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4 15:27:56
博学:引领经济论《管子》的经济博弈观
周怀宇
《管子》很重视学术研究,善于运用学术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发展经济。通过学术研究,认识经济规律,提炼有价值的经济理论,制定各种经济政策,包含经济制度、措施、战略和方法等。
学术研究的领域很广泛,积累多了,形成了一种观念,即深化各种学术研究,应用于社会经济实践,引领社会经济,博弈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在这一观念支配下,提出了响亮的命题:博为之治,而计其意。(《宙合》)
《管子》提倡博学的思想,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主张反馈社会实践,强调博而不惛,所以易政也。(《宙合》)尖锐地批评博学而不自反(《戒》),停留在纸上或者口头上的辩说之士(《势》)。这里不仅体现了《管子》经济思想的认识论,也体现了重视实践的方法论,完成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博学应用于经济的思想,成为《管子》经济思想中最一般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经济观,所谓圣人博闻、多见、畜道、以待物。(《宙合》)
管子相齐,顺应经济转型的时代要求,坚持学术理论研究,凭借博学,增加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博弈于经济改革大潮。
下文遴选其六种学术研究,引领经济发展的突出方面。
一、研究市场,引领商品经济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物物交换的传统模式,必然要淡出商品经济市场,建立新的市场机制。《管子》论述了市场的职能,认为市者,货之准也。(《地政》)认为市场是经济交流的平台,明确提出:国家要有市,要建置市场机制,无市则民乏。(《士农工商》)以市为概念的市场经济概念破茧而出,成为《管子》市场学说的重要命题。围绕市的概念,《管子》论述了市场经济的方方面面,提出了一系列构建市场经济的措施,形成了《管子》的市场学,这是中国市场学的滥觞。《管子》市场学有一个耀眼的亮点:即培育市场。以市场为引擎,撬动各种经济,促进社会繁荣兴盛。
《管子》论述了很多培育市场的方略,其中最突出的培育工商队伍。
任何事业,人才是最重要的,为了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管子》关于市场研究,首先构建了一支专门从商的商业队伍。理论上论述了三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其一,提高商工民众政治地位
《管子·小匡》篇中论述了商业、手工业民众的地位: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所谓石民,即是国家主干民众。石,柱石之义。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按照社会分工划分不同民众成份,社会分工越进步,民众的成份越丰富。治国者依据社会发展的形势,判断国情变化,划分国民的成份,选择依托基础,不仅关系国计民生的人口成份,也是重要的治国方略。管仲从理论上认识这一问题,提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也。圣人不能分民,则犹百姓也。(《乘马》)这也是管子的人口理论,是中国早期的人口学。管仲相齐,划分商民,并且视为石民,不仅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的人口思想,更是其以人为本,发展商业、培育市场的商业观体现。
2、规划国家商业区、手工业区
管仲在划分商民成分的基础上,规划建置了国内各种商业区,商贾之民在在稳定的商业区域集中居住、集中活动。管仲提出,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小匡》)亦即划分六个商工之乡,作为国家的商业活动区域。管仲详细阐述了划分商业区的理由。首先,商民是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mang),其事乱。(《小匡》)划分相对稳定的商业区,便于国家商业管理,也便于商业信息交流。让他们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价)。其次,令夫商群萃而州处,让商贾相互之间家交流经验,商贾之间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贾(价),(《小框》)促进商业繁荣。再次,有利于商业传承,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管仲认为商贾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商之子常为商,世代相传,为国家保持一定数量的商业人口。国家有了稳定的商贾队伍,商业兴盛,山泽各以其时至,则民不苟。(《小匡》)形成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君明、相信、五官肃、士廉、农愚、商工愿的和谐局面。(《君臣上》)
3、官商分离
即商人不为官,不准商贾参政。尤其不任用商人为官府的高级官员。并且对于商民中的大商人保持监督。《管子》论述了三条理由:一,一旦商贾在朝,则货财上流,货财上流,赏罚不信,(《权修》)国家的政治号令就降低威信。二,金玉货财商贾之人,不论志行而有爵禄也,则上令轻,法制毁,国家的法令制度难以推行,造成混乱;三,权重之人,不论才能而得尊位,则民倍(背弃)本行而求外势,国家很快就会因为农民倍本弃农经商而削弱国力。(《八观》)毋庸讳言,官商分离的思想,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避免官商勾结,官员腐败,商贾免遭鱼肉,也堵塞了大商人利用雄厚的财力颠覆政权。
二、辨黄金之理,构建货币体系
《管子》明确提出辨于黄金之理(《黄金》),阐述了以黄金标记的货币理论。在货币储备、货币品种、货币比价三个方面有突出成就。
1、货币储备
这是培育市场经济的第一要素。货币是特殊的商品,是兼具价值尺度、交换价值、储存价值的等价物。国家必需建立相应的货币储备,并且加以调控,才能够保证市场货币流通的活跃性,又能够保证货币在市场流通中的权威性,两者缺一不可。《管子》较早论述了货币储备制度,选择黄金作为货币主流品种,作为计量财用的主要工具,认为黄金者,用之量也。(《黄金》)传输了黄金调控社会经济的功能,认为:辨于黄金之理,则知侈俭;知侈俭,则百用节。这是《管子》构建黄金为骨干的货币体系的缜密思想。黄金在历史上的货币职能早就存在,《管子》阐述其用之量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财政制度上的定位,这是一卓越的学术贡献。
2、货币品种
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越活跃,对于货币的需求越大。当时的历史条件,开采和冶炼黄金的技术有限,市场上黄金流通量明显不足。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管子》提出了包含黄金在内的七种货币,作为投放市场的货币品种,借以减轻黄金品种的压力。分别是:礝碈(ruǎn hun,一种美石,类玉)、白金(银)、皮、黄金、珍珠、曾青(含矿的美石)、玉石七种物质。《管子·山至数》篇详细论述了七种货币的理由,称之为七策。这七种充当货币的物质,出产量少,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也具备了储存价值和交换价值,可以作为一般商品的等价物。扩大货币品种,满足商品交流的市场需求。依据当时的地质水平,全国有七个著名产地,分别是阴山之礝碈、燕之紫山白金(笔者注:即银),发、朝鲜之文皮,汝水、汉水之右衢黄金,江阳之珠,秦明山之曾青,禺氏边山之玉。此外,《管子·国蓄》篇提出了上币、中币、下币三大货币系列。这里上中下,非为等级之差,而是币值之别,《管子》制定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的货币政策,在三大货币系列中,《管子》提出控制好中币黄金,通过中币,调节三个系列货币的流通量,所谓善高下中币,制下上之用,而天下足矣。(《轻重乙》)精辟阐明了中币与上币、下币之间的关系,务必妥善掌握黄金价格的高低,作为控制刀布和珠玉的杠杆,保证货币满足市场需要。这样,在原有钱、布、绢等货币的基础上,增加投放上述七种货币,稳健地调控三大系列货币之间的量价比,保证市场货币量充沛,为市场兴盛,为经济繁荣构建了基础。
3、货币比价
这是《管子》货币理论的又一重要建树。包含两个方面含义:货币品种自身的价格,货币与商品之间的交换价格,后者即是物价。决定货币价格的因素很多,其市场浮动价格和国家主导价格是两大重要因素,两者之间需要协调。《管子》在《地政》、《山权数》、《黄金》、《士农工商》等篇中,阐述了丰富的内容,其基本原则是金价和物价要匹配。金价不能太贱(低),也不能太侈(高),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侈则金贵,金贵则货贱,故伤货。(《黄金》)《管子》依据社会条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指导价格。黄金和粮食的比价是最重要的比价,黄金一斤,直食八石;(《山权数》)这一比价,奠定了市场各种商品乃至劳动力的价格基础。由此派生了市场的各种价格:阴山之马,一匹金一斤;(《》)此外,又制定了货币系列自身的比价。一斤黄金,值一万钱。形成了货币理论的主要体系。
三、通于轨数,规划经济
《管子》中《山国轨》篇,提出一个精妙的学术命题,认为通于轨数,才能够管理国家,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
何谓轨数?前人训:车两轮间为轨。[1]又训曰:讲事以度量谓之轨。[2]其喻义为:治国要有一定轨迹,即要有法度,如同车轨。车轨两辙有相对的距离,喻为轨数。轨与数相联系,唯一见于《管子》,体现了《管子》管理国家和理财的独特观念。这一命题,以国轨为概称。其核心内容是依据数,制定国轨。数据哪里来?回答是采集于社会实践,相当于今天的统计。
通观《山国轨》篇以及《管子》其它相关篇幅,围绕轨数这个命题,论述了丰富的内容,形成系统的理论,包含轨数的意义、内容、方法等都有详细论述,实质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统计学。其中有三个精髓问题值得深入讨论:即统计的意义(认识论);统计的目录(方法论);统计应用(价值)。
1、轨数的意义
《管子》认为管理国家、管理财政、管理地区、管理行业等等,凡是关系到决策的问题,都离不开轨数,即统计。《山国轨》篇开头即曰:田有轨,人有轨,用有轨,乡有轨,人事有轨,币有轨,县有轨,国有轨,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这段论述,其含义是:土地有统计,人口有统计,消费有统计,常规财政费用有统计,货币有统计,乡有统计,县(王畿,直属都城的地区)有统计,整个国家都要有统计。不懂得统计,就不懂理财,而要管理好国家,不行。这是关于轨数的精彩论述,阐述了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轨数,体现了依据数据决策的唯物论思想。
2、轨数的目录
也就是轨数的具体内容。《管子》十分强调采集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各种真实数据,这是反映客观实际而非主观臆想的数据。
《山国轨》篇开宗明义,列举了很多项目,曰:某乡田若干?人事之准若干?谷重若干?又曰:某县之人若干?田若干?币若干而中用?谷重若干而中币?终岁度人食,其余若干?又曰:某乡女胜事者终岁绩,其功业若干?以功业直时而櫎(读音gu,计算价格。)之,终岁,人已衣被之后,余衣若干?概而言之,土地、人口、财政费用、货币、人事等都被列入常规的统计项目;不仅国家要制定常规统计项目,乡、县等各级官府、各个部门都设置常规统计项目。其统计的内容非常细致,一个乡土地多少?用费一般标准多少?粮食总值多少?一个县人口多少?土地多少?货币多少才合于该县需要?谷价多高才合于货币流通之数?全年口粮之外,余粮多少?一乡熟练的纺织女工,其成品多少?其成品按时价算出总值,全年供全部人口穿用后,余布多少?可见,《管子》关于数据的意识很强,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3、轨数的应用
《管子》关于轨数的应用有很多记载,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曰常规制度化的轨数;一曰各种大大小小的专题轨数,《山国轨》把这类专题轨数,称之为别群轨,即非常规性的轨数。各种各非常规的项目,类似于今天所说的专题,应用于管理各方面各种具体问题。
专题轨数,在《管子》中累计数十种之多。其应用的广泛性和灵活性,充分显示了管理方面的艺术。下面列举几种专题轨数,窥其一斑。
①相壤轨数,即统计农田以外的土地资源,依据实践,设计四个类别:莞蒲之壤(沼泽地)、竹箭檀柘之壤(山地)、汜下渐泽之壤(低洼湿润地)、水潦鱼鳖之壤(水塘地)。通过采集这四壤之数,然后选任官员,劝民开发,善官而守之,则籍于财物,增加国家的赋税来源。
②食盐的轨数。经过统计,十口之家,必然有十人吃盐,百口之家就是百人吃盐。一个月,成年男子吃盐五升半,成年女子三升半,小男小女近二升半。这是大概数字。盐一百升为一釜。盐的价格每升增加半钱,一釜可收入五十钱。每升增加一钱,一釜可收入百钱。每升增加二钱,一釜可收入二百钱。一钟就是二千,十钟就是二万,百钟二十万,千钟就是二百万钱。一个万乘的大国,人口总数千万人。合而算之。约计每日可行二百万,十日二千万,一月可行六千万钱。一个万乘的大国,应征人口税数为一百万人,每月每人征税三十钱,总数才不过三千万。现在我们没有向任何大人小孩直接征税,就有相当于两个大国的六千万钱的税收。这一轨数,言简意赅,阐明了煮盐业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③冶铁的轨数。统计了人均用铁和社会生产生活用铁量,并且计算了税收的关系,曰:每一妇女一根针和一把剪刀,才能够做她的事;每一耕者一把犁、一个铧和一把大锄,才能够做他的事;每一个修造车辆的人,必须有一斧、一锯、一锥、一凿,才能够做他的事。不具备上述工具而能做成上述事情的人,天下无有。假设针的价格每根增加一钱,三十根针的加价收入就等于一个人所纳的人口税。使剪刀每把加价六钱,五六三十,五把剪刀的加价收入就等于一个人所纳的人口税。使铁铧每个加价十钱,三个铁铧的加价收入就等于一个人所纳的人口税。其他铁器的价格高低,均可准此而行。那么,只要人们动手干活,就没有不负担这种税收的(《海王》)
④地理的轨数,《管子》统计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又曰:楚有汝汉之金,齐有渠展(地名,济水入海口)之盐,燕有辽东之煮(《地数》)
专题轨数的广泛应用,充分体现了《管子》的通于轨数的莫大智慧。
四、通于侈靡,引导消费
消费领域,《管子》提出了一个独特的命题,主张通于侈靡(《侈靡》)。围绕侈靡这一命题,阐述了侈靡论。通观其论,内涵有三点:
1、兴时化,刺激消费
时化,就是时尚,时代崇尚的潮流。《管子》精辟地提出: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侈靡》)意思是善于侈靡,促进时尚,促进社会进步。时尚,有历史的烙印,当时社会的时尚很多,财富领域,崇尚珠玉、金石、狗马之类,衣食住行方面,崇尚建筑豪华住宅,雕梁画栋,美修其宫室(《山国轨》);追求享乐方面,富人崇尚精美的工艺,如雕卵,在蛋壳上雕画;雕橑,在木柴上雕刻。所有这些社会现象,《管子》视为侈靡,用经济家的眼光审视,得出的结论是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此百姓之怠(通"怡",yi,喜爱。)生,百振而食。其含义是让富人奢侈消费,穷人劳动就业。百业振兴,拉动社会经济,百姓随之安居乐业。这需要国家拿出刺激消费的措施,为之畜化(《侈靡》),其罪好的措施莫善于侈靡。
2、推行侈靡措施
《管子》论述殡葬和房屋管理方面,采取了市场化的政策,贫富不同的巨家和小家,都可以用纳税的租其山,在国家管辖的山中殡葬,巨家重葬其亲者服重租,小家菲葬其亲者服小租;同样的道理,需要在国家管理的宅基地修建房屋或者宫室,按照不同的租金,巨家美修其宫室者服重租,小家为室庐者服小租。(《山国轨》)也就说富户厚葬者出高价,小户薄葬者出低价;富户盖好房子出高价,贫户盖小房子出低价。富户建筑高档宫室,需要大量土地,需要各种建筑材料,需要各方面的建筑人力,这标志了富人高档消费上面,有很多社会经济附加值的增长,所谓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形成了市场机制。不同的群体,有各种差异性消费,有维持生计的消费,有高档特殊的消费。富人追求时尚的消费,深度促进市场经济流通,带动商品经济活跃。这也就是《管子》侈靡论的意义。
3、刺激农业,团结士人。
《侈靡》篇提出:不侈,本事不得立。(《侈靡》)这是侈靡论的第三个内涵,阐述了本(农业)和末(工商业)之间的内在关系。意思是不进行侈靡消费,促进商业、手工业发展,农业就发展部起来。二者之间血肉相连,本善而末事起(《侈靡》),不可偏废,工商业的兴旺和农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再次,没有侈靡;消费,也不利于刺激和调动士人的积极性,士人是官员的基本队伍,官府劝民、劝农、劝善,必须依靠士人、官员的积极性,所以《管子》提出:通于侈靡,而士可戚。(《侈靡》)意思是懂得侈靡消费,可以团结士人。
《管子·侈靡》篇,长期以来,被学术界误解,以为《侈靡论》提倡奢侈而持批评态度。章太炎与众不同,运用近代经济学的思想,撰论《喻侈靡》,予以充分肯定。他对《管子》侈靡论,提出了三点认识:其一,认为管子的侈靡是有条件的,符合社会时代标准而又不耗尽社会生产力的消费是合理的。其二,认为侈靡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时期,标准不同。侈靡即是时尚。其三,认为侈靡者,工艺所自出也。[3]肯定了《管子》中论及的雕卵、雕橑之类高档工艺品,不仅促进市场经济,也刺激了手工业生产和非物质文化的发展。章太炎《馗书》中收入的《喻侈靡》,郑重提出了侈靡救国论,他说:侈靡则日损,日损则日竞,竞则日果,是兵刃之所以复而自拯之道也。肯定并弘扬了《管子》侈靡论的思想。
立足于商品经济的终端环节消费,从经济学的理论角度审视侈靡论,不仅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在经济博弈中,显示了一定的竞争力。
五、官天財,深化经济;
所谓官天財,这是《管子》经济学说中独创的学术命题。官,指官府。天財,即天然资源财富。《管子》认为国家要加强天然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扩大社会经济,增殖财富。人类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管子》在总结自然经济学说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并且推行官天財的经济方略。其中包含官山海,即由国家开发和管理山海经济,简称官山海。
《管子》在《山国轨》篇中论曰:轨守其时,有官天财。又曰:千乘之国,封天财之所殖,诫器之所出,财物之所生,视岁之满虚而轻重其禄,然后千乘可足也。(《国蓄》)
过去,学术界一部分学者曾经批评官山海,认为这是垄断,是与民争利。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学术观念更新,学术思想也与时俱进,官山海这一方略应该重新认识。官山海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齐国,自吕尚开国,依靠地域特点,开发山海经济,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4]齐国渔盐、纺织等手工业曾经得到较大发展,山海概念的手工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齐国的历史上,山海概念的手工业,对于齐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的贡献。但是,这是齐国历史上粗放的山海经济时期,面对春秋时期的变革,经济转型,不能够停留在民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粗放经营方式了。
官山海的经济方略,不是简单地垄断、与民争利,而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开发经济资源。国家加大开发的力度,吸引更多的平民百姓投入山海经济开发的宏大事业。《管子》卷22《海王》篇,以及相关的篇幅,论述了官天財、官山海的重要学术思想。
首先,明确立场和观点:何以为国?唯官山海为可耳。(《海王》)挖掘地域经济优势,负海之利,而王其业,[5]发展沿海事业,开发沿海经济。例如煮海、制盐,制定正盐策,正同征,即征收匹配的盐税,活跃了煮盐业,大大增加了的税收,煮盐、制盐以及沿海渔业的人口增加,这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决策。
其次,如何官山海?《管子》主张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要明令规定何时禁止,何时开发山泽,(《山国轨》),这不仅包含规模化、制度化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其休山、休海、休渔制度,也有保护生态资源。
再次,通过官天財、官山海,促进社会生产有序发展。《管子》论述,要巡行各地农田,凡在田地里面植的树,都把它叫作粮食之害来除掉。凡房屋四周不种桑树而要种其他杂木的,都斥为妨害妇女养蚕禁止之。使盖房子、造器械的人们,依靠国家山林为主要来源。君主确定三个等级租税:树粗不足一握的叫小木散柴,一把以上的为建筑用材,三围以上是制造棺停的上等木材;小木散柴应收租税若干,建筑用材应收租税若干,棺停用材应收若干。
六、通于地员,促进转型
所谓地员,指一定地域内的物产种类和数量。《管子·地员》篇,是一篇经济地理的学术论著,其中突出的贡献是关于土地的分类的考察、研究与总结。这一学术总结,是中国历史上一大奇特的贡献,世界历史也罕有匹配。其经济意义有四。
其一,查明了中国土壤的家底,认识各种不同性质的土壤,揭示了各种土壤分布的基本状况。
其二,揭示了土壤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其三,留下了巨大的宝贵的土壤学数据,为中国土壤学研究积累了丰厚的历史遗产。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意义,为相地衰征的经济转型,提供了政策依据。《管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思想,主张均地分力(《乘马》),推行公平的土地人口土地政策,这是春秋时期一项重大的土地改革,怎样才能够公平?过去采用土均以实数,也就是说,停留在表面数量上公平。土地,有肥沃、贫瘠之分,如何折算,这是一个难题,这关系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繁荣。《地员》研究,解决了这一重大问题。
《地员》篇,研究总结记载了全国土壤,区分了90种土壤的属性,其前15种土壤分析和研究,以及这15种土壤分布的地区的调查,为社会生活、社会生产需要的农作物及其各种植物的生存土壤,提供了有价值的学术的依据。
叹为观止的是,《地员》篇保留了90种土壤名称及其属性。90种土壤,又分成上、中、下三个大级别,每级有三十种土壤,分类细致。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形状、性质和肥力等不同方面进行品级。选择粟土、沃土和位土作为样土,确定这三类土壤的产出为标准,相比较其他土壤的肥力加以折算。五蘟、五壤、五浮为前三种土壤的十分之八;五怷、五纑、五壏为十分之七;五剽、五沙、五塥为十分之六;五犹、五塥为十分之五,五殖、五觳为十分之四;五凫、五桀为十分之三。这样细致的研究总结,不仅确保了土壤性质的鉴定,为顺利推行相地衰征公平进步的新土地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学术保证,有效推动农业生产的兴盛和农业经济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管子》是一部学术与社会经济结合的历史文献。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利用知识,参与社会管理的典型。
值得一提的是,《管子》中海记载了奖励学术型官员提供经济学术服务的政策。试图形成一种博学的风尚。
《管子·山权数》篇记载:百姓中凡有精通农事的,为他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善养牲畜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精通园艺树木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善种瓜果蔬菜使其产量提高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善于治病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通晓天时,即能预言灾情,预言某种作物歉收或丰收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懂得养蚕不生病的,也都设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
可见,《管子》对于博学,引领经济的坚定信念。
(作者简介:周怀宇,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
[1] 《战国策·齐策注》。
[2] 《左传》隐公五年。
[3] 章太炎.《喻侈靡》,《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42。
[4] 《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5] 《管子·海王篇房玄龄注》。
上一条:《管子》與《孫子》兵略思想之校論 赵敏芝 下一条: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2年第七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综述 朱文 刘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