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6/5 16:12:22
创新廉政理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论《管子》中廉维论的理论贡献 周怀宇
关键词:《管子》廉维论廉政理论 管子相齐,提出了四维论的意识形态,创造性的推进了齐国社会和谐发展。《管子》的廉维论,从理论上提出了廉政的命题、内涵、意义,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阐述廉政理论的文献。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重点探索《管子》廉维论的理论贡献和历史价值。 一、《管子》关于廉维的论述 《牧民》篇曰: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踰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踰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轴;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这是《管子》廉维论的总纲。 《立政》篇曰:礼义廉耻不立,人君无以自守也。这是《管子》提出的关于国君执政的廉维政治原则。 《立政》篇又曰: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这是《管子》关于杀身成仁和苟且贪生的关系的论述,用廉耻来树立名节。 《权修》篇曰: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这是《管子》主张把廉维的思想教育推行到社会,促进社会安定,促进政局稳定。 《权修》篇又曰:欲民之有廉,则小廉不可不修也。小廉不修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这是《管子》关于廉政理论的深化论述。提出小廉和大廉的辩证关系。国家官员注意小廉建设,就能够赢得百姓拥护国家的大廉。 《八观》篇曰:昏礼不谨,则民不修廉。这是《管子》论述百姓养廉的方法,必须用端正昏礼,关心民生,培养百姓的小廉。《礼记·昏礼》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中匡》篇曰:法行而不苛,刑廉而不赦。这是《管子》关于刑罚方面的廉维主张,强调刑罚公正,但是绝不放弃刑罚。 《小匡》篇曰:曹孙宿其为人也小廉而苛忕、足恭而辞给,正荆之则也,请使往游,以结交焉。这是《管子》中关于廉政官员的任用。 《君臣上》篇曰:君明、相信、五官肃、士廉、农愚、商工愿、则上下体而外内别也,民性因而三族制也。这是《管子》关于各个阶层官员的廉政的意义。其中明信肃廉愚愿,意义相类。是古汉语排比句的修辞手法,利用多个结构和长度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达到加强语势的效果。 《四称》篇曰:圣人在前,贞廉在侧,竟称于义,上下皆饰。这是《管子》对于核心统治集团中任用廉政官员的主张。 《四称》篇又曰:近君为拂,远君为辅,义以与交,廉以与处,临官则治。这是《管子》论述君臣之间关系,以义和廉的为原则。 《侈靡》篇曰:强而可使服事:辩以辩辞,智以招请,廉以摽人。这是《管子》提出高级官员需要具有廉以摽人品德属性。 《水地》篇曰:廉而不刿,行也。这是《管子》对于廉政官员的辩证要求。既要有勇于斗争,又要和谐相处,不割伤别人。 《正世》篇曰:人君不廉而变,则暴人不胜,邪乱不止。暴人不胜,邪乱不止,则君人者势伤而威日衰矣。这《管子》对于人君提出的忠告:人君自身不廉,引起突发事件而变乱,就无法制止邪乱,就要出现政治危机。 《明法解》篇曰:寄托之人不肖而位尊,则民倍公法而趋有势。如此,则悫愿之人失其职,而廉洁之吏失其治。这是《管子》关于刑赏要公正的论述,不这样,就不能够保护廉洁官员的敬业、善政。 《管子》一书,联系齐国的政治实践,阐述了廉维的思想内容,赋予廉政各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内容,形成了内容丰富而又比较系统的的廉政理论。这不仅是影响中华民族廉政建设的理论资源,也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认真总结。 二、廉维论的廉政理论贡献 春秋时期齐国的富强,不能说与齐国推行四维和廉维无关。从今天的眼光看,齐国的崛起和强胜,虽然是局部地区的政治经验,但是后来逐步影响到各个诸侯国,这一历史说明,春秋齐国积累了行之有效的廉政经验。其廉维论对于齐国的崛起和发展的廉政实践,具有理论上的导引意义。遴选其突出的方面述之于下。 1、提出百姓修廉的社会教育思想 《管子·权修》说: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兵士之死节,不可得也。强调社会的安定,军队作战勇敢,都必须树立一定的廉耻观。如何树立百姓的廉耻观?管子把礼义廉耻划分为大小两方面,主张从小着手,教育民众,以达到大。《管子·权修》篇进行了阐述。 管子说:欲民之有廉,则小廉不可不修也。小廉不修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 管子总结说:凡牧民者,欲民之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饰小耻,禁微邪,此厉民之道也。民之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饰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这是管子对于百姓层面礼义廉耻教育的方法,通过四小以禁微邪的历民之道,达到治之本的大治局面。《管子》一书中对于礼义廉耻的大与小的含义有很多论述。下面从管子与齐桓公的对话中,举例说明其中的一个方面。齐桓公向管子请问为国的思想?管子对曰:远举贤人,慈爱百姓;外存亡国,继绝世,起诸孤;薄税敛,轻刑罚,此为国之大礼也。齐桓公又向管子请问为天的思想?管子对曰:法行而不苛,刑廉而不赦,有司宽而不凌。从上面简短的对话中,可以看到管子关于大礼大廉的明确含义。一句话,用上文的四小(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饰小耻)禁微邪;用上文所述四大治国家、治天下。而大廉则是国家与百姓之间公正和谐的社会关系。 2、提出廉君廉臣的官员理念 《管子》中有很大篇幅论述了上自人君,下至朝野官员的修身理念,与以往有所不同,增加了廉的理念。 《牧民》中记载了管子与齐桓公的很多对话,管子劝谏齐桓公应该加强道德修养,成为有道之君。说: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唯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要想成为有道之君,必须提高自身的礼义廉耻。 《立政》曰:礼义廉耻不立,人君无以自守也。强调国君加强礼义廉耻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四称》篇曰:有道之君,敬其山川、宗庙、社稷,及至先故之大臣,达到文武百官忠于国君,为国家效力,形成圣人在前,贞廉在侧,竟称于义,上下皆饰的和谐局面。管子特别强调人君自我意识形态改造的表率作用,《枢言》篇曰:先王重荣辱,荣辱在。为天下,无私爱也,无私憎也。希望齐桓公能够率先重视礼义廉耻,为天下树立礼义廉耻的荣辱观。 《管子》又从道德层面为官员提出了礼义廉耻的思想准则。《四称》篇曰:事君有义,使下有礼,贵贱相亲,若兄若弟,忠于国家,上下得体。居处则思义,语言则谋谟,动作则事。居国则富,处军则克,临难据事,虽死不悔。近君为拂,远君为辅,义以与交,廉以与处。临官则治,酒食则慈,不谤其君,不毁其辞。君若有过,进谏不疑;君若有忧,则臣服之。此亦可谓昔者有道之臣矣。这是一项官员廉政建设的系统工程。 3、提出了廉政新意识形态 廉维论的理论属性,不难判断,属于《管子》国家学说中意识形态方面的学说。《管子》不是简单的提出廉耻观念,也不是一般化的推行廉耻风尚,而是立足于治国,立足于人君如何垂拱自守,巩固国家的统治,提出廉维论,并且纳入国家四维的政治纲领,视为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牧民》篇曰: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用礼义廉耻四个字,高度概括了四维学说的主题,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既是一个系统的思想构造,又各有其丰富内涵。从精神和道德的层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说。用今天的国家学说理论加以认识,这是《管子》学说中国家学说的内容,属于《管子》国家学说中,意识形态的理论阐述。而其中廉维论的理论论述,则是周初以来的崭新理论,标志了春秋时代的意识形态变化的特征。 在《管子》廉维论的意识形态学说中,廉维论和耻维论相辅相成,二者对立的统一,共同担负塑造人的思想和灵魂的学说,其中,廉维论是主要的,积极的,从进步的精神和道德层面深化人的思想教育,凸现了廉维论在思想和精神方面维护国家机器、保护经济基础的意义和作用。形成了春秋初期社会经济变革所需要新的意识形态。这是自周王朝初期以来的一个崭新的学说,是领先于时代的意识形态理论学说。 三、廉维论的社会实践意义 管子相齐,依托齐国政治实践总结了廉维论学说,又施之于齐国的政治实践。齐国的意识形态由于廉维论的影响有了很大的变化,促进了齐国政治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一跃而成为九合诸侯的东方强国。 总结齐国推行廉维论的历史,可以看到廉维论作为当时社会学说的最新内容,特别是廉维论所构架出来的廉耻观,塑造了齐国最新的意识形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反作用于齐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促进了社会各个方面相对和谐发展。 1、推动经济基础发展 《管子》廉维论强调廉不蔽恶。什么是恶? 管子指出不均之为恶。不均指什么?管子针对当时社会两大根本性的问题,即土地和劳力,提出要均地分力,即主张合理分配土地和人力。《管子·乘马》说: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不均之为恶也,在这里,管子把均地分力当作激发庶民百姓生产积极性的根本利益,所以阐述廉不蔽恶的廉维论,从意识形态上加以维护。维护适应于国情的土地制度,就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政治。《管子·乘马》说: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政不正,则事不可理也。由此可见,廉不蔽恶不仅反作用于当时的经济基础,也是维护着齐国政治制度。我们用今天的历史观和国家学说的理论来认识,这两个问题仍然属于经济基础里面最主要的问题,均地分力,即生产力和生产资料问题。管子通过树立和宣传廉不蔽恶的意识形态,保护齐国的土地制度和劳力制度,从而巩固齐国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政权。 2、促进思想文化领域的新风尚 在社会伦理方面,廉耻二维对于齐国文化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 例如男女婚姻方面,管子用廉耻观理顺齐国的伦理道德,主张男女有别。《管子·权修》说:男女无别,则民无廉耻。《八观》篇曰:昏礼不谨,则民不修廉。这是《管子》举例论述百姓养廉的方法,端正昏礼,关心民生,培养百姓的小廉。《礼记·昏礼》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在当时,女色是政治生活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带来了许多政治干扰。特别是齐桓公践君位之前,齐国宫闱之内,一场女色混战,对于管仲的触动很深。故而用廉维论来引导社会伦理关系。《君臣》篇曰:贵贱有义,伦等不逾,则有功者劝。其它如思想、学术等各个文化领域,也都强调了廉维的原则。 3、促进上层建筑的稳定 在司法方面,《中匡》篇曰:法行而不苛,刑廉而不赦;在军事上,《立政》篇提出立廉耻,提高士兵的作战士气。明确指出,假如在战争中片面强调爱惜生命,兵士就会贪生怕死,或者苟且偷生,则廉耻不立;在监察、用人、建置地方机构方面,均体现了廉维论意识形态的精神。 四、廉维论的历史意义 《管子》廉维论,不仅是四维论的国家学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明史上廉政学说的理论滥觞,代表了中国春秋时期廉政学说的理论建树,在中华文明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其历史意义深远而又影响深刻。 1、第一次提出了廉耻观念 廉维论学说,首先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学说。它与前此历史上意识形态方面的学说相比较,显示了很多新鲜内容。这些新鲜内容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调整意识形态以相适应。《管子》提出了这个问题,也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正是《管子》的学术价值所在,标志了中国历史上廉政学说理论滥觞。《管子》之前,控制中国精神领域的主导思想是礼学,籍以维护礼制。随着春秋时代的脚步,周王朝原有的礼乐制度式微,出现礼崩乐坏的局势。新兴的诸侯国要想扭转这一局势,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改造原有的意识形态。《管子》结合时代的特点,适时提出了廉维论的新新观念,其实质在于从人文方面提出维护礼制的思想措施。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廉维和耻维,提出了史无前例的廉耻观,给当时的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道德观念。《管子》一书中阐述了这一新鲜观念的内涵,云: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意思是:不掩饰邪恶;不做坏事。恶,是个传统的道德观念,《易·象传》云:君子之遏恶扬善。《管子》把这一观念提出来,用于治国的纲领,体现了对于传统思想的提炼和运用。枉,邪曲也(《说文》),谕义邪事、坏事。二者都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管子》作为立国的廉维纲领提出来,拓展了狭义的概念,确立了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具有全社会的意义,毋庸置议,提出了建设新的社会风尚,对于改造社会风尚具有积极意义。《牧民》篇云: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意思是不掩盖邪恶,个人的品行就会完善;不做坏事,就不会滋事生非。其实际意义在于教育人加强自我修养,稳定社会,社会就不出乱子。这是以春秋时期的人文文化为基础确立的道德准则,因而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历史实际而具有时代意义。 2、揭示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牧民》篇提出了一个精辟而又精彩的论调: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话历代传承,成为经典。其实质是揭示了精神与物质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格言,《管子》充分挖掘了它的理论意义,应用于国家学说,就是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意识形态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性。在《管子》学说中,阐明了一个朴素地的道理:礼义廉耻等道德文明必需依托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从而揭示了道德精神与物质文明二者之间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廉维论作为治国的思想纲领,既是社会经济变革的产物,又反过来保护新的经济基础。 《管子》一书反复论述了这一关系。《侈靡》篇云:衣食之于人也,不可一日违也,《禁藏》篇云:衣食足,则侵争不生,怨怒无有,上下相亲,兵刃不用矣。这里兵刃,乃是象征军事的国家的专政工具。单纯分析专政的根源,这当中的逻辑关系是:怨怒无有,上下相亲的社会和谐局面,依托于衣食足的经济基础,和谐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保护上层建筑。这一系列的论述为发展社会经济,崇尚礼义廉耻,治国安民提供了理论根据。 《管子》不仅论述了礼义廉耻对于物质生活和经济基础的依赖性,也论述了礼义廉耻等精神道德的相对独立性,并不是社会经济条件的简单反映。极端贫困的生活水平,难以推行礼义廉耻。反之亦然,物质生活丰富的时候,必须推行礼义廉耻的四维思想,引导社会发展。《重令》篇中揭示并且阐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曰:天道之数,至则反(返),盛则衰。人心之变,有余则骄,骄则缓怠。《侈靡》篇又曰:用贫与富,如何而可?曰: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这里指出了物质生活有余的时候,会出现精神道德方面的危机;同时指出物质生活处于甚富、甚贫两极状态,其意识形态领域的道德品质都会出现危机。这一论述,进一步阐明了四维学说和廉维学说的理论意义,也阐明了其社会实践意义。 3、第一次阐述廉政理论 《管子》中的廉维论学说,把廉耻作为国家政治四维提出来,这是《管子》政治学说的新思想。《牧民》篇曰: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廉耻被列为四维,作为国家政治的主要内容,必然影响社会政治的各个方面。 在国家机器结构方面,《牧民》篇曰: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这里的省刑,意思是简化刑罚和律令。刑律是代表国家机器的专政工具,用推行四维和廉维的政治活动,代偿刑律的部分功能,从而达到简化刑罚,废除深文峻法的社会效应。由此而知,四维和省刑、禁文巧,其政治上是互为补充,国家握有刑杀权柄,辅之以廉维学说,这是从国家政治的层面阐述的廉政的理论。 《管子》不是轻描淡写地提出廉维论的政治纲领,认为廉维是国家四维之一,缺一不可。《牧民》中形象地描述了廉维的重要作用,曰: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也就是说,这四条治国大纲,就象支撑大厦的四根柱子,折一维,国家就倾斜;折两维,国家就危险;折三维,国家就颠覆;四维全部折断,国家就会灭亡。因此管子进一步阐述说: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也。也就是说,倾斜可以扶正,危险可以挽救,倾覆可以再起,灭亡了,那就不可收拾了。毋容置疑,这是管子关于国家学说的经典论述。也是周初以来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关于国家学说的精辟论述。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联系方法:zhhytt@163.com 2008年4月30日于安徽大学鹅池宿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