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4 8:59:22


《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

孙玉锁

【摘要】 《管子》认为既仁且智,是谓成人。作为成人的标志性条件是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仁,另一方面是智。仁与智,这两个范畴,在今天人与人法律地位和人格尊严平等的时代,公民作为权利主体,迫切需要仁与智的发展平衡。以实现活一回的人的价值。然而仁与智仍然处于紧张的状态。千百年来人类的积累的基本德行的文化基因不应使之恶变,必须千百倍地呵护。

【关键词】仁;智;成人命题;管子

既仁且智,是谓成人。这是《管子》一书中的话。作为成人的标志性条件是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仁,另一方面是智。仁与智,这两个范畴,如何理解呢,是怎样的现实张力,迫使思想家提出这样的成人要求。

人是什么?这是千古谜题。

古往今来作为能思维的人,或多或少要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人安身立命的迫切问题。也关系到民族国家的文化选择,也就是对未来的人的塑造。

管仲作为历史人物活跃于春秋争霸时代。那时统一的周王朝礼崩乐坏,封国坐大,诸侯争霸,残酷的战争,尔虞我诈,翻云覆雨,结盟歃血,背叛夺位。人民流离失所,尸横遍野。在这样的时代,人是什么,要做什么,不能不被深刻思考。在《管子》一书中人是天地间渺小之物,但是又是神奇之物。是一个可以体察天道,地道,人道的神奇之物。也是一个可以选择自我规范的神奇之物。人是可以建功立业的。《管子》一书集中了管仲的思想,也反映了以管仲为核心的管子学派的思想。

仁与智的含义

仁与智,集中于一个人的身上,即言行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两极对立,合二为一。仁者何也?智者何也?仁与智不可分离,又有哪些迫切的需要呢?仁的含义在《管子》中有没有特殊的含义?

我们知道,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有孔夫子建立的。但是,一个思想体系必须有赖以发展的思想材料为基础。也就是说仁的思想含义多多少少应该先于孔子的思想体系存在于世间

管子先于孔子多年。管子被孔子认为,不知礼,却是仁的代表,为来世开创了新的生活。况且贵族传统,有立功,立德,立言的生命价值观,为更为抽象的仁,智范畴的出现打下了思想基础。

《管子》篇目中,首先强凋,知荣辱,明廉耻的重要性。所谓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强调衣食足,仓廪实的基础作用。虽然没有像孔子那样明确仁的意义,成为体系,然而非常明显,仁具有社会道德的含义。在政治上,管子强调富民,爱民,利民,济贫抚孤,用民。显然这是仁的意义所在。管子用轻重之术经营治国,以法治国,懂得怎样富裕人民,安邦治国,凝聚人心,增强国力。在功业上,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实现霸业。是一个成功的政治领袖。这可以说是仁和智的实践。仁和智,在《管子》中是作为实践的要求而来的。管子的智是认识天道,地道,人道,并应用于实际的治国,治事之中,用今天的话还来讲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出实践成果。因此智不仅是指知识,而更进一步讲成就事物的智慧。仁与智用在战争上,就是存其国,打胜仗,用在政治上就是富民,富国,强兵,天下服。因此,更强调实际效果。

成人,即成为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人从呱呱落地的生物个体生命,到成为一个人,真正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担负使命,成就事业,或者建功立业,是一个多么坎坷的,曲折的生命历程啊。仁与智在这样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仁,可能就是找到光明的前途,并执着于此,九死不悔。而这个光明的前途,可能就是为国,为家族,为天下建功立业。解民之倒悬,挽大厦之将倾,就是最大的功业吧,要不作为商人挣最多的钱,极尽富华、显耀于世即可,何必从事更具艰险的政治呢。更具挑战性就更有价值,更有魅力吗?当然,廉耻,荣辱之心包含其中。正是社会的教化,才能使一个人把外在的社会规范内化于自身言行中,成为德行。如何将德性付诸实际,从哪里开始,如何发展,这就需要智慧。需要知识,需要信息,需要判断,需要选择,需要意志,需要行动。实践是将理论,计划,愿望和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实践结果检验理论,计划,愿望是不是适合,行动步骤,是否恰当。

管子的仁与智的关系

《管子》中说:人欲利我利之,人谓我仁。显然,当时流行的观念是利他的行为,就是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现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的要求。这也是古老的民本思想的含义。管子说:信之者,仁也。不可欺者,智也。既仁且智,是谓成人。管子承认诚信是团结人,凝聚人的根本品质。礼,恭,仁,慜四者合为一体,团结不同要求的人。要求受到尊重的人,要求表现勇敢的人,要求物质利益的人,要求知识和信息的人,这些不同要求就是不同的利益所在,而仅仅看重物质利益的人,只是其中之四分之一。满足这些人的要求,团结这些人,不是因为为了表现仁慈和善心。而是为治国理政打基础,或者说,为事业打基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不是奔着一个崇高目标走到一起来的,而是各有目的和打算的。因此智慧显然极其重要了。不可欺者,智也。作为领袖的重要责任是规划团体总目标和发展方向,领导和监督所团结的人前进。不能让部下欺瞒了,把目标弯曲了,团体性质变质了。戒之,戒之,细微的地方提示了未来的巨大差异。要防患于未然。而作为部下,多忠少欲,智也。这是部下的广阔道路。作为国家官吏没有对国家的贡献或功劳,国家还贫穷时,自己家就先富裕了,这是国家官吏的大罪。这是反面。在社会中,人人都是主体,也是团体的一份子。不可欺之智,与多忠少欲之智,总是连接在一起。被人欺骗,是谁都不乐意的。但不被人欺骗,是需要智慧的,智慧是学习,修练出来的。这里仁就是利他的观念和行为,获得信任的品质。智就是生存的智慧。一个人总是不被现象迷惑,欺骗,那他肯定总是抓住本质,无往不利。如果又能团结人,获得人民的信任,又有目标,则事业无不成就。成为一个人,特别是成功的人就必须是具有这两方面的品质或者素质。

仁与智的发展极其紧张关系

孔子曰:仁者,爱人。今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认为是道德黄金律。孔子主张为仁由己,仁统帅所有德目。智从属于仁,仁者贵仁,知者利仁。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兼重三德是儒家伦理学的特点。但如何获得智慧?孔子很少言明,只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态度原则,孔子区分了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并认为自己是学而知之者。敏而好学,学而不倦,入太庙,每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与思考相结合。在教育中,教授学生诗书礼御射数,培养学生仁智勇的品德,但最大的智慧不在于懂得事物本身,而在于懂得并力行仁的实践。

孟子讲行仁由义。孟子是善于辩论的人,自诩为知言,善养浩然之气。把仁义心理学化,形而上学化。孟子说,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仪,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仁义礼智信四端根植于人心。可见,用于谋划财用的智力,只是整个人的一部分品质,并且不只为自己谋划,才算得上智。孟子主张仁政治国,苦无实践机会,也就无从发挥仁者无敌的实践智慧的一面。

孟子评价孔夫子是,仁且智,为圣人。成人的标准,转化为成为圣人的标准。成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彼岸。所以,一般的人也只能是,知识上、道德上的侏儒,小人,对于孔圣人低头膜拜了。仁与智统一的标准脱离了人民群众。这对中国社会是不幸的。

莫近于仁,莫急于智

到了汉代,董仲舒专门写了一篇《必仁且智》提出莫近于仁,莫急于智。强凋人的根本的,基础的品质。智处于第二位。大一统的帝国王朝,最需要的不是机智,机巧,而是温柔敦厚的人才。这表明了一方面继承了儒家传统,另一方面感到了两者的紧张关系。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利欲之心,之行为,成为危害整个社会的安定的祸胎,背离了王朝的核心利益。汉王朝的吕后干政,八王之乱,都说明了仁与智的紧张关系。权力欲望,财富欲望,盖过了仁者之心。有智无仁,祸乱之根。整个皇帝专制时代,这种紧张关系一直存在。董仲舒的体系想要屈民而伸君,伸天而屈君,结果,人民受到了钳制,君主更加恣意,专制。天没有与人民的权利结合,毫无益处。朱熹明白言之:千百年假学横行,儒者多挂羊头卖狗肉之辈,尧、舜、三代、周公、孔子所传知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间也。

又红又专

在新中国,我们提出又红又专。自然作为社会人,社会建设者,又红又专的要求并不过分。但实践中突出红,贬低专,最后,又有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政治语言横行。这表明仍然是非常紧张的关系。

改革开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财神爷。商品生产,市场经济开拓了人们的视野。知识成为改变命运的法宝。仁与智在新的条件下,仍然有其紧张的关系。

仁者爱人,不仅仅是爱人,而且要民胞物与,还要爱大自然,动物植物,爱护环境,生态,这是时代要求。仁不仅要求爱自己的国家,人民,还要爱地球上的所有人和动植物,保护生态平衡。仁,在政治上的上位者爱护在下者,在下者拥护在上者,这一原始的含义外,更有普遍的意义。每个人作为公民是一个权力主体,都要有仁爱之心,都要有做事的智慧。都要有知识,懂得一定的科学技术。不仅有社会人的爱心,也要有地球人的仁慈之心,都要有团结人的人际关系能力与品质,有仁智勇的素质,在各种领域成就事业的知识与智慧。在实践中行动上表现出来。

不可欺者之智仍有现实性 

在政治上,军事上,外交上,欺骗和反欺骗,欺诈和反欺诈,大概是通常的惯例。悠久的历史上,兵不厌诈,用间谍,政治上的权谋,谋杀,篡位,愚民政策等等层出不穷历代不绝。对于骗子,不可不防,不可不辨别,不可不打击。这促使管子研究探讨怎样获得真知,循名责实,以实督名,研究思维规律,提出静因之道。研究自然规律和治国规律,提出法治治国。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德,土地,财,士民工商,风俗教化,时机,各方面有机统一。管子提出,上要仁,下要忠,而防奸,办事要有智谋、能力,要求参考长目、飞耳,达到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奸动则变更。因此,仁与智的要求遍及整个统治阶级,由于战争时期的多种可能性,进而普及到一般百姓。一般平民有了上升的阶梯。

今天,科学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各方面有了巨大的进展。科学就是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但作为实践着的人,仍然面对着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不可欺的境界,仍然很有局限,政治上的口头支票,阳奉阴违,经济上的假冒伪劣,信息污染,知识爆炸,学术上的造假剽窃,国际间的讹诈经常出现。许多人专门研究甄别真假,每个人在自己生活和实践的领域,也是需要甄别真假的。不可欺之智是现实的需要。但是,智慧只从否定的方面定义,有不足的地方。不可欺的前提是把握真相,明了一切。是主体自身具有抽丝剥茧,见微知著,统筹信息,直入本质的能力。与本质永远站在一起,需要科学研究,对知识的追求。不仅要洞察人心,还要洞察天心,把天心人心与事业紧密相连。就是处理个体追求和客观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关系。这是每一代人的课题。但是中国文化始终没有把这种对知识的追求变成社会行为。反而受到专制统治2000多年的骗。

科学是寻找真相,是认识到规律。技术是做事情的方法,方式,是符合目的的行为。认识规律固然是人类获得自由的方式之一,但是与技术相比,其具体的目的性或功利性要弱得多。如苹果为什么掉下来,而不是飞上去?和汽车怎样就更省油,更快,更舒适?这两个问题相比,我们中国人的思想兴趣,更趋向于汽车一类的问题。但是,没有科学思想打开智慧之门,技术不会发生飞跃性、质变性的突破。元气的模糊性学说,比不过精确性的原子学说。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都停留在模糊性所孕育的可能性里面。简单的分析-综合,必然被更深入细致的分析-综合超越。自由地思想,幻想,对未知的好奇,追寻,是一切新知识的主体推动力。看来,管子的智慧观念要更好一些。不可欺者之智,不仅是最高领袖及其干部需要,一般的人民更需要。如果知识和受教育不被垄断,不可欺之智的普及增长是不可限量的。而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了多忠少欲之智,人情练达的学问。所以,中国自宋朝以来,没有为人类贡献出新的东西,特别是新知识。以新知识为标志的诺贝尔奖至今与我们无缘,深层的阻力就在这里。千百年来不可欺者是统治阶级,因为他们掌握权力,欺骗人民。今天人民当家作主,是不可欺者。欺骗人民的造假分子,虚伪者,瞒天过海的政客,诈骗钱财,欺世盗名者等等,必将被人民扫进垃圾堆。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透明公开的信息,人民自有判断。人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情愿不情愿在这样的条件下才真正会有力量。

仁者爱人,这是处理个人和其他人的关系的原则。也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状况下的少数人与多数人的关系。多数情况下,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大权在握,爱民,惠民也只是自我标榜而已。真正发生作用和反作用的,就是和平时的恣意作为,与改朝换代或灭亡时候的惨烈。在今天平等的时代,每个人都负有仁德义务和智慧的责任或者说具有智慧是人的权利,保持人性的仁与智的平衡是作为一个成人的权利与义务。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一切问题的基础。处理这个问题,需要人性基础。也就是开拓社会关系规范的要求以及作为人的自然的发展需要的矛盾的可能性。发挥和成就人的根本潜力就是人性的根本要求和表现。仁的含义是爱人,特别是表明对人生命的尊重,人和社会的的关系首先表现为,人和他人的关系。爱情关系,亲情关系,朋友关系,逐渐拓展到职业关系,国家关系 民族关系,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没有矛盾是不可能的,有了矛盾怎么处理?现实中,触目惊心的现象是智巧,机诈横行。诚然,一些当事人是智力上有创造力的人,但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却是失败的,从仁与智的平衡看,他们有人性缺陷,根本缺乏对生命的尊重。而夺人性命,更是十分残忍的。这是一种人性的扭曲。这说明了现实中仁与智的紧张关系。我们社会需要科技进步,但更需要人性的进步。科技进步应服从于人性进步,而不是相反。不然的话,那些挑战智力的,有害的发明与应用就会层出不穷,也贻害无穷。

这又要进入一个悖论了。

马克思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迄今人们从来没有联系着人的本质,而总是仅仅从表面的有用性的角度,来理解这部心理学。马克思说过的这段话,可以理解为工业所展现的正是人的内在的东西,被称为内在的力量。要发挥人的平等的内在力量,即作为人种进化而来的内在可能性,不仅要求对每一个个体生命体个人的尊重,还要求社会条件。每个人可以发展和表现这种可能性的条件就是平等,人格尊严平等,社会机会平等,消除一切剥夺个体生命,进而发展机会的社会限制。这个内在力量,最多,最明显地体现在智力方面,而不是仁德方面。突破权威,超越旧说,创立新学,发明新物,是最明确的标志。

当人类的社会生产力进步到,不需要一部分人的牺牲成全另一部分人的发展,甚至不需要个人为整体牺牲自己的时候,才能有真正绝对的平等。在此之前,都是相对的。仁爱就包含了这种自觉的牺牲和这种牺牲的减少。这是在发展人的本质力量过程中的悖论。

人类世界就是有情缺憾的世界。为了整体的生存,发展需要,一部分人牺牲了,一部分才能泯灭了。这是一曲悲歌,反过来看,又是一曲壮歌。世界和平了,就不需要一部分人为了全体生存发展付出生命的牺牲。社会公平,人道,就不需要大部分人为少数人做出发展机会的牺牲。自觉地为人类的发展做出的牺牲,就是对人类的崇高贡献。只有不合理的分工被更合理的社会组织替代以后,人的片面发展才能被全面发展的美好局面所战胜。

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这就是管子的成人命题。仁且智,这两个要素,管子从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做出了既仁且智,论述了仁者,智者的内涵。仁与智,不是一般人的迫切要求,而是治国理政者的迫切要求,一切建功立业者的要求。现在是人与人平等的时代,即法律地位和人格尊严平等的时代,公民作为权利主体,迫切需要仁与智的发展平衡。以实现活一回的人的价值。今天的时代,仁与智仍然处于紧张的状态。人的发展趋势仍然是片面的。但是千百年来积累的基本德行在各种文化基因中存在着,不应使之恶变,而必须千百倍地呵护,这就是仁且智,古往今来的最大智慧。我们尽力争取真善美统一发展。

 

(作者简介:孙玉锁 ,山西职工医学院副教授  从事思想问题研究 )

上一条:《管子》的认识论研究      下一条:管仲人才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