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2011年第4期)颍上政治中心的变迁(二)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4 16:19:29



 

颍上政治中心的变迁(二)

慎邑的出现和它所带来的困惑

胡天生

 

【内容提要】:西周至春秋,颍上境内见于史料的有慎、水台,初属胡国,后被楚国夺去。又有颍尾,属州来。颍上县建颍乡管谷村是春秋齐国大政治家管仲的出生地。今颍上县东部、南部属州来,在吴、楚两国的拉锯战中被楚国夺得后,把今颍上东南部地区割给东迁于城父(今亳州城父镇)的许国。州来旋即被吴国夺回,今颍上东南部也复归州来,后封给东迁的蔡国(下蔡)。战国时代秦国左丞相甘茂、上卿甘罗祖孙籍贯都在今颍上境内,而《史记》说他们是下蔡人,就是因为战国时颍上东南部属于下蔡。

【关键词】颍上;政治中心;变迁。

西周一代,传世文献极少,我们无法找到关于颍上境内的任何记载。清光绪《颍上县志·舆地·沿革》说:周为慎邑,属楚国。《左传》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吴人伐慎,白公败之。慎始见(于载籍)。从属楚国三字看,这里的周其实指的是春秋时代(东周前期)。在这段文字的后面,有双行夹注:按:慎入楚之年不可考。考楚灭蓼在文公五年(前622),城州来在昭公十九年(前523),灭胡在定公十五年(前495)。胡在阜阳,蓼在霍邱(按:蓼国的都城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北蓼城冈,今霍邱地古属蓼国),州来在凤台。三国蔽慎西、东、南三面。其取慎在文公后可知。《通典》:慎,白公胜封邑。《县志》编者的意思是,颍上境内的慎城,见于载籍的时间是公元前479年。至于慎何时建城,则不可知;其归楚的时间,大致推断为楚灭蓼国以后。

要想解决慎城的归属问题,需要研究一下慎和胡国、州来的关系。慎之故地在今颍上县江口镇汤圩子村,介于州来(今凤台县)和胡国(今阜阳,确址在颍泉区泉颍办事处白庙村西)之间,更接近胡国。此地属于胡、楚还是州来,至今没有定论。许多学者认为此地属楚。但是楚国侵及淮北较晚(楚文王时代,公元前689年以后,在此之前,我国进入国家形态(夏朝)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况且这里已经有胡国和州来,不可能是无主之地。其实,只要研究一下春秋早期胡国的规模,就可以知道慎地(注意:这里说的不是慎邑)的归属了。

《左传》中一直称胡国为胡子国,并且它都是跟随楚国在行动,处于附庸的地位。受《左传》的影响,大家都以为它是个小国。但是,《春秋》、《左传》对蛮夷之国均称子,称胡为胡子国并不能表示它就是一个小国。根据文献分析,胡国应该是一个中等国家。这可以从两方面证实:第一,胡国与鲁国通婚。《水经注·颍水》颍水又东南流,迳胡城东,故胡子国也。……杜预《释地》曰:汝阴县西北有胡城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鲁襄公去世,鲁国人“立胡女敬归之子子野,杜预注:胡,归姓之国。敬归,襄公妾。鲁国是周公后人的封国,在春秋时代不仅国力较强(曾多次打败齐国的入侵),而且是周王朝的代表,正统的象征。敬归虽是襄公妾,其子可以继任国君,地位自然不低。而胡国能与鲁国通婚,也不可能是小国;二是楚灭胡国后仍保留它的宗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商於、析、郦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司马贞《史记索隐宗胡,邑名。胡姓之宗,因以名邑。杜预云汝阴县北有故胡城。指明了宗胡即故胡城,在汝阴县北。春秋时代仍延续前代的做法,灭国不绝祀,所以周灭商,仍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于商都旧地;后来武庚谋反被诛,周公又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但灭国不绝祀仅限于大国,本国或先辈在历史上有重大贡献,而对于一些小的封国、方国、部落,灭国绝祀者数不胜数,很多方国连一点记载都没有留下。楚灭胡国后,能让其保留宗庙,足以说明胡国不是一个小国,其祖先夔曾任尧帝的乐正,在历史上有过重大贡献。本人在研究胡国的历史时,曾经仔细考证过胡国的疆域:东到颍上北部、西到临泉杨桥(春秋养邑,西距临泉县城30里)以东、南到淮河岸边、北到今太和北界与陈国接壤,略小于今阜阳市的面积(9775平方公里在春秋时是一个中等国家(详见拙文《胡子国故址、汝阴县城和女郎台》,《皖北文化研究集刊》第二期,黄山书社2010年版)。由于慎地距胡国较近,我们有理由认为:这里本属胡国,楚国入侵淮北以后才把它夺去。至于有没有建为城邑,我们还不敢肯定。

下面研究一下慎邑的出现和归属:

根据《左传》的记载,从鲁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吴入州来起,到鲁哀公二年(493),吴迁蔡国于州来,改称下蔡止,前后90多年的时间,吴、楚为了争夺州来,进行了反复多次拉锯式的战争。在此期间,州来或属吴,或属楚,但是都没有提到慎。蔡国迁于州来后14年(公元前479年),慎才出现于《左传》中,而且是楚国的领地。这可以确切地证明,在此之前慎已经建城了。因为这时州来属吴,那么可以肯定,慎不属于州来(下蔡),而是属于楚国。但是,《通典》说:慎,白公胜封邑,却未必正确。据《水经注·汝水》,白公胜的封地在今河南息县长陵乡,为吴城(封给白公胜的时候应该叫白城),与慎邑中隔今河南淮滨县和安徽阜南县,直线距离约230里,白公胜的封地不可能有如此之大。《左传·哀公十六年》载:楚令尹子西召王孙胜,使处吴竟(境),为白公,是说子西使白公胜驻守在吴楚边界,但并不等于白公胜的封地就在这里。春秋楚国的县公、县尹及各种朝官,并不按其职务分工,各司其职、各守其地,封地只是他们的食邑(拿工资的地方),封地的主人随时都必须按照楚王的调遣和军事行动的需要带兵出征,可以到达很远的地方。吴国入侵慎邑,白公胜率兵抗击,是符合楚国制度的,不能证明慎邑就是白公胜的封邑。

但是,慎邑何时属楚,年代尚不可知。春秋早期,楚国还是一个远在汉南的小国,楚武王时灭掉周围的许多小国,国力始壮。楚文王(公元前689-677年在位)时始侵及淮北,征服陈(今河南淮阳)、郑(今河南郑州),国力到达汝水(今北汝河)流域,然后折回头向东,侵及淮北中东部,所以今皖北一带被楚侵夺的时间较晚。楚国扩张时,多数情况下并不直接灭国,因为灭国要打硬仗,成本太高;而夺取各诸侯国的领地为己有,则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以较小的牺牲换取更多的利益(夺地可以兴建或扩建城邑,增加赋税收入),非常划算。所以从楚文王侵入淮北后,陈(今河南淮阳)、郑(河南新郑)、蔡(河南上蔡)、宋(河南商丘)等几个较大甚至很大的诸侯国的领地,都被楚侵夺殆尽,而这些诸侯国都能保留下来。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断定:慎地最早属胡,在楚文王(前689-672)以后才被楚国夺去。《县志》推断楚国取慎在鲁文公(前626-609)后,是可信的。

厘清了慎的归属后,附带说一下今颍上境内的其它地名。

先说颍尾。《左传·昭公十二年》(前530),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今江苏泗洪县大徐台子)以惧吴。楚子次于乾溪(今利辛县张村镇到亳州市城父镇的乾溪沟),以为之援。关于这个颍尾,历代注家都认为它只是个泛指的地名(以下简称泛地名),即颍水入淮处。但是,我们经过研究认为颍尾不是泛指,而是旧有地名:楚灵王帅大军进攻吴国,狩于州来,即到州来的地界巡狩;次于颍尾即驻扎在颍尾。《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次于颍尾表明在这里驻扎了至少两天以上。楚灵王既然打算进攻吴国,所帅军队一定不少;又,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后,有雨雪(下雪)二字,可知时值冬日。这么多的人马,在大冬天里,如果是露营在淮河岸边,而且一驻就是几天,恐怕不大可能。因此我们推测,当时的颍河口一定有聚落存在,颍尾是地名而不是泛地名。而且这个地方有可能是村落甚至是城邑、部落,否则无法安置这么多军队驻扎。

那么,这个名叫颍尾的地方应该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呢?在第一章里我们讲到,今颍上境内东部在商代就有不被商王朝所知道的豢龙氏、(上雨下酉)方等方国存在,而且恰恰在王岗镇出土了上述方国的彝器,而王岗镇郑家湾在颍水入淮处附近,考古发现这里在汉代有城邑在,所以,这个颍尾应该就在郑家湾。郑家湾既在颍河口,又有城邑,而且是颍河的重要关隘。在古代,大河就相当于现在的铁路或高速公路,而河口的位置就相当于现在的重要车站。楚灵王所帅大军在这里驻扎,进可以派兵支援围攻徐国的军队,退可以守住楚国本土,保证其不受吴国的入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能在这里安置如此庞大的军队,说明当时这里有一个相当大的城邑或聚落。所以我们说,颍尾非常可能就是现在的王岗镇郑家湾。

楚灵王狩于州来次于颍尾,然后又次于乾溪,说明从颍尾到乾溪在当时都属于州来,到了颍尾就是到了州来的辖境。这与今天的行政区划是不一致的,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白。

说到颍上境内的政治中心,不能不提到管谷村。这里是春秋齐国大政治家管仲的出生地,并且其家族直到唐朝还有人在这里居住,有传世族谱为证。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的一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把熟知现代地图方位的现代人领进了迷宫,致使许多人都不认为管仲是今颍上人。因为现代地图方位是上北下南,而颍上既在颍河的下游,又在地图的下方,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现在的颍上怎么会是颍上?笔者经过许多天的反复思考、查阅文献、悉心钻研后,终于明白原来古代地图是以上南下北标注方位,这样看&颍上就确实在颍水的上方了。而隋朝之所以把过去的楼烦改称颍上,正是基于对古代地图方位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也符合司马迁时代地图的标注方式。所以司马迁所谓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就在今天的颍上。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还对管仲的家世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经过和几位持不同观点的学者的探讨,更加坚定了我对今颍上就是古颍上的认识。具体论证见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刊《管子研究》2007年第3期《颍上就在颍之上》、2008年第4期《再论颍上就在颍之上》等,兹不赘述。需要提醒读者诸君注意的是:管谷村在当时只是个村庄,不像是一个城邑,更不是部落、方国。严格地说起来,它不是一个政治中心。我们之所以要提到它,只是因为这里是一代伟人、百家之祖管仲的故里。

春秋时代,今颍上境内还有水台,在南照镇,也是楚国入侵淮北后掠取的胡国地盘。楚灵王灭陈、蔡后,迁许、胡、沈诸国国君于楚国内地,由水台开凿通商渠(今中清河)引淮河入胡国城(约在公元前533530年)。关于水台,明正德《颍州志·山川》记载:清河 在州南城之南。相传楚灵王自水台西开通商渠,自淮而北,转而西,又折而北,直抵胡子城。又:水台湾 在州南一百里。淮至此,河宽倍上流,故平王(应为灵王)筑台于此,以观竞渡之戏。清高泽生《颍上风物纪》卷上:清河在县西北(按:当为县西)五十里,出漕口镇(今南照镇)。旧传楚王自水台开渠,引淮流达胡子国,即此。根据这些记载,楚灵王开通商渠,其起始地即水台,后来改称漕口镇。通商渠开凿的大致时间,史料中也可以推测出来:《史记·楚世家》载:楚灵王十二年(前529)春,国人苦役,因而造反,杀死楚灵王,这里的国人苦役当包括开凿通商渠在内的劳役。楚灵王死后,平王即位,放弃了州来,这一带落入吴国手中,楚国不可能再在这里筑台。所以我们知道正德《颍州志》说平王筑台于此有误,筑水台的人应该是楚灵王。

战国时代,颍上境内地名极少见于史籍。而与颍上有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甘茂、甘罗祖孙二人的籍贯。甘茂在秦武王时为左丞相,率军攻拔韩国宜阳,使秦国的势力得以进入中原。甘罗十二岁时出奇计,割赵国五城,使赵伐燕,攻取三十城,以十一城归秦,因功拜上卿。祖孙二人都是战国时代非常著名的人物。《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说:甘茂者,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也。但是,甘茂故里其实在今颍上县境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甘城,亦在县西北。《括地志》:秦甘罗旧居此,城因以名。罗,楚下蔡人也。杜佑曰:故甘城,梁于此置下蔡郡,有关,吴魏以来,关防津济之所也。今为甘城驿,颍河所经。甘城、甘城驿之名已经确切地证实了甘茂祖孙二人为今颍上人。那么,《史记》为什么说甘茂下蔡人呢?司马迁应该是沿用战国时代的建置而言,此地在战国时代属下蔡。《括地志》是唐初魏王李泰组织编纂,唐代颍上县城在今县北十二里店,甘城既在县北,应该还在十二里店北。这就可以证明,在春秋战国时代下蔡国、县的辖境到达今颍上县城西北。《左传·昭公九年》(前533)二月庚申,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实城父,取州来淮北之田以益之。许国因为受郑国的欺压,在楚国王子弃疾的主持下迁于夷(今亳州市)的城父(今亳州城父镇),而把州来在淮北的地盘割给新迁来的许国,这里的州来淮北之田就包括今颍上东部地区。因为州来东部有钟离国在,州来淮北之田只能是今颍上东部和利辛县的一部分,否则不能与城父连成一片。四年后(公元前529年)楚灵王死,许国西迁至叶(今河南叶县),吴国又夺回州来,恢复了州来辖地,颍上东部就又归属州来(下蔡)。战国到秦,这一区划没有变动,而慎邑还是属于楚王国胡县、秦帝国陈郡汝阴县辖区内的一座城。这种状况一直到汉代慎邑建县后才有所改变。司马迁说甘茂是下蔡人,依据的是战国时的行政区划,与甘茂的籍贯在今颍上并不矛盾。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代,今颍上县城以西,南到颍河入淮处,北到江口镇附近以南的地区都属于州来的辖境。从州来(凤台)到胡国(阜阳),其间220的路程。以今颍上西北为界,州来和胡国各占100余里。

 

(作者单位:胡天生,阜阳市档案局研究馆员、副局长,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学术委员会委员)

 
 


上一条:(2011年第4期)学术性社会组织管理及其创新      下一条:(2011年第4期)重修管鲍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