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57期 孔子“颍上”之行考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9/10/23 15:32:09


孔子“颍上”之行考

  

  

 颍上县志》载,在县西北10里,有村名文地,相传曾是孔子止宿处,孔子在此住过。颍上也因此有“文地春风”一景,为颍上八景之一。可孔子去过“颍上”吗?他到“颍上”干什么?从有关历史文献资料来看,孔子确实到过“颍上”,而且是去观瞻管子故里。

   《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

         吴人伐慎,白公败之。

  

吴国人攻打慎地,被白公打败了。慎,即现在的颍上,当时是白公的封地。这位白公是何许人呢?《庄子集释》中说:“白公名胜,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也。平王信费无忌之谗言,纳秦女而疏太子。周景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23年),太子建守城父,娶郑女而生胜”。他是楚平王的孙子芈胜(芈,【mi】音米)。他的父亲,太子芈建受楚平王的宠臣费无忌的陷害,先被排挤到边城城父,后又逃到郑国避难,因为晋国的关系,被郑定公和令尹子产杀害。芈胜随后逃往吴国。楚平王死后,楚昭王十一年,即公元前505年,芈胜被令尹子西召回,让他居住在靠近吴国边境上,被楚昭王封为白公,筑城名白公城  芈胜便以白氏为姓,聚其本族而居。史书上一般称之为白公胜。楚惠王二年,又被楚惠王封为巢大夫,仍号曰白公。楚惠王十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吴国人攻打慎地,被白公打败。白公因怨恨楚惠王和子西不进击郑国替他报杀父之仇,便以去都城奉献战利品为由,与一个名叫石乞的人乘机发起叛乱,在朝廷上杀死了子西等人,劫持了楚惠王。这即是史上所说的“白公之乱”。驻守在叶地(今河南叶县)的叶公(楚国大夫)赶到都城与国人进攻白公,白公逃到山上上吊自杀。颍上有白庙,传说有一条白龙腾空而去。当是白公庙,白公后人为纪念白公而建。

   从公元前505年,到公元前479年,这26年间,慎地,即“颍上”,一直是白公的封地。

  《史记·孔子世家》载:“冬,蔡迁于州来,是岁鲁哀公三年,而孔子年六十矣”。“明年,孔子自陈迁于蔡”。鲁哀公四年,即公元前491年,孔子在61岁的时候,在蔡国迁到州来的第二年,离开陈国前去蔡国。当时陈国在宛丘,即现在河南淮阳。州来即现在的凤台。凤台在颍上之东,与颍上相邻,从宛丘去州来,即从“淮阳”到“凤台”,慎地是必经之地,孔子必然要经过“颍上”,也必然会受到地主白公的“接待”。

  《吕氏春秋·精谕篇》有这么一段记载:

 

         白公问于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白公曰:“若

以石投水,奚若?”孔子曰:“没人能取之。”白公曰:“若以水投

水,奚若?”孔子曰:“缁、渑之合者,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

“然则人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胡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为

可耳。”白公弗得也。

 

白公问孔子,人可以与他讲隐秘的话吗?孔子不回答。白公说,像把石头投入水中不为人知,怎么样?孔子说,人潜入水中可以得到它。白公说,就像把水投入水中那样不为人知,何如?孔子说,淄水和渑水混合在一起,易牙尝尝就能区分。白公说,那么人就不可向他说隐秘的话了吗?孔子说,怎么不可以,只有向相知的人说才可以啊。白公没有听懂孔子说话的意思。孔子和白公的这段对话,在《列子·说符》、《淮南子·道应》里也有记载。在《墨子·非儒篇》也说到孔子与白公的事:

 

晏子向齐景公说:“孔丘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

君身几灭而白公戮。

 

说孔子到楚国去,知道了白公的阴谋而把石乞推荐给他,以至于楚王几乎被诛灭,白公最后被杀戮。这都说明孔子和白公是有过接触的,见过面有过交谈的。特别是《吕氏春秋》中的那段记载,更能说明白公向孔子询问过一些事情。《吕氏春秋》曾被“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其中记载的历史资料很有价值。

  和白公一起叛乱那个石乞,是不是如晏子所说,是孔子推荐去的,无从得知。孔子和白公谈话中说到的易牙,却是和管子、齐桓公有关的人物。这个易牙是齐桓公的近臣,又是厨师,善于辨别滋味,所以孔子说把淄水和渑水混合在一起,易牙尝尝能区分开来。就是这个易牙,对齐桓公不择手段百般逢迎,和竖刁、公子开方,管子去世前告诫齐桓公必须远离。齐桓公没有听从管子劝诫,在管子死后又重用易牙等三个人,以至于在齐桓公死后,这三个人唆使齐桓公的儿子们制造了齐国的混乱。

  孔子在与白公的对话中,怎么会突然说起易牙?如果没有特定的语言环境,肯定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只能说孔子和白公当时是在议论与管子有关的话题。孔子既然到了管子的家乡,不可能不去拜谒与他相去160年的先贤。孔子在白公的陪同下,观瞻了管子的出生地管谷村,管谷村也因此以后又被称为“文地”村。管谷村在颍水旁,孔子和随行的弟子们在河岸上,边走边看边议,评论管子为齐相四十多年的功过得失。孔子这时在回答白公问话中说起易牙,顺理成章,就容易为人理解了。

  管子是孔子评论得最多的一个历史人物之一。仅在《论语》中,就有4章说到管子。其中3章是孔子分别回答弟子子路、子贡和或人的问话。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满口称赞管子是仁德之人。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赐。”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民众至今还受着他的好处。同时批评管子不节俭,不知礼。还有一章是这么说的: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佰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论语·宪问》)

 

有人问子产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是能给人以恩惠的人。问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不足道也。问到管子的时候,孔子说,他是仁人啊。他夺了佰氏骈邑三百户的采地,佰氏到死都没有怨言。这一章中的问话人,很像是白公。这里说到的子产,是杀害白公父亲的仇人,所以他才问孔子对子产的看法。这里说到的子西,不应该是别人,应该是时任楚国令尹、把白公召回并在以后被白公叛乱时杀死的那个子西,白公很关心孔子对子西的评价。管子故里属白公的封地,他自然要问孔子如何看待管子。孔子有关管子的言论在其他典籍里也有不少记载。孔子有这么多的言论,和弟子,和别的人,讨论管子,不会凭空说起,不能没有诱因,这诱因是什么呢?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孔子到过“颍上”,而且是到过管子的出生地管 谷村。在观瞻管子家乡的时候,一边看,一边说,引发了不少有关管子的议论,才有了孔子评论管子的那些记载                                        

 从史料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鲁哀公四年,即公元前491年,孔子於61岁时,在由陈国去蔡国的途中,住居“颍上”。在白公的陪同下,观瞻了管子的出生地“颍上”管谷村,并在管谷村住下了。所以,颍上才有“文地春风”的传说,才有后人为纪念此事而立的“孔子止宿处”石碑。

 孔子和白公是不是有过接触,这是被历史回避了的一个问题。《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迁于蔡三岁”,孔子在蔡国住了三年。其间,曾由蔡去楚国的叶地,和叶公进行过交谈,就是以后被称之的“叶公问政”。然后由叶又回到蔡。当时的楚昭王很敬佩孔子,“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却被令尹子西劝止。在以后白公乘机叛乱时,子西被白公杀死。于是白公叛乱与孔子有没有关系,便成了人们特别是当时墨家学派批评的口实。其实,白公之乱发生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七月,孔子在当年4月就去世了。可为了维护孔子的形象,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与白公的话题,就几乎再无提及。孔子在去世前12年,曾由白公陪同观瞻了管子故里这件事,就自然不会见诸于文字了。传说是历史的活化石。颍上关于孔子“颍上”之行的传说,根据散见的历史文献资料,看来是有事实根据的。

  孔子“自陈迁于蔡”,“蔡迁于州来”,具体是在哪一年,历史上有不同的认定。本文采用于司马迁的《孔子世家》。

  慎地,即“颍上”,从公元前505年到公元前479年这26年间,说一直是白公的封地,是基于对以下资料的分析:

  《左传·哀公十六年》:“初,子西召太子建之子胜于吴,使处吴竟,为白公。”

这里说是把白公封在靠近吴国的边境上。楚国和吴国的边境在哪里?《史记·伍子胥列传》中说:“楚平王以其边邑钟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蚕,两女子争桑向攻,乃大怒,至于两国举兵向伐。”楚、吴的边境在钟离、即今凤阳县一带。慎地,即今颍上,在楚国靠近吴国边境的最前沿。

  这里只是说把白公胜封为白公,而没有把白公封为巢大夫之说。这具体是哪一年?据《史记》载,白公胜是随伍子胥从郑国逃往吴国的。楚昭王十年,伍子胥和孙武率领吴军攻入楚国都城郢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其尸三百。第二年,楚大夫申包胥引秦军救楚,吴军屡败。这时的白公胜在哪里?野史里却作了清楚的印证,主要反映在如《东周列国志》、评书《小列国》等历史文学作品中。虽说是文学作品,其基本的框架应该说是符合历史真实的。说伍子胥和孙武从楚国退兵还吴之际,作书给申包胥为故太子建之子胜请封。令尹子西没听从叶公的劝告,遣使迎胜于吴,被楚昭王封为白公,封邑在白城。这一年是公元前505年。

  《史记·楚世家》又载:“惠王二年,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胜于吴,以为巢大夫,号曰白公。”这是公元前487年,距公元前479年白公叛乱而自杀8年。这时,楚惠王封白公胜为巢大夫。

  《读史方舆纪要》第5卷(中华书局,2005年版)称:白城,在息县(今河南息县)东;巢,今南直巢县(现巢湖市),邑志云:县西南7里有故白城。

  《史记·楚世家》载,楚平王十年,楚太子建的母亲住在居巢(现巢湖市),勾结吴人。吴王派公子光利用太子建母家攻打楚国,于是攻占了居巢。

  从以上文献中可以看出,白公胜实际上是被封了两次。第一次在公元前505年被楚昭王封为白公,封邑(居住地)在白城,而白城离边境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他的封地(管辖区域)应该是从“息县”往东一直到“颍上”沿淮淮北这一线地区,因为这一带才是靠近吴国的边境地区。守土有责,正因为慎地属于白公的封地,白公才可能以后去打败吴国的侵伐。这样,当孔子“自陈迁于蔡”,路过“颍上”的时候,白公去“陪同”、“考察”管子故里,就是职份所在了,也是白公应尽的礼仪。

  第二次为楚惠王所封,才有被封为巢大夫之说,而这时巢地为吴国所占。此时的吴国被越国所困扰,国力逐渐衰弱,楚惠王对外扩张的雄心正起,楚惠王此时把白公封为巢大夫,可以理解是传递出楚惠王决心要重新夺回巢地的信息。因为太子建的母亲曾在巢地居住过,白公客居吴国时,当然也会陪同祖母在巢地同住。他和祖母的住地,自然也被后人称为白城了。

 

(作者简介:戴立轩,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特邀研究员,阜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上一条:第57期 颍上管子“节会”故事 ——首届管子文化节和管子文化研讨会往事追记      下一条:第57期 我与安徽颍上的“七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