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讨

时代契机中把握管子治国之道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1/2/19 16:32:45


时代契机中把握管子治国之道

蒋佃勤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颍上人,名夷吾,字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自公元前 685 年起,在齐国任相达四十年 。管仲顺应历史的发展,全面主导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领域的治理与变革,采取一系列 “富国强兵”的举措,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在古代国家治理方面堪称典范。挖掘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以管子治国道术启迪今天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从时代命题中把握管子治国契机

诸侯纷争、乱中求强为管子治国提供时代契机,齐姜太公政治“遗产”为管子治国提供理论借鉴,管仲才华堪当治国大任。

(一)时代背景。管仲生活的年代,周王朝已进入“东周列国”时代,王室衰微,旧制度崩溃,周天子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有力量的诸侯国趁机崛起,为了争霸频繁征战。相对于西周社会的整体稳定,这一时期的大变动是亘古未有的,尤其是政治军事上的大纷争、大动乱,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先的社会发展模式。各诸侯国面对这样的历史场景,为了能在争霸战争中赢得主动权,防止被削弱被消灭,不再固守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和分封制,而是打破现有官僚体制的束缚,从各阶层吸引选拔人才为其服务。其中不乏从底层民众选上来的人才。从国家视角,齐国曾是诸侯中政治、经济、军事头号大国,在开国前三代,一直受到天子“另眼相待”,至第五代君齐哀公时,齐国开始走下坡路,期间偶有“中兴”,相较于先祖功业,仍有较大差距。前任襄公无道,在位十二年死于非命,齐国再次陷入动乱,到齐桓公执政,为了复兴祖业、定社稷、扭转中衰,必须启用人才,全方位改革,才能实现复兴之梦。而从知识分子视角,时代变革也给知识分子提供了时代命题: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研究治国之道,辅助君主称王称霸,在列国争霸中称雄,管仲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二)理论渊源。管仲治国,沿袭了姜太公“遗产”。姜太公是齐国的始封君,他助文王兴周,又助武王灭商,为周王室立下了不朽功勋 。齐国初封之时,这片土地碱性很大,人少民贫。首先,姜太公重德爱民,周立国之初,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 ,武王 “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赈贫民,封比干墓,释萁子囚。迁九鼎,修国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其次是“因其俗 ,简其礼”、“举贤上功”的治国之道 。“因其俗”即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 ,“简其礼”就是在贯彻周朝礼法总原则的基础上,并不在齐地完全沿用周礼,而是结合当地实际加以改造,简化繁琐的礼仪制度,使当地民众乐于接受、易于应用,从而把贯彻周朝礼法与稳定民众、强国富民很好地统一起来。第三,“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 ”,在重商主义思想指导下,利用齐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发展渔业、盐业、运输业,壮大手工业,富庶齐民。经过前几代政策延续、财富积累,齐国逐渐成为雄踞山东半岛的大国。姜尚的治国理念和方略为管子治国,奠定了政治基础,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管仲才学。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其思想的精华是“富强”。相齐近四十年的治国实践,其思想、政策方针,多为原创,这与管子的才学有很大关系。首先,阅历丰富。管氏出身贵族,周穆王的后代。到管仲时早已家道中落,青少年间已在民间接触人生百态,结识朋友,谋生、求职,当过兵、经商、入仕。拥有民间成长的经历,他对底层情况更加了解,无论对他个人的前途,还是对国家的谋略,都充满着实用主义导向。其次,能力超群。现在比较流行一个段子,成功者有三要素:“你要行”;“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也行”。这三者都印证在管仲身上。管仲的发迹,靠鲍叔牙的鼎力相助,鲍叔牙概括管仲五大才能,“宽惠柔民”“治国家不失其柄”“忠信可结于百姓”“制礼义可法于四方”“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施政、治国、立法、制礼、管军等全方位人才。管仲名留青史,“管鲍之交”也享誉古今。第三,目标高远。成大事者必须要有大格局。管仲有着高远的人生目标,当年与召忽、鲍叔牙围炉夜话,表明心志,“夷吾之为君臣也,将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庙,岂死一纠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则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则夷吾生。夷吾生,则齐国利;夷吾死,则齐国不利。”与齐桓公谈论国家目标,“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是其治国不变的战略目标准则。有阅历、有能力、有格局,有好朋友帮助,有英明君主接纳并支持,治国契机,水到渠成。

二、从成功实践中领悟管子治国布局

管子相齐国,其为政之道,先从确立目标“称霸诸侯”开始。围绕着这个目标,秉持这以人为本治国理念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面进行具体布局。

(一)确立目标——称霸诸侯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管仲为其制定了称霸的战略目标。“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目标明确,唯有称霸,才能保证齐国社稷安全。在此,需要明确管仲战略目标的考量依据。前已有所阐释,群雄逐鹿、争霸中原的时代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能偏居一隅、独善其身,想要各国自扫门前雪,不管他国瓦上霜是理想空谈。齐桓公“定社稷”而已,不敢“称霸”,是只顾眼前的小格局思维。“霸王”和“非霸王”、“社稷定”和“社稷不定”是两对概念,可以组合成四对推演结果。第一种情况,如果能霸王,实现“社稷定”,这个肯定能实现的。当行业的老大,经济的强国、军事上的大国,一般是不会受到别人欺负的。另外一种情况,成为霸王,而江山还不稳固,经常闹动乱,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第三种情况,“非霸王”而“社稷定”,这种情况到底存不存在呢?待定,概率性事件,而这种概率微乎其微,更大的可能是,不霸王,江山必然不稳定。这符合自然法则,丛林竞争,动荡时代的人类社会也是如此,除了称霸天下,别无选则,管仲从天下大势出发,确定齐国改革的目标,具有战略思维。这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遍知天下,审御机数,此兵主之事也。”  齐国若想社稷定,必须从大格局着眼,称霸诸侯,才能社稷定。

(二)基本方略——五位一体

1、行政改革——“国”“鄙”分治

行政区划是一种政治行为,是国家从便于组织管理的角度出发,在“既定的政治目

的与行政管理需要的指导下”,对国土和各种权力进行分级划分,是国土和权力的一种再分配。《立政》篇指出,“分国以为五乡,乡为之师。分乡以为五州,州为之长。分州以为十里,里为之尉。分里以为十游,游为之宗。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皆有长焉”。《小匡》篇也记载管仲向齐桓公建议采用圣王“参其国而伍其鄙”的行政区划编制来“定民之居”,在行政区划内,“四民分业”,即士、农、工、商四民分居来“成民之事”。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改变血缘宗法的松散组织形式,能够自上而下,明确统系,层层设官,严密组织,对于民情的掌握,政教法令的实施,均具有实际效果,这实际是逐步向郡县行政体系的一种过渡雏形。另一方面,便于从地域和行业两个层面进行行政区域划分。“参其国”、“伍其鄙”是按照地域进行行政区划,层层递推,互相连接,便于统一政令,统筹安排。“四民分业”是以行业分居,士乡、农乡、工乡、商乡各司其职,各职其份,有利于行业传承,区域内处于同一行业氛围内,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管理上自然也容易形成符合行业特色的管理模式。

 2、经济管理——富民强国

管子治国的核心方略是“富民强国”,《轻重甲》提到“为国不能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则国不成”。围绕富民富国,需要进行经济改革。第一,进行农业改革,春秋早期,井田制破坏,“公田不治”、“田在草间”的景象很多。管仲在齐国实行“案田而税”,“相地衰征”,根据地的好坏,按亩收税。这个办法既适用于“井田”,也适用于私田。第二,发展商业。具体做法:发展微观经济,对内刺激商品经济的发育,对外降低关税,形成“如水归壑”的市场聚集效应。利用税收杠杆、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优惠政、发展娱乐行业,活跃市场。商业发展中尤重视宏观调控,“官山海”,盐铁专卖,搞国家垄断性经营。第三,以商止战。通过打贸易战,和平称霸。通过与鲁、梁国织绨战,莒国紫草战、莱国柴薪战,“买狐降代”“求鹿于楚”等等贸易战例,不战而屈人之兵,实现优胜。

3、文化建设——教训成俗

管子曾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同时,他还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既说明了物质基础的重要性,同时,物质上去了,还得有更高层次的文化建设,让人们“知礼节”,“知荣辱”。管子有一套文化建设体系,即他凝练出的核心价值观“四维”论。“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什么是“四维”呢?,四维者,“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守国之度,在饰四维”,要做到“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因为,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意识形态如何融入精神骨髓,让老百姓稳妥践行呢?管子还有具体的教化方法。第一,小处做起。管子提出一切从小处做起,“凡牧民者,欲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此厉民之道也。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管理民众,治民之道,从小的地方开始,才能行大义,做大事。第二,树立榜样。管子在教化中也注意树立榜样。管子说,“胜一而服百,则天下畏之矣。立少而观多,则天下怀之矣”,战胜一个,更多的人就会信服害怕。“罚有罪,赏有功,则天下服之矣”。 第三,刑罚,做最后的保障。这就是礼法并行、德法并重,这也是管子治国的重要方略之一。

4、社会发展——以民为本

管子治国的价值理念是以民为本。管子书中提到“霸王之本”有四点,即“地大国富,人众兵强”。“人”是称霸四条必要条件之一,“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而“得人”的多少,则决定这个国家统治天下的程度,“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如何得人?第一,重视民本。(汉)刘向《说苑》记载管子和齐桓公一个故事,王者何贵。齐桓公曰:“王者何贵?管仲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第二,重视“民本”基础上,“顺民”“富民”“爱民”,对老百姓“爱之、利之、益之、安之”,从而获得老百姓的拥护。第三,重视民,还要重视民中的精英,“人才立国”,“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理念的指导下,管子有一套选拔、任用和培育人才的方法。选拔人才,管子建立一套制度化的自下而上进行的人才选拔体系,乡选、试用、殿试依次进行。人才任用的标准,举贤尚功、察能授官。当然优秀的人才可以破格提拔,比如大夫宁戚,就是管子在出行路边遇到的放牛者,当上了大司田,掌管农事的官。人才考核:稽之以度(按现行职务表现考核)与禄当其功(收入跟成绩挂钩)。他还重视培育人才,“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就出在《管子·权修》篇。因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5、生态思想—— “天人合一”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崇拜,中国古代是信仰天的时代,管子也是“天”的信徒。

在人与天的关系上,管子强调“人与天调”。尊重老天的客观运行规律,做“无违自然”,“合于天时之人事”,因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合作福,不合作祸”,人类违逆自然规律,将受到自然的报复。管子所处的时代,农业社会时期,农业为本,农业生产要“顺天之时”,掌握自然的农时规律,合理安排农业耕作,“不务天时,则财不生”。农业生产还要“得地之宜”,根据地质好坏,选择性种植。为政者在和天时、得地利的基础上,施政策略要实现“天人合一”,即在行动时,要考察天时、地利,把握时机,然后发动人民,举措得当就会民心和顺、建功立业。表现在管子为齐国制定的政治目标和具体行动上,目标“君霸王”,“内修政治、外结与国、待机而动”,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一系列举措匡正齐国,实现强盛,继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匡正那个礼崩乐坏、战火纷争的社会旧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捍卫华夏文明。

三、从特点规律中透视管子治国之道

经过管仲的辅佐,齐国从纷乱的政局中快速崛起,一跃而成为列国中的强国。先秦诸子百家,从政治的角度而言,把治国之道做到极致——匡正了齐国、匡扶了天下,能实现这一目标的非管仲莫属。总结管子这套目标和计划的特点,可概括四个特点。

(一)明确目标,统领行动。管仲的治国目标是称霸诸侯。他入仕齐国,为定社稷而生。在弱肉强食、群雄逐鹿的时代,只有称霸才能“社稷定”。因此,管仲不会如鲍叔牙初接手辅佐公子小白时的甩锅撒气,也不会像后来争权失败召忽为公子纠尽忠殉职,管仲囚鲁不死,即使忍辱苟活,也在争取,以时间换空间,尽可能争得一线生机。齐桓公拜相,他为坚守目标,敢于触怒主君,即使罢相被逐。称霸是既定的治国目标,不会因为公子纠的失败更改,也不会为齐桓公的小目标而阻挠,这是管仲的战略眼光和胸怀格局。在此目标下,管仲制定执政方略,以人为本、德法结合,以及一系列政治 、经济、军事、教育、行政管理和对外关系等诸多领域的施政方案,积累执政经验。围绕“称霸诸侯”的执政目标,抓纲绳、抓统筹、抓调控,巧用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处理对上和对下的关系。执政者的修养和气度方面,简要说明他的执政方略和执政经验。从基本的治国之道。

(二)理顺秩序,夯实基础。对于刚刚发生一些列宫廷杀戮、君位更迭、国家初定的齐国而言,政局稳定是第一位的。管仲治国先从政治开始。“国”“鄙”分治,四民分业,“作内政而寄军令”,军政合一,政法令察行政管理措施配套设置,并用“四维”教化民众,德法并举、礼法并行,通过立法、行政、教化稳定齐国秩序。只有国家稳定,安内才能御外,国强才能图霸。接着进行经济建设,富民才能强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仲深谙藏富于民之道,发展农业,不与民争利,不盘剥百姓;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刺激商业,宏观调控;根据掌握的轨数,抓住时机打贸易战,不战而屈人之兵。强国不仅强在经济上,还要有军事势力做后盾,管仲治国,军政合一,农民闲时务农,务农过程中训练作战,战时出征,政令合一,有足够实力战争,但他却并不主张轻易战争,兴修霸业的第一要务不是打仗,把齐国国内的事情办好,内修政治,外结与国,待机而动,夯实基础,霸业自成。

(三)韬光养晦,循序渐进。管子制定“霸王”的战略目标,但并非传统意义上靠武力、使蛮力称霸,而是循序渐进,稳步前行。一方面,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物资的集聚、力量的积累,这需要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群雄争霸的环境,当国家不够强大时,不能冒尖逞强进行内耗和外耗,积蓄力量,培植实力才是王道。而由弱到强,发展中最需要的是稳定的环境,韬光养晦,才能赢得发展的时间。为此,他制定了“霸王”的九年计划,“一举而上下得终,再举而民无不从,三举而地辟散成,四举而农佚粟十,五举而务轻金九,六举而絜知事变,七举而外内为用,八举而胜行威立,九举而帝事成形”(《管子·幼官》),这是九年计划,先韬光养晦、埋头苦干,一步步有条理稳步推行。齐桓公刚刚拜管仲为相时,曾与其意见相左,桓公元年,提出个要求“小修兵革”被管仲否决了。桓公二年,讨伐宋国,诸侯兴兵救宋,齐军大败。桓公三年伐鲁,曹刿献策,在战场上“一鼓作气”,齐国再败,齐桓公试误之后迷途知返,内政外交管理权限交托管仲,再次证明管仲韬光养晦,循序渐进方略的正确。实践成果也充分证明,按照管仲既定战略步骤,仅用六年时间,齐国就实现了称霸诸侯的既定目标。

“一个伟大的思想,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潮流面前,会呈现不同的闪光点”。管仲的执政理念在那个时代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而他成功的执政实践又使原本不大强的齐国迅速崛起,获得全面发展。今天国家治理,也要循着这股改革的精神,研究可资借鉴的方法,推动治国理政迈向新台阶。

作者简介:蒋佃勤,中共阜阳市委党校  


上一条:务实·辩证 ——《管子》治国方法论简述      下一条:齐楚大国外交在《管子》的记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