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2011年第4期)管子首倡的“养生”“天人合一”的医学体现和现代意义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4 16:05:11



 

管子首倡的养生&天人合一

的医学体现和现代意义

汪碧涛

【摘要】《管子》最早提出了养生的概念,也最早提出了天人合一才能长寿。天人合一在中医和养生学上关键是要通,可以从五个方面调理,这些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管子;养生;天人合一 医学体现;现代意义

《管子》是中国古代最早提出养生概念的思想家。《管子·内业篇》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精不,其,平正擅匈,治在心,此以長壽。这段话指出人是天地、大自然的产物,要长寿就要与天地大自然和谐共生,身心保持平和中正,就能长寿。 也就是说,管子最早提出了养生要天人合一的理论。天人合一怎么合一?就是内外通达,气血流畅,是人类生存的主要条件。《说文》云:通,达也。诸病的病理关键是不通,故养生、治病的方法首先就得疏通。若能疏通郁闭,使阻滞的气血津液畅通,则诸病可随之而解,《素问·至真要大论》确定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治疗总则后,《金匮要略》亦强调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的治疗方法。《伤寒论》更是体现疏通郁闭的思想:凡伤寒病,均以开郁为先,如表郁而汗,里郁而下,寒湿而温,火燥而清,皆所以通其气之郁也。几千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尽管中医治病有内外之分、针药之别、补泻之异,但对疏通郁结,流畅气血津液的最终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针通其外,由外及内,药通其里,由内及外。强调的都是一个通字。通,就要从五个方面进行:

一、调气机

《淮南子》讲:呼吸阴阳气,天气始于下,地气始于上,阴阳错合,畅于宇宙间天地阴阳之气通过人鼻窍呼吸,而达到气行经脉,能与天地相通。《文始经》讲得好:我通天地,天地通我。阴阳气在人体运行即是真正天地之气。《抱朴子》更进一步具体地讲人在气中,气在人中,长生之道在于行气,行气治百病。《淮南子》的呼吸阴阳之气更深邃,讲了阴阳错合,畅于宇宙之间。那么我们要知道阴阳错合之秘,什么叫错合?即是阴阳气相交,相交才能通。升降出入是气在人体运动的主要形式,其病变直接关系着人体的盛衰寿夭。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指出: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李东垣则提出,升降出入必须平衡调和而无偏盛偏衰,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他在《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里说: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常欲四时匀平而无偏胜则安;不然损伤脾,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不降亦病焉。因此,主张调节气机升降,维持脏腑正常功能,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在脏腑的功能活动中,肺之肃降,肝之升发,脾之升清,胃之降浊,心火之下降,肾水之上升,肺之主呼气,肾之主纳气,都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具体体现。由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关系到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各个方面的功能活动,所以升降失常就会波及脏腑经络、表里内外。四肢九窍,而发生多种病理变化。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极易产生肝气郁结而致气机失调。要保养好生命,必须注意观察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降则降,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当情志不通、气机郁结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调理:1、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中没有心结。2、培养兴趣爱好。3、运动。4、按揉膻中、旗门、气海、太冲等穴梳理气机。5、在春季天地生发之际,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要情志不展,七情不通,违背天人合一之道。

二、通经脉

  所谓通经脉,就是指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若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和,百病丛生。如《灵枢·经脉篇》里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助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通经脉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外部疾病侵犯我们的身体时,往往是从表面开始,再慢慢向里发展,也就是先从皮肤开始。经络内外与皮肤相连,可以运行气血到表面的皮肤,好像砖瓦一样垒成坚固的城墙,每当外敌入侵时,经络首当其冲地发挥其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总之,保持经络的畅通是重要的养生原则。具体地说,以下方法有畅通经脉的作用:1、运动。因为动形以达郁,动则不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动,气血才能周流全身。2、常练气功。因为气功锻炼有素者常可体会到真气循经络运行,就是通过内景感到自身经络的存在。3、常吃一些能够理气活血的药物和食物,如陈皮、木香、砂仁、四磨汤、越鞠丸、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油菜、黑大豆、慈姑等。4、要心情愉快。因为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不管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要想得开,人们常说的气死周瑜不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吗?

三、清肠道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它可以包括各个方面,饮食与排便亦在其中。一出一入即是平衡,若失之平衡,则会酿成疾病,即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古代养生家对保持大便通畅极为重视。汉代王充在《论衡》中指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金元时代的朱丹溪也说:五味入口,即入于胃,留毒不散,积聚既久,致伤冲和,诸病生焉。就是说,肠中的残渣、浊物要及时不断地给以清理,排出体外,才能保证机体的生理功能。如果大便经常秘结不畅,可导致浊气上扰,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因此而产生或诱发多种疾病,如头痛、牙痛、肛门病、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肠癌等。现代的衰老理论中,有一种自家中毒学说认为,衰老是由于生物体在自身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毒素,逐渐使机体发生慢性中毒而出现衰老。保持大便通畅的方法很多,主要做到:1、晚上睡觉之前或早晨起床之后,可按时上厕所,久而久之,则可养成按时大便的习惯。

2、排便要顺其自然,养生家曹慈山在论述排便时说:养生之过,惟贵自然。要做到有便不强忍,大便不强挣。强忍和强挣(会过度增高腹内压,导致血压上升,特别对高血压、动脉硬化者不利,容易诱发中风病)都易损伤人体正气,引起痔疮、肛瘘等病。3、要注意肛门卫生和便后调理,肛门对健康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讲,并不亚于口腔,但通常人们对肛门卫生注意不够,因此,肛门疾病非常普遍。每天晚上睡觉前,最好用温水清洗一下肛门,或经常热水坐浴,保持肛门清洁和良好的血液循环。内裤应宜用薄而柔软的棉布制品制做,不宜用粗糙或化学纤维的制品。如果肛门已有炎症,最好用水冲洗,并要积极治疗,防止再引起其他疾病。若在饥饿时大便,为了防止便后气泄,排便时宜取坐位,便后稍进食物,还可做提肛动作3~5次,以补固正气。4、运动按摩通便,运动按摩可以起到疏畅气血,增强肠胃功能和消化排泄功能,加强大小肠的蠕动,促进新陈代谢,通畅大便的作用。平常可选用一些传统保健功法锻炼,如太极拳、气功导引养生功、腹式呼吸、腹部按摩保健法等。

此外,还要配合其他方面的综合保健。调摄精神,保持情绪安定;饮食调理,饮食多样化,多素少荤,粗细结合;对有便秘者,辅以药物对症治疗等。如果能做到上述各项,就能有效地保持大便通畅。

四、开鬼门

   鬼门即指体表的汗毛孔。 开鬼门即是打开毛孔出汗的意思。《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平治于权衡,去苑陈,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文中去苑陈;,开鬼门、洁净府合称治水三大法,对水肿病的认识和治疗颇多影响。临床上开鬼门指发汗法,洁净府指利水法

   开鬼门 通毛窍,能够使毛孔通透呼吸,毒素容易排出,预防疾病和衰老。人体健康,一定要毛孔通畅,出汗的同时就把体内的垃圾毒素排出来了,毛孔畅通,人体的内环境就好了。出汗可以通经活络,疏通血脉;出汗可以清洗毛孔,排出体内的铅、锶等致癌物质和其他有毒物质及废物;出汗还有调节体温和保护皮肤的重要作用。最近科学还发现,在每个汗腺内均存在免疫球蛋白A,这种物质能阻止外界细菌和病毒从汗腺进人人体。很多人毛窍严重堵塞,不能及时疏通。甚至发烧了都不出汗、汗毛卷成一团长不出来,就是因为毛窍不通,这样垃圾毒素堆积,加速人体衰老,想不得病都难!皮肤表层的细胞日久会变得灰暗并剥脱,这些已完成了使命的衰老细胞反过来成为新生细胞健康生长的障碍。它们阻塞皮肤腺、汗孔,使皮肤出现斑点或变得黝黑,呈现凹凸不平。

夏天空调是导致毛孔闭塞、出汗不畅的重要原因。春夏阳气升发,气血涌动,就好像烧开水一样,阳气是热量,血好比水。水开了,就会沸腾,并向上翻滚,同理血会向人体表面走,导致人的腠理开泄,即毛孔开大,当突然进入空调的环境时,寒邪会通过人体开放之腠理侵犯人体的卫阳之气,人们会出现畏寒、发热、头疼、头晕、咽喉疼痛、流鼻涕等外感寒邪的症状,寒邪入里侵犯肠胃阳气,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强调人要与大自然相适应,夏季适当地出些汗可以使身体内的湿热随汗而排,对身体是有益处的。所以夏季不要总是躲在空调房里,要亲近大自然,增强身体抗暑热的能力。增强机体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我国自古就有出汗养生治病之说,如喝粥出汗,运动出汗,热水烫脚发汗等。用软毛刷、毛巾等物轻擦面颊,亦具有同样效果。常洗澡、勤洗衣、化纤衣物不贴身穿,也属通毛窍的范畴。出汗不畅的人,可以通过唤醒出汗法:比如运动前吃姜;刮痧、拔罐;还可以用中药宣肺发汗。通过开鬼门出汗来个大清洗,将有害物质驱逐出境。

五、洁净府

就是通利小便以排出毒素的方法。小便是水液代谢后排除糟粕的主要途径,与肺、脾、肾、膀胱等脏腑的关系极为密切。水液代谢的好坏反映了机体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特别是肾气是否健旺。故有肾主水之称。小便通利,则人体健康;反之,则说明人有疾患。所以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小便卫生。苏东坡在《养生杂记》中说:要长生,小便清;要长活,小便洁。《老老恒言·便器》亦说:小便惟取通利。保持小便清洁、通利,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面。其具体方法约有如下数端:

水液代谢以通畅和调为顺,不可滞留。对于保证水道通调之法,清代曹慈山在《老老恒言》中提出了重在饮食调摄的四个要点:食少化速,则清浊易分,一也;薄滋味,无粘腻,则渗泄不滞,二也;食久然后饮,胃空虚则水不归脾,气达膀胱,三也;且饮必待渴,乘微燥以清化源,则水以济火,下输倍捷,四也。所谓通调水道,如是而已。如但犹不通调,则为病。然病能如是通调,亦以渐而愈。由此可见,正确调摄饮食,做到少食、素食、食久后饮、渴而才饮等,是保证小便清利的重要方法。此外,情绪、房事、运动对小便的清利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还要保持情绪乐观、节制房事和适当运动锻炼。

经常进行导引和按摩保健,对于小便通利很有好处,其主要方法有三:1 导引壮肾 晚上临睡时,或早晨起床后,调匀呼吸,舌抵上腭,眼睛视头顶上方,随吸气,缓缓做收缩肛门动作,呼气时放松,连续做8~24次,待口中津液较多时,可嗽津咽下。这种方法可护养肾气,增强膀胱制约能力,可以防治尿频、尿失禁等症。2 端坐摩腰 取端坐位,两手置于背后,上下推搓30~50次,上至背部,下至骶尾,以腰背部发热为佳,可在晚上就寝时和早晨起床时进行练习。此法有强腰壮肾之功,有助于通调水道。3 仰卧摩腹 取仰卧位,调匀呼吸,将掌搓热,置于下腹部,先推摩下腹部两侧,再推下腹部中央,各作30次。动作要由轻渐重,力量要和缓均匀。作功时间亦可在早晚。此法有益气,增强膀胱功能。对尿闭、排尿困难有一定防治作用。

(三)注意排尿宜忌

有尿时要及时排出,不要用意志控制不解,否则会损伤肾与膀胱之气,引起病变。《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忍尿不便,膝冷成痹。排尿要顺其自然,强忍不尿,努力强排,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男子排尿时的姿势也有宜忌。《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凡人饥欲坐小便,若饱则立小便,慎之无病。现代医学中有一种排尿性晕厥症,即在排尿时由于血管舒张和收缩障碍,造成大脑一时供血不足而致的突然晕倒的病症。就时与体位突然改变,排尿时屏气用力过度有一定关系。

结语

人体内的各种管道,包括消化道、排泄管道、首尾相连大约有10万公里长。经过几十年的使用,它们很可能变得流通不畅,从而导致老化、硬化,进而引发疾病。补养疗法与通利疗法,原是一种相互影响的治疗原则。中医应用滋阴扶阳等强壮疗法,来应付许多衰弱的病人、久治不愈的病人以及一切退行性病变的病人,的确有出色的表现。但是没有明显的亏虚,滥用补药,也是非常有害的。很多老年人需要的不是补,而是通,只要体内通畅,平时食物中的营养基本可以满足身体的需要,不讲科学地盲目进补,往往适得其反,损害健康。通利疗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排除机体的一切障碍。凡是胃肠道有湿浊积滞或异物逗留者,呼吸道有分泌物停留者,循环系统有蓄血凝瘀者,膀胱蓄水、淋巴液潴留、脏腑有症结存在者,中医应用消导行滞、豁痰涤饮、活血化瘀、祛湿泄浊、破结通经等方法,目的都在于排除障碍,恢复自然疗能,当然是有的放矢。但身体虚弱不任攻伐,而滥用通利之法,也是容易偾事的。所以古人说: 毋实实,毋虚虚,绝人长命,这是一种持平之论。

保持人体管道通畅,保持人体各窍道的出入平衡,达到天人合一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所要遵循的总法则。发扬光大《管子》的天人合一养生的思想,对现代养生理论和实践,都是有现实意义的。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08d147  《荆门长寿休闲旅游研究》

 

(作者简介:汪碧涛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文化、中医养生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

 
 


上一条:(2011年第4期)心态和谐是构建社会和谐之本      下一条:(2011年第4期)论以管仲为代表的先秦法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