷村”。

以上这些, 其他地方如河南临颍、 禹县、 郑州, 山东临淄等地, 似未之见。

总之, 颍上县设于隋, 上接《史记》、《列子注》 所谓管仲 “ 颍上人也”,下连唐宋志书管仲为颍上县人, 而“颍上”在颍水下游, 《左传》早已明之,今颍上县又多有关于管仲、鲍叔牙出生、交往的各种传说、遗迹等。综合起来看, 管仲为今颍上县人, 证据充分, 历史线索清晰, 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考管仲故里者或未细察, 或者故为立异标新视而不见,尤其是一般人将“颍上”理解为颍水上游, 致使本来清楚的管仲故里, 在新说不断的情况下如坠五里雾中。我们综合考论之, 平情而定之, 希望得到方家指教。

 

参考文献:

[1] 臧励龢.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K]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1172 .

[2]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88:228.

[3] 杨守敬, 熊会贞.水经注疏[ 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9:1833 .

[4] 杨朝明, 于孔宝.齐鲁文化通史:春秋战国卷[ M] .北京:中华书局, 2004 :104 .

[5] 胡天生.颍上就在颍之上[ J]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6] 朱文.中华何处颍上县? [ J] .管子研究, 2008(4).

[7] 李则纲.安徽历史述要[ Z]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

会编印, 1982:34 .

[8]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三卷[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1059 .

[9] 王阁森, 唐致卿.齐国史[ 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

, 1992:179.

[10] 顾德融, 朱顺龙.春秋史[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73.

[11] 伯峻.春 秋左 传 注[ M ] .北京:中 华书 局,

1990 :892 .

[12] 张力.管仲评 传[ M ] .成 都:四川大学 出版社,

2005 :59.

[13] 周振鹤.中国古代撰写水经的传统[ C] ∥历史地理:第 8 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

[14] 文通.越 史丛 考[ M ] .北 京:人 民 出版 社,

1983 :136 .

[15] 司马迁.史记 [ M] .北京:中华书局, 1959 .

[16] 乐史.太平寰宇记[ M] ∥宋代地理四种本.台北:文海出版社 , 1980 :108 .

[17] 颍上县政协文史委员会.颍上历史文化集锦[ M ] .

合肥:黄山书社, 2005:255-265 .

 

(作者简介:陈希红,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历史学硕士;陈立柱,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


上一条:第57期 管子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的实践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滥觞      下一条:第57期 “颍上”与“慎”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