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管子》德育思想的历史审视与现实评说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4 10:29:21


《管子》德育思想的历史审视与现实评说

张晶

【摘要】《管子》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内容丰富的德育思想。本文试图从《管子》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管子》德育的原则、《管子》德育的内容、《管子》德育的方法等方面重点探索《管子》德育思想的理论贡献和历史价值。

【关键词】《管子》;德育 ;历史审视;现实评说

《管子》一书,经刘向编订为86篇,今存76篇。《管子》曾被后人称为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中国思想史上的瑰宝。《管子》蕴涵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社学的思想。特别是有关道德教育的思想内容对于当今社会人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管子》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趋利避害的人性论

中国古代的道德理论皆是依人性论而立论的,《管子》德育思想所依据的是趋利避害的人性论。《禁藏》篇说: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近之不能勿欲,远之不能勿忘,人情皆然。所以,趋利避害是人的自然本质属性,是贵贱所共有的,其主要特征是人在一般情况下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时,总是皆挟自为心而不考虑他人。

(经济决定道德论 

《管子》对道德观念的正确认识,是其推行德育的基础。《管子》认为,人们的道德面貌与其物质生活水平有密切关系。《牧民》篇认为经济是礼义教化的物质基础,所以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论断。百姓的道德面貌知礼节、知荣辱,是建立在仓廪实和衣食足的经济生活满足之上的,德育只有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满足了人们必要的欲望时,才可能发生有效的作用,同时认为德育对经济发展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而深刻地揭示人们的道德生活受社会经济生活的决定和制约的道理。《管子》在二千多年前的这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论述竟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马克思的理论异曲同工,令人不由赞叹!

()以人为本论 

众所周知,以人为本是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殊不知早在 2000多年前的《管子》就明白如昼地提出了这一思想。它曾写道: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霸言第二十三》当然,古代的以人为本同现代的以人为本不完全是一回事;同时《管子》的以人为本讲的是如何治国霸天下。尽管如此,但其基本精神与教育思想还是相通的。如果把我国古代传统的人本论同现代人本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就可构成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人本论。

 

二、《管子》德育的原则

管子学派在他们自身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借鉴并吸收融合了儒家、道家、墨家等的道德教育思想,最后总结出了以下几条德育原则。

()与时变,与俗化原则

《管子》强调,德育要因时制定,随机而变。德育的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即所谓去邪行,除淫,以美风俗,凡牧民者,使士无邪行,女无淫事。(《权修》)。而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必须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必先顺教,万民乡风(《版法》)。变借易教,不知化不可(《七法》)。只有与时变,与俗化(《正世》),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改变德育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修身无私原则

为了达到富国安民而强兵的德育目标,《管子》提出了修身无私的德育原则,强调了修身原则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此《管子》一书尚专列有修身一篇,惜其已佚,不得窥其全豹。但从《管子》一书对君、臣、民的修身之道的总体要求则能够体现出来。其君、臣、民共同遵循的修身要求是,清除个人的私心、私情和私欲,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即《管子》明确提出了社稷先于亲戚 (《法法》)的主张,将国家、公众的利益置于首位,为人处事要坚持修身无私的原则。

()反怠倦、忌伐矜原则

《管子》认为人们在接受道德教育时应有积极主动的精神,不能懒惰。怠倦者不及,无广()者疑()神;疑神者在内,不及者在门;在内者将假(),在门者将待()。曙戒(黎明)()怠,后禾逢殃。朝忘其事,夕失其功。怠倦者是根本培养不出道德意识的。

《管子》反对骄傲自满,居功自伐,积极提倡谦虚处世。它认为,独搜其美,自恃其盛,自奋其能,而以骄傲放荡的姿势去欺凌他人,失败就会从这里开始。所以,它说:盛而不落者,未之有也。故有道者不平其称,不满其量,不依其乐,不致其度。爵尊则肃士,禄丰则务施,功大而不伐,业明而不矜。

()谨小慎微原则

《管子》认为一个人要想修养好道德情操,最重要的是时时刻刻从小处严格要求白己,只有这样经过日积月累的培养,最后才能修成大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统治者就必须教导人民注意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饰小耻,禁微邪。它说这是厉民之道,治之本。如果德育不从小处做起,不去防微杜渐,那么微邪就会变成大邪,大邪最终也会危害到国家。在禁邪问题上,《管子》主张采取积极的态度,不能等问题发生了才去解决,而是防患于未然,备患于无形。它认为杜事于前,易也。这是十分深刻的。

 

三、《管子》德育的内容

(一)以礼、义、廉、耻为中心的道德规范

《管子》书中关于德育的内容比较丰富,主要包括礼、义、廉、耻、孝、悌、慈、惠、仁、信等道德规范。而礼、义、廉、耻又是其中心的德育内容。《牧民》篇中对这四种道德规范作了简要的说明,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其中,礼义是《管子》作为其道德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它在《五辅》篇中对礼与义道德规范的基本内涵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尤其是对礼的论述相当完备,在我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管子》这种以礼义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与孔孟以仁义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又是不同的。在孔孟那里,是由仁及礼,即从个人的道德修养上升到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自觉遵循。《管子》则主张用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个人道德行为规范。但二者对于维护社会等级制的礼的目的却是一致的,诚可谓相辅相成。

(二)以诚信为本、任公不任私的职业道德规范

对于职业道德问题,《管子》也有丰富的内容,在此择其要者而言之。首先,《管子》认为,任何职业人员,都必须以诚信为本。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管子·乘马》)工农士商,各行各业,必须诚信无欺,才可从事本业。其次,《管子》对政府官员着重提出了立公去私的职业道德要求。《管子·任法》明确提出要以任公不任私为治国原则。并提出爱民无私日德,予而无取者,天地之配也。(《管子·形势》)《管子》认为,道德的行为是公而无私的。予而无取者之所以被推崇为天地之配,正是由于它体现了道德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管子》又认为:行私则离公,离公则难用。行私会危害公的利益,也就违背了道德。在这里《管子》作者们更明确地指出道德与私是不相容的,其精神实质就是无私。以奉公为善,以行私为恶,这就给官员的职业道德提供了明确的评价标准和依据。  

 

四、《管子》德育的主要方法

《管子》认为“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若不明于化,而欲变俗易教,犹朝揉轮而夕欲乘车(《七法》)。牧民者要进行以礼义廉耻为中心的德育,移风易俗,就要知道化和如何化。而《管子》讲的化就是我们当今所讲的德育方法。

(一)教化 

在道德教化方面,《管》书曰: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七法》渐也,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小到大;顺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故智者知之,愚者不知,不可以教民,巧者能之,拙者不能,不可以教民(《乘马》),则是《管子》对顺的具体阐释,意在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化方法,以求同等效果的实效。靡也,相互切磋。久也,即长期熏陶不间断。服也,就是经过教化使其适应。习也,即养成习惯也。即教化的基本意蕴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相互切磋、长期熏陶、服从教诲、养成习惯。

(二)感化

在道德感化方面,《管》书曰:若夫教者,镖然若秋云之远,动人心之悲;蔼然若夏之静云,乃及人之体;窗然若皓月之静,动人意以怨;荡荡若流水,使人思之,人所生往(《侈靡》)。这段文字十分形象地说明了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追求贤,追求善,追求美。要旨是感化教育者,使之潜移默化。教育的过程,就好象秋云高扬远翁,能够激起人们的沉思,又好象夏雨含云,清凉滋润,能够浸及人们的肌肤,讯幽得胜似皓月的静谧,能够触发人们的怨慕;畅悠悠有如涓涓流水,引人遐思,令人神往。在《管子》看来,德育应象秋云、夏雨、皓月、流水一样浸润、陶冶并感化着人的内心世界,使人在良风美俗中自然而然地受着启发感化,得到熏陶教育,得以情操陶冶,得以道德素质和修养日趋升华。

(三)净化 

在道德净化方面,《管子》十分重视社会上的良风美俗的那种耳濡目染、化民成俗的熏染作用。要求改造和清除淫非之地的环境污染。《管》书曰:使民毋由接于淫非之地,是以民之道正行善也,若性然(《八观》);去奇说,禁雕俗也(《七法》);毋听淫辞,毋作淫巧(《五辅》)。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育,则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都是在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意在说明净化的环境有利于教化,这种教化、感化、净化观,迄今对我们仍不乏启迪。

 

五、《管子》德育思想的现实评说

《管子》的德育思想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管子》所主张的德育及德育内容与我们今天的德育及内容不可同日而语,但文化是具有传承性的,教会做人是统一的,《管子》德育思想中的与时变,与俗化、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以人为本等不失为我国德育思想史上的亮点。其德育的方法即便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仍有其不可磨灭的传承和借鉴意义。

《管子》把德育置于国民教育的首要地位,看到了德育对于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秩序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看成是治国安邦之基础。通过德育来提高民众素质,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崇尚美德的良好风气。其德育的内容涉及到了德育的一些本质范畴;其德育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育的某些规律。这些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也与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德治国的精神是相契合的。

《管子》把德育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肯定环境对教育的重要作用,重视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在内的全民道德建设,体现了大教育观思想。从《管子》看,其所述的德育思想涉及到许多方面,内容也较丰富完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时代特点。同时,因受所处时代的影响,《管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历史局限性。

如《管子》德育更多地表现在其政治作用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即为当时统治者服务的特征。在德育目的上,《管子》把德育看成是牧民的手段,是一种维护统治的工具,进而忽视了德育培养人才、传承知识、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目的和作用。

今天我们应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它,在我们进行教育创新,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时候,抛弃其时代性及阶级性,即从一般意义上对其德育思想加以继承,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对我国历史上德育的经验进行总结,挖掘古人德育思想的精髓,并运用辩证的方法进行甄别整合,扬弃改造,吸收其中那些对我们有启发的成分,创立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推动德育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张晶,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上一条:《管子》政令体现“生态”治国理念      下一条:《管子》的认识论研究