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3/7/20 15:23:45
信仰·忠诚·担当
——韶山之行的心得体会
国 旗
韶山,是一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一个被誉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吸引着千百万游客如潮涌海流而至,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就诞生于此。
2021年4月22日,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党支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红色之旅韶山行,让我有幸踏上主席故乡这片热土、圣地,近距离感悟领袖,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心情激动不已。只有亲身来到韶山,才能真实感受到那人、那山、那水所带给你的震撼。
雄伟气派的故居广场,一代伟人的铜像,高高耸立在韶山广场,栩栩生辉。瞻仰毛泽东的铜像,高大的身腔、伟岸的身材,一身整洁的中山装,更令人肃然起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主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挽救民族死亡,前仆后继,才有了1949的开国大典,才有了如今中国的腾飞,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恩人,是中国人民的恩人!
毛主席一家满门英烈,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怀揣着保家卫国、济世安民的理想,上下求索,从容适变。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他动员全家投身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革命事业,毛泽东先后失去6位亲人,分别是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妻子杨开慧,堂妹毛泽建,儿子毛岸英,侄子毛楚雄。这其中,年龄最小的是毛泽东的侄子毛楚雄,牺牲时仅仅19岁;牺牲时年龄最大的毛泽民,却也不过47岁,正值盛年。他们年轻鲜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岁月的长河之中。
1959年6月25日至27日,毛泽东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重访旧居,会见多年未见的亲人、朋友。感慨之余,他挥笔写下一首著名的《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最让人可悲可叹的是国内已经基本处于和平年代了,又一位亲人的捐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前夕,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许多人劝毛主席出面阻止,毛主席却回答:“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然而,毛岸英入朝作战仅仅1个月零3天之后,美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几十枚凝固汽油弹,正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不幸壮烈牺牲,时年28岁。
毛主席获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长叹一声之后说,牺牲成千上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毛主席的卫士李银桥曾回忆,“当天晚上,主席要点烟,火柴盒明明就在面前,他却在口袋里找,泪汪汪的,又不想让人看出来他在哭。”整整一夜,毛主席坐在沙发上没有起身,只是一根接一根抽着烟。后来,周恩来曾以报告的形式向毛主席提出,应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毛主席却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就这样,这位伟大的父亲把儿子永远留在了他曾经战斗过的朝鲜战场。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毛主席曾这样说过:“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毛主席一家满门英烈,让人感动,给人鼓舞。因为这里有这无比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有家国情怀的大爱无疆,有对革命事业绝对的忠诚,有敢于为成立新中国赴死的担当,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将融入十四亿中国人的心灵和血脉,化作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正是无数共产党员孜孜不倦追求共产主义信仰的过程。坚定的信仰,必伴随着忠诚和担当,这样的民族才更有希望,国家的力量才能更加强大。
这次瞻仰韶山的红色之旅,不仅欣赏到了韶山清幽、俊美的自然风光,更圆了自己的红色梦想。如今硝烟散去,只留下静静的墓园、葱郁的山林。回望历史,忆昔思今,我们生活在和平时期的青年一代,理所当然要不忘艰苦岁月的筚路蓝缕,感恩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高尚情操。
红色之旅不是一般意义的特色旅游,作为革命的后继者,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历史的红色之旅结束了,但未来的红色之旅才刚刚开始!
我们要把红色的革命传统铭记在脑海里,融化在血液中,讲政治、讲团结、讲大局、讲奉献、讲忠诚、讲担当,认真学习,淬炼品格,增强本领,努力工作,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和社会组织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负韶华,只争朝夕”,为振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建设文化强国作出较大的贡献。
上一条:第63期 袁隆平如是说…… 下一条:第63期 汲取历史教训,牢记“两个务必” ——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心得——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