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2011年第4期)《管子》和谐思想及其社会应用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5 9:10:43


《管子》和谐思想及其社会应用

 

宋冬梅

《管子》是我国传统国学的经典之一,其思想内容宏阔丰厚。和谐思想是《管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天地自然之和谐、修身正心之和谐、明正治国之和谐、天人和合之和谐等。《管子》包含天、地、人在内的大和谐观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思想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管子》和谐思想对我国当代实施科学发展观、关注民本民生、消除贫富差距、稳定社会秩序等构建和谐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管子》是重要的国学宝典

 

《管子》是重要的国学宝典,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史料。

《管子》,学界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所撰。《史记·管晏列传》载:管仲夷吾者,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任齐桓公宰相达四十年,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哲学家。

《管子》在战国时期已行于世,在当时是一部影响很大、流传很广的著作。《韩非子·五蠹》载: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书者家有之。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至西汉成帝时光禄大夫刘向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著《别录》,在进《别录》表中说:臣向所校仇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太中大夫卜圭书二十七篇,臣富参书四十一篇,射声校尉立书十一篇,太史书九十六篇,凡中外书五百六十四,以校除得重四百八十四篇,定著八十六篇,杀青而书可缮写也(《二十二子·管子》)。《汉书·艺文志》已著录。今通行的《管子》即刘向校定本,隋唐以后有亡佚,实存七十五篇。关于《管子》作者及成书年代,学术界至今无确切定论,多认为非一人一时之作。

在学术界,许多学者认为《管子》是一部以法家为主、内容极为丰富的巨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地理、天文、医学、农业等各方面。其思想倾向与学术流派亦较复杂,包括法、儒、道、墨、名、兵、阴阳等各家学说。笔者认为,《管子》一书除了管仲自著部分之外,可能与齐桓公之后的齐国稷下学宫中稷下大夫们有关,他们在自由争鸣与生活优厚的条件下,坐议谈论政治与潜心从事文化学术的著述,《管子》中相当多可能是战国时期稷下法家学者和黄老之学的著作。

二、《管子》中的和谐思想 

《管子》中的和谐思想包含着关于天、地、人的大和谐观,其主要内容包括:

天地自然之和谐。《管子·宙合》载:夫天地一险一易,若鼓之有楟擿,挡则击,言苟有唱之,必有和之,和之不差,因以尽天地之道。说的是天地之间事物,如有所唱的,就必有所和,所和不违背自然规律,因为都合天地之行。又载:五音不同声而能调,五味不同物而能和。这是指天地万物和谐协调为美。《五行》篇也载:昔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正五钟。五声既调,然后作立五时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这都说明天地自然之和的美妙。

修身正心之和谐。和谐之于人的生命诞生,具有非凡的作用。人的生命根源分为精与形两大类,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精不见,其征不丑,平正擅匈,论治在心,此以长寿(《管子·业内》)。意思是说,如天是精气的总聚,地是形气的总聚,人的生命则是精与形适度结合的完成体,其结合的关键性条件是和。如果失去或欠缺这个和,则孕育不了生命。考察和的规律,其真实情况是看不见的,它表现出来的征象是不能类比的。《管子·业内》又载: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性将大定。意思是说,人的生命,要依靠内静与外敬的平正和谐而成。所以,和谐之力,成就、稳定与协调了人的生命。在此之上,和谐之于人的修身层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管子·业内》载: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折折乎如在于侧,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此稽不远,日用其德。意思是说,心之官,它自身就能依靠“和而自然生成和充实。如果人被日常中的忧、乐、喜、怒、嗜欲和贪利等各种情绪或欲望所操作。如果能除掉忧、乐、喜、怒、嗜欲和贪利的蛊惑,那么心又可以回到完满的状态。追求淡定宁静之境,持不烦不乱之状,和谐之于修身正心的德惠乃成自然之势了。

明正治国之和谐。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是故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故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过与不及也,皆非正也。非正,则伤国一也。(《管子·法法》)这里的正定万物之命,即是物各付物,独立而存在。这在《周易·系辞》中也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在《尚书·吕刑》中亦述: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这些记述可以视作这一思想观念的更早表达。在这一思想的传续中,政治被理解为正定万物,物各付物的一个境域,存在者在其中以各自不同的独特方式,通达自己的本源性天命。而圣人优先精修德性,确定中道以养正,并以正治国。正,即中正,是用来制止过头或者补充不及。过与不及都不是正。不正,就会损害国家。只有中正,才能使家国和谐,才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天人和合之和谐。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管子·兵法》)这里的道为世界万物的发展规律,德则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规律。畜之以道则民和,是指按照事物发展规律来管理人民可以使民众和平相处;养之以德则民合是指遵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来教养民众,民众就会有很好的结构和互助功能。和在《周易》中是指阴阳冲气以为和,亦即阴阳耦合,这里可以理解为阴阳协调。教养民众,要符合天道规律,使之天人和谐。

总之,《管子》和谐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地自然、修身正心、明正治国、天人和合等内容都是其和谐思想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部分在这个整体中发挥着自己特有的功能,每个有机成分间的和谐共处,也成就了《管子》和谐思想的厚重、博大和精深。

 

三、《管子》和谐思想的社会应用

 

1.《管子》和谐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应用及影响。

《管子》和谐思想融合了先秦诸子各家的和谐思想,又为各家和谐思想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

《管子》和谐思想应用于国家管理中,便产生了和谐的社会管理思想。《形势解》载:君臣相亲,上下和谐,万民和睦。《四称》载:外内均和,诸侯臣服,国家安宁,不用兵革。《五辅》载:和调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动威乃可以战胜而守固。《白心》载:和则能久。《度地》载:天地和调,日有长久。这些论述说明,君臣关系亲和,上下关系和谐,万民和睦相处,这样治理国家就会向一盘棋,从而能够收获到国君下命令,人民就会执行;上面有禁律,人民就不去违犯的效果。反之,如果君臣不相亲,上下不和谐,万民不和睦,就会有令不能行,有禁不能止。令不行,禁不止,国家就要陷入崩溃,乃至危亡。《形势解》载:上下不和,令乃不行。《立政》载: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牧民》载:上下不和,虽安必危。以上的后果说明,和谐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可窥见一斑。

从国家管理的角度出发,在特定的背景下,《管子》中设计了四民分业定居的国家和谐管理模式。四民,即土、农、工、商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他们各自从事特定的专业工作,并以之教育子弟。四民及其子弟授业于其中,思想安定,不会见异思迁。因此,父兄的教导,不严刻也能教好;子弟的本领,不劳苦也能学会。所以士人的子弟世代为士人,农民的子弟世代为农民,工匠的子弟世代为工匠,商贾的子弟世代为商贾。依据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一国家管理模式的问世,稳定了当时人们的身份、地位和社会等级结构,对安定国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管子》和谐思想的社会应用,在他为相的齐国形成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齐国成为春秋时期各诸侯中的第一霸主。

2.《管子》和谐思想的当代借鉴。

《管子》中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借鉴《管子》的和谐思想,关注民本民生,达到人民安居乐业、国富民强、社会和谐的目的,不失为智慧之策。

首先,借鉴于当代伦理道德建设。《管子》中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等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当代和谐理念应该正视差异、化解矛盾、倡行诚信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伦理道德教育的协同。

其次,借鉴于当代民本民生政策。《管子》和谐思想强调人是天下最重要的。执政者施政,要以人为本。执政者能否得到民众的拥护,关键看其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对待人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所以,现代社会和谐要关注民本民生,倾听人民的呼声,关注贫富差距,及时解决和谐社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借鉴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当今的社会建设,党和国家突出地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的位置,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和谐是管子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它对于协调当今贫富有度和调通民利等政策论述,对当前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和谐思想是管理国家的重要思想。只有和谐,国家才能安定,政令才能贯彻,社会才能长治久安。《管子》和谐思想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应汲取其精华,在实践中将其发扬广大。

 

参考文献:

1.常修泽.科学发展观:十二五规划的灵魂[A].人民网.2011-04-18

2.韩广忠.《管子》政治伦理思想的特征刍议[J].伦理学研究.2010.(1)

3.韩广忠.《管子》政治伦理思想探微[J].船山学刊.2009.(4)

4.王博识.管子社会整合思想与积极构建和谐社会[J].管子学刊,2008.(1)

5.孙波.试析管子的和谐思想[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4).

6.池万兴.《管子》的和谐社会构建思想[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会科学版).2007.(6)

7.郭丽.论《管子》的社会和谐思想[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8.安文,何晓晴.贫富有度社会和谐--《管子》贫富有度思想初探[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作者简介:宋冬梅,女,1968年1月生,山东曲阜人。历史硕士,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与儒学。)

 

 


上一条:(2011年第4期)管子就业思想与现代扩大就业的战略决策      下一条:(2011年第4期)论《管子》与《商君书》法治思想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