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2011年第4期)心态和谐是构建社会和谐之本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4 16:11:55



 

 

心态和谐是构建社会和谐之本

迈 施开红

 

 

在中国古人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有一宗永不褪色而又光照千秋的无价之宝,那就是至今仍在抚育、教化和影响国人思想与行为的国学。

顾名思义,国学者乃历朝历代用来安邦治国的大学说也。简言之,国学就是安邦治国之学。而国学的形成、存在与发展,无疑是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历史上那些大智、大勇、大贤、大哲者,对国学的形成与发展。都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管子作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千古名相,无疑就是一个创造中国国学的先行者和奠基者。

国学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壮大和发展的最主要的精神支柱。尊民、爱民、亲民、为民和富民,则是国学赖以形成、存在与发展的灵魂。而其关于和谐的一系列理论,则是国学之所以为国学的核心。如何把国家治理得和和谐谐、富富强强、太太平平、完完美美,应该说就是国学所追求的唯一大目标了。

管子在其《管子·兵法篇》中指出: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历朝历代的先贤与先哲们,一直主张以和安邦,以和治国,以和齐家,以和平天下。大唐、大宋、大明和大清的兴起与衰败,说明人心和社会则和;人心不和社会则不和。和者则昌,不和者则亡,便是历史的结论。

经验告诉我们,以和安邦治国,首当以人为重。重和必先重人,重人必先重内,重内必先重心,重心必先重治。而治就是治人、治心,亦即是构建起人的心态和谐。而人的心态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可以说,人的心态和谐是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

 

如何构建人的心态和谐呢?

人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从个人方面来说,欲构建起心态和谐,首要问题就是要从淡泊名利做起。

淡泊名利首先在于名利取之有道。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照荀子的说法,人生来就有欲望,欲望就是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又是自私的。人一旦自私,则必乱了心态,为一已名利而去争夺。好权的人,争权于朝野;好利的人,争利于市场;好名的人,争名于权利之间。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追名逐利的一生。用司马迁的话说,就叫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没有人能摆脱名与利的纠缠。

这是为什么呢?

荀子指出:凡人有所一同: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有所生而有也照荀子的说法,人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了活着或更好地活着,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追名逐利。为名而去追,为利而去逐,乃人性之使然。

人不是神,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追点名,逐点利,乃是天经地义的事。人只要活着,就要吃饭、穿衣,就有七情六欲,就有满足欲望之追求。人有名利之心,有追名逐利之行,自然也就不奇怪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这首好了歌,唱出了人生的欲望与追求。但是,真理每走过了一步,就必然变成谬误。追名逐利走过了一步,同样也会引祸上身。

淡泊名利不是否定名利。不过,这里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名利取之有道。孔子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所言的关键,在于取得名利之手段与途径要正当。而正当与否,便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君子讲究名利取之有道,小人则不择手段。凭本事通过个人劳动而取得名利者,称之为正道。在孔子看来,通过正当来路而取得名利,哪怕是替人执鞭也可以干。反之,以拍马钻营、坑蒙拐骗等手段去取得名利,哪怕表面上冠冕堂皇,那也是绝计不能干的。因为,不以正道取得名利,那就是一种不义行为。不义之名,不义之利,哪怕他富甲一方、红遍四里,那也因其不义而万不足取。所以,淡泊名利的关键,在于名利取之有道。

通过正道而取得名利,既是一种理智的选择,更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人欲作出如此选择,步入如此境界,必须少私寡欲,以一颗出世之心入世。在老子看来,除了基本的温饱生活之外,过多的物质享受,对个人的身心都是有害的。他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围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既然如此,一个人就要给名利以一个限度。荀子说: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这就告诉人们:人因欲望而争夺,争来争去什么也争不到手。而争来的只能是气、是仇、是恨。所以,一个人不能贪心太重。如果贪心太重,势必想得到自己本来不该得到的东西,而且总想得到越多越好。到头来,人就会变成一个贪得无厌、贪婪无度的人。这种人的最终结局,必是一无所有、家破人亡。这就是荀子所指出的:争则乱,乱则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那些失足、失节、失身和失命的人,无一不是由贪心太重、贪婪无度所引至的。这就是没有自制的贪婪,必将导致自灭。正因为这样,古人奉劝人们: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素居清静且停停。这就是说,一个人淡泊名利,就是不为名争,不为利夺。

其实,富贵眼前花,早开也得,晚开也得;功名身外事,大就何妨,小就何妨。因而,人要学会克制欲望、淡泊名利,尤其要学会并坚持知足常乐。

何谓知足常乐?

庄子的人生哲学,便是以淡泊为大。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淡泊了名利,即超越了功名利禄之心,特别是彻底摆脱贪心的纠缠,才能感悟到人生的快乐,才能步入人之为人的境界。这境界便是知足常乐。

郑板桥说:金钱身外物,富贵如浮云。知足常乐就是对自己已经得到了的名利感到满足。这个满足就是:不再去想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不再去羡慕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不再去追求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换句话说,不要总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多出了些什么,而看不到别人比自己少了些什么;不要总是看到那些比自己地位高、财富多的人,而看不到那些比自己地位低、财富少的人。不然的话,他就会总是处在不服气、不满足之中。欲望难以满足,贪心就会膨胀;贪心膨胀,贪婪就会无度;贪婪无度,悲剧就会发生。人生的许许多多的痛苦和悲剧,都是由这个不知足而造成的。不知足的人生,便是痛苦的人生,当然也就是悲剧的人生了。而它之所以如此,全在于人自己一手造成的。一个不知足的人,则永远不会快乐,更谈不上幸福。

人要学会知足。然而,知足并不是驻足不前,在给欲望以一定限度内,该想的还是要去想,该追的还是要去追,该求的还是要去求。不然,人就昏昏沉沉、碌碌无为了。不过,想要有想的限度,追要有追的限度,求也要有求的限度。若超过这个限度,再好的事情也会变坏的。所谓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

古联云: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副对联非但是古人的亲身体验,而且还揭示出一条深刻的道理。这就是知足常乐是一种人生感悟。

庄子早就告诫世人:吾生也有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话是说,人活一生不满百岁。任何一个人,无一不是匆匆过客。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只要食不愁、衣不愁、住不愁、行不愁就够了。除此之外,则无须费尽心机去追求锦衣玉食,追求高大的住房,追求已经成为中国一大公害的豪华轿车。事实上,对每一个人说来,一切东西都是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的。既然如此,何苦让欲望把自己压得透不过气来哩!

人所以被欲望压得透不过气,正在于他不懂知足常乐是一种生活哲学,即不懂得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这样一种生活哲学。人欲求常乐,莫过于学知足。欲望不要太大,奢望不要太多,贪心不要无度。一句话,不要有非份之想。不然则必仰人鼻息,看人脸色,卑躬屈膝,失去尊严,丢掉人格,等等。一个人要是这样,对任何事情都不能达观审视,更不能坦然相对。对内不能摆脱压力、烦恼和痛苦,对外不能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做人。而人,亦因此而变得不再是作为人的那个人了。然而,知足常乐者则不同。知足常乐者即便遇到逆境也能坦然应对,活得潇潇洒洒、自自如如、和平而宁静。这样,既可以缓解由残酷竞争而带来的沉重压力,同时又可以消除由欲望失落而带来的无尽痛苦;既可以矫正由名利之争而扭曲的心灵,同时又可以挽回已经失掉或部分失掉的人格。照庄子的说法,则是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当然,知足常乐并不是消极地面对人生,更不是满足现状、停滞不前、不思进取,而是对自己生活现状和人生价值的一种肯定与珍惜。这种肯定与珍惜,同贪图享受、安于现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对成果的肯定与珍惜,后者则是一种消极颓废、好逸恶劳、放纵安逸的表现。知足常乐与积极进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积极的进取,就不会有知足常乐。知足常乐的真谛,就在不断进取中知足,在不断肯定中常乐。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条古训,今人应铭记在心。今人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记取:人类的一切祸害,都源于心不知足;人类的一切罪过,也都源于欲得。反过来说,知足者则必常乐,常乐者则必知足。这便是生活中一而二、二而一的哲学。果能如此,人生就会多一份从容,多一份达观,多一份轻松,多一份生命的力量。这时也正是从这时起,他就开始并拥有了品味生活中的那份清欢。

老子曾提倡人生应以恬淡为上。

苏东坡在经过官场上得失和起落的周折以后,曾从内心深处发出了深情的呼喊: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类的财富都是人创造的。凡是身体健康、思维正常的人,都可以创造财富,都可以凸现人生价值,都可以获得身心愉悦。这愉悦便是对财富的一种享受。但是这一种享受,不是无休止地去追求,无休止地去占有,无休止地去挥霍,而是以一种平常人自在之心去品味生活中的清欢。

清欢含有来自淡泊、知足、常乐中的那份清澈而淡雅的生活哲理。清欢不是奢华的衣饰,不是浓烈的酒香,不是耀眼的光环,不是及时的行乐,当然也不是两情相许、相约和相念,而是人世间最朴实、最平凡、最有味、最美好的生活品味。正因为如此,清欢是不以物质条件为条件的,清欢只讲究心灵的平和、淡泊与宁静。平和的生活,清淡的欢愉,风雅的乐趣,总是能给人以长久的回味。这种回味,尽可以不着一字,然却可以尽得风流。而那种奢华浓烈的生活,尽管很排场、很气派、很光彩,那也不可能是长久的。清欢而远之,清欢而疏之,清欢而澹之,清欢而秀之,清欢而润之,清欢而朗之,清欢而婉之,都意味着清欢具有弦外之音、味外之味的品位。

诗云:一簇幽篁户外高,清心不在紫云霄。的确如此。清欢是一种最现实、最难得、最自在的心境。这一种心境来源于对美好人生生活的热爱和感受。一个人只要有了这种心境,他就能爱上一本书、一杯茶、一片云、一缕风、一阵雨、一朵花,以及那点点滴滴的露珠,并且能从中体悟到那份淡淡的清欢。同样,一个人只要有了这种心境,他就会发现翩翩起舞的蝴蝶恋,那吹面不寒的杨柳风,那五光十色的晚霞流,那潺缓东去的流水声,以及那撩人心醉的鸟鸣,等等。在人的生命途中,清欢是无所不在的。一个人只要有清淡之心,清欢就会伴你起舞、共餐、同眠。

生活的真实正是这样。养生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欲去品味清欢,就要善于寡欲,就要守住心灵净土,就要多读诗书,而不去为一官半职而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去为手握权力而去卑躬屈膝、丧失人格,等等。一句话,不去把金钱、地位、权力看得高于一切、大于一切。为名利而活着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获得、品味与领悟人生清欢的滋味。与此相反,一个人只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他就能保持心境的平静、安宁、淡泊与风雅,就可以放松心灵,并且以平常人平常心去品味与享受人生的清欢。

古人有云:清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清欢确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亲身感受之所以可贵,在于它远比刻意追求好得多。伪装清欢是附庸风雅。而附庸风雅,那也只能是自欺欺人。一个人只有从无休止的欲望中解放出来,才能从简单朴素生活中体验到心灵的充实,才能走进那品味清欢的境界,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也才能享受诗意的生活。二分明月杨州梦,犹听低回二四桥,闲听鸟声啼茂竹,静观花影步苍苔,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盅,正是这诗意般生活的写照。而一个人能否如此,无疑又取决于他能否甘于寂寞。

寂寞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每个人都很难摆脱寂寞的纠缠。无论是身处繁华闹市,还是独居孤岛,或是身于庙堂,亦或是身在江湖,寂寞都是一种无法排解的感受。

常言道:自古圣贤皆寂寞。打开历史一看,情况正是如此。国君也罢,臣子也罢,英雄也罢,美女也罢,武将也罢,文人也罢,无一不经历过寂寞的纠缠。无爱情者会寂寞,有爱情者也会寂寞;无政治权力者会寂寞,有政治权力者也会寂寞;无名无利者会寂寞,有名有利者也会寂寞。这里所不同的只是:有些人接受寂寞、甘于寂寞;有些人拒绝寂寞、不甘寂寞;有些人表现寂寞、排解寂寞;有些人隐蔽寂寞、为寂寞所折磨。古人,今人,男人,女人,尽管寂寞来由不同,然而感受却是一样的。聪明而理智的态度,应该是一旦寂寞来到面前,不仅不要在寂寞中沉沦,而且还要学会享受寂寞中的宁静。与此同时,不仅要善于将寂寞当作思考问题的契机,而且还要善于变寂寞为进取的动力。甘于寂寞就是善待人生。

寂寞不是坏事。它之所以如此,在于它能使人保持清醒。这就是说,既不被热闹与吹捧冲昏头脑,甚至于迷失方向,同时又可以看清自己的作为,并且能作出自我反省。发现自己,判辨自己,评估自己,往往是在寂寞中完成的。一个人只要以寂寞为伴,与反思为伍,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块心灵的净土。

俗语说:一方净土养一方人。寂寞作为养人的净土,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的思想源泉。人在寂寞而平和的心态下,可以静静地审视自己的思想,思索自己的人生,感悟自己的生命,设计自己的未来。不仅如此,人在寂寞的时候,还可以悄悄地梳理自己的思绪,深化自己的思维,系统自己的理论,提升自己的理智,作出自己的选择,开拓自己的事业,等等。一个人只要能在成长中甘于寂寞,就能在寂寞中成长、成熟、走向成功。

事实也正是这样。历史上凡是成功的人,一开始总是默默无闻的,并且还经历过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正是这种寂寞,促使人孜孜不倦、执着追求,直至最后走向成功。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花环就是这样由寂寞编织而成的。人要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必须从一个寂寞走向另一个寂寞。寂寞孕育成功,成功又孕育寂寞。成功寂寞成功,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每一次循环,都比较地进入到高一级的程度。所以,一个人在取得成功以后,千万不要炫耀自己、讨好别人,特别是不要被鲜花和掌声所陶醉,不要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更不要老子天下第一。不然的话,他就会远离寂寞。而一旦远离了寂寞,就意味着远离成功。

天地间都是文章,妙处还须自得;身心外别无道理,静中最好寻思。聪明人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深知:寂寞不是喧闹的春天,不是万紫千红;寂寞是一种别有风情的宁静与清冷。略带秋天的忧伤与惆怅,冬天的萧瑟和凄凉,便是寂寞的最大特点。说得具体一点,在寂寞气氛中,没有鲜花,没有狂舞,没有欢笑,没有高歌。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清清冷冷、宁宁静静。在宁静中沉思、轻吟、浅唱,远离嘈杂的人群,远离纠缠不清的名利,找回自己那个被污染的灵魂,拾回自己那个被扭曲的形象,召回自己那个久违的灵感,倾吐自己那个真诚的心声,享受自己那个诗意的生活,等等。所谓寂寞是一种清福,就是这个道理。

诚然。对于一个人说来,能坚守住寂寞,就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一个理想高远的人,一个不懈追求的人,一个理智过人的人。正是这种人,懂得在寂寞中闲庭信步,享受清福,检点人生,守望成功。所以,一个人真正需要的,正是寂寞中的自省、激励、自得与寻思。

大千世界,人各有志。有人喜欢鲜花与掌声;有人喜欢花天与酒地;有人却喜欢清静与寂寞。可是,鲜花、掌声、花天、酒地,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唯有清静与寂寞是人生的伴侣。正因为这样,只有懂得珍惜与享受寂寞的人,才能懂得自己的人生,才能笑对人生途中的失意,也才是一个真正的智者。甘于寂寞真君子,孤芳自赏又何妨。

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品味清欢和甘于寂寞,便是构建人心态和谐的四个环节。由淡泊名利到知足常乐,由知足常乐到品味清欢,由品味清欢到甘于寂寞,更是一个不断递进、逐步提升的过程。

淡泊名利是知足常乐的前提,不能淡泊名利,则不能知足常乐。知足常乐是品味清欢的前提,不能知足常乐,则不能品味清欢。品味清欢是甘于寂寞的前提,不能品味清欢,则不能甘于寂寞。而不能甘于寂寞,当然就不懂得什么叫孤芳自赏了。

孤芳自赏并不是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自识清高,而是个性独立、情操淡雅、人格清和。它的主要特点是,自己认知自己,自己肯定自己,自己关注自己,自己呵护自己,自己评估自己,自己怜惜自己,自己欣赏自己,自己激励自己。大凡孤芳自赏的人,多半见解独到、认识高明、信心十足,然又不与人争高、争强、争胜。正是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并坚持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品味清欢和甘于寂寞,才能是一个真正的智者、贤者、强者、成功者。当然,他也就是一个大彻大悟、大智大勇的人,一个心态和谐的人,一个对构建和谐社会有贡献的人。

中国国学关于和谐的理论,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都是丰富的、精湛的、多方面的。它经过后人特别是当代学者的梳理与整合,已经形成为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系统理论,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三大和谐理论。而在三大和谐中,人自身和谐至关重要。人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当从构建人自身和谐抓起,特别要抓好构建人自身的心态和谐。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正人者必先正自己。已不正焉能正人。这就告诉人们:构建人的心态和谐,固然有赖于人自身的文化、思想、品德、情操、人格和行为等等方面的修养,然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问题的更为重要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这还有赖于党和国家的政通人和,有赖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公正,有赖于社会风气的清廉、清明和清和,有赖于各级领导干部的尊民、爱民、亲民、为民和富民情结的大幅度提升。这是构建人的心态和谐、直至整个社会和谐的本中之本。而这个本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千万不能忘掉、丢掉、输掉,更不能卖掉。否则,一切都将是空谈。

 

【参考文献】

[1]语出《荀子·礼论》,引自《老夫子品评荀子》第188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2]语出《荀子·荣辱》,引自《中国古代人学与美学》第2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

[3]语出《论语·里仁》,引自《百家评论语》第180页,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1次印刷。

[4]语出《老子正宗》第12章第34页,华厦出版社出版,2007年5月北京第一版。

[5]同第一条注。

[6][7]语出《庄子·第十二篇养生》,见《庄子正宗》第35页,华厦出版社出版,2007年5月北京第一版。

[8]语出《老子·第四十六章》,见《老子正宗》第151页,华厦出版社2007年5月北京第1版。

 

(作者简介:何迈,男,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理事。 施开红,何教授学生)


上一条:(2011年第4期)重修管鲍祠记      下一条:(2011年第4期)管子首倡的“养生”“天人合一”的医学体现和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