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2008年第3期)《管子》中的和谐精神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6/8 9:53:39



《管子》中的和谐精神

苏立王法贵

 

摘要:《管子》中有丰富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思想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在这些思想中,充分体现了浓厚的和谐精神。本文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概括出了《管子》中能够体现和谐精神的十二个要义。

关键词:《管子》;和谐;精神。

 

《管子》中有丰富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思想,而且有深邃的哲学思想,在这些思想中,充分体现了浓厚的和谐精神。据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管子逐字索引》统计,全书共出现和字九十五次,除去重复、衍字、误字等,尚有八十次左右。谐字出现三次,均在《管子·兵法》篇第十七节,且与和相连。本文分析了《管子》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精神。

一、守天之度

《管子·形势》曰: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持满者与天,安危者与人,失天之度,虽满必涸;上下不和,虽安必危。《管子·君臣》曰: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礼。这里强调的是天人各有其道,和谐的关键在于尊重多元,多元共存、共荣方谈得上和谐。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这些多元的范畴相通相类,才能达致和谐。最重要的是守天之度,既尊重自然。

二、尊道贵德

《管子·心术》上云: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又云: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问,故言之者不别也。《老子》讲道生气,德畜之,是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但对于所谓德的意义未诈明确的解释。《管子·心术》上讲德者得也,其谓所得以然也,德就是一物所得于道的本性。一物所具有的德就是道的具体所在,故云德者道之舍。这里强调的也是道在先,万物化育,来自于对自然的获得,求得和谐来自于对自然的理解与尊重。

三、循理得道

《管子·君臣》曰:别交正分之谓理,顺理而不失之谓道。道德定而民有轨矣。《管子·心术》曰:珥也者,明分以谕义之意也。故礼出乎义,义出乎理。这里的理,是指社会生活准则。《管子·侈靡》曰:尊天地之理,这里的理是指自然的规律。只有尊重自然规律、社会生活准则才能得道,才能实现和谐。

四、法则根气

《诗经》中天生蒸民,有物有则,的则是指生命准则。《管子·七法》曰: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就是说人民鸟兽草木所均有而未尝变的规律就是则,它具有普遍性和恒常性。这种生活规律根于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与自然是一脉相承的,暗示这人的生活规律要符合自然规律,遵循最基本的则才能和谐。

五、舍己法物

舍己而以物为法强调的是在认识过程中要符合客体的本来面貌,不要随意改变客体的形象。《管子·心术》曰: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君子不怵乎好,不迫乎恶,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其应也,非所设也;其动也,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洁其宫,开其门。宫者谓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宫。洁之者,去好过也。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去智与故,言虚素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也。所以知即是认识的主体,所知是认识的客体即认识的对象,在认识的过程中,排除主观的好恶,才能正确认识客体。这是认知过程中的和谐法则。

六、不和不生

《管子·内业》曰: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情不见,其征不丑。平正擅匈,论治在心,此以长寿。意为人的生命是由天供精气,地赋形体结合而成。二者和谐就能生存,不和谐就不能生存。如果考察和谐的规律,它的内部情况是无法看到的,它的外部征状也是无法类比的。但只要能使平和中正占据胸怀,融化在心,就能长寿。特别强调气和,《管子·幼官》曰:请命于天地,知气和,则生物从。认识和把握气和,就可以达到天地、万物、人类三才和谐境地。

七、维序定和

《管子·牧民》曰: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认为社会有其整体的层次结构,求得社会和谐必须维护这个层次结构。

维护这个层次结构的关键在于每个结构的内部要首先进行自我完善。《管子·权修》曰: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

并且,每个结构内部的自我完善要因循其道,不能一概论之。《管子·形势》曰: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有闻道而好为之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之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之国者,一国之人也。有闻道好为之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闻道而好定万物者,天地之配也。

维护这个社会层次结构要自上而下发挥统治的力量。《管子·牧民》曰: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并且上层要做出表率,上明下和。《管子·形势》曰: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上失其位,则下踰其節。上下不和,令乃不行。

八、以法护和

《管子》认为,维护社会的和谐,不仅需要仁义道德还必须实行法制。《管子·幼官》曰:尊贤授德,则帝;身仁行义,服忠用信,则王。通之以道,畜之以惠,亲之以仁,养之以义。这里肯定了道、惠、仁、义的积极作用。同时,《管子·心术》曰: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大一道,杀戮禁诛,谓之法。又强调了法的重要性,义、礼与法都是维护和谐的重要工具。

九、道德保和

《管子·幼官》曰: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管子·兵法》曰: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道畜民和,德养民合,人民有了道德畜养,便不能伤害,便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十、礼义廉耻维和

《管子·权修》曰:凡牧民者,欲民之有义也;欲民之有义,则小义不可不行;小义不行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义,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有廉也;欲民之有廉,则小廉不可不修也;小廉不修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有恥也,欲民之有恥,则小恥不可不飾也。小恥不飾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恥,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飾小廉、谨小恥、禁微邪、此历民之道也。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飾小廉、谨小恥、禁微邪、治之本也。这里是说礼、义、廉、耻是人民维护和谐的一种自我约束,是国之四维。

十一、以富达和

《管子·治国》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富民不仅为了安邦,也还为了富国,《管子·山至数》曰:民富君无与贫,民贫君无与富。这里强调的就是富民是国家兴旺的前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十二、以利调和

《管子·禁藏》曰: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管子·治国》曰: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管子·形势》曰:民,利来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择也。《管子·白心》曰:非吾仪,虽利不为;非吾当,虽利不行;非吾道,虽利不取。人的一切活动,都在于追逐利益,趋利避害,因势利导,用利益驱动可以调和社会。

 

(作者:苏立,吉林省九台市人,滁州学院中文系,博士。王法贵,湖北省荆州市人,滁州学院政法系,教授)。

 


上一条:(2008年第3期)《管子》“立国”思想综述      下一条:(2008年第3期)《管子》立法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