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7 16:01:52
管子治理思想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价值
徐 祥
摘要:《管子》是研究我国古代先秦时期历史的一部宏篇巨作,其治理思想对新时代推动社会治理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为共同价值内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价值观。与此同时,我国也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进宪法。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与管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社会治理思想不谋而合。而管子的国家治理与社会共治理念,为“共治、共享、共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管子治理思想;社会治理;当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
引言
管子的治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富国先安邦”、“寓兵于政”、“执经达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等。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依旧是世界潮流和时代主题。然而,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复杂形势和全球化治理问题,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面临着严峻挑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当今社会越来越成为“你和我、心连心”的“地球村”。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战略高度,倡导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管子治国理政思想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确认识和解读管子治世理念,对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价值观,其核心要义是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一、富国先安邦与国际权力观
管仲生活的时代,周天子已经无力再号令天下,其权威已被束之高阁。各诸侯国各自为政,与周王朝分庭抗礼;或者歃血为盟,结为“秦晋之好”。而当年齐襄公“筑高台,修广池,耽乐饮酒,田猎捕射,不理国政”给齐桓公留下了“民不聊生、国不成国”的烂摊子,此时的管仲临危受命,显示出了成熟政治家的沉稳睿智和卓识韬略,提出“欲富国先安邦”的治国方略,制定了“乱世称霸方可图存,欲称霸必富国强兵,富国强兵需民心安定”的治世策略,开启了千古一相大刀阔斧进行政治改革的伟大创举。管仲认为“国以民为本”,因此首当其冲的就是整顿民事,即“三其国而五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以为民纪”(《小匡》)。同时,管仲又实行“四民分业定居”。他认为士、农、工、商“四民”皆为国之基本,将他们分别编制,进入相关领域职业化状态。“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小匡》)实行分业定居,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专业氛围,为齐国成为“春秋首霸”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时代,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政治互信日益加深,经济合作日益拓宽。但是和谐隐患依然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因国际权力之争发生了许多违背人道主义原则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严重影响了地区和平与稳定。随着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各种资本要素加速跨国流动,世界各国正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各国之间在国际秩序的约束下,形成了一种不可割舍的利益纽带,正是这个利益纽带将各国之间紧紧拴住,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要进行国际权力的合理分配,就必须自觉、自发地维护这个利益枢纽,规范国际政治机制和体系,进而更好地维护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健康方向发展。
二、交好四方与共同利益观
由于齐襄公倒行逆施,齐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奋发图强的齐桓公礼贤下士,任用管仲。管仲忍垢为相,挂上相印的他以极大的毅力,冲破重重阻力,坚忍不拔地内修国政,外接四邻,在军事上“作内政而寄军令”,实行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制度。在寓兵于政、练兵备战的同时,对外交好四方、外接善邻。为解决精良装备问题,管相构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办法,即“兵器赎罪法”,详细规定了重犯、轻犯各自不同的交纳兵器赎罪的方法,为齐国在短时期内解决了军事装备问题。在管相一系列求真务实的改革浪潮中,齐国的百姓安居乐业,综合国力日盛一日,“寓兵于政、交好四方”的军事策略使齐国取得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大功业。
新时代,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共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就高度重视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调整自身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关系,越来越重视人类的共同利益,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使自己成为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者”,打造全人类利益共同体。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催促着人类开始反思传统的国家利益观,“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全球化让各国交往频繁、利益融合,成为利益共同体的重要环节,各环之间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一旦中间任何一环出现断裂,极有可能导致整个利益共同体的断层。比如,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天气异常,千年积雪化成水、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吞没海上岛国、淹没近海城市等;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严重影响人类文明的延续性,任何国家在应对全球性问题时都不能独善其身、单挑全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各国应当重新审视自身利益,采取有利举措,满足自身的同时,服务全球。为此,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三、执经达变与可持续发展观
齐襄公在位时,对外穷兵黩武,频频发动战争,导致齐国破烂不堪,百姓流离失所。幸运的是,齐国优秀的执政者懂得灵活变通。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齐桓公即位时,生产关系发生极大改变,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明显提高,进入铁器时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管仲为挽救国库空虚、政局混乱的齐国,率先在经济上力行革新,实行“相地而衰征”和“均地分力”,即采取均田制,将公私之田分配到户,实行个体分户经营。这样农民就对土地享有了占有权和使用权,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极大地调动了劳动生产积极性。“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国语·齐语》)是管相实行的一种根据土地的好坏分等级征收地租的税收政策。土地政策和税赋制度的变革,极大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为齐国进一步称霸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管子从人类文明和历史进化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管子云:(圣人)故其位齐也,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管子认为,作为执政者,必须要有“变”的思想,不迷信古代,不拘泥于当今,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和风俗习惯的变化而变化,倡导的是因时而变,顺应潮流。反对的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落后思想、旧时价值观和腐朽的行为方式。
管子所提倡的“随时而变、因俗而动”思想与当今时代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有许多契合之处。早在1996年,我国就已经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基本发展战略。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和健康持续发展的高度凝结,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自然层面的问题,还要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 从2035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引导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应当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树立新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强调突出生态文明之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只有处理好经济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 才能使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执经达变与可持续发展都旨在构建一个生态和谐的美丽中国,助推中国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在倡导同一个世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发展理念,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并进,共创“一匡天下、世界大同”。
四、一匡天下与全球治理观
管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礼崩乐坏、义利不分的社会剧变动荡时期,天下大宗周天子不再拥有“号令天下”的权威,各诸侯国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如何问鼎中原、安定天下?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铸就“一匡天下”之美谈。
自古以来,与人为善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管子特别重视与邻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甚至不惜归还已侵占之地。为巩固“齐鲁之约”,管子劝诫齐桓公践行诺言,返还“侵鲁之地”。虽土地减少,但却得到同盟国的支持,而且又获得其他诸侯国的争相比附,遂成就了“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的传奇。此外还有一则事例,在葵丘会盟中,周天子派人送礼桓公,尊其为伯舅,并免行跪拜礼。桓公接受管子“君没君相,臣无臣相,乱之本也”的建议,称“天威虽远,近在咫尺,若听天命,不再下拜,将是下臣犯上,导致天子蒙羞”。谨记“三祥未见受命必失”的齐桓公此时赢得了万众归一,“诸侯闻之,皆从齐”。
同时,管仲还重视外交联盟,积极寻求同各诸侯国建立同盟关系。在齐鲁柯之会中,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感动鲁国与之结盟。而对邻国宋国, 则通过鄄地会盟, 将宋国吸收到北方联盟中。通过“幽之盟”,加强了齐宋联盟,为齐国扫荡六合、制服四夷提供了政治上的后备力量。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管仲为相的齐国,通过推行睦邻友好政策,尊王攘夷,构建同盟力量,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当今世界是一个互通有无、深度交融的时代,共同面临着世界性难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发展理念,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中国是一个言出必行的负责任大国,将恪守承诺,忠实履行国际义务,在全球治理中,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这正契合了管子治理思想中的“亲仁善邻、恪守诚信、九合诸侯”而“一匡天下”的理念。
五、管子人本理念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价值
管子的治理思想虽至今已有数千年,但其表现的“中人之和”、“义利并重”、“礼法并重”的人本思想对当今新时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正确理解人本思想,恪守爱民、重民的民本理念
管子认为民最重要,并率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固国,本乱则国危。”(《霸言》)管子“与民为一体”的民本思想并不仅仅停留在案牍之上,在具体的施政方针上也能体现爱民、重民的思想。在《五辅》中记载有“兴德六策”,在《入国》中记载有“九惠之教”等,皆能体现出管子的民本思想。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根本的还是在“人”。只有靠一代又一代追梦人,在伟大征程中栉风沐雨、躬耕树薰,才能实现人生最大价值。新时代,中国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惠及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
(二)正确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建设美丽地球,打造命运共同体
管仲相齐,耗尽毕生心血始终立足于维护安定、一统天下的使命,以让人民安居乐业、让国家国富民强为己任,因此,他呕心沥血,辅佐桓公,先是尊王攘夷,再是交好四方,后是九合诸侯,三年治定、四年教成、五年兴兵,然后一匡天下数十年,乃管仲之谋也。
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贫穷、战乱、饥荒等全球性问题纷至沓来,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严重失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还要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管子“亲仁善邻”、“一匡天下”的治世之道给建设美丽地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
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所体现的是中国外交理念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坚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古有管子“一匡天下”的世界治世观,今有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观,虽时代不同,但信仰相同、追求一致。
结语
管子的治世思想包括富国安邦、交好四方、九合诸侯,与新时代全球治理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追求的民本理念,正是新时代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之源;其主张“一匡天下”的治世思想,正与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通。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期和深水区,所以管子治世理念对建设和谐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的当代价值。我们不仅追求建设和谐中国,还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要中国美,又要世界美,最终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1]陈宏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管子治理思想的启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十三届管子学术研讨会——管学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集[C].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8:5.
[2]张军.《管子》之“作为善治”的“天下”治理思想[J].管子学刊,2018(04):17-23.
[3]《管子》管理哲学思想研究,万英敏,龙婷婷著,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7.1
[4]管子雅话,程国政著,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1
[5]蒋佃勤.论管子生态思想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当代价值[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5(07):16-21.
[6]戴继诚.管子治国理政思想探究[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十三届管子学术研讨会——管学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集[C].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8:5.
[7]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R].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2017-12-01.
(作者简介:徐祥,安徽大学法学院2017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