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子研究

第66期 近在咫尺的热土 ———宝岛纪行(连载之四)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11/14 8:33:42


近在咫尺的热土

 ———宝岛纪行(连载之四)

 

朱 文

四、邓丽君的故事

    旅程的第三天,在取道阿里山的下午去高雄,途中经过一个去处,那里有著名的邓丽君 纪念馆。于是乎,车上的电视节目继电视片 《宋美龄》之后,接下来变成了邓丽君的音乐会,同样是凤凰卫视版的电视片《邓丽君》——— 第二位台湾“美人”出场了,在喧闹的灯光舞台 和一片澎湃歌潮中,缓步向我们走来。 

    这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本次旅程不无精心的安排。

    电视片展示的是一场著名在台北举办的邓丽君从艺十五周年的盛大演出实况。

    正如台湾的大多数女孩一样,少年时代的小邓丽君胖嘟嘟的,很是“么么哒”。出生“老 兵”家庭的邓丽君,只是在台湾度过由于她数学不好,没少挨板子的并不那么“快乐”的学童 时代。学业不好的孩子不是从艺就是练武或 搞体育,成名之后再去上名校补回来,这似乎也是“名人通吃”的一个定理。 

    从邓丽君的成长、歌艺成名的经历看,幼年的邓丽君痴迷上了唱歌之后,通过到歌厅唱 歌挣来钱财,这对她本人和经济拮据的家庭而言无疑是个意外惊喜。然而,邓丽君歌艺的发 祥地是香港而不是台湾,而让邓丽君歌艺获得国际声誉,或大红大紫的地方却是东洋日本。因此,若干年后,邓丽君办一场盛大的从艺专场演唱会,既符合邓丽君个人“衣锦还乡”的古制,也更符合中国人近代养成的特别偏爱“出口转内销”产品的新癖好。

    邓丽君的歌声很特别,就像凤凰卫视的“美女私房菜”节目的主播沈星的口头禅那么 “软软的、甜甜的”,有时还“酸酸的”。一言以蔽之,“萌萌的”很特别,以至于当时大陆某个当红歌手第一次使用“邓式气声唱法”,演唱一首影片的著名插曲,风靡一时,后劲十足地挑战了歌坛的音乐理论和审美趣味。

    音乐艺术很特别,不管是器乐还声乐,它表达的情绪的概念性逻辑性一般是模糊的,只 有首先满足感官,就是人欣赏音乐美的耳朵之后,才能被接受。我们经常说的靡靡之音,例如《夜上海》、《君之代》,这些上世纪民国时期 流行的歌曲,今天听起来,依然可以被大众接受,并不是因为音乐超越了阶级和时代,而是人们对音乐的审美是不确定的,因此也是宽容和包容的。理解这一点,就可以理解改开初 期,为什么是港台日本和东南亚的流行音乐,包括后来的欧美歌曲首先在大陆打开局面,而不是小说、戏剧或建筑等其他审美形式。

    事实上,在小邓的台北奢华的演唱会上, 还真得演唱了《夜上海》、《何时君再来》等老歌。小邓演唱的那些古词新谱的歌曲尤其颇有创意,是邓丽君或港台音乐的最值得称道的 贡献,著名的作品有“诗三百”中的《在水一方》,唐后祖李煜的《明月几时有》、《无事独上 西楼》,宋 大 学 士 苏 东 坡 的 《明 月 几 时 有》等等。 

    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也是小邓风靡大陆的时候。就是说,台湾的“邓丽君热” 未必见得比大陆来得更早,至于“热”的程度, 估计大陆更要狂野些,只要看看今天的电视选秀节目,还不时蹦出来一个模仿秀扮演山寨版 的“邓丽君”,就可以知道,一样东西到了大陆 文艺圈里,才必弄得 “到位”,直到 “倒胃”都 不肯罢手。我们的媒体很强悍,有时即使你一 点都不歌迷不文艺,你也被逼得耳熟能详什么 麦当娜、杰克逊、张国荣、辣妹之类的。邓丽君 当然比上述诸君更早登陆,在当时的语境下,一个小邓,几乎诱导了一代人的音乐审美的品 位,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的精神世界。“流行文艺”的力量真得不可小觑。

    在这天的黄昏时刻,我们参观了高雄的邓丽君纪念馆。这是一座外表很普通的沿街建 筑,它的身后,就藏着“邓丽君纪念馆”。毗邻的两侧是废旧的工厂的大车间,也许,“纪念 馆”就是经过改造的废旧大车间中的一座。这让人不由想起台湾建筑观光学术界的著名的“老屋欣力”运动(即岛上保存、利用老旧建筑物的一种流行文化运动)。 

   “邓丽君纪念馆”按照小邓生前的闺房格局,陈列了不少遗物。墙门上则挂满她各个年龄段的玉照,其中一帧英姿飒爽的女兵照,最引人眼球。

    展厅的墙上的悬挂了一些名人的题词和两幅书法作品。最为让人诧异的是,一幅是某个书法家写的是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而另一幅字却是毛主席的手书:“秋风吹渭水 落叶满长安毛泽东题”。作品上面盖满了红色收藏印戳。我多少有点纳闷:这么珍贵的书法真迹怎么会流落到邓丽君纪念馆里? 

    邓丽君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到过大陆。电视片介绍道,最初央视春晚邀请港台歌星,第一个想邀请的就是邓丽君,但邓丽君拒绝了。后来“小邓”又异想天开,表示“愿意到天安门广场上免费开演唱会”。她的要求太过分了,因此遭到有关方面理所当然的拒绝。所以,此后大陆就再也没有邀请过她。

    很多参观过邓丽君纪念馆的陆胞,他们的感受可能更像一个歌迷的表现。譬如有个网友的在博客里曾这样写道:

    “邓丽君最终没能回到她深切怀念的故乡,没能与她最大也最真挚的观众群相见。据 《内部参考》报道,在某个政治敏感时刻,邓丽 君表示,如果中共进攻台湾,她将和国军将士 共同战斗到底。为此,她特地到金门“劳军”,还专门进校学习战场救伤防卫技术。另称,邓 丽君实际是国民党情报人员。”

    能否说邓丽君的歌艺很成功,但人生很失败呢?

    邓丽君短暂的一生,少年艰辛,歌艺红火,爱情不顺,婚姻不成。功成名就之后,去美国去上学,用自己歌唱挣来的财富享受和挥霍人生,后与小自己十几岁的法国男友保罗同居,最后客死泰国,年仅四十二岁。这或是“美女加天才”式的艺人,在港台的悲剧性的生存模式之一吧?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仅从音乐的角度看,没有哪一个台湾歌手,对一代中国人的影响超过了小邓。这也是直到今天台湾观光业特别把邓丽君打造成向陆胞宣讲的保留节目的原因吧。


(责任编辑:刘国旗;编辑:范颍华)

 

 


上一条:第67期管子语录      下一条:第66期 管子“三农”经济思想与当代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