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8 9:47:43
论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 颜怀学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胡锦涛在去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会上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1] 一,科学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需要 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GTP的增长步伐都冠于全球。但是,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资源消耗量、能源消耗量和生态环境的负担都不是先进的。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较多的企业仍然处于粗放型,劳动密集型,利润回报率也不高的水平。这样就或多或少制约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因而成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经济高效增长模式的瓶颈,如果要突破这个瓶颈,就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这也是我们国家唯一正确的选择。 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等地区已经工业化,有的甚至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了,经济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进程要比东南沿海地区后进许多,特别需要加快发展的步子,若要赶上东南沿海地区,总不能再重走它们曾经走过的高资源消耗、高能源消耗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跨越式发展的路子,那么,就更需要科学发展作为经济高效增长模式的支撑。胡锦涛强调说: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4] 我国地区(包括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也扩大了城乡差别和拉大了贫富不均的幅度。这些差距、差别和贫富不均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部分人们的心态,进一步就会影响一部分人与另外一些人的和谐共生,从而形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是实现我国普遍小康、社会和谐的与时俱进的一项伟大战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部分资源不太富有,特别是水资源匮乏。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必须走一条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尽量少排放和不污染的道路,来发展我们的经济。为了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近来炸掉或转产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小型发电厂和企业,而同时又建设、发展一批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发电厂和企业,这是实施科学发展、经济高效增长、步入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的第一步。 科学发展使国家经济增长模式逐步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缓解社会问题的尖锐度,缓解资源和生态环境紧张的局面,为进入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 发展生态经济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实施科学发展、经济高效增长的一种有效手段。皖南地区占天时和地利,有发展生态经济的优越条件。 二,节能减排,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上个世纪初,人类社会开始步入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具有前所未有的力量,经济、社会开始全速发展。但是,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开采矿藏,制造多种新产品,排放增加,污染加大,近百年来,人类所开采的地球资源超过了以往五千年的总和。全世界GDP总值增长了近二十倍。同时,一些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恶化,空气质量受到污染、湿地过快消损、森林减少、土地沙化和某些物种灭绝,这些的这些,开始危及到人类自身的安全。面对本世纪经济将更进一步地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将更加进步,相应地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将更加巨大,排放、污染也会增加,如果经济活动处理不当,生态环境将会受到更大破坏。我国由于人口过快增长、经济高速发展生态环境确实付出了沉重代价。所以,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避免越发展,环境越破坏的恶性循环,建成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将成为我国、甚至人类能否长远生存的头等大事。 因此,资源与环境也就成了困惑当今世界各国最突出的,急待解决的两大难题,也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激增与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各种自然资源的需求日趋增加。尤其是非再生性的矿产资源正日渐减少,甚至枯竭,相反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却越来越旺盛。鉴于上述原因,为了尽快获得有限的资源,某些国家采用的手段也变得越来越恶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靠战争,靠掠夺,只能靠通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和平外交、友好的经济交流来实现。 我国除了人口的过快增长、经济高速发展、资源高消耗、高排放量以外,特别是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淡漠,也是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围湖造田、开荒种粮、酷鱼滥捕、高排放污染水源等等。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例如:野生扬子鳄就因为栖息地被人类侵占仅仅剩下200只左右了;长江里的白鳍豚被认为可能灭绝(新安晚报曾经报道:有人在长江的铜陵段又看到了白鳍豚);黄山的凹耳蛙、金头龟也存在灭绝的可能等等。 虽然,这样的后果叫人揪心。但是,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只要我们把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有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解决的,袁隆平院士的水稻杂交技术的问世,就为实现退田还湖,退田还林创造了条件。近来太湖、巢湖和云南滇池的恶性污染,水质富营养化爆发蓝藻潮,现在规定沿湖地区不能使用含磷肥料、含磷洗衣粉、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等,为治理三湖奠定了基础。我省某学者曾建设性提出引江济巢的方案,从无为的凤凰闸抽取长江水,经过洮河、西河进入巢湖,然后开启巢湖闸放水,把已经富营养化的巢湖水引入灌渠灌溉农田,让巢湖水经常处于流动状态。用长江水冲洗巢湖,这些都是很切合实际的建议。[3] 三,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意识任重道远 我们说资源、环境是事关全局的重大的问题。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物质条件固然重要,但培养人们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意识更重要。首先值得人们反思的是:如何善待地球村的小伙伴,在一些人的眼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似乎与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是那样的遥远,通过近几年我国发生的一些事件生动地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上次非典疫情的蔓延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非典既是一个医疗卫生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环保问题。人类100万年来的演化发展告诉我们,地球村各伙伴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如果这种关系遭到破坏,任何生物都有保护自己物种不至绝灭的一些特殊能力,也许禽流感、疯牛病,就是这种能力对人类的一种警示?我国要节制人口过快增长,否则成为人们餐桌上美味佳肴的那些物种会绝灭?又如食草动物常常成为食肉动物的弱肉,因此它就必须有非凡的繁殖能力;而那些强食者由于要吃掉其它的动物,所以其繁殖能力就很低,以保证自然界这种食物链转换机制能够长远连续发展下去。否则,这种食物链转换过早消失。从而会引发大量物种的绝灭。人们虽然不能完全解释清楚这些自然现象,但它却告诫人类应该自觉遵守这些自然定则,以保全人类自身得以健康发展。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与生态平衡,地球上作为生命界主体的人类就会遭到报复,许多的事例都证明了这样一点。但是,这样重要的一些规律并没有获得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上次SARS病毒的流行,虽然它的起因尚有争论,但有几个不争的事实已经得到公认。我国首名非典患者是深圳一家酒楼的厨师长,另外几位早期发现的非典患者亦多为酒楼的大厨,他们经常参与野生动物的屠杀和加工。据说,南方的人喜欢吃的东西十分广泛,包括了许多现在是国家明令保护的珍稀物种,如穿山甲、蜥蜴、老鼠、毒蛇、果子狸等等。首先属国家明文规定的珍稀保护物种是不能再吃了。人类进化到今天,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吃的学问。 人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随时都在修改自己的食谱,从食的正、反两方面不断地进行了总结。经过成功、失败和严密的筛选,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事实证明人类大多数新疾病的起源都是从动物那里感染的。政府虽明文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禁止以野生动物为原料的野味食品,但一些经营野味的餐厅生意仍然兴隆,而且这里大多是公款消费的重要场所。人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非典虽然过去,乱吃之风绝不能再来。 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物质生活变得富裕起来,可是,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卫生习惯未能同步跟进,一些人行为上的陋习却没有能够完全革除,个人行为与公共道德、环境文明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教育广大农民兄弟更是任重道远。殊不知这些生活陋习却成了病菌传播的载体。酿成了非典大面积扩散。如果没有党和政府大力的、有效的工作,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局面有可能在我国重演。 人们应该痛定思痛,反思非典肆虐,决心革除生活中的一些陋习,奉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公民的社会公德和尊重他人的社会责任感,建立一个绿色的家园。应该掀起个人行为革命的自我教育运动,因为一些生活陋习成了传播疾病的途径,成了细菌、病毒的第二宿主和传播的载体。例如,随地吐痰的陋习在我国最为普遍也最为恶劣的不文明习惯。2002年北京的一家调查公司对5584名成人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66%的人承认自己曾有随地吐痰的个案,有随地吐痰习惯的人达32.9%,如果这个比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话,那么我国就有至少3亿人有随地吐痰的陋习。因此,有的老外谑称我们为吐痰大国,中国的确有许多大国的称号,诸如粮食大国、人口大国、棉花大国等称号,这些称号让我们每个中国人激动不已,并为之自豪。可是吐痰大国却让国人脸红耳热,备感羞耻。今天,全国许多城市建法立规,对随地吐痰者重罚不贷。面对世人的如此评价,我们一定能够、而且也应该杜绝有损形象的行为,擦掉吐痰大国的污点。 陋习之二是乱抛垃圾:垃圾藏污纳垢,滋生细菌是传播病菌的重要载体。谁都知道这个道理,但乱抛垃圾的现象至今仍很严重,尤其大排挡、小摊头的垃圾更是不堪入目。其实到处都有劝诫人们注意社会公德的标语口号,从幼儿园的老师就开始教育儿童不能乱抛垃圾,但是收效甚微。 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注意个人卫生,逐渐推行分餐制等等。这次非典疫情得以遏制是靠原始的隔离法制服的,也就是切断瘟疫的传播链条。良好的环境文明的素养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切断这个传播链条的最有效手段。 建设好的生态环境也需要人们不断的关怀与呵护。总的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会逐步提高,呵护与维护生态环境的友好行为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抨击和谴责,加大监督力度,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基础才能形成。但是,由于长期对环境保护的冷漠,还有相当数量的人群文化素养不高,生活水平低下,环境文明习惯尚未养成。所以环境保护还需警钟长鸣,让环境文明深入到每个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让环境文明成为普通老百姓的价值观,把环境文明融入到我中华五仟年文化当中去。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
上一条:(2008年第4期)《管子》的学术思想 下一条:>>(2008年第4期)浅析管子和谐治国理念与当代科学发展观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