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58期 《管子》之礼与和合精神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1/13 9:54:39


《管子》之礼与和合精神

  

【摘要】“和合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这一精神是由历世历代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汇聚而成的。《管子》作为齐文化的代表作,其中注重社会和谐的观点,成为中华民族和合精神的渊源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管子》内容虽杂,但其中存在一个比较一致的思想体系,都是在探求事物的发展规律——道。“道”具有客观规律的意义,天地各有自己运行的法则、规律,由“道”而生发的礼、法统一是和合社会的保障。

【关键词】:《管子》  礼制  和合精神

 

    治国安民、富国强兵是管仲思想最核心的内容,要达到社会稳定、人民安康,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方面的需求,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为了营造一个文明。健康、有序、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作为人际关系重要调节的“礼”是不容忽视的。在《管子》一书中,对“礼”的内容、社会作用以及如何守礼等方面都有系统全面的论述。何谓“礼”?简而言之,就是做人做事要遵循的规范。《管子·牧民》中提到“礼不逾节”,说明“礼”在社会调节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礼制规范的阶级性

   《管子》指出,“礼”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以社会尊卑等级为既定前提的。“礼”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五辅》对于“礼”有详细的规范:“礼有八经……曰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可见礼的实质是通过制定一系列地位、身份不同,在社会上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们应遵循的不同行为规范和准则,贵贱要有区分,长幼要有次序,贫富要有一定的限制,来维护君主的统治地位和社会的等级制度,以此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

    《管子》一书中明确指出,礼之八经各得其宜,人们各守其礼,各安其分,社会秩序就会稳定和谐,良好的道德风尚便会形成。反之,上与下缺乏了礼义就会叛乱,贵与贱不守本分就会产生纷争,长与幼没有尊卑等次就会悖逆,贫与富不依据法度就会失去节制。上下乱,贵贱争,长幼叛离,贫富失控失去节制,国家就会陷于混乱,社会不稳,人民生活困苦。所以,明君会以礼约束自己,教导人民。

    就国君而言,首先做到“不逾节”,才能稳定君权,安定上位。不逾节,就是要“上服度”,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要合乎“度”,不能逾越这个“度”。国君最可能不服度的地方是奢侈浪费。奢侈无度,逾越礼制,小则伤身败体,大则危邦害国。《七臣七主》中提到:“台榭相望者,亡国之庑也;驰车充国者,追寇之马也;羽剑珠饰者,斩生之斧也;文采纂组者,燔功之窑也。明王知其然,故远而不近也。”国君是国家的表率,是家族的楷模,他的守礼与否,影响甚广,能够做到舍此取彼,人君之道就完备了。一个国家君王的言行举止影响群臣的作为,群臣又会影响百姓思维,如果国君食欲无度,贪图享乐,逾越礼制,则导致上行下效,礼义廉耻破坏,国家危亡,国君也将自食恶果。考量一个国家奢侈节俭状况,看这个国家的国君便可知,国君能否不逾矩,能否服“度”、知礼节,是判断的重要依据,正如《管子·八观》所言:“入国邑,视宫室,观车马衣服,而侈俭之国可知也”。国家上层统治者生活奢侈,为了满足自己无尽的欲求和奢靡的享受,就要加重对百姓的赋敛和剥削。赋税严重,百姓生活困苦,国困民疲,势必造成人民怨声载道、下怨其上的局面。“地辟而国贫者,舟舆饰、台榭广也。……舟舆饰、台榭广,则赋敛厚矣。……赋敛厚,则下怨上矣。身为国君,要时刻注意身形方正、身体力行,言行服度要起到表率、模范作用,群臣、人民才会自觉遵守礼制。“身形方正,使人有礼,遇人有信。行发于身,而为天下法式者,人唯恐其不复行也。”

    作为朝廷大臣,要严格依礼行事,否则,将扰乱国家纲纪。齐国知贤用人,就将是否知礼、守礼、行礼作为重要依据。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时,即把“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实践证明,管仲的礼义思想和行为,辅助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其核心思想也被后人所推崇和发扬。管仲病重,去世前向齐桓公推荐公子举和隰朋时,都将“礼”放于首位。《管子·小匡》中均有记载:“公子举为人博闻而知礼,好学而辞逊,请使游于鲁,以结交焉。”“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辨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作为齐国的卿相,管仲从“礼”出发,知贤荐贤,推举公子举出使鲁国,推荐隰朋担任大行之官,充分发挥各自才能,为齐国发展大业指明道路。作为主持国政大臣,要能制礼义,令天下法之,主持外交事务的大臣更要知“礼”以应对诸侯。对大臣而言,“礼”是至关重要的。

    礼在“士”阶层之中也发挥在重要地作用,《管子·大匡》提到:“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行二为次,得一为下。”士,平时态度恭敬不傲,尊重老人和贵人,与人交游不失礼节,能做到这三项的,是上等人才。

    对于人民,“礼”是规范、制约人们外在行为的重要标准,“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乐哀怨。节怒莫若乐,节乐莫若礼。”民众是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管子》认识到,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治理国家必须以民为本。《管子》十分重视教育,“四民分业”的职业教育是一种家族世袭教育,相同的职业群体世代集中居住,容易形成专业氛围,利于礼仪制度的传承与教化,从而造就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民遵循礼制,各安其分,各守其职,国家就会安定和谐。

    礼对于社会中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角色的人具有不同的规范内容,这正体现了礼在阶级社会中的重要特性——阶级性。尽管如此,礼对于社会安定、安国安民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礼不仅对不同阶层人的行为性情有规范和制约作用,而且利于人际关系的调节和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二、礼在阶级社会的影响

    礼在调整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上具有“别上下尊卑”的意义。礼在个人、群体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要保持稳定的群体关系,就必须遵循礼,以礼制进行调节,“礼仪足以别贵贱”“礼义者,尊卑之仪表也”。可见,礼是区分贵贱尊卑的准绳,使宾主有别、尊卑有等、亲疏有分的体制叫做礼,即“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在阶级社会中,礼的规范方方面面,小及服饰、言行举止,大到祭祀典制、爵位分封,都要合乎身份地位。齐国君王规定乘车穿戴的级别待遇,是用来区分贵贱,不是为了求美的;设立爵位的多少,是用来区分级别待遇,不是为了追求排场。

    在社会群体中,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之间,都要遵循各自身份的礼节,只有如此,才能达到“近者亲之,远者来之”的局面。君王爱护与施惠的恩德虽然施行于民众,且没有偏私,但如果不注重自身内心德行的修养,那么也不可能吸引远方的君主来朝拜。所以君主要时刻谨记归正君臣上下的礼义,颁布整治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义理关系的礼仪规范,明辨男女、亲疏远近间的区别,人人遵守,方能使得君主仁德臣子忠诚、父母慈爱子女孝顺、兄弟姐妹恭敬友爱,社会礼义得以彰显,近处的百姓就会亲近君主,远方的百姓也会前来归附。因此,能使远近百姓顺从归附,关键在于修制国内礼仪。

礼作为个人言行的规范,进而成为上下尊卑的尺度,其最终目的是达到国治民安。所以,礼在稳定整个国家秩序中的意义不可忽视。国之四维礼义廉耻把礼放到首位,足见古代统治者对礼认识之深,肯定礼对国泰民安的重要意义。礼在社会发展中得以贯彻执行,就会出现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人民安乐的局面。君主为了让百姓守礼,整饬了“八经”教导百姓。上到君主,下到百姓,人人都能做到八点的要求,那么,作为君主就会公正无私,作为臣民就会忠诚且无结党营私之心,作为父辈的会慈爱贤惠的教育子女,作为子辈会恭敬地孝顺父母,作为兄长会贤惠的教诲弟妹,作为弟妹会和顺的尊敬兄长,作为丈夫会敦厚淳朴,作为妻子会遵守贞节。凡能做到这八点,就是做到礼的核心了。由此,人必然是先有礼,然后才会恭敬地遵守,自然而然就会尊重和忍让他人,有了尊重和忍让,才会少长贵贱不相逾越,就不会产生混乱,不造成祸患。

    三、知礼、守礼各司其职

    礼在治理国家、安定百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行礼制呢?

    首先,要明君臣上下之分。在尊卑有别的阶级社会,君臣关系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一环。“君以利和,臣以节信,则上下无邪矣”,因此,君主要实行仁德,臣子要恪守信义,这就是君臣之间的礼制。礼在区别上下尊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尤其是为君、为上者更要恪守礼的规范。君主在封建社会具有绝对的至高无上性,其言行举止会影响国家制度的制定和国风的走向,只有君主严格遵守成礼,才能使“礼”具有相对稳定性,“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礼,一设而不更,此谓三常”。君上显明,臣下审慎,上下同心同德,相互间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关系。在上的君主务求立德,在下的臣子恪守礼义,稳定的礼仪在上面形成,善德下达到百姓,这样,百姓就会亲附君王,尽力农事,四民各司其职,社会安定和谐,国家稳定繁荣。反之,如果礼无常,变换更迭频繁,朝令夕改,就会使人民无所适从,引起混乱。朝廷不整肃,贵贱不分明,长幼不区分,制度不明确,服制没有等级,君臣上下都超越应守的规范,却要求百姓尊重君主的政令,是不可能办到的。

    其次,君王只有以身服礼,才能使百姓心悦诚服。“圣王饬此八礼以导其民”,整顿明确的礼制教化人民,使万民顺应风俗。君主不应因个人喜好而行赏,不应因个人的愤怒而擅杀,遵循礼制,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出现皆守礼、省罚分明的和谐局面。其次,教化人民守礼要循序渐进,除君主以身服礼作表率之外,还应发挥国家贤士的教育功能,各乡选用贤士,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可遵了。教化人民,要遵循由小及大的客观规律,从“谨小礼”开始,“欲民之有礼,则小礼不可不谨也。小礼不谨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礼,不可得也”

    第三,君王在守礼的同时,更要教训人民知礼、守礼。君主整饬八经教化人民,更要整顿吏治、轻徭薄赋,使百姓生活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就会自觉拥护君主,学习礼制,遵守礼制。

    《管子》一书中涉及的礼的内容,都是从安邦治国、稳定社会出发,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合精神,只有在共同的礼义规范、共同的道德约束基础上形成的和谐社会环境,才能使民众齐心协力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做努力。当今提倡的和谐社会理念,是以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契机,倡导绿色、安全的生活环境,与每个人利益息息相关,所以,人民自愿为美丽和谐家园的打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赵洋,淄博职业学院稷下研究院综合科科员


上一条:第58期 从孟子对管仲的评价看王霸之辩      下一条:第58期 管子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