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6/10 15:04:10
《管子》简释(选载一) 孙开泰
心术[1]上 第三十六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2]。九窍[3]之有职,官之分也[4]。心处其道,九窍循[5],嗜欲充盈[6],目不见色,耳不闻声[7],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8]。毋[9]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10];毋先物动,以观其则[11]。动则失位,静乃自得[12]。
【注释】 [1]心术,心的功能。本篇论述心的功能与修养内心的方法,从而进一步论述君主驾 群臣的方术。本篇与《心术下》、《白心》、《内业》等四篇观点一致,文体相同,当出自一家手笔。郭沫若认为是稷下先生宋 、尹文的遗作。但近年来学术界对此有争论[参见《从<管子>研究看郭沫若对新史学的贡献》载《郭沫若史学研究》成都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又载《郭沫若研究》第10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本篇为经传体,前六段为经,后六段为解释经文的传。 [2]心之在体,君之位也。古人认为,心是思维器官,主宰人体,居於躯干之中,在君主之位。 [3]九窍,指人体器官:眼、耳、口、鼻等七窍,加尿道、肛门,共九窍。 [4]职、分,指九窍各有其功能,好比官吏各有其职守。 [5]循理,指心处於正常顺道的状态,九窍就能遵循常理,执行各自的职能。 [6]嗜欲充盈,盈旧作益,据王念孙说改。 [7]此句意为,心为各种嗜好欲望所充满,则九窍就丧失其职能,所以眼睛看不见颜色,耳朵也听不到声音。 [8]离,偏离,失,抛弃。 [9]毋,不要。走,跑。 [10]弊,坏。翼,翅膀。 [11]则,规则,规律。此句意为,不要事先行动,以便冷静观察其运动的规律。 [12]此句意为,事先行动,就会失其君位,而冷静观察则自然能认识并掌握其运动的规律。
道不远而难极也[1],与人并处而难得也。虚其欲,神[2]将入舍,扫除不挈[3],神乃[4]留处[5]。人皆欲知,而莫索[6]其所以知。[7]知乎,知乎,投之海外无自夺[8],求之者不及虚之者[9]。夫圣[10]人无求之也,故能虚[11]。
【注释】 [1]难极,难以达到。此句意为,道好象离人不远,但又很难达到。 [2]神,相当於道。 [3]挈,原为据戴望说:《说文》无 字,作挈为是。 [4]乃,据杨忱本、戴望本,朱本改为不误。 [5]此句意为,使嗜欲空虚,道就能进入心中,嗜欲没有扫除乾净,道就不会在心中停留。 [6]莫索,不知怎样才能认知。 [7]所以知,智古与知通,此处应作所以知,据传文改。知后原有乎字,据郭校引王引之说删,所以知,指虚心以循理,就能获得智慧,智慧当指认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8]自夺,此句意为,获得智慧,要虚心用之,就不会被夺走。 [9]不及虚之者,原文为不得处之者,据郭校引王念孙说改。此句意为,追求获得智慧,不如嗜欲空虚。 [10]圣,原文为正,据郭校引王念孙说改。 [11]故能虚,原文为故能虚无,据郭校引王念孙说删。此句意为,有道德的圣人因为没有嗜欲的追求,所以能够做到虚无。
虚而[1]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2],登降揖让[3],贵贱有等、亲疏有体[4],谓之礼,简物小大一道[5],杀 [6]禁诛谓之法。
【注释】 [1]虚而,今本作虚无无形误 ,据郭校引刘师培说改。 [2]义,尹注:人事各有宜也。意即空虚而没有形状叫做道,生化培育万物叫做德。君臣父子人事之间有一定的秩序叫做义。 [3]登降揖让:通解释为尊卑间揖让之礼,可从。 [4]体,郭校引丁士涵说,当作亲疏有体。而体犹分也,此分字犹定 分的分。 [5]原文小未当是小大之误,据郭校引丁士涵说改。简物小大一道,意为不问事之繁简、物之大小,其本一也。 [6] ,或作戳。
大道可安[1]不可说,真人[2]之言,不义不颇[3]不出於口,不见於色,四海之人,孰知其则[4]?
【注释】 [1]安,安处适应。说,说明。 [2]真人,旧作直人,据王念孙说改。 [3]不颇,旧作不顾,据郭校改。义与俄通,《诗·宾之初筵》郑笺:俄,倾貌。此即偏离之意。颇,偏颇。不义不颇,即不偏颇。 [4]旧本孰知前衍一又字。据丁士涵说改。此句意为道能安处但不能清楚说明,真人的思想不偏颇(因为与道一致)但并不从口里说出或从面部表露出来,那么天下的人谁能知道他的法则呢?
天曰虚,地曰静,乃不贷[1]。挈其宫,开其门,去私毋言,神明若存[2]。纷乎其若乱,静之而自治[3]。强不能遍立,智不能尽谋[4]。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5]谓之圣人。故必知不言之言[6]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7]。殊形异势[8],不与万物异理,故可以为天下始。
【注释】 [1]乃不贷,旧作乃不代,据俞越说改,贷与忒通, 意即差错。 此句意为,顺应天地之虚无安静而行,这样就不会有差错。 [2] 挈,原为,据戴望说改。宫、门,宫,指心;门,指耳目等器官。此句意为,保持心的洁净,神就能存留于心中。 [3]此句意为,虽然纷繁杂乱,但泠静而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 [4]遍立,遍,旧作徧,据文意改。意为:虽然力强,但是不能使所有的都立起来,虽然有智慧,但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策划好。 [5]名当,名与实相符合。 [6]不言之言,旧作不言,据王念孙说改。 [7] 道之纪,道的要领。 [8]异势,旧作异执,古籍的势字常写成执,为通假字。如《管子·明法》:夫尊君卑臣非讦亲也,以执(势)胜也。
人之可杀,以其恶死也[1]。其可不利,以其好利[2]也。是以君子不怵乎好[3],不迫乎恶[4]。恬愉无为[5],去智与故[6]。其应也,非所设也[7],其动也非所取也[8]。过在自用,罪在变化[9]。是故,有道之君子,其处也,若无知[10ng2052 ],其应物也[11],若偶之[12],静因之道也[13]。
【注释】 [1]恶死,厌恶其死。 [2]好利,喜好其利。此句意为,人可以用杀戮来进行威胁,是因为他害怕死,可以 用剥夺利益来进行惩罚,是因为他爱好利益。 [3]不怵乎好,怵,旧作休,据郭校改,怵与 通,受利所引诱。此句意为,不为利与爱好所引诱。 [4]不迫乎恶,迫,逼迫。意即不为厌恶的事所逼迫。 [5]恬愉,安乐之意,无所谓好恶。 [6]智,智,智巧。如《管子·任法》:圣君因法而不任智,此处智即智巧,指奸人的花言巧语。故,巧诈。 [7]应,应付,对付。设,预先谋划。 [8]取,选择。 [9]自用,指君主自作聪明,自作主张,因而带来决策上的失误。自用与独断义同。《管子·明法解》有兼听独断,多其门户之语。此句意为,错误在於自以为是的去做,罪过在於主观的去改变。 [10]君子,旧本无子,据郭校补。 [11]应物,应接事物。此指心与物的关系,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应物一词在《庄子》等道家典籍中常见。 [12]偶之,偶,此处为偶合之意,如指人的形体与影子,击鼓的节奏与鼓的声音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偶之之意。传文有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正是解释此事。 [13]静因之道,尹注:凡此皆虚静循理之道也。意即使其嗜欲空虚,去掉主观成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1]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於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2]。夫心有欲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3]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故曰君。毋代马走,毋代鸟飞[4]此言[5]不能夺能能,不与下试也[6]。毋先物动者,摇者不定, 者不静,言动之不可以观也[7]。位者,谓其所立也[8]。人主者立於阴,阴者静,故曰:动者失位[9]。阴者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故曰:静乃自得[10]。
【注释】 [1]此句为引经文,然后解释经文,可见本篇前一部份是经,后一部是传。由此进入传文部份。 [2]分,本分,职分。此句意为,耳朵眼睛是主管看与听的器官,心不管看与听的事,这是各器官都得行使各自的职能。 [3]此句不字衍,杨忱本有不字,当是传抄者误加。 [4]毋代马走,毋代鸟飞。旧本毋为无,据经文改。古人书写无与毋通用。 [5]此言,前面旧有故曰二字,据王念孙说删。 [6]下试,旧作下诚,据张文虎说改。试,意为比试。能能,据郭校引李哲明说,意即能者之能。此句意为,这是说君主不能干涉有能力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不用和臣下比试能力的大小。 [7] ,同躁,急也,动也。此句意为,如果动摇不定,烦燥不安,就不能正确观察事物的客观规律。 [8]所立,所处的地位。 [9]此句意为,人君居於阴的地位,阴是需要安静的,所以说动就会失去阴的地位。 [10]此句意为,因为阴能控制阳,静能控制动,所以说安静才能保全自已的地位。
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1]。故曰:不远而难极也[2]。虚之与人也无间。唯圣人得虚道。故曰:处而难得[3]。世人之所职者情也[4]。去欲则寡,寡则静矣[5]。静则精,精则独矣[6]。独则明。明则神矣。神者自贵也[7]。故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焉。故曰:不挈则神不处[8]。
【注释】 [1]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尹注:所谓大无不包,细无不入也。《庄子·天下》记载,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与《心术上》所说当是相同的。因此可以理解为,道充满了无限大的宇宙,和可以无限分割的物质。 [2]不远而难极,正因为道有如上性质,所以好像很近,而又难以穷极。 [3]无间,没有距离,但是只有圣人才懂得虚无之道。因此说,虽然与道相并而处,但是却很难懂得。 [4]情,旧作精,据郭校改。职,尹注:主也。谓专主。此句意为,世上一般人专主於情欲。 [5]去欲则寡,寡则静:寡,旧本作宣,今从郭沫若说校订。句下寡字误同。此句意为,除去情欲就是欲望寡浅,而欲望寡浅则就能做到虚静了。如此便与《庄子·天下》所说宋 、尹文以情欲寡浅为内的思想吻合了。 [6]精,即精气。独後旧本有立字,据刘思培说改。此句意为,有虚静才产生精气。有了精气才能使思维活动抟一。正如《内业》说:抟气如神,万物备存。能抟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凶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诸人而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这正是表述的心为主宰的心理活动状态。 [7]明、神,明指弄明白复杂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就能心明眼亮。神,指得道。从而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持守虚静,使内心明如止水,达到这样高度的内心修养,是得道(或说反映客观事物)的必要途径,经过静则精,精则独,独则明,明则神才达到了得道的目的。这是说心理现象的高度概括,也是说朴素唯物论的反映论。这正是《心术》等篇的精髓之所在。 [8]挈,原为,据戴望说改。本篇以下挈字同。
人皆欲知而莫索[1]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2]。不修之此,焉能知彼;修之此,莫能虚矣。虚者无藏也[3]。故曰:去知则奚求[4]矣。无藏则奚设矣[5]。无求无设,则无虑。无虑则反复虚矣[6]。
【注释】 [1]莫索,旧本其后有之字,据郭校删。莫索,即没有去探索。 [2]其所知,旧本无,据文意补。彼,指知,即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此,指心,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此句意为,人都想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但是却没有去探索怎样获得这种认识,人所要认识的是客观事物的规律,而所依靠的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心。 [3]无藏,无所隐藏,即虚心。此言内心修养要持虚守静,虚就是没有主观成见和欲望。 [4]奚求,旧作奚率求,据郭校引王念之说改。此句意为,除去智巧则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5]奚设,旧作奚投,据郭校改。设,指措施、办法。此句意为,没有主观成见和欲望就没固定的办法。 [6]反复虚矣:复旧作覆,据张文虎说改。此句意为,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也没有什么固定的办法,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没有什么可忧虑的,反复都是虚无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