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2008年第4期)再论颍上就在颍之上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6/9 15:53:14



 

 

再论颍上就在颍之上

兼与孙报竹老师商榷

胡天生

今年五月的一天,我的文友、安徽省作家协会阜阳市代表高境同志,转给我一篇学术文章,就是孙报竹老师的这篇《管仲是哪个颍上人》(以下简称孙文)。文章从管姓来源及管仲祖籍、临颍县的异名、管仲与鲍叔牙的关系、郑国与今颍上的关系等多个方面论述了管仲是今河南省临颍县人,似乎言之成理。但细读之后,却感觉未必言之有据。下面,本文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和研究管子的心得,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与孙老师商榷。

一、也说管姓来源及其祖籍

正如孙文所说,管姓来源于管叔鲜。但如果笼统地认为管姓一直在其始封地今河南郑县(应为河南郑州市),那就大错特错了。让我们先从管蔡二叔的世系说起。

据《左传》、《史记》等有关文献的记载,武王灭商后,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史称管叔鲜、蔡叔度。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管在今河南郑州市,蔡在河南上蔡县。他们的职责是协助和监督纣王的儿子武庚治理殷商遗民。但是,武王逝世后,成王年幼(《史记•鲁周公世家》云:在强葆<即襁褓>之中),周公摄政(约前1042至前1041年),妄图复国的武庚调唆管叔、蔡叔,以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成王),即企图篡位为名,与殷遗民联合造反,进攻周王室。同时参与反周的还有东方的徐(今江苏泗洪县南大徐台子)、奄(今山东曲阜)和淮夷等。周公在统一内部思想后即率兵反击。这场战争一直打了三年,才算平定了叛乱,并且将周王朝的势力伸展到大海。周公在胜利后,杀死了管叔鲜,流放了蔡叔度。蔡叔度死后,他的儿子蔡胡改恶向善,周公考察属实后,言于成王,胡又被封于蔡,史称蔡仲。而当时被杀的管叔,则不但没有复国,连后代的世系都不清楚了。

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胡复封于蔡后,余五叔皆就国,无为天子吏者。对于这五叔,历代注家有不同的解释。(唐)司马贞《索隐》释为管叔、蔡叔、成叔、曹叔、霍叔;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引陈子龙曰:管叔已诛,不绍封(没有人继承他的封爵)。此言五叔者,总论前后也。梁玉绳曰:此因《左传》五叔无官之语而误者也。《左传》是泛说,不专指管蔡叛后。故杜注五叔,以管、蔡、成、霍、毛当之。史直书于复封蔡仲之后,则不得有五叔矣于情事未合。

前引几说中,不论司马贞、陈子龙,还是梁玉绳所引的杜(预)注,五叔之中都有管叔之名。这实在是一个误会。我们首先要弄清的是,余五叔是谁?其实《史记·管蔡世家》说得很明白: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冄(rǎn)季载。在叙述蔡叔度的世系直至蔡被楚灭后,还有这样一段话:伯邑考,其后不知所封。武王发,其后为周,有《本纪》(按:即《史记·周本纪》)言。管叔鲜作乱诛死,无后。周公旦,其后为鲁,有《世家》(即《史记·鲁周公世家》)言。蔡叔度,其后为蔡,有《世家》(即本篇)言。曹叔振铎,其后为曹,有《世家》(也在本篇)言。成叔武,其后世无所见。霍叔处,其后晋献公时灭霍。康叔封,其后为卫,有《世家》(即《史记·卫康叔世家》)言。冄季载,其后世无所见。也就是说,周武王同母兄弟十人中,伯邑考不知封于何处(《封神演义》中是被纣王杀害,事当可信),武王姬发继承大位,周公旦封于鲁,而留在京城辅佐成王(即《史记》所说的为天子吏,而没有就国),管叔鲜作乱被诛,冄季载不知其后的世系①。除此五人外,余五叔皆就国的五叔指的就是前面没有提到的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他们都到了自己的封地(即就国),而没有在京师为官(无为天子吏者)。所以这五叔之中,不应包括管叔鲜。

二、为什么管叔没有复国?

请注意在共同叛周的二叔中,管叔是被杀,而蔡叔仅仅是流放,二人所受的处罚不同。《史记》的措辞是管叔鲜作乱诛死。诛在古代语言中,不是一般的杀死,而是讨伐杀戮,即在公共场合明正其罪然后杀死,表明此人已是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了。至于周公为什么会对管叔痛下杀手,而对于蔡叔网开一面,史无明载,难以臆测。但管叔鲜是周公的哥哥,蔡叔度是周公的弟弟,也许在周公看来,弟弟年轻,误信人言,尚可饶恕;哥哥年长,应该明白事理,犯下这样的罪过,就不可饶恕了。再者,管叔比周公年长,也有取代周公辅政甚至代为君王之意②,所以必须诛之以儆效尤。在诛杀管叔鲜以后,为了防止他的后人复仇或继续作乱,就不可能再赐予封地,而且还要连带杀死他的家人,所以管叔一系并不象孙老师所想的那样一直在管地传承下来。

既然没在管地传承下来,那么管仲就不可能是管(后为郑)地的人。

那么,管姓是怎么传承下来的呢?难道不是从管叔传下来的吗?我们认为,管姓仍然是管叔的后裔。但是,怎么理解《管蔡世家》说的管叔鲜作乱诛死,无后?其实,《史记》所说的无后,并非没有后人,而是无人奉祀之意。因为国灭侯死,家人逃亡,无法再在其始封地公开合法地祭祀自己的先人,好像这一门已经灭绝;而且由于没有档案,司马迁不知道这一系传承的脉络,只能根据自己掌握的线索,认定管叔这一门已经后继无人了,所以才说管叔鲜作乱诛死,无后。

那么,管叔的后人逃到哪里去了?他们的世系传承还有文献记载吗?

《管子研究》2007年第3期刊登了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邵先锋副院长的《管氏牒谱资料选录》,为我们找到管氏的传承世系提供了最为可靠的依据。因为这个宗谱不仅全面记录了管氏自管仲以后的世系传承,而且也记载了管仲之前直到管叔鲜的世系。更可宝贵的是,它还记载了从周初管叔鲜始封到唐景云辛亥年(景云二年,711)本支五十一世谱主的居住地,为我们了解这一支迁徙变化的经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在这部族谱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管叔鲜(一世)被杀之后,其长子承流(二世)就移居颍上,其间十二世管仲、直到三十二世管望,均居颍上。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居颍上,不是说其本人就一直住在颍上,而是在颍上置有家产,把颍上作为他们的祖籍所在地,世世代代以颍上为其根据地( 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因故回家乡定居的可能),这在中国古代记谱和正史中都不鲜见。

 那么,这个族谱是否真实呢?我们经过研究以后,认为应该是真实的。因为:1、管叔鲜是作乱诛死,犯的是大逆不道的罪过,作为他的后代,并不光彩。如果不是他的后人,谁也不会去冒认这个祖宗;2、管叔的后人逃离危险后,为了复仇和复国,记下了自己的世系,以便有一天反攻倒算,是很有可能的。只有这样,这个族谱的世系才可能记录得这么完整;3、通过本谱与《世本》、《史记·管晏列传·索隐》等文献的对照,管仲后十世的名字绝无差错,可见本谱的承续是有依据的,说不定《世本》依据的就是管氏族谱;4、为了种族的生息繁衍,中国人一直具有浓重的家族观念。管氏家族是从姬姓周人而来的,周人创立了严格而完善的宗法制度,并且作为立国的理念,用它来教育子孙。管叔敢于质疑周公摄政的合法性,就是因为他比周公年长,按照长幼次序,应该由他来辅政或代立为天子。在宗法观念影响下,没有谁会费尽心机捏造世系传承顺序,胡乱编造出自己这么多的祖先。根据以上几点,我们认为这部族谱是真实可信的。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管姓的始祖就是管叔鲜,但自第二代起,就不在管地居住,而是逃到了颍上。这从管叔鲜无后以及管地后来分封给郑国也可以看得出来。

三、颍上到底在何处

现在,剩下的问题就是:这个颍上到底在什么地方?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对古代地图方位的了解问题。已经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图实物证明汉代的地图方位是上南下北,按照这个方位来看,颍上处在颍水的最南端,正是在颍水最上方,所以称为颍上。隋炀帝就是基于这种认识,才把这里命名为颍上的。关于这一点,拙文《颍上就在颍之上》已经做过详细论证,兹不赘述。下面,我们结合管仲的家世,再来探讨一下管氏家族为什么会选择颍上作为他们的聚居地。

我们知道,颍上当时是淮夷的势力范围。就是这个淮夷,不仅参与了武庚、管、蔡、徐、奄的反周行动,而且一直不服从周王朝的指挥。管蔡失败后,周王朝击败了东方的徐、奄,但没能征服强大而部族众多的淮夷。在周王朝所分封的同姓诸侯中,离颍上最近的是今临泉县,即聃季载(武王同母末弟)受封的沈国,距颍上还隔着同属淮夷的胡国(今阜阳)。也就是说,周王朝的天下并不包括这里。管叔的后人想要躲避周王朝的迫害,当然要逃到周王朝势力范围之外。而颍上既是共同起兵反周的同盟军淮夷的地盘,从管地逃到这里又很方便,也便于后世东山再起,在兵力足够强大时联合淮夷再次起兵进攻周王朝,所以这里是最合适的居住地。

我们可以推想:管蔡起兵反周失败后,管叔被杀,他的家人只能选择南逃(周兵是从北方杀过来的),在某个地方进入颍水,顺流而下,一直逃出周王朝的势力范围,在颍上定居下来,这是合乎逻辑的。如果是逃到临颍,则仍在周王朝的势力范围之内,岂非坐以待毙?于情理亦未合。上述管氏族谱初修或重修的时间大约在唐代③,此时颍上已成定名。所以谱中的颍上指的就是现在的颍上。

四、颍上何时为慎邑

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颍上在管仲时代有没有地名?如果有,那么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什么没有记载,而只笼统地说管仲是颍上人?

孙文在《古郑地与古郑城之别》一段里,讲述了颍上县的历史变迁。为了论证今颍上之地早就有城邑、有地名、有宗主,作者采取了改动或曲解文献、史料以证实自己观点的做法。笔者经仔细查阅原文和其他相关资料后,逐条予以订正,以期还历史本来面目:

1、现安徽颍上县境,西周初即为宋国慎邑属地,不知道有什么文献依据。《颍上县志·舆地·沿革》在开头就说:周④为慎邑,属楚国。《左传》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吴人伐慎,白公败之。慎始见(于载籍)。下有双行夹注:按:慎入楚之年不可考。考楚灭蓼在文公五年(前622),城州来在昭公十九年(前523),灭胡在定公十五年(前495)。胡在阜阳,蓼在霍邱⑤,州来在凤台。三国蔽慎西、东、南三面。其取慎在文公后可知。《通典》:慎,白公胜封邑。据此考证,颍上名为慎,见于载籍的时间是公元前479年。至于慎何时建城、何时归楚,均不可知。这个说法,是比较慎重可靠的。

2、孙文说:在春秋前期,即公元前639年秋,在盂盟会上,楚成王突然拘捕宋襄公,强迫宋割让包括鹿上在内的宋国南部大片土地。公元前639年即鲁僖公二十一年、楚成王三十三年,这一年的《左传》只记载了盂之会上,楚王抓住宋襄公后讨伐宋国。是年冬,会于薄(今山东曹县南)就释放了襄公,没有提出领土要求的记载,《史记》同。况且鹿上地属胡不属宋(见刘奕云《鹿上地望新证》,《志鉴》2008年第1期),宋国虽强,也不至于隔着胡国有一块飞地在楚国的嘴边,楚国想要这块地盘,直接出兵就行了,不需要经过宋国的批准(宋襄公不是国土资源部部长)。至于割去的其他地方,史无明载,不知何据。

3、关于《左传》鲁昭公十六(应为十二)年楚平王(应为楚灵王)的军队次于乾溪,孙文说此处乾溪当指慎城,不知何据。我们看到的《左传》杜预注,明明写的是在谯国城父县南,即今亳州城父集,与慎城无关。作者为了论证慎城早就存在,竟不恤随意改动古人的注解、事件的年代和楚王的谥号,对此我们真正是无话可说了。如果都能这样,那又何须引经据典?

4、鲁昭公十九年(前523),楚平王封其子于慎。据说此语是引自《左传》,但《左传》昭公十九年只有楚平王封太子建于城父⑥的记载,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记录了楚大夫子西召太子建之子胜,使处吴竟(境),为白公。杜预注:白,楚邑也。汝阴褒信县西南有白亭,即今河南息县长陵乡西,杜预时代属汝阴郡褒信县。并没有谁封于慎的文字。其后,吴人伐慎,白公败之,这是慎作为地名首次出现于载籍,可见慎本是白公胜封地内的一个城邑。至于此前有没有这个慎邑,何时、何人所建,均没有历史记录。据此,我们怀疑慎城是白公胜所建或改建,它得名的时间应该大致与楚王城州来同时,比楚平王封太子建于城父晚44年。

由此可见:从西周到春秋早期,颍上这一带并无建县、城邑的记载。当时这里的地名是什么,我们只能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而不应该把后来的地名前置于管仲时代。正因为当时无名、文献不载,它又处在地图的颍水上方,所以司马迁说管仲是颍上人也。

五、关于三个问题的解答

孙老师在文中提出了三个必须解答的问题,笔者不揣愚陋,试解答如下:

⑴ 临颍县有没有可能出现颍上县这个异名?其实在经过上述论证后,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但还是需要说明一下:临颍县有颍上之异名,只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的《各县异名表》中有记载,至于何时的异名,出何典故,却未作说明,难以为据。《各县异名表》并非用文字而是以栏目的形式予以表述。该表共有三栏:1、异名,2、今县,3、旧称。在本条异名栏写的是颍上,在今县栏里写的是河南临颍县,在旧称栏里写的是同。也就是说,颍上作为临颍县的异名是在被称为河南临颍县时才出现的,而临颍县属于河南省是在元朝中期以后,在此之前是没有河南临颍县之称谓的。

 记录行政建置沿革的正史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其中详细地介绍了汉代各地的历史变迁,连王莽篡位的短短十五年间所改的地名都有记录(即书中的莽曰),其中关于临颍的记录是临颍,莽曰监颍,没有颍上的异名。班固曾任兰台令史,即国家档案馆馆长兼国史馆馆长,《后汉书》记其修《汉书》的时间是永平中至建初中,约20年。他修史依据的是汉代皇室档案,其时距西汉年代不远,如果真如孙文所说临颍县在西汉初就叫颍上县,而且至少延用到司马迁时代(约106年),班固是不会不作记录的。回避这一点并且说司马迁一定知道临颍县就是颍上,仅系推测,并无文献依据。

此外,孙老师提到:《中国名胜辞典》中,山东省淄博市管仲墓条特别注释说:管仲,今河南省颍上县人,也需要说明一下。一是前面已经讲过,工具书仅供参考;二是河南省颍上县也可能指的是今颍上县,因为元代颍上县和它所属的颍州、以及今湖北、安徽、江苏等省长江以北地区都属于河南省。而且,如今的阜阳市所辖地区,虽在明初即改属江南省(南直隶)、清康熙五年(1666)以后又划归安徽省管辖,但一直到明末清初仍是河南颍川卫的军事辖区,本地区军人子弟都是以河南颍川卫士子的身份参加河南乡试。编者不知颍上县早在明代就已改属江南省、安徽省,不知依据何时的资料或仍沿袭前代的旧称,这也不是没有可能。一个间接的证据就是:《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颍州府条就说: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颍州置,属河南省。既然颍州府属河南省,人们当然会认为它属下的颍上县属河南省了。《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是集全国数十位专家花二十余年精力打造的历史地理工具书精品,尚且出现如此的谬误,其他不熟悉或没经过认真考究的学者误认为颍上县属于河南省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三是孙老师引用的《中国名胜辞典》大概是1981年的初版本。而在1984年修订本中,管仲墓条的注释是:管仲(?-前645),名夷吾,颍上(今颍水之滨)人。这与很多人(包括以前的笔者)的观点相同。但仔细想想,管仲家族既不是搞水上运输的船户,也不是靠打渔度日的渔民,不可能老是在水边居无定所。所以后来就有很多人相信管仲就是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尽管他们未必想到把地图倒过来看。

说到《中国名胜辞典》,笔者发现孙老师只征引了管仲墓这一条,却回避了同书中颍上县管鲍祠”⑦的词条。如果觉得这一条不可靠,那怎么证明管仲墓条说管仲是河南省颍上县人就是正确的呢?

(2)如何解释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管仲家在颍上,又年轻时曾经出外经商过。在今人看来,从颍上到齐国似乎是遥不可及,其实古代的人们尤其是商人,腿长得很。经典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夏朝早期,有夔氏部落的一部分人就能从中原或河北迁到今湖北秭归。楚成王三十九年(前633),齐桓公七子皆奔楚,楚尽以为上大夫(《史记·楚世家》)。从齐国到楚都远比从颍上到齐国困难且遥远得多。部落的迁徙和公室成员的逃亡尚且如此,不要说唯利是图(本词本无贬义,在商言利也。见利忘义才是贬义词)的商人了。既然经商,当然要选择最为富庶、最为开放、有鱼盐之利、又始终在招商引资的齐国了。再说,从颍上到齐国,走水路其实很方便:从颍上入淮河,顺流而下,大约到今江苏省滨海县以西约17公里处入海⑧,然后北上,到今青岛市即进入齐国的地盘了。管仲到这里经商,遇到年龄相仿的鲍叔牙并与之交往,结为同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一定要等鲍叔牙回到杞县老家经商再跑140里到临颍才认识管仲。再说,鲍叔牙要从富得流油的齐国跑到内陆经商也让人难以置信。

(3)关于郑国在颍上有没有飞地的问题,孙文认为没有,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但是,1、说郑国在春秋时就是弱国,却未必正确。读一下《左传》、《史记·郑世家》就会发现:郑国在分封之初就敢侵周地、射周王中肩(春秋时期绝无仅有)、遣太子忽将兵救齐、诸侯合伙伐郑,弗克而去,郑厉公后元五年(前675),燕、卫与周惠王弟穨伐王,王出奔温,立弟穨为王。七年春,郑厉公与虢叔袭杀王子穨而入惠王于周。以上诸多事件表明,郑国初立之时,不仅不弱,反倒是个敢于侵周地、救大国(齐)、拒诸侯、射天王(周王亦称天王)、掌废立、安天下的超级军事大国,有点象现在的以色列,地盘虽然不大,闹出的动静却着实不小。说郑一开始就是个弱国,于史无凭;2、郑国分封较晚(约晚于管蔡分封240年)。《史记·郑世家》:宣王立二十二年(前806),友(郑国始祖桓公)初封于郑。这个郑在今陕西华县北。到了周幽王十年(前772),在周王朝任司徒刚一年的郑桓公感到周室将乱,听从周太史的计策,迁徙到雒之东土,河济之南,仍称郑,即今郑州市,也就是管叔鲜当年的封地。过了一年多(《史记》曰二岁),犬戎杀死幽王和郑桓公,其子武公继位,迁都到新郑,即今河南新郑市。所以郑不必在颍河下游有一块叫做管的飞地,因为它在东迁之初就已经把管国的地盘接管了。也就是说,早在郑国迁徙到郑地之前,这里就不是管氏的地盘了,这与我们在本文第一段讨论管氏世系时的结论是吻合的。

六、为什么临颍县无人为管子立碑

孙老师在安徽颍上县的管仲碑揭秘一节中说:如果管仲是安徽颍上县人,那么,早在《史记》成书之后,或最迟在隋唐已经设置颍上县后,就应当有人为管仲立碑了。说得似乎很有道理。可是我们在《河南省通用地图册·临颍县》⑨附的简介文字中,交通旅游栏介绍的旅游景点有高宗城、商城寺、豢龙城、摘星楼、莲花池、观花台、曹丕受禅表碑和受禅台等等,唯独不见与管仲有关的景点。我们不免想冒昧地问一句:如果真象孙老师说的管仲是临颍县人,那么,他们为什么竟然到现在还没想起来为管仲立碑呢?

须知古人立碑也不是随意妄立的。当时不象现在这么注重旅游文化建设,也许压根儿就没有想到会拿这个来赚钱。首倡立碑的屠隆是明代很有名气、很有骨气的学者、诗人,被王世贞评为末五子之一。据《明史》本传载,屠隆是万历五年(1577)进士,先后任颍上、繁昌、青浦知县,礼部主事。因得罪了刑部主事俞显卿,被俞挟仇诬告,屠上疏辩解,被上司各打五十大板,双双革职为民。屠隆返乡途中经过青浦县时,当地父老为他购置良田千亩,请他在青浦定居。屠隆不许,欢饮三日谢去。归益纵情诗酒,好宾客,卖文为活,再未出仕。所以屠隆在《明史》中,不是在达官显贵的《列传》,而是列入《文苑传》。象这样一位有骨气的学者,不经过充分论证,是不会轻易为管仲立碑的。屠隆给管仲立碑,至少是因为颍上有管仲墩(即管仲衣冠冢),而临颍县却连一点遗迹也没有。至于说屠隆给管仲立碑是想与西汉时的同乡安远侯郑吉套近乎,又说他如果在管子的故里做父母官,则自己可以声价十倍等等,纯属空穴来风,简直是诬蔑先贤,不知道作者凭什么得出了这个结论。如果能这样说,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屠隆在颍上县建管鲍祠就是为了证明隋炀帝当年给颍上命名的正确性,以此来迎合这个暴君?我们证明这颍上就是司马迁笔下的颍上是否也是老乡观念在作怪呢?我们从一开始不认为管仲是颍上人到确认他就是这个颍上人,这个观念的变化又怎样解释呢?

※             ※             ※            

至此,我们可以把管仲及管氏家族的线索梳理如下:管氏源于西周初年管叔鲜。管叔被诛后,他的家人在周兵的追杀下(或在淮夷的接应下)逃到淮夷的地盘颍上定居下来。生存繁衍到了管叔的第十二世,管氏一门出了一位大政治家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首创霸业,成就了振古烁今的历史功劳。因为秦始皇焚烧了这一部分档案,管仲的家世一直是一个谜。我们通过对古代地图的研究,明白了管仲生活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颍上县,因为这里当时没有城邑、没有地名,且处于汉代地图中颍水的上端,所以司马迁名之为颍上。到了大业二年,隋炀帝根据当时的地理知识,把管仲的出生地改名为颍上。这就是颍上的由来。颍上本来没有人给管仲立碑,到了明朝,颍上县令屠隆经过认真考证后,在管仲衣冠冢处为管仲立碑,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虽然后人尤其是今人,因受现代地图方位的长期影响而形成了思维定式,不懂古代地图上南下北的方位,再加上没有仔细研究管仲的家世,没有看到管氏族谱,因而产生了许多争议,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经过了解汉代地图的方位和管仲的家世之后,就会确信管仲就是今安徽颍上县人。


注释

①季载实封于沈,即今安徽省临泉县,为沈姓发祥地。冄季载,《左传》作聃(dān)季,自当以《左传》为准。沈、聃上古音同,聃季载,即沈季载。武王把季载分封到沈国,有监督和抵御淮夷的意思。

② 周王朝初立时,传位制度尚不明确。此前周人传位的形式主要是父死子继,也有兄避弟位(古公亶父的两个儿子太伯、虞仲为了实现父亲的意愿,远逃吴越,让位给少弟季历);而商王朝的传位制度是兄终弟及,即兄弟相传。按照这个制度,管叔可以接管其兄武王的王位。即使不然,也应该由他来辅政。

③ 根据欧阳修的研究,中国人早在汉代就开始编修家谱。到宋代更开创了许多族谱编修的体例。需要说明的是:修谱与记谱概念不同:记谱是指把自己的家世一代代记录下来,修谱指的是整理记谱的内容,使之条理清晰。修谱与记谱的关系是档案与史志的关系:记谱是记录和保存档案,修谱就是整理档案、编辑史志。所以我们说管氏族谱初修于唐代,是指管氏家族在唐代才开始整理这一部分内容,而不是说管氏从唐代才开始记录自己的家世。

④ 此处周应为泛指,即包括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下文属楚国可证。楚国在春秋早期还是一个小国,远在江汉平原。至楚文王(前689-前671)时,始陵江汉间小国,势力范围北扩至今河南南阳市附近;春秋中期楚成王(前671-前625)将兵锋延伸至今河南省东部、安徽省淮河以南并侵及淮北,在这一带与吴、宋等国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此后,楚国始取得慎邑,或在慎邑建城。

⑤ 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史为乐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蓼国国都在河南固始县北蓼城冈。今霍邱大多为古蓼国之地。

⑥ 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此城父在今河南宝丰县东南非亳州之城父集父

⑦《中国名胜辞典·管鲍祠》:在安徽颍上县城北0.5公里。原名管子祠,为纪念春秋管仲专祠。明万历六年(1578年〕县令屠隆重建,增祀鲍叔牙,始改今名。管、鲍均为颍上人,齐政治家。鲍先仕齐,后主动让贤,荐管仲于齐桓公,史誉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祠旁有管仲衣冠冢,冢前有碑二:一曰管仲父墓,一曰:呜呼大政治家管仲之墓。祠清道光年间修,清咸丰间毁于兵火,1933年重建,现存殿堂五间,堂内供管、鲍牌位。

⑧ 此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而据《水经注》,当时的淮河入海口在江苏省涟水县西。《水经注》成书于北魏孝昌三年(527)之前,上距管仲时代还有1100多年,当时的淮河入海口应该还在涟水县甚至淮安市以西。

⑨《河南省通用地图册》,成都地图出版社、河南七彩数字制图有限公司合编,成都地图出版社2005年版。

 


上一条:(2008年第4期)管子学术研讨会的印象与感想      下一条:(2008年第4期)中华何处颍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