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子研究

第66期 管子“三农”经济思想与当代乡村振兴战略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11/14 8:35:15


管子“三农”经济思想与当代乡村振兴战略

 

凤 卓

 

   [摘要] 《管子》是古代先哲的一部珍贵典籍,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农业思想。在齐桓公      时代,管子的农业思想颇具前瞻性和先进性,促进了齐国农业、农民、农村的全面协调      发展,使齐国迅速地富国强兵。管子的“农本”、“人和”、“救护”思想对理解和贯      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改善民生”也具有一定的借      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管子;农业思想;“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就是指农业、农民、农村。2005年,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三农” 问题,几乎每一年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 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 9 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 50.1%,21世纪“虽然乡村发展与 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乡村发展还存在基 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等现实状况,‘三农’依 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问题突出”。2017年 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国现代农业进入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 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乡村振兴就 是抓重点,补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加 快了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2700年 前的齐国,管子进行了提质增效的经济改革,缔造了强大的农业财富,成就了齐桓公“九合 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这不仅为我们建设美 丽乡村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而且对后世乡村治理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农业:农本思想推动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1章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早在先秦时期,管子① 的农业改革奠定了牢固的 社会经济基础,“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 者地广”。(《管子·治国》以下引文引自《管 子》只注篇名)他认为,富民的途径在于发展农 业生产,富民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而农业是 治国的基础。

(一)农本思想

在管子时代,农业为“本业”,“一者本也” (《五行》),“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霸 言》),其中,粮食生产关系到民众生存,“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国蓄》)。在农耕文明时 代,粮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百姓必须依 靠它才能生存,“得之必生,失之必死者,何也? 唯无。得之,尧舜禹汤文武孝己,斯待以成,天 下必待以生。(《枢言》)”粮食富足,则百姓安 居乐业,“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轻重甲》)”粮食不足,则“菽粟不足,末生不 禁,民必有饥饿之色。(《重令》)” 管子认为,国君注重农业发展,规避政治风险,“君国不能一民,而求宗庙社稷之无危, 不可得也。(《权修》)”如果国君不禁止商业, 人民就会延误农事,“故上不好本事,则末产不 禁;末产不禁,则民缓于时事而轻地利。(《权 修》)”国家只要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便 无计可施,“人君操本,民不得操末;人君操始, 民不得操卒。(《揆度》)”由此,重本抑末思想 的出台,对齐国农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 用,二千多年来,一直都是古代社会治国理政 的主流思想。

(二)农为国富之源

中国社会的财富观,不仅是现代意义上的 自然财富观,而且蕴涵着社会伦理,归根到底, 这种观念与朴素的农本思想有关。农业生产 事关国库盈亏,“人主不可以不慎富,慎富在务 地”(《枢言》),“承弊而民劝之,慈种而民富”(《侈靡》),概言之,国家只有改革弊政、发展 农业,才能实现百姓富裕。 土地耕种是治国基础,“庶人耕农树艺,则 财用足”,“实圹虚,垦田畴,修墙屋,则国家 富”(《五辅》),百姓勤于农事,便可富足;移民 开垦农田,国家才能富裕。管子认为,“地不 辟,则六畜不育;六畜不育,则国贫而用不足” (《七法》),如若不开辟荒地,不饲养牲畜,则 会国家贫困。在《乘马》中,“是故何以知货之 多也?曰事治;何以知事之治也?曰货多。”因此,农业决定了国家的贫富,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国之贫富与农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 家,瓜 瓠 荤 菜 百 果 备 具,国 之 富 也。(《立 政》)”在管子看来,五谷种植、家畜饲养、蔬菜瓜果都是国家富裕的标志。一个国富兵强的 国家,必然是“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治国》),农民耕田的增加,粮食的增产是国家财富的源泉,更是与诸侯列强争霸的前提和基础。

(三)重视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具有治国安邦的作用,“好本事,务地利,重赋敛,则民怀其产。(《立政》)”国君不可横征暴敛,重视农业生产,才能使百姓 对国家有归属感。“(君主)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赡、身必安矣,(《禁藏》)”国君只有抛弃侈靡,加强农业生产,政治地位才可巩固。管子从国家战略高度论述了农耕粮储的重要性,“行其田野,视其耕芸,计其农事,而饥饱之国可以知也”(《八观》),巡视一国之田野,计算它的农业生产,便可判断贫富。“计敌 与,量上意,察国本,观民产之所有余不足,而存亡之国可知也”(《八观》),考察敌国与盟友,也可以观察农业生产状况,便可知百姓财 产多寡,国家兴亡。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粮储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天下有兵,则积藏之粟足以备其粮;天下无兵,则以赐贫筈”(《轻重乙》),一旦发生战争,粮储可以作为军粮,天下无事,则可以救济赈灾。“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治国》),国家战略粮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充足粮食的国家才可成就霸业。为此,国家必须奖励耕种,这也是国家理财之道,“民之能明于农事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蕃育六畜者,置之黄金一斤, 直食八石。(《山权数》)”

二、农民———人和思想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32章强调:“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实现更加积 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 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中国农业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一直不被统治者重视,而管子早就敏锐地察觉到农业人才体制 机制培养的重要性。

(一)爱惜民力

在传统农业经济中,可耕地是国家财富,但是将“地利”转化为物质财富,还是需要依靠 劳动力的主观能动性。管子把农民当作农业 最主要的生产要素,“非诚农不得食于农” (《乘马》),“一农不耕,民或为之饥”(《轻重 甲》)。他认为,帝王者修明政事以行时于天 下,“审所先所后,先民与地则得矣,先贵与骄 则失矣”(《枢言》),“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故以耕则多 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小 匡》),他指出,国君不仅要将农民和土地放在 首位,而且还要“敬农爱农”,才能得到民心拥 戴,成就一番霸业。 管子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 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治国》),人民富 裕就容易治理国家,而人民贫困就难以治理国 家。爱民之道在于藏富于民,统治者需要“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小匡》),少刑罚, 轻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因此,“明王之务,在 於强本事,去无用,然後民可使富”(《五辅》), 国君的本职事务就是加强农业,富裕民众。爱民富民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达到“民富而以 亲,则可以使之”(《小匡》),短期内使齐国社会经济强大起来。

(二)珍惜农时

春秋时期,农业刚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过渡到精耕细作不久,季节更迭的自然规律和气候条件依旧制约着农业生产,“时之处事精矣,不可藏而舍也”(《乘马》)。农时对农业经 济和战事政治意义重大,“春秋一日,败曰千金,称本而动”(《侈靡》),在农忙时节要充分 衡量农时,不可贸然发动战事。管子认为,“夷 吾也,如以予人财者,不如毋夺时”(《侈靡》),“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治国》), 不误农时,国富粮多发展农业才是根本。因此,国君要身体力行,勤于四时农事,不误农 时,“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禀”(《牧民》),“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小匡》)。同时,国君还要积极组织农忙生产,“民有三务,不布其民,非其民也”(《君臣下》),“不告 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乘马》)。一年四季便是四时,“春采生,秋采?,夏处阴,冬处阳”(《宙合》)。“四时事备,而民功 百倍矣;故春仁、夏忠、秋急、冬闭,顺天之时, 约地之宜,忠人之和”(《禁藏》),因时制宜,农 人辛勤劳作便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农时稍纵 即逝,“一农之量壤百亩也,春事二十五日之 内”(《巨乘马》),“正月,令农始作,服于公田农耕。及雪释,耕始焉,芸卒焉”(《乘马》),经过精密计算,一个农民必须在 25天内完成百亩良田的春耕春种。只有农民以季节规律进行生产劳动,才能顺应“天时地利”。

(三)选聘农官

管子打破贵族世袭官僚系统,“野不辟,地无吏,则无蓄积”(《七法》),设置了专职的农 官管理农事,积蓄财富,只因为“土地博大,野不可以无吏”(《权修》)。管子不仅在齐国中 央政权设置“大司田”职位(第一任为宁戚), 还在地方上设置“虞师”(主管山泽)、“司空” (主管水利土木工程)、“由田”(主管农业生 产)、“乡师”(地方长官)、“工师”(考核工匠) 职位,从社会化大生产的视角来看,“不同职业各守其位、各司其职,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的强大优势。”他还建立道德约束机制,如果农官“不 好 本 事,不 务 地 利,而 轻 赋 敛”(《立 政》),不可让他做基层长官。对管理农业的高级官僚,管子也有着严格 的选拔标准。在《小匡》里,介绍了 2700年前的乡村基层农官的“三选法”:第一步,乡长推 荐,“于子之属,有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 孝于父母、长弟闻于乡里者”,“于子之属,有拳 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不论文士、武士, “有则以告”。第二步,试用乡贤,“桓公亲见 之,遂使役之官。公令官长,期而书伐以告,且令选官之贤者而复之。”。第三步,考核验证,“公宣问其乡里,而有考验。乃召而与之坐,省相其质,以参其成功成事”。经过三轮选拔,那 些“无大过,登以为上卿之佐”。不论身份贵 贱,乡野人才也可脱颖而出,管子把“德、功、能”作为农官“修、治、平”的基础,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人才遴选体系。

三、农村———救护思想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9章指出:“提高农村美好生活保障水平,让农 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救护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思维,已存在于《管子》的农业思想中,这是传统中国农业经 济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变。

(一)相土而税

在《地员》篇中,管仲认为,华夏大地每一类土壤都有它固定的属性,“九州之土,为九十物。每州有常,而物有次。”因为土地肥力有优劣区别,不仅田地产量有高低之下,农作物的种植也要因地制宜,其中“渎田悉徙,五种无不宜,其立后而手实”,河川沃土,谷粒肥厚而谷穗充实;“赤垆,历强肥,五种无不宜”,赤垆土种五谷皆相宜;“黄唐,无宜也,唯宜黍秫也”, 黄唐土只能种黍和高粱;“斥埴,宜大菽与麦”,斥埴土,适于种植大豆和麦;“黑埴,宜稻麦”,黑埴土,只适于种植稻、麦。

管子改革税收制度,按土地肥瘠差别来征 收租税,提出“相地而衰其政”,(《小匡》)“郡县上臾之壤守之若干,间壤守之若干,下壤守 之若干。故相壤定籍而民不移,振贫补不足,下乐上”(《乘马数》)。通过农业改革,进一步 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使他们安心耕作。他通 过实地调研,把齐国土地类型划分为18种:“五粟、五沃、五位、五?、五壤、五浮、五"、五馭、五鉎、五剽、五沙、五塥、五犹、五壮、五殖、五觳、五凫、五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根据 土地的特性,管子还提出“隐税于价”的新政,“有莞蒲之壤,有竹箭檀柘之壤,有汜下渐泽之 壤,有水潦鱼鳖之壤。今四壤之数,君皆善官而守之,则籍于财物,不籍于人”(《山国轨》), 沼泽、山地、洼地、水溏不适宜耕种,国家可以从山货野味、水产品中取得税收,无需征税,这便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宏观调控

农业丰歉本是国之常情,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维护经济的平稳运行。如果国家不进行 干预政策,社会贫富差距就会拉大,“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夫民富则不可以禄 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国蓄》)。通过政府 调节市场物价的经济杠杆,积极调剂丰歉之年 粮食价格的贵贱,“时有春秋,故穀有贵贱。而上不调淫,故游商得以什伯其本也”(《七臣七主》),让灾年的社会隐患降到最低。发布平准 的号令,及时掌握物价政策,“出准之令,守地用人策,故开阖皆在上,无求于民”(《乘马数》),国家掌握了经济的主动权,限制工商业 活动,社会就会稳定。 国家预付粮款,用较高价格购买丰年廉价 的商品,灾年低价销出这些平价的物资,“国谷之,一切什九。还谷而应谷,国器皆资,无籍 于民。此有虞之策乘马也”(《巨乘马》),“凡轻重之大利,以重射轻,以贱泄平”(《国蓄》)。管子尝试以工代赈的国家经济政策,“若岁凶旱水

,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乘马数》),在灾年大兴土木,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消解社会不安定因素。中央政府实质性地管控国家农业经济,最终达到国强民富的目标,国家的税收自然也就取之不竭,“市朝闲则田野充,田野充则民财足,民财足则君赋敛焉不穷”(《揆度》)。 

(三)均地分力

在国家授田制度下,国家征收的租税就是农民的全部剩余农产品,而“桓公践位十九年, 弛关市之征,五十而取一”(《大匡》),1/50的 税收是当时春秋诸国中最低的。“视物之轻重 而御之以准,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国 蓄》),齐国通过“平准”之法,调剂物价水平的 高低。齐国率先实施了“折算分租、分户经营” 的土地税收政策,“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乘马》),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根据土地的数量,即“不以田亩籍”,兼顾 征税当年农业生产的丰歉状况,“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岁饥弛而税”(《大匡》),逢水旱灾年减赋 降税甚至免税,尽量稳定农民的恐慌情绪。“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夫以一民 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 无积也”(《治国》),国家通过政治干预,严禁 商人利用高利贷盘剥农民。同时,管子还租税 均平所授农田土地之质量,“有一人耕而五人食者,有一人耕而四人食者,有一人耕而三人食者,有一人耕而二人食者。此齐力而功地。田策相圆,此国策之时守也”(《乘马数》),掌握他们的农业生产与掌握国家的物价政策相辅而行,维护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管子》“三农”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乡村是中国农业文明的源头,也是华夏文明史的发祥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 “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升级,是城乡发展的重 大战略性转变,契合了新时代城乡资源要素双 向流动的新趋势,弥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乡村短板。”从本质上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要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 问题,通过补短板、强底板,彻底解决现代化进 程中的“三农”问题,努力使农业、农民、农村同 步现代化,防止出现农业衰落、农民返贫、农村 凋敝的现象。“夫为国之本,缮农具当器械,耕农当攻战”(《禁藏》)。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 一个14左右亿人口的大国,确保国家粮食安 全是重中之重。“齐民食力则作本,作本者仲,农以听命”(《君臣下》),发展现代农业生产,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 业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提高农业质量、效 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农业粗放化、农 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相当严重,乡村振兴也 要做到“地尽其力”,国家要通过宏观调控,保障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君子之静居,而农夫修其功力极”(《五行》),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扎根农村、开发农村,才是乡村振兴的关 键。振兴农村,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是乡村 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 +农 业”的信息化资源,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 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引领农民开拓创新。鼓励 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等社会人才投身乡村 建设,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宏图,在农产研究、环境科学、资源利用、园林园艺、植物保护、水利灌溉、文化创建中大有作为。 管子的农业思想极为丰富,把“三农”问题 作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实现了传统中国农村的 伦理化与制度化,使得农业管理思想融入农业 生产工作的细节、过程、阶段和社会各个阶层。《管子》对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建设具有指导、 借鉴作用,缓和了底层农民和统治阶级的矛盾,有利于齐国农业生产、经济的稳步发展。 管子“三农”经济思想对于当代农业农村生产活动、规划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推进具有重要价 值和借鉴作用,因而,我们要揆情度理地学习其中的合理成分,统筹规划、科学推进。

 

参考文献

[1] 甘娜,汪虹成,陈红利.乡村振兴背景下 “五位一体”乡村共同体建设路径研             究 [J].农村经济,2019,(11):69—77。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的意见[N].人民日 报,2018              -02-05。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 要讲话读本[M].北京:北京学习出             版 社,2016:157。 

[4] 凤卓,樊蓉,罗先奎.《管子》职业教育思 想探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               报,2019

[5] 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 兴[J].地理学报,2018(4):            637—650。

注释

① 本文所引《管子》:(唐)房玄龄注;(明)刘 绩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         5年 8月版 为依据,只记下篇目,未注明页数。

  (作者简介:凤卓,巢湖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传统文            化、  区域文化)


(责任编辑:刘国旗;编辑:祁雯雯)



上一条:第66期 近在咫尺的热土 ———宝岛纪行(连载之四)      下一条:第66期 管子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