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2009年第1期)浅论《管子》的教育学思想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2/8/28 16:29:49


浅论《管子》的教育学思想
 罗会松
 
  一、《管子》教育学思想的功利性
  (一)教育的目的。管仲重视教育是为齐国富国强兵、巩固统治、争霸天下服务的。管仲明确表示“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人们富裕了,才能追求精神文明。其次,管子主张“四民分业定居”,设官管理四民,实际上是整顿行政管理机构,集权于贵族,以便加强对人民的统治;他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抬高各行各业人员的社会地位,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明确表示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基石,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也是为了让他们专心于自己的职业,使得社会组织能有序而高速的运转。
  (二)教育的意义。1、教育关系到国家兴亡。《牧民》篇说:“四维(注:礼、义、廉、耻)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2、可以改善民风。《版法》篇认为:“必先顺教,万民乡风。”管仲说:“男子无邪恶行为,在于教,妇子无淫乱行为,在于训”。教育训化传统风俗,国家刑罚就可省用了,兴教育是为了省刑罚是管仲教育思想的一个方面。民知礼义廉耻就会为国效力,为君杀身,移风易俗,民富国强是管仲重教思想的另一方面。这些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在倡导终身教育的今天,同样有借鉴意义。
  3、感化人的内心。它说教育好象“科云”、“夏之静云”、“ 月”、“流水”一般激励并感化着人的内心世界,促人向善,去做一个品质高尚的人。
  4、社会效益巨大。《权修》篇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他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念,计以终身之利的,无过于培育人才,一次培育百年得效益是人才,提出了培育人才的重要性、必要性。
  (三)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礼义廉耻是教育的基本内容。《牧民》篇中说:“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管子•乘马第五》明确指出了对百姓进行教育的内容标准以及教育达到的目标。“智者知之,愚者不知,不可以教民;巧者能之,拙者不能,不可以教民”,“是故,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不善经商的人就不要以经商谋生,不善技巧的人就不要从事手工业工作,不善种植庄稼的人就不要务农,不是真正的士人就不要做官;要让教育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百姓做不到的事情,君主就不强迫他们去做;百姓掌握不了的技术,就不要去教授他们。这样进行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培养出诚贾、诚工、诚农和信士。
  《管子》中强调每个人只能“攻于一事”,“事之不可兼也”。任何工作都必须专才能做好,“成于务”、“不务则不成”。管仲强调专业人才必须坚持“五务”:“君择臣而任官,大夫任官辩事,官长任事守职,士修身功材,庶人耕农树艺”。君主要选臣任官,大夫要任官治事,官长负责其事而严守职责,士人修养品德而攻治才艺,平民则从事农耕种植生产,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同时进一步强调:“凡此五者:务之力也。夫民必知务,然后心一,心一然后志专,心一而意专,然后功足观也”。意思是说人力各有专务,人民必须认识这些专务,然后才能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才能专心致志,功业才能成功。
  (四)与教育功利性有关的官吏选拔。管仲实行“三选”制度以选拔人才。管仲提出了“三选”法,即由乡长、官长、君主的三级人才选拔制度。一选,是由乡长将“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长悌闻于乡里者”及“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举荐出来,使前者成为文士,使后者应征入伍,成为军士。文士、军士由此分流。如果被举荐的文士中有特别优异者,再由各级行政长官用书面材料上报给君主,这是二选。三选是由君主作最后的选择,将下面举荐的人才召来面试,若可举用,就待时而聘。凡是考问其国家忧患之事而应对不穷的,下到乡里调查他的能力,没有大过的,便提作上卿的助手。每年正月,乡长朝见国君的时候,必须把本乡好学、仁孝、聪慧具有行政才能的“秀民”和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从的武勇之士上报国君,凡经过乡长推荐,朝廷官长试用,国君“訾相”即审选而确认足以辅佐正职而成就公事的人,就正式委任为“上卿之赞”,也就是上卿的辅助或副官。选拔人才必须根据乡里的实际表现,不分官民和贵贱,必须经过实际考验而决定升降。而善于沽名钓誉名实不符的人,功少禄厚,贪得无厌的人,位高爵显而能力庸劣的都列在三选之外。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只是士之子能为仕,而且“耕者之善者,……二要之有善者”,皆有入选为仕的机会,使“匹夫有善,故可得而举焉”,这就是说,一些庶民子弟也可以上升为士,得以培养并选拔重用,充分表现了当时齐国教育的先进性。
  二、《管子》的分类教育
  管仲推行社会教育(教化)、职业教育,因而齐国早有正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形式。“教训成俗”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以礼、义、廉、耻这个“四维”来进行广泛的社会教化,实行这一教化,除了设置“乡师”,选任“民啬夫”等负责具体的专职教化外,从国君到各级管吏的“一身先之”即以身作则、身先垂范的求“万民乡(向)风”和“上行下效”的良好效果是管仲特别强调的,叫做“治官化下”,即管吏必须为下民树立好榜样。管仲分民为士、农、工、商“四民”。四民按行业聚族定居,使父传子,兄传弟,邻里交流。士、农、工、商的不同业务知识,使教的“不肃而成”,学的“不劳而能”,这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这种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但却能收到“不劳而能”,即精益求精的效果。
  置立乡师和选任“人(民)啬夫”等专职人员实行公办的正规教育和教化源于齐国,始于桓、管时期。乡师说导的对象是百姓,民啬夫教育的对象也是百姓,可见当时的教育制度见之于实施,教育配套措施也比较完备,在我国教育史上,开了公办教育的先河。
  《小匡》篇中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使士农工商四民分业聚居。“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
  (一)士的教育。士为四民之首,包括军士和文士。对文士的教育,《小匡》篇是这样说的:“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弟。”对军士的教育,经过选拔而刚入伍的新兵,并不能马上参加战斗。在此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军事教育。它主要包括“政教”与“服习”,即管理与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两方面内容。第一,管理与思想教育。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由将帅对士兵经常进行爱国、爱家乡父老乡亲的教育。实质上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爱国主义教育,只是两者在内容与形式上有所不同而已。通过爱国教育,使官兵从内心保持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奋勇杀敌的力量源泉。第二,军事训练。其具体内容如《幼官》篇所规定的:“动慎十号,明审九章,饰习九器,善习五教,谨修三官。”在军事教育方法上,《管子》提出“因便而教”、“教无常”的原则,就是要根据具体的客观条件而灵活施教,不可拘于成法。从而使军队养成一个灵活而且能适应各种形势的习惯。这一原则堪与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相提并论。通过对士兵进行严格的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就一定能大大提高军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及战斗力。如此便可守则固、战则胜,无敌于天下。
  (二)农的教育。首先它劝导农民“务在四时”,精耕细作,辛勤劳动,然后是做好粮食的贮藏工作。《管子》还主张设立“虞师”、“司空”、“司田”、“乡师”等官职,由他们常年分别负责向农民实施农事教育,视察农业生产状况,及时为农民解决困难。
  (三)工商教育。管仲以农为本,工商为末,但不抑商。《小匡》篇说:“相良材,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计制,断器,尚完利”。要求工匠选造出种类划一,工艺精致的手工业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对于商人的教育,它也提出了具体的办法:“观凶饥,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服牛骆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从而促进商品交流和市场繁荣。同时《管子》还教导工匠和商人要经常切磋生产与操作技艺,交流市场的行情。
  新石器时代,中国产生了原始技术教育;夏商周三代,中国产生了满足贵族从政需要的素质技术教育;西周以前,中国没有出现职业教育,也谈不上职业教育思想的产生。较为全面、系统而深刻的职业教育思想初步形成于春秋前中期的齐国,它是管仲为创立霸业而推行的“四民分业定居”社会改革的直接产物。
  管子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研究表明,齐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达,是管子职业教育思想的社会基础;富国强兵、称霸诸侯,以及崇尚发展生产力是管子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动力;齐文化中变革创新主流思想是管子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文化根基;“三其国而五其鄙”的社会行政管理机构的确立,是四民分业职业教育制度化的强有力保障;《管子》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人才观是管子职业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齐国科学技术的空前繁荣是管子职业教育思想成效的见证;稷下学宫的职业教育是管子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同时,教育的终身性也是管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的终身性。管子注重社会生产,体现了“人本”思想,因为“一农不耕,民或为之饥;一女不织,民或为之寒”。《管子•霸业》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固国,本乱则国危。”落实到具体措施上,就是注意人的教育问题,把教育看作百年之大计:“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这是说,比起粮食、树木这些有用之物来,人的价值最高,“树人”可以收到“一树百获”之利。
  三、《管子》教育学特征
  (一)系统性。从现代科学系统论观点来看,《管子》把治理齐国当作一个母系统,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教育等方面则分别为母系统中的子系统。它经论述其教育思想这一子系统时是紧紧围绕着使齐国国富民强这一最优目标展开的。这一目标贯穿于《管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之中,并使各部分教育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涉及面广、结构复杂而又比较协调的教育思想体系。
  (二)收放性。收,约束也;放,开放包容也。收,主要表现在四民分业聚居上。从此可以了解管仲重视教育环境的熏陶,注重职业教育的传承,注重集团化的生产和学习,注重教育和行政的管理,减少了官吏和教师的压力,但又忽视了知识的交叉和渗透,忽视了复合型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收,还表现在与礼义廉耻有关的学生行为守则上。现行本《管子》中的《第子职》一篇,古代被认为是塾师教育弟子之法则而作单行本传习。郭沫若等认为它是战国时代稷下学宫的学则而收入《管子》。拿今天的眼光比照,就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比如,弟子在先生的生活起居方面要温恭尽职,待师如宾;学生聆听先生教导时要谦恭虚心,按礼节行事,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言语行动都应以中和之道为原则,并且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修养;外出居家一定要遵守常规,接近有德之士,对待客人彬彬有礼。此外,《弟子职》篇还对学生日常的饮食起居之道、洒扫应对之节、坐立行卧之法等作了细致入微的规定。这些规定有些有碍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对于学生乃至中华民族尊师重教、文明礼貌观念和习惯的形成,大有裨益。
  放,就是管子教育思想中的教育兴国思想,全民教育、职业教育、官民教育、终身教育、礼法并用思想等等。《管子》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齐文化的开放、吸收、兼容与创新的特点。《管子》教育思想兼容各家,不拘成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互融性;同时又具有创新的特色。这是《管子》教育思想中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之一。
  (作者简介:安徽省颍上一中高级教师)
  
 

上一条:(2009年第1期)略谈《管子》政治思想对《淮南子》的影响      下一条:(2009年第1期)《管子》简释(选载一)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