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2008年第3期)管子的战争观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6/5 16:00:39



 

管子的战争观

赵国华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

 

《管子》作为一部学术名著,发端于管仲而形成于稷下学者,较全面地展示了管子思想。管子思想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内容丰富,见解深刻,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管子军事思想作为管子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战争、战争指导和军队建设诸方面,都有重要的理论建树。这里就管子的战争观,做一个概略的论述。

管子认为,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禁邪除暴,诛暴国必以兵,禁辟民必以刑,然则兵者外以诛暴,内以禁邪。[1]天下存在邪恶和残暴,就不可能避免战争。何况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2]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3]战争决定着君主的地位,影响到国家的命运。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4]所以,战争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必须加以认真的研究。

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都带有两重性,一方面有较大的功利性,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5];一方面有较大的破坏性,贫民伤财,莫大于兵;危国忧主,莫速于兵。[6]因为战争的功利性,总有一些人称道战争,甚至坚持穷兵黩武的主张。因为战争的破坏性,总有一些人反对战争,甚至提出寝兵、偃兵的论调。有鉴于此,管子认为战争应当停止而不停止,或者不应当停止而停止,都是错误的做法。既然战争不可避免,军队就不能废除。黄帝、唐、虞帝之隆也,资有天下,制在一人,当此之时也,兵不废。今德不及三帝,天下不顺,而求废兵,不亦难乎![7]不过,君主对待战争问题,必须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能轻率发动战争。数战则士罢,数胜则君骄,骄君使疲民,则国安得无危?所以说至善不战,其次一也[8],即认为指导战争的原则最好是不战而胜,退而求其次则要求一战而胜。这与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管子认为,国家不是凭空就能强大,战争不是凭空就能胜利。凡国之重也,必待兵之胜也,而国乃重。凡兵之重也,必待民之用也,而兵乃胜。凡民之用也,必待令之行也,而民乃用。凡令之行也,必待近者之胜也,而令乃行。[9]反过来说,将帅不严威,民心不专一,阵士不死制,卒士不轻敌,而求兵之必胜,不可得也。内守不能完,外攻不能服,野战不能制敌,侵伐不能威四邻,而求国之重,不可得也。德不加于弱小,威不信于强大,征伐不能服天下,而求霸诸侯,不可得也。威有与两立,兵有与分争,德不能怀远国,令不能一诸侯,而求王天下,不可得也。[10]这就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战争制胜、国家变强的基本途径。

针对各种战争论点,管子并不是置若罔闻,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严厉的批判,认为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私议自贵之说胜,则上令不行;群徒比周之说胜,则贤不肖不分;金玉财货之说胜,则爵服下流;观乐玩好之说胜,则奸民在上位;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谄谀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11]这分明把寝兵、兼爱、全生等论点视若私立异说、结交朋党、授受贿赂、阿谀逢迎等歪风邪气,加以彻底的否定。

管子重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认为国家的经济力量支配着战争的实施,影响着战争的结局。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12]是说保证领地的完整,必须有强大的军队,必须有众多的人口,必须有充足的粮食。国有十年之蓄,富胜贫,勇胜怯,智胜愚,微胜不微,有义胜无义,练士胜驱众。凡十胜者尽有之,故发如风雨,动如雷霆,独出独入,莫之能禁止,不待权与。[13]反过来说,轻民处,重民散,则地不辟;地不辟,则六畜不育;六畜不育,则国贫而用不足;国贫而用不足,则兵弱而士不厉;兵弱而士不厉,则战不胜而守不固;战不胜而守不固,则国不安矣。[14]所以说领地辽阔、国家富裕、人口众多、军队强大诸因素,是开创王霸大业的基础。

从利益分配的角度看,管子强调国家垄断经济利益,认为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詘;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15]是说经济利益由国家垄断,国家就会强大无敌;若分两家控制,军事力量就会减弱;若分三家控制,就不能进行战争;若分四家控制,国家就会灭亡。特别可贵的是,管子从经济的观点出发,认识到商战的重要性,认为在供求平衡、物价调节、物资流通、经营权谋、政策引导等方面,若与天下诸侯竞争制胜,就能获得战争的主动权。

当然,战争是一种综合性的对抗,是一种整体性的较量。除经济因素之外,管子还考虑到其他因素,认为凡兵有大论,必先论其器,论其士,论其将,论其主。故曰:器滥恶不利者,以其士予人也;士不刻用者,以其将予人也;将不知兵者,以其主予人也;主不积务于兵者,以其国予人也。[16]因此,治理国家要有战备,指挥作战要有方法,打败敌人要有道理,匡扶天下要有纲领。其中着眼于加强战备,管子明确地指出:

为兵之数,存乎聚财,而财无敌;存乎论工,而工无敌;存乎制器,而器无敌;存乎选士,而士无敌;存乎政教,而政教无敌;存乎服习,而服习无敌;存乎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无敌;存乎明于机数,而明于机数无敌。故兵未出境,而无敌者八。是以欲正天下,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财盖天下,而工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工盖天下,而器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器盖天下,而士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士盖天下,而教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教盖天下,而习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习盖天下,而不遍知天下,不能正天下;遍知天下,而不明于机数,不能正天下。故明于机数者,用兵之势也。大者时也,小者计也。[17]

这里说的八件事,都是就国家而言,财指物质财富,工指军事技术,器指武器装备,政教指政治教育,选士指选拔士卒,服习指军事训练,遍知天下指了解天下形势和敌情,机数指作战时机和方法。在管子看来,战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无论是聚敛财富、改进军事技术、研制武器装备,还是士卒的选拔、教育和训练,还是掌握天下形势和作战时机,都与战争胜败有密切的关系。

早在春秋前期,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齐国作内政而寄军令,实行军政合一体制,使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相结合,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有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五乡一帅。[18]利用这一行政系统建立军事组织,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率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率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率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率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率之。[19]在管子看来,这样组织起来的军队,在对外战争中能够齐心协力,所向无敌。究其原因在于:

卒伍政,定于里;军旅政,定于郊。内教既成,令不得迁徙。故卒伍之人,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少相居,长相游,祭祀相福,死丧相恤,祸福相忧,居处相乐,行作相和,哭泣相哀。是夜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昼战其目相见,足以相识;欢欣足以相死。是故以守则固,以战则胜。[20]

显而易见,管子重视军队内部的地缘关系,认为强化乡土情谊,利用士卒的互助关系,能够调动士卒的积极性,进而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因此,这样的军队有三万人,就可以横行于天下,惩治无道的国家,安定周王室,成为天下的霸主。

适应这一军政体制,管子重视战争与军队建设的关系,注重加强军队建设,一方面强调军事教育和训练,认为乡有行伍,卒长则其制令,且以田猎,因以赏罚,则百姓通于军事矣[21];通过军事训练,士卒必须熟练三官、五教、九章和十器,即熟悉金、鼓、旗等指挥信号,按照信号要求训练和行动,在各种天候、地形条件下作战,并且懂得使用各种武器。另一方面,强调改进提高武器装备,要求聚天下之精材,论百工之锐器,春秋角试以练,精锐为右,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22]。在管子看来,军队受过严格的训练,装备精良的武器,就能够独出独入,犹如狂风雷电一般,迅猛地打击敌人。

管子重视战争与战争指导的关系,认为战争指导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三种因素,即所谓主明、相知、将能。

将出令发士,期有日数矣;宿定所征伐之国,使群臣、大吏、父兄、便辟左右不能议成败,人主之任也。论功劳,行赏罚,不敢蔽贤有私;行用货财,供给军之求索,使百吏肃敬,不敢懈怠行邪,以待君之令,相室之任也。缮器械,选练士,为教服,连什伍,遍知天下,审御机数,此兵主之事也。[23]

这说明君主的责任在于颁布出兵命令,明确征讨对象,限定战争日期,使群臣不敢妄论成败;宰相的职责在于评论功过,认真执行赏罚,保障后勤供应,使百吏不敢懈怠行邪;将帅的职责在于修缮武器装备,选拔训练士卒,编制什伍组织,熟悉天下形势,把握作战时机,运用军事谋略。在管子看来,这三个条件都已经具备,才能够发动战争。

在战争指导方面,管子强调谋略的作用,要求在实施战争之前,必须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

凡攻伐之为道也,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计未定于内,而兵出乎境,是则战之自败,攻之自毁也。是故张军而不能战,围邑而不能攻,得地而不能实,三者见一焉,则可破毁也。故不明于敌人之政,不能加也;不明于敌人之情,不可约也;不明于敌人之将,不先军也;不明于敌人之士,不先陈也。是故以众击寡,以治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卒练士击驱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24]

据此可知,指挥作战的基本原则,是在国内先定下计划,而后出兵别的国家。若没有制定作战计划,贸然出兵别的国家,那一定会遭到毁灭。所以,不熟悉敌国的政治,就不能发动战争;不了解敌军的情形,不能进行战争;不了解敌人的将帅,不先采取行动;不了解敌人的士卒,不先摆列战阵。只有确保以众击寡,以治击乱,以富击贫,以懂得用兵的将帅对付不懂得用兵的将帅,以经过训练的士卒对付临时招集的乌合之众,才能够百战百胜。

对于具体作战计划,管子细致地解释说: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故一期之师,十年直蓄积殚;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今交刃接兵而后利之,则战之自败者也;攻城围邑,主人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爨之,则攻之自拔者也。是以圣人小征而大匡,不失天时,不空地利,用日维梦,其数不出于计。故计必先定而兵出于竟。计未定而兵出于竟,则战之自败也,攻之自毁者也。[25]这说明战争的特点,三次警戒等于一次出征,三次出征等于一次围攻,三次围攻等于一次交战。从所需军费来看,一年的军费开支,要耗去十年的积蓄;一次交战的费用,要用光十年的积蓄。所以,一旦对别的国家开战,还未制定作战计划,就等于自寻失败;只有先制定作战计划,而后出兵别的国家,才能够获得胜利。

值得注意的是,管子论及战争指导,很重视地图的作用,认为凡主兵者,必先审知地图[26],即在指导战争过程中,将帅可以利用地图,了解地形的险易、道路的远近、城郭的大小等,甚至对地形的出入交错,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兵也者,审于地图,谋于日官,量蓄积,齐勇士,遍知天下,审御机数,兵主之事也。[27]这就把了解地利、掌握天时、计算军需、训练士卒、熟悉天下形势、懂得军事谋略等,一律视为将帅的职责。

 



[1] 《管子·参患》。

[2] 《管子·重令》。

[3] 《管子·兵法》。

[4] 《管子·参患》。

[5] 《管子·治国》。

[6] 《管子·法法》。

[7] 《管子·法法》。

[8] 《管子·幼官图》

[9] 《管子·重令》。

[10] 《管子·重令》。

[11] 《管子·立政》。

[12] 《管子·权修》。

[13] 《管子·事语》。

[14] 《管子·七法》。

[15] 《管子·国蓄》。

[16] 《管子·参患》。

[17] 《管子·七法》。

[18] 《管子·小匡》。

[19] 《管子·小匡》。

[20] 《管子·小匡》。

[21] 《管子·小匡》。

[22] 《管子·七法》。

[23] 《管子·地图》。

[24] 《管子·七法》。

[25] 《管子·参患》。

[26] 《管子·地图》。

[27] 《管子·七法》。


上一条:(2008年第3期)论《管子》的和谐社会构建思想      下一条:(2008年第3期)管仲改革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