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6/10 14:59:50
《管子》与农业文明 苏 云
中国古代文明是由农业文明孕育而生。作为中国古代文明里程碑的儒家文明是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孔子曾对管子高度评价说: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至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 矣。意思是:如果没有管子的话,我们都要像少数民族一样披散着头发,衣服大襟向左边开了。孔老夫子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评价管子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赞扬了管子对传承发扬中国古代文明做出的贡献。 一、农业文明确定了中国文明的走向 中国的上古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最适宜农业的发展,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态相比这里孕育的是一种农业文明,而农业文明则为其他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考古发现,在七八千年前,中国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四、五千年前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族部落已经普遍以原始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和采集渔猎为辅的综合经济生产模式。这些都可在仰韶、龙山文化中得到证实。这一时期相当于五帝时期;传说黄帝修德振兵,(《史记·五帝本记》)实现了黄河流域各部落的联合。为了应付自然环境的挑战,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发明创造,例如黄帝之时,以玉为兵。(《越绝书》)同时还发明了舟车、杵臼、弓箭等。《周而》中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之说,从黄帝时期起,结成比较牢固的社会群体,华夏先民们已形成了见龙在田的态势,从而使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在尧舜时期,还建立了四岳、十二牧组成的部落联盟议事制度,设置了管理各项事务的官职,国家管理机构雏形初现,出现了刑法,精确的历法,对水土进行了大规模治理,这就是传说中的大禹治水。 商、周都是农业民族,农业在这一时期有了大的发展,在农作物的品种、生产工具、农业技术、土地开垦等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西周就有了青铜农具,但石器仍然是主要工具,农田中已修整成亩,便利了田间灌溉、施肥、除草,农作物品种也有增加,已有百谷之称谓。包括黍、稷、麦、牟、麻、菽、稻、梁、瓜、果等农作物。 与海洋文明、游牧文明的文明成就相比,中国古代确定了中国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的走向。 二、农业文明中的农学思想 不同于其他文明的走向,确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必须走农业文明之路,管子阐述的农业文明中,其集中于管子农学思想。管子农学思想包括土壤学、地宜学、天时、地利、人力观和水利学、林业学、生态环境保护学等。 (一)土壤学思想 在土壤学中管子很注意土壤的分解。因为土壤是一切农作物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的环境和条件。《山国轨》根据土壤植被、产物、自然之势把土壤分为四大类,即有莞蒲之壤,有汜下渐泽之壤,有水潦鱼鳌之壤。《地员》篇对土壤划分更为细密和系统,是土壤学的佳作,该篇按照土壤的颜色、质地、肥力、性状、水文、水质以及土壤所处的地形等,把九州之土分别作上、中、下三等十八类九十种土壤,并且按同样的方法把平原的土壤分为六类。把丘陵地区的土壤分为五类,把山地土壤分为九类,把高山的土壤分为五类,这种细密的分类反映了管子对土壤有着全面深刻的认识。 (二)地宜学思想 因地制宜称曰地宜学。因地制宜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管子因地制宜思想是建立在土壤学基础上的产物。《地员》在对土壤进行分类的同时,也对不同土壤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经济作物以及适宜生长的草木等进行了论述,并对不同土壤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的状况进行描述。在这种情况下,《管子》的许多论述把地宜学提到治国的高度来认识。比如《立政》说桑麻不植于野,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反之,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故而《七臣七主》中把地宜提到了贤明君主的六务之一的高度了。 (三)天时、地利、人力观思想 管子认为,农时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地之生财有时。(《权修》)不失其时然后富。(《禁藏》)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小问》)否则,不务天时则财不生。(《牧民》)管子还看到农时之宝贵,时之处事精矣,不可藏舍也,故曰,今日不为,明日亡货,昔之日已往而不来矣。(《乘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此管子主张不违天时,审时以举事。(《五辅》) 如同重视天时一样,《管子》也很重视地利,管子往往将天时、地利并举。《牧民》说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不盈。因而主要地辟举,即充分提高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地之不辟者,非吾地也。(《权修》)管子还进一步主张实圹虚、发伏利,即开荒垦田和尽力开发土地的潜力。 天时、地利也好,最终还要落实到人。因为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因此,管子重天时、地利,尤其重视人力资源。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人的作用呢?从提高劳动者素质入手,提高科技水平、生产技能。即非诚农不得食与农。(《乘马》)从君主的角度提出,应通过辟地的方式留民和吸引来民,即通过这种方法增加劳动力。地辟举则民留处。无人类而不去。还要重尽民力欲为天下者,必重其国,欲为其国者,欲为其民,必重其民力。为达此目的,必须使民得到和接受管理,即可成为可牧之民。因此,民不牧者,非我民也。 (四)水利学思想 管子非常重视水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禁藏》说夫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土与水也。既然水是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就要认识水的特性,掌握水的规律。《水地》、《度地》、《地员》诸篇对水性、水色、水味都有深入的论述,如水有仓、黄、黑、白、赤五色,有淡、甘、糗、咸、苦五味,有经水、枝水、谷水、川水、渊水五类,五色、五味、五类水地与地势、地貌、土壤及水的深浅等有关,《地员》在对水性、水色、水味全面把握的前提下,提出了造福人类的水利观,具体主张。政府设立水官,专门负责兴修水利工作。因此,许多水利工程,如渡槽、水库等蓄水池、灌溉设施等。 (五)植物学思想 管子在对农学深入探讨的同时,对与农学密切相关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学进行了认真研究,在积累了大量关于植物分类、特性、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地员》提出了凡草木之道,各种谷选,或高或下,各有学术的精辟见解。这里面讲到二层意思,一是说植物的生长同土壤的性质有关,不同质地的土壤,其所生长的植物各不同;二是说植物的分布与地势的高下有关。《地员》还具体描述了种植在一个地段上按地势高度不同的分布序列。为后人研究植物学分布、区域种植提供了很好的提示。 (六)生态环保学思想 二千多年前,管子提出较系统的生态环保学的思想是令人称奇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因此,生态环保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 古代齐国尽管依山傍海拥有壮丽优美和谐的生态自然环境,但管子作为政府领导人没有盲目乐观,及时提出了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思想。《八观》中说: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因此《管子》提出天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的主张。(《立政》)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管子还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 1、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管子要求人们保护林木大树,不要乱砍滥伐。《侈靡》说潭粮之毋伐,固蒂之毋义(刈),深黎之毋涸,丕峨之毋助,章明之毋灭,生荣之毋失。意识说:对待林木大树,应延伸其根基而不砍伐,加固其蒂蔓而不割刈,深黎其根土而不使其枯萎,培育其树身而不剪除枝蔓,加强其日照而不遮蔽光线,保持其藏盛而不加之损害。 管子警告人们要重视森林防火,对森林资源威胁最大的就是火灾,一场大火往往带来毁灭性的损失,还会危及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安全,并会污染环境,造成生态失调,破坏社会生产力,所以防火任务重于泰山。《立政》说山泽不救干火,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不仅要提高人们的防火意识,而且要把防火纳入法制的轨道。他又说:修大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就是说要通过国家制定法令,禁止在山林之处堆放柘草,以防火灾的发生,保护森林资源的安全。 《管子》主张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要求人们在路边地头、房前屋后、山坡洼地和其空闲地植树造林,以积蓄木材,并要求人们在水库四周、堤坝河岸营造防护林,植棘种草。这样既增加了木材的供应量,又美化了环境。同时,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度地》中,还采取措施奖励造林有功人员。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从而激发了老百姓造林的积极性。 2、国家垄断经营重要自然资源。管子认为盐铁、森林等重要自然对国计民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要给予垄断和加以保护。《轻重甲》说:人为君而不能谨守山林沮泽草木,不可以立为天下王。因此,管子实行官山海,既保护了国家的重要自然资源,又保护了国家财政收入。 3、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管子认为,在春季不要乱捕杀野生动物,不能随意乱伐树木和乱摘花草,以保护自然界正常生长。毋杀畜生,毋拊卵,毋夭英,毋拊竿,所以百长也。(《禁藏》)这种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做法,是为了人们长远利益不受损害。故春仁、夏忠、秋急、冬闲,顶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蓄息,国富兵强。 4、生态环境与气候。管子认为生态环境与气候密不可分,自然界的灾异性气候与人为破坏的生态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失凶岁需旱,非无雨露也,其燥温,非其时也。(《七臣七主》)即凶年发生旱涝灾害,而是干旱与降水不合时工造成的。又说:故春政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秋政不禁则奸邪不胜,冬政不禁则地气不藏,四者俱犯,则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大水漂州流邑,大风飘屋折树,暴火焚地焦草,天冬雷,地冬霆,草木夏溶而秋荣,六畜不蓄,民多夭死。意是这些灾害天气都是反常气候造成的恶果,而恶果都是人们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的。因此,管子主张四禁。四禁者何也?春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夏无遏水,达大川,塞大谷,动士功,射鸟兽。秋毋赦过,释罪,缓刑。冬无赋爵赏禄,伤伐五藏。四禁思想其实是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奉劝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行政命令也不可随心所欲,否则也会造成气候变异,社会动乱,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预见的严峻后果。 《国准》中对历史上一些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大加批评,有虞之王枯泽童山,夏后之王,烧增薮,焚沛泽,不益民之利。童山竭泽者,君智不足也。这种生态意识薄弱,造成生态失衡,严重损害了百姓长远利益,对社会安全、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作法,是君主不够明智的表现。 (七)农业管理政策思想 中国古代长期以来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管子提出了重要的对土地和农产品管理措施,用经济规律的手段来管理土地和农产品,同时也是农业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1、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管仲相齐之前,古代的公田制已经崩溃,在公田制下农民的负担过重,生产积极性低,大量农民不愿种田,纷纷外逃,农业生产到了崩溃的边缘。管仲对此作了重大改革,行使了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来确定征赋的标准,这样使农民负担不致过重,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2、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农业生产性很强,农忙时如果劳动力不足,就会严重影响农业收成,为了防止其他劳作影响收获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国家每年在一定时间内禁止砍伐、捕捞等,以使农村劳动力返田。这样既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又使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 3、陆、阜、陵、瑾、井、田、畴均,则不憾。根据有些专家提出:管仲似乎进行了重新授田于民,由于文献记载过于简单,但这里讲到平地、高山、山坡、沟渠、谷地等都分配得比较均衡,也可能是根据如此细分来计算税赋,这样农民负担轻了,比较满意了,也就不会外流了。 4、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对农时管子认识很深,在这以前由于劳役严重,致使耽误耕作,农业收成大减,管子这一要求,统治者在安排征发劳役之时,要保证让农业生产照常进行,农业收成不受影响,农民和统治者可取得双赢。 5、牺牲不略,则牛羊遂。不准借祭祀之名抢夺牛羊,胡乱宰杀牲畜,是管子重要的农业政策之一,过去劳动力低下,役牛成了重要的生产工具,这样的禁令实际上是对统治者对农民随意掠夺的限制。在公田制下,地主对农民几乎是绝对的权力,在祭祀的借口下,牛羊被掠夺的数目惊人,农民养殖积极性受到打击,通过这一政策,使农民养殖有了积极性。 管仲所采取的具有政策意义的一系列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八)值得一提的农业六项德政工程 二千多年过去了,管子在《五辅》提出六项德政工程。管子说:德有六兴。所谓六兴者何?曰辟田畴,制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此谓厚其生;发优利输滞积,修道途,使关市,慎将宿,此谓输之以财;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此谓遗之以利;薄征敛,轻征赋,减刑罚,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向疾病,韦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扼罢露,涣乏绝,此谓振其穷。凡此六者,德之兴也。这六项政策:一是开垦土地,建造房屋,研磨种植,劝勉士民,鼓励耕作,修缮房屋,这叫厚其生;二是开发潜在财源,搞活积滞的物产,修筑道路,便利贸易,注意迎来送往,这就输之以财;三是疏浚积水,通导塘堰水渠,挖淤泥,打通河道,注意渡口、桥梁,这叫遗之以利;四是薄收租税,轻征捐赋,宽减刑罚,赦免罪犯,宽恕小过,这叫宽其政;五是赡养老人,慈抚幼抚,救济鳏寡,关心疾病,吊慰祸丧,这叫匡其急;六是寒冷之人给衣穿,饥饿之人给饭吃,贫寒之人得救助,破败人家给赈济,赤贫之人给资助。这六个方面无不从百姓利益出发,每一项德政都讲得具体实在。今天农村工作,除计生一项,是随时而新增的一项工作之外,六德仍可作为农业德政工程推而广之,为农村工作的干部所借鉴。 管子为农业文明建设呕心沥血,为中国古代文明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作者单位:颍上县农业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