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10/28 16:45:41
汲取历史教训,牢记“两个务必”
——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心得
朱 文
1949年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新中国成立在即,党中央在西北坡展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毛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夺取全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进城”之后的工作任务更重、更加艰巨,向全党发出谆谆告诫:希望同志们“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务必”的告诫。
“两个务必”的重要告诫,对指导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党工作重心从农村根据地转移到城市经济工作,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斗转星移,70多年后,“两个务必”的教诲对新时代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两个务必”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国是传统的“三农”大国,人口众多,农民占据了中国人口的主体,管子在《侈靡》篇称农业和粮食生产为“本事”和“国本”,这也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有关“本事”一词最早的来历。但是古代社会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问题,经常导致官场腐败、社会管理混乱,黑恶势力横行,民生凋零,甚至民不聊生,周期性爆发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但是,几乎所有的农民战争不是被镇压下去,就是成为了新一轮统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依然得不到根本的改善,社会进步的步伐蹒跚不前,以至于内乱外侮不断,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周期律之中而不能自拔。
农民战争之所以陷入恶性的历史循环,其中农民起义领导集团在胜利后的骄傲自满和贪图享乐、骄奢淫逸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毛主席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实质上也是一场新的农民战争,所以早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就在与黄炎培先生谈话中提出打破历代王朝兴亡的“周期律”问题,提倡全党学习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汲取李自成农民起义的教训。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在对刘青山张子善腐败案件的指示中,严肃指出共产党人“决不能当李自成”。
“两个务必”是做事的基本准则。经验证明,凡历史上能够走上历史舞台的前台,建功立业,推动历史进步,有所作为的统治阶级个人或团队,无不在谋事的“务”字上下苦功,在取得成绩后的“防骄破满”上做文章。
《管子·形势》篇就指出:“朝不勉力务进,夕无见功。”管子又说,凡事“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大意是:做事就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早上就开始努力去做,晚上才能获得事功)。干事业的成功之道是,产生于深思熟虑的理论指导,成功于坚持不懈的务实奋斗,失败于骄傲自满或骄奢淫逸。
早在二千六百多年前春秋时代,管子智慧中就已经蕴含了“两个务必”的思想萌芽和经验基础,充分明党和人民领袖不仅是“从人民群众中来”,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承前启后,善于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并用以指导和解决现实问题。“两个务必”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结晶和范例。
“两个务必”是洞悉三观的镜子。适逢中共百年华诞,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旨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所以,尤要深刻理解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是中共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影响深远的会议,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及其“两个务必”的指示,尽管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是思想光辉熠熠,洞照社会人心,值得全党上下对标、反省深思。
中共是百年大党,新中国成立和中共执政已经七十二年,党领导的事业也经历了艰难的“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社会生态不同,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人心、党心、党员之心及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不断发生变化。
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党的理念和任务也经历了从反对资本、消灭资本,到发展资本、管控资本的一系列转换。每个党组织和每个党员,都要密切联系自身实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发展新理念,规划发展新格局,建设社会新生态,思考研究、发展和管控资本,认清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把握新机遇,脚踏实地,撸袖奋力,接受时代新考验,献身伟大新长征。
同时,应该更加重视读书学习,以更高的理论和文化素养,更高的历史自觉和主动,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和使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认真改造主观世界,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传统,不断用“两个务必”的镜子对照对标,在科研学术、业务工作和生活学习上,“于细微处见精神”,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